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部县碧龙乡小学校 程静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获得情感的历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养。
一、课堂要有“语文味”
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首先就得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语文意识。语文教师上课时没有语文意识,乍一听有点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然而现实中有些语文课,虽然在课堂中很忙活,师生对话也很频繁,讨论气氛也相当热烈,但稍一考察,就会发现这堂课缺少“语文味”。教学课例一:某老师教学《月光启蒙》,她的第二课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抓住课文的重点———歌谣、童谣展开教学,然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延伸凸显母爱(25分钟)。在这一环节中,任课教师找了许多歌唱母爱的歌曲,先让学生听,接着又让学生跟着唱,最后让孩子选择一首唱出心中对母亲的爱。整堂课下来,真正让学生通过文本来体会语言文字如何表达运用的时间非常少。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整合音乐、美术、戏剧等学科的内容,让学生能更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同时也能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让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是这种整合务必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以语文学习为主轴。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了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与其它课的本质区别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应锁定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但可惜的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往往把握不准这一教学目标,缺乏语文意识,结果只能是使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教学课例二:某老师在教学《爱如茉莉》的第二课时时,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细节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爱,理解“爱如茉莉”的真谛。3.凭借课文的学习,力求让学生提升在生活中懂得爱,学会爱,表达爱的能力。
二、变“教课文”为“教语文”
某老师教学《新型玻璃》时,是这样设计的:本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有着怎样的特点、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然后充分地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新型玻璃,把不同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学生们很快就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完成了表格的填写。通过全班交流,同学们也了解到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但是在授课中,关于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老师却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吸收、内化。这位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仅仅让学生感知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而忽略了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负载信息的。长此以往,学生通过语文阅读课学习获知的是文本中包含的思想、情感、道德、文化等信息。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就讨论石拱桥的历史、外形、结构等;教学《月光曲》时,就讨论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的这种仅仅教课文的方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帮助。这或许就是现在的许多学生虽然学过好多年语文,但作文仍然不会写的原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中,是这样设计的。第一课时,只是带领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熟读,并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略作点拨,没有进行任何繁琐的分析;第二课时,于老师没让学生回答“新型玻璃有哪几种,都有什么特点和用途”这些问题,而是把学生分成五组,分别给五种玻璃写“自述”,要求他们把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还要有广告效应。这一做法十分高明。于老师的教学不是只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这一层面上,而是引导学生将理解的文本(新型玻璃的种类、特点和作用)作为语言文字运用的素材,然后重新组织语言,把自己的理解思考表达出来。可以说,于老师的这堂课真正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三、教学内容应少而精
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但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中,一堂四十分钟的课通常涵盖了不下十几种的语文教学内容。如修辞、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词语表达效果、认识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段落结构方式,等等。当然,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想尽可能地把更多的知识教给学生,但结果是否真如老师们设想的那般美好呢?事实上,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东碰一下西摸一把,看似什么都讲到了,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比如一个小小的比喻,从小学一年级讲到了高中毕业,甚至到了大学还有涉及,结果却是学生依然不太会使用。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教不会一个比喻,这只能说明教学效率实在低下。其实,每次上课碰到比喻都会讲,但每次的课堂都还要包含其他的十几个语文内容,所以教师们只能蜻蜓点水地提一下。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进行合理取舍,且须有侧重点。值得肯定的是,这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已经具有了语文意识,能抓住小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要掌握的方法。但本堂课教学的内容和环节还是显得过多,学生往往是被“教过”而不是“学会”。文中如表现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三年级就已教过,学生已较熟悉。且本文中这些描写也没有鲜明的特色,教学价值不大,可以删去。环境描写在本阶段是新的内容,课文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品格,以景抒情,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应该是本课较有教学价值的内容,从中可以提炼出一项语文技能。同时,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所以,我们就应该在课堂中多多增加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机会。在第二个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到并画出景物描写的句子,通过这个步骤,让学生加深对“景物描写”的了解;接下来通过品读感悟,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然后老师设计了两个小练习(“根据情境加上恰当的景物描写”“自己创设一个情境并加上恰当的景物描写”),让学生尝试运用景物描写这个方法。如果授课教师仅仅带领学生一起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那么学生掌握到的只是抽象的理论。只有通过实践过程,学生们才能真正学会这个描写方法。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之所以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把握不准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语文课程意识,变“教课文”为“教语文”,保证教学内容的少而精,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中能进行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率才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论文作者:程静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玻璃论文; 老师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