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1]2002年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集群和中国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的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新技术园区是二十世纪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最重要的创举。180年代以后,全球兴起了一股建设高新技术园区的热潮。可以说,“硅谷”是人类创造的一个奇迹,而我国为了抓住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各级政府也纷纷兴办了许多高新技术园区,于是一时间,“硅谷”呈“遍地开花”之势。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只有透视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机理,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与企业集群现象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深刻揭示出高新技术园区作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群地域载体的内在原由,并保证相关政策切实取得成功。在全球经济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中的中小企业,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得到显着的提高和加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之间按照专业分工的原则,形成了既合作又竞争的特殊组织——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集群,而这同时也正是其活力的源泉。这种现象理所当然引发了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诸多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写作最终目的是试图通过深入剖析高新技术园区的本质特征,力求对中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提出若干可行性的建设性意见。具体而言,本文除前言、结论外,共分为四个部分。在前言中,笔者先概括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国际背景,然后大致勾勒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特质,并简略说明了我国创建与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的战略意义和特殊途径。在第1部分中,先回顾了企业规模理论,从马克思对小生产的彻底否定,到历史和逻辑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化,到从微观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资本积累中的相互关联性,继而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超额剩余价值的实现。接着探讨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厂商理论以及新制度学派对企业规模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集群的概念,并分析了产权和市场结构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约束,而后引出本文重点探讨的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集群形成机理。在第2部分中,<WP=3>先依次就“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含义作出界定后,指出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自身优势和发展中面临的困惑。在第3部分中,重点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理,先是分别就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四类因素展开论述,而后借用增长极理论和新产业区理论,分析了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从而提出高新技术园区的本质属性。在第4部分中,笔者借鉴了美国硅谷和台湾新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通过对比我国发展高新技术园区存在的问题障碍,建设性地提出了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基本目标和对策。在结论中,笔者简要概括了本文观点后,进一步阐述了我国发展高新技术园区一定要遵循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集群的内在机理。综观全文,笔者自认为,迄今为止,自身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开始,是一个阶段性的小结。愿它能对中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真正有所裨益!
林兰[2]2007年在《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区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着。国内外区域发展的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技术开发立项时的正确抉择外,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技术的空间扩散,技术扩散已经成为决定技术开发研究成败的关键。高科技园区是承接国外技术转移和实现区域技术扩散的有效载体,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企业区位研究因而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论文以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叁角洲技术扩散规律与高技术企业区位优化”、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研究项目“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发展研究”和“张江高科技园区空间产品布局研究”等课题为支撑,通过室内、网络文献资料的搜集以及对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访谈,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区位相互作用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通过文献分析,笔者发现,经济学家一般借助经济模型来研究技术扩散的条件、动力和方式,但对技术的空间扩散及其产生的空间效应研究较为缺乏;地理学家研究技术扩散强调技术的空间运动和空间分布,但只谈及了技术空间布局改变的现象,并未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分析。现有的技术扩散研究成果侧重于研究技术扩散的影响因子、方式、效用、空间效应和模型等某一方面,没有将其与技术扩散的尺度建立联系。然而,正是由于技术扩散影响因素对不同尺度的技术扩散过程影响不同,才导致了不同尺度的技术扩散具有不同的扩散方式、特征和效应。因此,建立技术扩散影响因素和尺度之间的联系,是研究区域技术扩散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扩散活动与布局的重要着眼点之一。论文在归纳、总结国内外技术扩散、企业区位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论述了技术扩散与空间尺度、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企业布局之间的关系,从技术区位的角系统地阐述了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区位指向;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模型与数学模型,对张江高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扩散路径、方式、强度和创新水平,企业空间集聚的动力和机制,跨国公司在技术溢出中的作用以及张江高科技园区不同尺度技术区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不同尺度技术扩散的影响因子、方式和空间效应不同。在宏观尺度上,技术势能和宏观技术扩散通道是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子,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技术联盟和外国直接投资是其主要扩散方式,等级扩散(跳跃式扩散)是其主要特征;在微观尺度上,距离和微观技术扩散通道是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子,技术溢出是其主要扩散方式,邻近扩散、空间集聚时期主要特征。第二,不同尺度技术区位对区域技术扩散的影响不同。宏观尺度技术区位是技术势能与宏观技术扩散通道的统一,复杂技术、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扩散对技术受方技术势能的要求更高,而简单技术和成熟技术扩散虽然可以降低对技术受方技术水平的要求,但其扩散的通道必须通畅;微观尺度技术区位主要反映在该地区企业的集聚度和微观技术扩散通道的畅通性。微观技术扩散通道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很大,难以在短期内进行复制和营造。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在实现宏观尺度技术扩散后,微观技术区位就成为其能否通过技术扩散获取先进技术的关键。第叁,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技术势能较低,但凭借其较为优越的宏观技术扩散通道接受了发达国家以FDI为主要形式的国际技术转移。目前,张江高科技园区处于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阶段,区域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微观技术扩散通道逐渐完善。然而,张江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园区企业集聚并不是基于技术创新,而更多地是基于产业链联系的技术溢出,宏观技术扩散为主,微观技术扩散为辅,张江企业对国外供货商和销售商的依赖较大。从张江本地的技术溢出来看,以前后向联系的技术垂直溢出为主,水平溢出十分微弱,并且这种以垂直技术溢出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扩散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从宏观尺度看,随着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势能的提高,其技术扩散方式正从单一的FDI技术引进向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技术联盟方向转变,张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对境外企业的依赖减弱;从微观尺度看,随着张江微观技术扩散通道的不断完善,张江技术溢出正处在从垂直产业链溢出向水平创新溢出的转变之中。
李景欣[3]2011年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建立至今的60年里,科技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带动了城市、地区以及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新技术革命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兴办科技园区,并把兴建科技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创办科技园区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从20世纪80年代起,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我国选择了通过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我国先后建立了8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且迅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具有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相互关联,知识、技术和信息流动迅速等特点,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是目前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重要发展战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模式。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指导实践的重大现实意义。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问题。尽管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专门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成果相对较少。论文在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经济社会效应,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原因,总结和借鉴国际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提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论文首先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界定了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产业集聚的类型与测度,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特征、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论文具体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成本效应、企业产品结构优化效应和合作互补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在评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和总结其发展绩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问题与原因。论文对中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典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分析,研究了中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在创建模式、形成产业集聚的条件、园区发展路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共性和特性。论文以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为例研究了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以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为例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以韩国大德研究开发特区、新加坡肯特岗科技园、中国台湾地区新竹科技园为例研究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并得出了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启示。论文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从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功能、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市场功能、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体制机制、优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政府职能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体系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
张诗超[4]2015年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经济、环境、资源等都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任何时候,经济发展都要受到环境、资源系统的制约。人类社会数千年特别是近百年来的掠夺式发展对环境与资源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导致21世纪人类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等危机,促使人们开始检讨和反思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分为叁个层面,即微观层面(企业)、中观层面(工业园区)和宏观层面(区域、国家)。中观层面即以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在其中居于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中国工业园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虽然高新区已取得巨大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要看到,目前,绝大多数高新区总(?)发展水平不高,产业聚集不够,生态化水平不高。虽然高新区重点发展的是高新技(?)产业,但高新技术企业同样会有污染,而且一些高科技污染或许会以更隐蔽的方(?)对生态环境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是污染的更高形式。因此,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探索式案例与理论假设、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实际,遵循"探索性案例研究——生态化改造的理论分析——初始假设性命题——生态化改造的主要因素——评价变量指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的研究思路,对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进行研究,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框架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发展转型的战略选择,进行生态化改造是高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衡量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水平亟需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的研究将丰富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促进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我国高新区进行生态化改造,促进我国不同类型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与管理。本章提出了本文的核心观点,即: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是以企业和园区为二元主体(企业是主体,园区管理部门是主导),以投入(高新技术污染治理、产业共生与循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出(生态化改造效益和满意度)为作用机制。(2)第二章是文献回顾和述评。首先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演进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通过梳理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涵义,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高新技术产业污染通常被忽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研究产业演进理论可以看出,从传统制造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再到产业生态化,是产业演进的基本规律,得到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有价值的观点。同时,对生态工业园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包括生态工业园的内涵、理论基础、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发展现状等,通过总结生态工业园在园区生态化改造方面的理论贡献,提出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演进和生态工业园相关理论,构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理论,作为本文的基本理论视角。其后,对国家、地方、文献中的生态工业园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回顾。最后,对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综合现有文献存在的空白,发现本研究的切入点。(3)第叁章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探索式案例研究及理论分析。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既与普通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有相同之处.又因其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需治理高新技术污染而有特殊之处,尤其是对实现产业共生与循环,即高新技术产业生态链建设要高度关注。通过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并选取叁个典型高新区样本——南昌高新区、合肥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对它们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具体案例进行探索式分析,找出其共性,通过上述案例研究,得出高新区生态化改造初步的理论判断,即高新技术污染治理是关键,产业共生与循环是核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支撑,企业是生态化改造的主体,园区管理部门是生态化改造的主导。根据这些理论判断,本文提出了17个假设命题,并构建了初始理论框架,同时分析了企业和园区管理部门进行生态化改造的成本和绩效无差异曲线,为构建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体系奠定基础。(4)第四章是问卷调查和分析。为验证上章理论分析所提出的命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熟悉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被调查者对假设命题的认同度来验证。首先对回收问卷的统计结果做一个简单的描述统计分析,并就其是否符合所对应的假设命题作一阐述。其次应用以灰色关联法对所列各项因素指标进行处理,以便探究前述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结果的具体情况,更好地将其归类,之后根据各问卷指标间的灰色关联系数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影响因素划分为五大部分:高新技术污染治理部分、产业共生与循环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部分、生态化改造效益部分、生态化改造满意度部分,各部分皆有相对应的命题对应,以初步构建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框架。(5)第五章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构建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重要指导。生态工业园子系统众多,层次结构错综复杂,关联关系纵横交错,要科学描述和定量评价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状况,必须建立由多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对评价对象立体、全面、动态的反映,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态工业园既是一个经济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因此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在指标设计时应注重统筹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动态性与静态性原则,最终建设一个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原则,在初始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按照证实的理论命题,从国家指标、地方指标、文献指标叁个方面遴选符合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特征的指标,来构建一套简便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叁个层次。第一层是目标层,将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水平的评价作为总体目标;第二层是准则层;第叁层为指标层,将每个变量具体化为若干个指标,共计26个,其中统计定量指标25个,评估定量指标1个。选取定量指标主要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尽量选取通用的统计指标;设计定性指标主要考虑能否反映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关键特征,是否具有代表性。该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既注重生态工业园普遍性指标的设计,又兼顾高新区的特点,尤其突出了生态化特征,内在逻辑性得到加强。该指标体系既可为各高新区如何进行生态化改造提供改进的思路,又可衡量各高新区现在生态化改造的达标情况,能够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状况。(6)第六章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通过从相关政府部门、数据库所得数据,以南昌、合肥、西安叁地的高新技术园区为研究对象,以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对叁个园区生态化改造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叁个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综合评价依次为合肥、西安、南昌。(7)第七章对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指出其现状及不足,主要是生态产业链尚未建立起来,基于此,重点构建了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有色金属深加工、光机电一体化资等五大主导产业及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产业链,并根据其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起到指导作用。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高新区生态化改造及其评价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创新,主要的创新点在于:(1)从研究视角来看,现有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及评价研究未考虑到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殊性,且主要局限于建设效果及其绩效评价,本文以高新区生态化改造作为特定研究对象,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视角,对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主体因素和作用机制作了深入剖析,从而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理论,设计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产业链,为高新区建设生态工业园提供借鉴和参考。(2)从研究范式来看,本文以典型高新区生态化改造作为探索性案例研究,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提出初步理论判断并提出命题假设,然后以问卷调查实证对命题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据此设计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之后以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前述叁个典型高新区相关数据代入评价模型,作为解释性案例,并专门针对南昌高新区分析其生态化改造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政策建议。上述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联,不落俗套,脱离了以往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窠臼。(3)从研究观点来看,本文以高新技术污染治理作为关键,以产业共生与循环作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支撑,以生态化改造效益和满意度作为评价尺度,构建了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当前影响高新区建设生态工业园的重要因素,构建一套可操作性较强、反映高新区生态化改造鲜明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科学评价高新区生态化改造及构建生态产业链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是一个包含复杂内容的系统工程研究,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在理论和实践的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展开研究。由于作者时间、自身水平及研究基础所限,本文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国家环保部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工业园统计制度,信息不完全,导致收集各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相关数据难度很大,因此未能对目前已列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的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进行统一的量化评价并排序。(2)目前对高新区这一特殊区域生态化改造的关注度还不高,对高新技术产业所造成的污染如何进行治理还研究得不够深入,有待于今后结合不同的产业特点和生态工业园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研究。(3)对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如何进行高新技术污染治理,通过顶层设计、制度激励、行政约束等手段来促进园区生态化改造没有涉及,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日臻完善。(4)对南昌高新区生态产业链的设计,本文从主导产业生态化改造入手设计了生态产业链,如果能收集到其龙头企业的内部数据,运用具体数据深入研究其内部循环系统,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建议则会使得研究更为完善,笔者曾经尝试这样做过,但企业在这方面数据不全,收集工作难以开展,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李拓晨[5]2007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主要大国都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21世纪保持强国优势的法宝,由此引发的企业间市场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发展环境竞争空前激烈。这种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形式,内容,手段和方法等都较传统产业竞争赋予了更多的新内涵,争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甚至超出了国际间的政治竞争和军事竞争。培育和提升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大国所普遍关注的战略性课题。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促使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正确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其发展前景,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量化评价,分析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论文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二十年的发展数据资料,依据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和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论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差别,在对既有竞争力理论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演化规律;论文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历史演进阶段、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技术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状况等多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进行了阐述与评价,确定了不同高开区的发展政策;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制约因素,包括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国际化程度、风险投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力及产业政策等;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从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两个视角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利用1999-2004六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指标数据,运用灰色理论构建高科技产业的预测模型,并结合科技贡献率预测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把预测的数据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实际发展的2005年、2006年、2007年数据相对照,验证了模型的科学适用性,通过分析,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与主要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的比较,指出了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的不足;论文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调整、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科学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利用风险投资对策等措施,从而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付丹[6]2006年在《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是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关键产业和支柱产业,而且也成为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赶超发达国家的可供选择的一条捷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但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其自身条件的制约,促使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始重视采用集群方式发展。旨在充分利用企业集群的优势互补来弥补其自身“单兵作战”的不足,从而达到通过增强整个集群的实力使集群中企业的发展潜力不断增强的目的。本文首先对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的背景和现状进行了剖析,作为论文研究的起点,深入论述了与论文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高新技术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集群理论,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比较研究,从剖析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及其在新经济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入手,系统地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模式问题。其次,论文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的构成要素,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形成的条件、特征及表现。构建了包括蜂巢式、锥形、园区式和虚拟企业集群这四种典型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模式。论文阐述了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模式评价的目的和内容,设计了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模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DEA(数据包络分析)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DEA模型对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及实证分析。其目的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健康发展,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加入WTO后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壁垒、反倾销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应采取的措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构成要素以及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地域差异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张新明[7]2013年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51年世界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美国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建立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就成为世界尖端技术的代表。特别是第叁次工业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冲击,使得高新技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生活诸多领域被广泛运用,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为此,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世界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创建。自1986年北京中关村高新区建立以来,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重要基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本文首先对高新区相关的概念做了界定,梳理了国内外高新区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理论,发现高新区的发展动力机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个因素所决定的。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做了理论推演,认为高新区的发展主要由“市场、企业、风险投资、孵化器、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六个要素决定的,基于这个理论推理,本文构建了结构方程,利用AMOS7.0软件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结果发现六元要素与高新区的发展相关性较高,结构方程的适配性、效度、信度的拟合十分完美,这验证了该理论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高新区发展动力机制的同时,还对高新区的区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做了详细的研究和交待,并建立本文研究所需要的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新区的评价,分为叁个层面,宏观层面上,对全国56个高新区做了综合评价,探讨了上海张江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的排名位置,及国家高新区的分布情况;中观层面上,以上海张江高新区内部六园区为例,探讨了张江高新区总体水平和影响因素;在微观层面上,探讨了近5年张江高新区环境发展水平及对高新区的影响情况。在对高新区做评价时,利用了多种方法(如ArcGis10.0空间分布研究、系统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等),结合六元要素理论,分析了上海张江高新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全文共分为七章,分为理论和实证两个部分。前四章属于理论,第五章、第六章是实证和对策部分;最后一章,把本文研究的相关结论做了归纳,并指出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和研究展望。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对本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做了交待,让研究变的更加清晰。第二章,主要涉及到相关概念的界定、高新区发展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等方面。概念界定包涵了“高技术、新技术、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内涵。文献综述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对高新区发展的一些相关研究,这为本文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在相关理论研究上,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地理学视角、创新理论视角、产业经济学视角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对涉及到高新区发展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叁章,主要研究了国内外高新区的历史沿革,探讨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空间布局原因,以及国内外高新区评价机制,并对本论文涉及到的高新区评价方法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第四章,在前文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六元要素”是高新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在六元要素的构建过程中,明确了市场因素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章的核心是六元要素对高新区发展的动力推演,通过每个要素的具体分析,充分体现出高新区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风险投资、市场、孵化器等六个要素。第五章,本章主要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检验六元要素对张江高新区发展的推动情况,表明六元要素对张江高新区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判别出六要素与高新区发展的相关性大小,并且相关数据通过了适配指标、信度、效度等检验。第六章,本章以张江高新区为例,在宏观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情况;在中观上,探讨了张江高新区内部六园区的发展情况;在微观上,研究了环境因素对张江高新区的发展影响情况。最后结合六元理论探讨了张江高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对策和建议。第七章,总结了本论文相关结论,并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研究的方向。
陈果[8]2009年在《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武汉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是衡量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武汉是中部省份的中心城市,是国家主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制造业基地,大力振兴制造业是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从国际范围看,体育用品制造业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如何合理解决武汉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寻找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是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产业界和理论工作者面临的课题。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的中间组织,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具有网络化特征的空间产业组织。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武汉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通过园区企业所具备的特色产业体系,利用群体优势和区域品牌效应,是增强武汉区域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本论文从制造业和产业集群的有关理论出发,阐明了体育用品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园区的内涵和特点,叙述了高新技术园区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阶段;然后,从我国和武汉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概况入手,总结出武汉体育用品制造业存在着整体规模小、质量不高、技术含量和人才及创新堪忧等问题。以福建晋江运动鞋制造集群和意大利运动鞋类制造业集群为例,得出其成功的经验并总结出相关启示,研究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武汉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的基础条件。从武汉便利的运输条件、体育消费水平等背景分析了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武汉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的优势;最后,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提出了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武汉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的对策,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武汉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应该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健全体育产业发展机制;全力打造全国第一个体育用品制造业园区,打造武汉体育用品制造业“硅谷”;建立多种投资机制,形成多元资产结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组建武汉体育产业集团,开展战略联盟等。
靳辉[9]2006年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文中认为本文属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类论文。所引用到的产业集聚类文献,一般都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分析范式和新经济地理学分析范式的基础之上;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化发展方面的文献则主要是采用归纳现实和综合前人理论并最终证明其观点的实证方法。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论述与实践归纳相结合,纵向的历史概括和横向的比较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充分占有历史统计数据资料和横向对比统计数据资料的同时,对实际资料进行剖析,紧紧把握西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过程与现状,探讨这一现象出现的机理和未来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正确路径选择。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九章:第一章为选题背景、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为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理论综述,探讨了西方经济学有关产业集聚的经典理论,并进一步分析了产业集聚理论在现阶段的新发展。第叁章考察了产业集聚形成的基本空间因素、市场需求对产业集聚形成的作用和市场联系对产业集聚形成的影响。第四章的核心是论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产生的动因是知识溢出。与普通制造业的产业集聚不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产生与知识溢出的空间特性、知识溢出机制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企业层面的知识溢出形态、知识溢出具体机制,论述了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促进。第五章为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后的效应研究。包括生产效率、创新协同、外部经济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空间集聚的效应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义。第六章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本文中我们主要采用产业集中度和区位基尼系数,采用双对数的计量经济模型。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分析发现产业集聚指标基尼系数与创新投入指标的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是一种显着的正相关的关系,地理集中的企业更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到研究开发中去,产业集聚促进了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七章提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政策支持体系。第八章为产业集聚理论分析的一个应用,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问题为例,通过现状分析,论证了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促进西安高新区技术创新的产业集聚支持体系建立确立了方向。第九章为结束语,提出了本文的基本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可能的创新是从以下叁方面入手的:第一,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指出传统产业集聚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巨大差别在于知识的特性与知识溢出,创新活动倾向于在集聚中心发生,高新技术园区正是具备了这种知识溢出与外部性才趋向于集聚化发展。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文献基础上,本文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且比较分析传统产业集聚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区别。
刘飞[10]2012年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从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建立至今的60多年里,科技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带动了城市、地区以及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新技术革命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兴办科技园区,并把兴建科技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创办科技园区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从20世纪80年代起,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我国选择了通过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我国先后建立了8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且迅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是保障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其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技术创新、提供资本支持、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中介服务、提供政府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研究的选题,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指导实践的重大现实意义。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尽管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专门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的成果相对仍然较少。论文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和借鉴了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进行了评价,指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完善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界定了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概念,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概念、构成、功能和阶段性特征,指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的经济效应。论文总结借鉴了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韩国大德科技园区、新加坡裕廊工业园、中国台湾地区新竹科学工业园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经验,指出了其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的启示。论文对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区、深圳高新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西安高新区、长春高新区产业服务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论文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在行政授权、招商引资、R&D经费投入、法律体系、风险投资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论文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划分为技术创新平台、融资体系、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政府服务体系等五个部分,分别研究了它们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完善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集群和中国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的对策分析[D]. 李超. 中国政法大学. 2002
[2]. 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区位研究[D]. 林兰.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D]. 李景欣. 武汉大学. 2011
[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研究[D]. 张诗超. 江西财经大学. 2015
[5].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李拓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6]. 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 付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7].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D]. 张新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8]. 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武汉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的研究[D]. 陈果. 武汉体育学院. 2009
[9].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D]. 靳辉. 西北大学. 2006
[10].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研究[D]. 刘飞. 武汉大学. 2012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经济论文; 张江论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