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选择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循环经济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3)01-0019-0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全面顺利地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尽快完成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目前,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尽管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已引起学术界和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2002年10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上强调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只有走循环经济之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一、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瓶颈

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可持续发展等各个角度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这些指标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呈现健康的正向发展态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资料,改革开放23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4%。专家预测,今后20年仍有条件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能够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的奋斗目标。社会事业发展态势良好。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在未来20年各项改革都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民主将更加健全,科教将更加进步,文化将更加繁荣,社会将更加和谐。但非常遗憾的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多数指标却呈反向增长态势。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三废”排放量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加剧,生态安全日益严峻,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最大瓶颈制约。

(一)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众所周知,由于愈加强劲的人类活动和迅速增长的废物排放,我国从城市到乡村,污染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干流地表水水质有48.3%的监测断面属于V类以下水质,65.6%的城市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垃圾围城”现象日益突出。到2003年,我国将进入家用电器更新换代的高峰期,每年将废弃电冰箱400万台、洗衣机500万台、电视机500万台, 潜藏的安全隐患、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有关资料显示,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超过1000亿元,同时每年用于改善环境的经费高达2830亿元。[1]

全国“三废”排放量年度变化表

年份废水 工业废气 工业固体废弃物 工业固体废物占

(亿吨)(亿标m[3]) 产业量(亿吨)地面积(公顷)

199035485000 5.8 58390

1995373

107478 6.4 55440

2001428

160863 8.9 --

资料来源:根据1990—200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整理汇总

(二)资源危机日益凸显

我国资源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国近2/3的城市常年缺水[2]。 人均耕地资源即将接近联合国警戒线。另一方面,我国资源利用粗放,50%的自然资源被当成废物处理[3],能源利用率只有35%,与国外相差10个百分点[2],各类资源消耗过快,现有国内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我国已经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2010年可以满足的只有21种,到2020年仅剩6种[1]。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已是当务之急。

(三)生态安全日益严峻

我国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已经严重打破自然界本身的完美循环,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生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环境自净、产出能力下降,森林、草地的生态功能衰退,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重,江河泥沙淤积严重,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气候异常,突发性灾害增多;生物多样性在减少,越来越多的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农药积累残留,基因突变现象增多,这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安全。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模式

(一)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循环经济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把经济和环境系统人为割裂的弊端,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及社会进步的“共赢”。循环经济是一种“物尽其用”的先进经济形态,内容包含了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服务业、能源以及建筑物等各个方面,其本质是生态经济,基本形式是清洁生产,根本目标是要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系统地避免或减少废物,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行为准则(简称3R原则)。减量化原则(reduce)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有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reuse), 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再循环原则(recycle), 即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截然不同。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单向的开环式线性经济,特征是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其特征是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显然,只有当人们的行为从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转变为低排放的循环经济的时候,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才会真正来临。

传统经济系统模式图

循环经济系统模式图[4]

(二)循环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建立循环型社会已经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所指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传统经济不可避免的突出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深层矛盾,就要实现发展方式从传统经济到循环经济的转变,这是21世纪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早实施,早受益。

1.循环经济极大地减少污染排放。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准则,它从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并在产品制造、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系统地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恢复生态平衡,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美国杜邦公司是世界进行循环经济最早的企业,其1994年的塑料废弃物和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比20世纪80年代末分别减少了25%和70%[5]。德国推行清洁生产的结果,使GDP增长两倍多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少了近75%。[2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又是产生废物污染最多的阶段,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改变目前末端治理的模式,它使绝大多数污染物内化于生产过程,同时从全社会角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最大可能地减少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界带来的负面影响。

2.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延长产品的使用期,提高重复使用率,同时强化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提高水、矿物等各类紧缺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纸制品的35%来自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1]同时,废旧物的回收利用还可节约大量的能源,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如1吨废纸可制成800kg再生纸,分别节省碱300—450kg,木材4m[3],电512度、水250吨,使废物排泄总量减少75%。[6]

3.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循环经济是“点绿成金”的经济,它的魅力在于带来全新的环境效益的同时,具有强大的经济效益。根据国家经贸委的调查,如果把全国各部门各单位可开发利用的废弃物的价值相加,可超过500亿元。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价值一年达到25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1]可见, 废弃物回收利用是一极具增长潜力的产业。根据“十五”计划,环保产业将成为全国各地“十五”期间着力发展的支柱产业,预计到2005年,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5%,在提高防治污染能力的同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4.循环经济有利于缩小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加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不安定因素。而资源型贫困、污染型贫困是三大差别拉大的重要因素。越是发达的地区,产生的污染物和废弃物越多,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2%,生活垃圾产生量占全国总量的40%,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占全国总量的42%,全国668 个城市排放的工业“三废”已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0%以上。[7]而越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遭受的污染则越为强烈,中国西部地区由于资源的粗放利用,不仅没有摆脱贫困,反而带来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广大农村的饮用水安全也受到严重影响。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的潜在价值,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能够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5.循环经济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循环经济凸显全球经济发展新态势,一国实行循环经济模式,势必会把相关国家引入国与国的循环经济过程中。随着发达国家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各国对于产品的生态标准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意识淡薄,我国出口产品经常遭禁,这已成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只有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生产和消费习惯,提高产品的生态水准,才能不断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及时抓住加入WTO带来的发展机遇。

三、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启动和推广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公众等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参与,而且需要资金、技术以及法规、制度等软硬环境的强力支撑。

(一)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主体。为解决市场缺陷,政府应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财政等手段,规范循环经济,保障可持续发展。一是科学制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动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各类经济计划、国土计划、城市规划以及城乡建设的各个层面。二是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国家到企业都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研究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三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健全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清洁生产的产业政策、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制定详细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方面的鼓励措施,使循环经济型企业得到更多实惠。四是健全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拥金制度等,从生产到消费各个领域,倡导新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健全相应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将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日本是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目前已经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食品再利用法》、《环保食品购买法》、《建设再利用法》、《容器再利用法》等七项法律,从2001年4月开始实施。 我们要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文件。在立法过程中,要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经济过程的四个环节统一规划、立法,明确决策者、生产者、设计者、销售者、使用者、处理者等的相应责任,提高可操作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已经颁布并将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里程碑。各地区应尽快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强化该法规的执行力度,同时,修改或完善与循环经济发展不适宜的法律法规。

(三)强化科技支撑

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则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包括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等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四)加大资金投入

继续提高政府对环保的投入比例,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探索成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滚动发展,专款专用。改变政府作为防治污染主体的地位,实施“谁污染、谁治理”政策,推动企业自觉进行污染防治的技术改造。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股票债券融资、招商引资、金融信贷、民间资本等多元化筹融资体系,为循环经济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机遇,加强国际和区域间的合作,积极申请UNEP、UNDP等国际机构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五)推动公众参与

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要依法推动,另一方面,社会参与也不可或缺。循环经济要求每个消费者将产生的废弃物及时清理、分类,以满足下一阶段生产活动对原料的需求。只有负责任的清理、分类,才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改变消费观念是推进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应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循环经济知识和环保法规,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在消费引导方面,政府应该起到表率作用,引导企业和民众进行“绿色采购和消费”。积极开展循环回收利用活动,选择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电池等产品进行试点,推动公众参与绿色消费,建立循环型社会。

中华民族要实现新世纪的伟大复兴及可持续发展,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循环经济已是必然选择。要真正实现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型,任重而道远,要改革的事情还很多。以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态度来接受加速发展的挑战,要涉及到政策和优先事项顺序的改变,而且将是费用高昂的。但不去接受这种挑战仍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标签:;  ;  ;  ;  ;  ;  ;  ;  ;  ;  

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选择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