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辨析与认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高度提出了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当前我国全体国民价值观的共同要求和高度概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各个行业和组织也结合本行业或组织的工作实践特点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审计行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审计群体对审计活动存在意义的认识,是审计文化的统帅和指南,指导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一、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辨析 (一)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释义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任何社会制度的选择都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都是为实现一定的价值理想。“十二大”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把马克思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得到进一步升华,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约束下,逐步形成了“科学”、“民主”、“独立”、“平等”、“和谐”、“共同富裕”、“集体主义”、“公平正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科技创新和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内蕴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观也在不断演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了凝练。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各行各业正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 价值观是任何一类社会文化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是区别不同类型社会文化的依据。审计价值观作为审计价值体系最本质的要素,折射着审计文化的发展方向,为审计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审计价值观是审计实践中审计群体的价值认同,体现和反映了审计群体共同的追求目标,也是判断审计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审计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根本标准。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由于审计实践的职能和作用不同,审计群体的价值观也必然有所区别。社会主义新时期审计核心价值观是指在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审计主体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追求。它是在审计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属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取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二)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审计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首先,国家审计是基于加强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基本职能是监督、评价和鉴证。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基于“免疫系统”和“国家治理”理论,国家审计群体在工作中应追求合法性、合规性、公正性、经济性、效率性、廉洁性、防御性和环保性。其次,民间审计源于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民间审计制度的确立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注册会计师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在审计工作中应坚持独立性、公平性、科学性、效益性,以便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最后,为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加大审计工作力度,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审计主体的价值取向尽管有所区别,但并不存在矛盾和冲突,本质是一致的,可以通过协调、整合多种审计价值取向,构建和凝练审计行业核心价值观。一个行业一个组织,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行业或组织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从而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地发展。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审计主导价值观是多维的,由指导思想、理想目标、时代精神和行为规范四部分构成,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特征,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协作为行为规范,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当代审计行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工作的本质要求。 (三)“免疫系统”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免疫系统”论是对审计理论的创新,同时也带来审计群体思想意识的变革。 审计本质决定审计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主体对某种外在客体的价值选取和追求,价值取向在价值观中处于核心地位,因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按照马克思的国家论和现代免疫学原理,社会主义审计本质上是“国家有机体”中保证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和有效运行的“免疫系统”,所以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审计目标决定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具体体现为“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我国著名审计学家杨时展(1982)教授曾说过:“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主制度的更进一步发展,人民不但将关心政府支出的合法性、经济性、效果性,而且将更关心它的连带作用,即社会福利性。……没有现代民主,就没有因此而发生的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的这个要求,……也就没有现代的国家审计”。不同审计组织在不同工作目标的牵引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诉求。当前,我国审计工作以建设性审计理念拓宽视野,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环境,又放眼全球的经济发展动态;既要注意同其他种类监督形式的协调,又要彰显审计的个性。基于“免疫系统”论,社会主义审计的职能作用不再局限于事后监督,更加强调审计的预防性与监督性并重,突出了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民主法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未来发展 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员的更替,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未来发展将是:基于世界文明的共同成果,紧密结合时代需求和审计工作实际,大力倡导和发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价值观建设中的主旋律,大力发扬一切有利于国家治理、经济安全、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充分体现审计独立性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审计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也是动态的,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秉承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不断变换新内容。 二、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路径 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需要一个认同与内化的过程,宏观政策、法律法规、社会舆论、文化教育是外因,个人学习与修养是内因,审计核心价值观在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审计实践形成,反过来又作用于审计实践。其基本路径如下(图1):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国家审计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国家治理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