回顾、总结、评价与展望:人类综合发展研究的二十年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回顾、总结、评价与展望:人类综合发展研究的二十年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回顾、总结、评析与展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二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年论文,全面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51(2003)05-0041-(09)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 种种原因,我国学术界鲜有论及。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社会经 济、政治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与旨 趣。回顾、清理并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评估 、展望其研究走向,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的四个阶段及其重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回顾并考察这段 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80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在这个阶段,主要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的重点是把人的全 面发展理论与当时的教育理论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教育学发展的理论基础。由于对人的 全面发展理论的研究仅局限在教育学的范围内,就对理论本身的深入研究甚少,从哲学 角度来研究的则更少。丁学良在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的《马克思的“人 的全面发展”概览》一文中,就指出了这种趋向或者说不足。他认为,我国理论界长期 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把这个问题局限在教育学范围内谈论,把人的全面发展的马 克思主义学说仅仅视为一个教育方针。他发现建国以来几乎未有从哲学高度论述马克思 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论文。笔者也有同感,而且认为,这种趋向与不足一直持续到上世 纪80年代中后期。笔者查阅和收集的大量文献完全表明了这一点。当然,尽管如此,这 也极大地促进了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重要的文章和著作,均参 见本文最后的参考文献,文中不做赘述。后文也是如此。

2.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1992年初

在这个阶段,学界开始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的重点是对马克 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文本解读及其基础理论的诠释、构建、丰富和发展 。随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界讨论的深入,必然会要求从哲学的高度对它进行探讨 、总结。这项工作基本上是沿着两种思路来进行的:一是从文本入手,整理、挖掘、概 括、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本意;二是结合时代的发展,在吸取当 时各个学科特别是教育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丰富和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理论。

3.第三阶段:1992年底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在这个阶段研究开始转向与实践结合。学界更多的是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 发展的理论,去解决当时改革中凸显出来的实践问题。主要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 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塑造)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4.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在这个阶段,更加注重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置入当代的话语中,并使之更加具有时代 意义。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社会转型、知识经济、全球化、网络 、科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及相互间的关系等。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了全面、深入、系统地阐述。这是首次 将人的全面发展写进我们党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对其进行 了深刻的阐述,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之后,关于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厘定及几对主要关系的讨论

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厘定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其相关概念的关系,是学术界二 十多年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概念

在研究中,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讨论有两种路向:

从横向的历史过程角度着手,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有理想与现实两层意思:一是作为社 会的最高原则的理想性目标和根本价值;二是指当前社会现实里作为党的各项方针、政 策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与现实统一的历史过程。

从纵向的结构的路向来看,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主体“人”角度来理解人的全 面发展,主要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类的全面发 展;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塑造“完整的个人 ”;第三种观点将前面两种观点综合起来了,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含一般性(类)的 人和个人两个层面的全面发展;第四种观点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包括个体的人、群 体的人、类的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从“全面”入手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这实质是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综观 学术界的讨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大致涉及到如下方面:

(1)能力、才能与潜能说。持这种观点的人最多。

(2)素质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各种素质的充分、全面的发展。

(3)主体性充分展现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主体性及内在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现。

(4)体力和智力(脑体结合)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体力和智力结合。这种观点在 20世纪80年代教育界的讨论中,很有代表性的观点。但我们认为,该观点可看作观点(1 )的延伸;且前三种观点其实质是一致的,用人的主体性及其内在本质力量可以涵盖人 的能力、才能、潜能和人的素质等内容。

(5)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说。我们认为,讨论中很多人忽略了政治生活的全面、丰富; 在精神生活方面,也很少人提及人的审美活动;而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实现人的物质生 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包括思想道德、情感和审美生活)的全面、丰富。

(6)人格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但我们认为,这种理论本质 是观点(2)的变种。

(7)人的本质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的完整本质的获得。但是笔者 认为,就人的本质的内容而言,一般来说,包括自然本质、类本质、社会本质、个性本 质四个方面。所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包括这四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即人的需 要的全面满足和实现;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劳动)的全面性;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人 的自由个性的实现。由此,可以看出,下面(8)、(9)、(10)、(11)的观点都是“人的本 质”理论的展开。

(8)人的需要说。人的全面发展应是需要的全面满足和实现。

(9)人的活动和劳动说。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活动的全面性、丰富性、完整性和 可变动性,而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因此,有学者又把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进一 步理解为人的劳动的全面性、丰富性、完整性和可变动性。

(10)人的关系说。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丰富与和谐。 但我们认为,人的关系包括现实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和观 念关系(人与自身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人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生成、 丰富与和谐。而很多学者忽视人的观念关系也即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全面。但就其内 容来看,这类观点和(5)相似。

(11)自由个性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自由个性的实现。

(12)人的价值说。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的价值的实现上。人的价值的实现是 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所以,人的全面发 展是人的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全面实现。

总之,就单纯从这两种路向本身而言,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它们的局限也 是十分明显的。笔者认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的理解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更有 科学性,即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指个体的人、群体的人、类的人三者的全面发展;各个 个人的全面发展表明了其深刻性,群体和类的人的全面发展表明了其普遍性;其“全面 性”的内容根据每种人而不同,即个体的人、群体的人、类的人应该有各自不同“全面 性”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其间的任何历史阶段中,也有其具 体、现实内容并不断丰富、变化和发展。

再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本身来看,只看到上述某一类内容或者其中的某一方面的全 面发展,这有失偏颇;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的内容的统一来说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 但我们必须把一般与具体、宏观与微观的内容,各内容的层次性及其间的所属关系、包 含与被包含关系,加以区分。如人的主体性及其内在本质力量与人的能力、才能、潜能 和素质,人的本质和人的需要、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劳动)、社会关系、自由个性等。

2.几对主要关系的讨论

在二十年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其相似或相关概念的关系 ,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搞清楚这些关系,可以进一步界定人的全面发展的外延, 深化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认识。这些关系主要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人 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与人(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

在关于这几对关系的研究中,学术界基本都是界定为同一、包含、不同三类关系。这 种三段论式的界定方法,逻辑上没有问题的,且作这种区别很有意义。但这种对关系的 考察方法过于简单,特别是对社会科学中的各个理论、问题及其概念、范畴,更是如此 ,故对这些关系的研究范式必须转换、创新。再就同一、包含、不同这三类关系本身来 看,在我们的考察中,一方面必须更加注重不同关系的研究,另一方面必须把这三者的 逻辑关系搞清楚。

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有一个理论作为其基础或依据,并因此而有一个理论分析框 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是如此。概括起来,学界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常见的有十多种。

1.人的本质论。涉及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必然要联系对人的问题的根本看法,联系 到关于人的本质的总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人的本质观的基础之上的,因 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对人的本质的占有和人的完整本质的获得。从这一点出发,对人的 全面发展的研究应该从人的本质着手。从这种理论出发又派生出了异化理论和人性理论 。

2.异化理论。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作为揭示人的异化产生和克服(或者扬弃)的一种 科学方法论,是研究人的学说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一种历史辩证法及理论基础。人的 全面发展,也就是人扬弃各种异化,“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人的复归”。只有 弄清了人的异化问题,才能真正弄清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但此观点认为,私有制和不 合理的分工,是人的异化和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和基础。因此,这理论又难免与社会分 工和私有制理论雷同,不同的是“运用了异化理论和方法”而已。

3.人性理论。认为人性是人的内在尺度,它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人的发展是以其为依据的,所以,人的全面发展乃至人的发展理论都应该建立在人性 论的基础之上。从这点出发,有许多学者只抓住人性中的一个方面,来构建人的全面发 展理论;还有学者认为,人性就是指人的本质,从而把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前提还原为 人的本质论。就这类观点而言,在论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时,若单纯抽象地谈人的本质 的异化与扬弃、人性的丧失与复归这样的理论,容易陷入人道主义的泥潭。但笔者认为 ,把人的本质、人性理论置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之上而作为科学、合理的方法论,也是 正确分析、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视角之一。

4.人的活动、人的实践和劳动理论。认为人的活动理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因为,人的活动是人生命的表现形式,也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唯一可能方式。人的发展是 在活动中并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是在人的全面性活动产生、形成、发 展并最终体现为人的活动的全面性。由于人的实践是人的最本质的活动,有学者又认为 ,人的实践是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而劳动是实践的最基本方式,所以,有学者进 一步认为,劳动是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一把钥匙。

从人的活动到人的实践再到劳动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从一般到具体、由表及 里的递进式的论证。它们是从各个层面分析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体现了分析 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因此,我们理解时,在注意到其中的层次及其分析视阈的区别 的同时,必须综合运用而不能够偏用其一。另外,交往和自由理论也是从人的活动理论 引申出来的。

5.自由理论。认为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表现。因 为自由生成了人的全面发展,自由的性质规定了全面发展的范围和状态,同时还是全面 发展的导向。

6.交往理论。认为交往是人的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之为社会人的重要体现和必 要途径,因此,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从人的交往中得到解释。

7.唯物史观。有学者认为,唯物史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相对于 其他理论的优越之处就在于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另有学者认为,马克 思的人的全面发展与唯物史观是同步形成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唯物史观有着不可分 割的内在联系。马克思通过揭示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在运动,来阐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 性和基本特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不是外在而是内在于唯物史观的。人的全面发展是 唯物史观,乃至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目标和核心地位。还有学者认为,唯物史观与人的全 面发展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唯物史观,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 础,阐发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历史过程及实现途径。

这三种观点的共同点都是从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在运动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揭示人 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这抓住了唯物史观的合理内核。不同的是它们分析问题时借助的 范畴不一样,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唯物史观中地位的界定也不一样。

8.物质生产方式理论。这类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物质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 动规律为依据,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和基本特征,因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从物质生产方式理论分化、延伸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社 会生产理论、分工和所有制理论等理论。

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但人的全面 发展直接取决于社会关系。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

10.社会生产理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揭示大工业生产发展对人的规定性中,提 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但这种理论最后还是借助了私有制、旧式分工、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作为分析的范畴,所以这种观点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是相似的,它们都是物质 生产方式理论的延伸。

11.分工和私有制理论。认为,旧式分工导致了人的片面、畸形发展,而私有制则加剧 了这种趋势,但这种片面的深刻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大工业生产中的社 会分工,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可能,但如果生产资料私有,会加剧旧式分工导致的人的 片面发展趋势;如果生产资料公有,人的这种变动性、职能更动性、流动性则是自觉的 自愿的而非被迫。因此,社会分工和所有制是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一把钥匙。但我们认 为,这类观点可以看成是前面两种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因为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结果,私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

12.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题中之义,是其内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综合体现,又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社会发展与 进步相互促进的结果。所以,分析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理论基 础之上,而不能够单独就人而论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是如此,他 们把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置于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来着手,来构建了科学的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3.政治经济学理论。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一种经济 发展规律分析提出来的,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另有学者 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来揭示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及实现途径的 。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人的解放理论和市民社会理论。前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要建 立在人的解放理论的基础之上。后者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在研究和批判 市民社会中提出的,本质上属于法哲学理论。

就上述这些理论的关系而言,我们认为,要注意理论与范畴之间的界限与层次。上面 所提及的理论,总的来说都可以说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分析框架来解 读、构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所以,我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层面理论基础是唯 物史观,根据唯物史观中各个理论与范畴间的结构和关系,次级层次的理论应该是人的 活动理论、物质生产方式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市民社会理论、人的 解放理论。由人的活动理论又引申出人的实践、劳动、自由和交往理论;由物质生产方 式理论又引申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社会生产理论、分工和私有制理论;由政治经 济学理论可以引申出剩余价值学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的逻辑主线:物质生 产方式——生产力(分工)生产关系(私有制)——异化——人的片面发展——生产力发展 和私有制消灭——人的全面发展;活动——社会实践(劳动)——异化——人的片面发展 ——自由自觉的活动(自主劳动)、劳动生产率提高——自由时间、闲暇时间增加——人 的全面发展。明晰这些理论的逻辑关系,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深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 认识,另一方面又可以厘清分析该问题的理论的视角及其对错。

在唯物史观的框架内,各个理论和概念是从各个视角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凸显 了其中不同的侧重点,同时,它们还相互借用、支持、支撑,来共同揭示、阐述人的全 面发展的必然性。这都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在分析问题时,我们要注意其中的 逻辑关联和语境。

四、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关于这个问题,学界也有称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或者方法,但是我们认为,条 件与方法有时候很难区别,且区分二者的意义也不大,更不会影响对该问题的研究、理 解和阐述,所以在本文中就以“途径”来概之。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学界一 般都是从三个层面:即观念、制度、实践三个层面来提出。

1.观念层面。这主要是确立一种理念和价值观,以指导实践。大致看来,学术界提出 了如下一些观点: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观;树立人、自 然、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念;树立社会全面进步的观念;重构人的生产、 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及政治的价值取向;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以人 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目标导向和手段选择,以优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依赖条件 和推动力量的发展战略;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增强创新意识、提倡科学精神;等等 。

2.制度。制度包括一般层面的制度和具体层面的制度。前者如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 义制度,后者是具体领域的体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废除了私 有制、建立了合理的社会关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与此同时,社会 主义制度还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学者主张,在坚持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要进行具体层面的体制改革与创新,解决体制改革中遇 到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消除束缚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弊端。论及的具体层面的制度, 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律制度,选人用人的人才制 度,教育制度等。但不论一般层面的还是具体层面的制度,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 保障。

3.实践。学术界更多的是从这个层面来提出措施。统观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重要手段,人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是取 决于教育。但关于如何发展和发展什么样子的教育争议比较大。有的主张要搞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有的提出个性教育,还有的认为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更 有的提出了终身教育、主体性教育、创造性教育等思路。基于这些发展教育的思路,许 多学者还提出了加强学习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且这种学习不是局限学校的学习,而是 宽泛意义上的学习。为此,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创新学 习方式、方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等措施。

(2)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认为,这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根据其侧重点 的不同,有两种观点:一是主张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劳动要与教育相结合,使生产劳 动受科学知识和脑力劳动的指导,从而使人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协调而充分的发展。二是 从教育角度来谈,主张在国民教育过程中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教育将在实践 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普及、推广。

(3)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基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高度发达的物 质基础。有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内容。此外,人 的全面发展既要发达的物质文明基础,也要发达的精神文明基础;既要以先进生产力为 前提,又要以先进文化为前提。

针对于此,学术界提出了许多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措施,如发展生 产力,改革、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发展科技;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 道德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做大文化产业,加大对文化建设特别是各种文化基础设 施建设的投入,鼓励对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 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等等。

(4)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 的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和重要保证,没有良好的生态和居住环境,人就没有 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然基础。我们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 源、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5)构建“真实的集体”。认为,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的活动不是孤立的 ,不能离开社会及与其交往的群体和个人。没有人组成的各种集体,人是不可能实现全 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只有消灭维护统治阶级的虚幻的集体,建立人与人团结互助的新型 关系的共产主义这个真实的集体,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6)交往。认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的根本意义,在于人的存在、发展和最终获得解放 。因为,普遍、真正的交往,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速发展”,能够不断扩 大自由度和发展度,造就并占有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社会包括交往关系,利用人类一切 的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普遍、真正的交往,是自由人的联合,在这之中,人(个人)获 得了完整性和全面发展。

(7)充分节约时间和利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有学者认为,与个人一样,社会发展、 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充分节约时间和利用时间,就会 增加人的自由时间。人一旦拥有更多的自由的时间,人就能够获得充分发展。有学者还 提出,闲暇时间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增加闲暇时间的方法。认为 闲暇时间不完全等同于自由时间,因为自由时间是一个比闲暇时间更为宽泛的概念,而 闲暇时间相对于工作时间而言的。正如许多学者提出的一样,笔者也认为,无论是自由 时间还是闲暇时间的增加,都取决于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

(8)积极进行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的基本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人不但在 实践中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在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 增长了知识和才能,挖掘和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地认识、 改造、构建和发展自身,完善了自我。

总的来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一般层面和具体层面的途径。前者可以说是实践活动 ,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为人是在活动中生成、形成、发展和塑造的。 但是,实践因其抽象性,只能作为一种一般原则和根本总括途径,而不能作为具体可操 作性的途径,如果把它作为途径泛泛而谈,就会因太过于空泛、抽象,流于形式和空谈 ,没有实际意义。后者就是具体层面,如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可操作性,但 它不能离开实践活动这一般层面的指导,否则就会没有方向。

五、评估与展望

要做到科学评估,展望研究的走向,必须有对文献的充分占有和全面、准确的理解。 我们在前者可以说做的还可以,后者却因为我们的学识所限,差距不小。但是不管如何 ,在这里我们仅做几点粗浅的评估展望,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1.研究的现实性、时代性有待加强。理论要面向现实才会有生命力。人的全面发展是 理想与现实统一的历史过程。这要求我们,不但要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的最高原 则的理想性目标和根本价值,更要把它作为我们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价值取向 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我们不能只强调其理想性,而不顾其现实性,反之也不行。我们 必须克服这两种错误倾向,而在当前的研究中,更多的是集中在其理想性的一层,现实 性则较少。为此,我们必须结合当代的实践,加强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的现实性,赋予并 揭示其更多的时代内蕴。“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 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在当代的中国,要把人 的全面发展的一般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相结合,寻找到符合我国国情即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内涵、现实目标、具体要求和现实途径等,作为加强 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研究的重中之重。

2.研究的范式有待突破。综观二十多年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很多是基于马克 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既有框架和成果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对其作出的不同诠 释、理解。这类研究充其量是对马克思理论的解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当代, 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实践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截然不同,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研究从当 代的实践出发,创造性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此外,我们还必 须吸收利用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批判、借鉴国外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先进的研究 成果。在这方面我们做得很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3.研究的深度有待深入。理论研究深入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研究的具体化、实证化。 目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于非常宏观、一般的层面,而微观、具 体的层面的研究非常少,因为前者往往容易流于空谈而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在 对宏观的一般性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微观、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这样,我 们可以在科学地“解释世界”的同时,更加有效地“改变世界”。

4.研究的视域与方法有待创新。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 。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为问题的综合、交叉,即多个领域中共有的问题或交叉领域中的 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研究问题,要跨学科综合、交叉研究,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 学的各个学科之间、各个内部学科之间的综合、交叉研究。在实践中,跨学科的综合、 交叉研究,也往往会产生重大的发现和成果。与此相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要求我们 综合、交叉,要把各个学科的各种方法相互结合、借用、嫁接。要从多个领域包括经济 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人口学、心理学、生物学等领域,对人 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综合、交叉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要综合、交叉;要把人文社会科 学内部各个学科之间、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方法相互结合、借用、嫁接,如 实证与思辨相结合的方法、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统一的方法等。

收稿日期:2003-06-25

标签:;  ;  ;  ;  ;  ;  ;  ;  

回顾、总结、评价与展望:人类综合发展研究的二十年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