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觉叙事研究
——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
杨阳柳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摘要: 媒介的变化带了叙事的变化,也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读图时代再次来临,视觉叙事成为研究者的热门选题。应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而生的新媒体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媒介之一。本文综述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旨在明确新媒体视觉叙事的研究现状,探究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 新媒体;视觉叙事;互动性;受众心理
一、引言
原本的题目是“新媒体语境下的视觉叙事研究”,总觉得太过宽泛,不够精准,因而再三斟酌后改为了现在的标题。去掉了“语境”一词,以明确对于研究对象的表述,即要研究的是作为媒介的新媒体的视觉叙事——“新媒体”一词在这里指的不是技术,不是时代背景,就是媒介本身。
为什么要研究新媒体视觉叙事?说到原因就不得不提到时代背景。文字没发明之前,人类通过图像交流。千万年以后,人类再次进入一个读图时代——这实在是一件很玄妙的事,玄妙的是,人类再一次进入读图时代不是退回历史,反而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读图时代的再次来临也让视觉叙事得以“重出江湖”,成为近几年的热门选题。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我们接受信息的媒介在发生变迁,而如今,是新媒体大行其道的“黄金年代”。媒介在变换,那么通过媒介进行的视觉叙事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新媒体环境催生的视觉叙事,又是怎样呈现的呢?作为设计者,我们又该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视觉叙事?
(3)提倡经济城镇化程度较低的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省份在加大经济城镇化建设的同时,鼓励城镇居民多消费低耗水量产品,减少高耗水量产品的消费,提倡城镇居民使用节水产品,经济城镇化程度高的东部地区的省份则应注重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为节约水资源形成良好的消费观。
本次检索的文献主要涉及传播学和设计艺术学两个学科领域。这些文献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文章中提及了与新媒体相关的视觉叙事的内容,另一种则是直接研究新媒体的视觉叙事,通过阅读后将所有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新媒体视觉叙事的特征研究,往往采取和以往媒介叙事对比的手法;二是视觉叙事在新媒体领域的应用类研究,具体有社交平台动态表情包、app 界面动效设计、MG 动画、H5 广告等。
二、新媒体与浅观看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这个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关于它的定义众说纷纭,有人把它定义为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之外的“第五媒体”。也有一种定义形容新媒体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数字技术产生并提供信息或娱乐的产品和服务。新媒体的“新”决定着它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但可以确定的是,现代新媒体需要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新媒体区别旧媒体的特点是其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可参与性,同时其搭载的信息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在对于新媒体这一概念的界定上,也有学者强调新媒体更注重运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新媒体是虚拟技术带来的虚拟世界的体验,它往往存在于电子屏幕之上。
假设Bob要在互联网上向Alice转账,每次转账都会产生交易记录,将所有的交易记录进行连接,生成总帐单,总账单包含每个人的余额。记账时,应需保持公平、诚信的态度,使得双方能够相互信任;但记账人可能会作假,使得双方的信任程度降低,这是很典型的欺诈行为。区块链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没有人可以作假。
在设计专业领域内的研究中,比起理论,应用更是研究的热点。已有的应用类研究往往针对的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在检索的文献中这些具体的对象有动态表情包、MG 动画、app 动效设计和H5 等。这些研究中有的并没有直接出现“新媒体视觉叙事”的字眼,但是我们能够从中发现和总结出一些规律。
(二)浅观看
媒介的变化也带来了观看的变化。麦克卢汉认为每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行为的新方式,影响人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文字具有确定性,也具有抽象性、复杂性。面对文字,人类似乎“累了”,而图像带来了直观,也带来了欢愉与轻松。新媒体让图像的呈现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让对于图像的观看更易得,也让感官的享受更愉悦。社会运转速度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大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不自觉地被迫提升着阅读效率,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依赖数字媒体来获取一切信息。文字依旧存在,只是图像把文字打碎了,或者说图像悄然浮于文字之上,占领了我们的视线。
表情包作为现代人虚拟社交的必备语言,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叙事的特性,而动态表情包的制作离不开数字技术,在社交平台上的使用也离不开新媒体平台。因此笔者也把动态表情包纳入新媒体视觉叙事的范围之中。鲍晓宇在研究中指出动态表情包的出现弥补了虚拟社交和现实社交之间的视觉损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多种需求。
三、以新媒体作为视觉叙事媒介的相关研究
首先,以新媒体为媒介的视觉叙事由于数字技术所能实现的动态效果的加入,做到了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马全福的论文将叙事媒介的发展历史做了梳理,由于选题限定在“机械复制技术影响下”,所以并没有对新媒体视觉叙事加以阐述。他指出传统文本叙事具有线性特征,这种线性特征保证了叙事的时间性,但也存在空间性缺失的弱点;一张图像本身具有空间性,但也存在叙事时间性的不足,直到电影的出现弥补了这种不足。通过他的研究可以了解到界定一个叙事形式所需要的时间性、空间性、线性、非线性特征。随后孙盈盈的《信息视觉化的动态图像叙事》对其进行了媒介发展历史时间线上的补充,即新媒体的视觉叙事。首先她提出动态图像叙事基于数字技术,在新媒体上实现;她给“动态图像叙事”下的定义是:动态图像叙事是将图像所反映出的空间存在纳入到时间范畴来讲述,将其转译为与所传播信息相符的、有着时间维度的动态序列图像。由此可见,新媒体视觉叙事能做到空间性和时间性的统一。
(一)新媒体视觉叙事特征研究
马全福在《机械复制技术影响下视觉叙事的复兴》中确认了新媒体作为视觉叙事媒介的功能,他明确提出新媒体作为一种媒介属于视觉叙事研究范畴。
其次,新媒体视觉叙事具有交互性特点,这一点颠覆了以往电影电视等动态视觉媒介的叙事形式。有些论文标题并没有直接提及“新媒体”的字眼,而是代以关键词“互动”、“交互”。刘宗辉和马煊在对于新媒体新闻报道的视觉叙事研究中提出了“碎片化交互叙事”的概念,私以为这个词语概括出了新媒体视觉叙事的精髓。笔者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以视觉上的交互作为一个个中隔点将一个文本“碎片化”,而让受众更易于和乐于接受信息。刘、马在《“策划+技术+美学”的新媒体视觉叙事解析》一文中列举了运用H5、VR 等技术的进行有效传播的案例,也凸显了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孙为在《交互式媒体叙事研究》中认为这种叙事交互性体现为故事时间、叙事时间和阅读时间三种时间都能与读者(受众)交互,简单来说是读者可以决定故事时间、叙事时间和阅读时间。
(二)以具体对象为内容的应用类研究
【例3】菜粉蝶的灰体和黑体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的。用纯合灰体菜粉蝶和纯合黑体菜粉蝶交配,子代全是灰体。研究人员让一群灰体菜粉蝶自由交配,产生的F1中灰体∶黑体=63∶1,则亲代灰体菜粉蝶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
纸质书被放下,手机被拿起,人们通过图像可以快速获取信息,也可以让社会高速运转带来的压力得以缓解——人们越来越追求感官上的愉悦。张惠在对《魅力湘西》的图像符号解读中把读图时代的观看定义成一种相对于“深阅读”的“浅观看”。她分析了浅观看的利与弊,指出这种浅观看带来了缓解人们心理疲劳的优势,也带来了人们只沉湎于视觉感官享受而无法专注阅读的弊端。另一位学者周宪同样认为这种浅观看消除了从符号的所指到能指之间的思维过程,使人们不再需要思考便能获取大量信息。
app 界面的动效设计是比较热门的一个研究点,MG 动画作为动效设计的一种形式也在相关研究中出现。这里的动效设计在视觉叙事上可表述为信息可视化设计与故事情节的结合。卢健攀、奚柯和王智敏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提到了“情感体验”的概念,他们认为动效设计要通过叙事的构建引发用户情感共鸣,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四、总结
这些已有的文献,谈新媒体给视觉叙事带来的改变,谈新媒体视觉叙事如何与受众互动,也谈新媒体交互所带来的传播效果;解决的是“如何满足受众心理需求”、“如何给用户带来好的体验”这样的问题。的确,新媒体视觉叙事离不开对受众心理的满足,图像带来了信息的直观简洁与高效,动态和交互带来了观看上的愉悦,研究者们也欣喜于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视觉享受。
河道工程配套后,水库就可以正常进行防洪调度。水库汛限水位为937 m。当遇到标准以内洪水时,水库按下游有保护对象方式进行调度,开启输水洞及泄洪洞闸门实行控泄,使Q泄≤Q安,也就是最大泄量小于等于598 m3/s,使水库水位保持937 m,如果来水流量大于最大下泄流量,则水库水位升高,水位升到的最高值,即为防洪高水位。
但是,也有学者注意到了读图时代带来的“浅观看”的弊端——思想的简化与思考的停滞。这些好看的、好玩的图像就像是一朵朵十分逼真的塑料花,除了美丽没有别的了。它所做的就是取悦你,它们能让你感受到愉快和放松,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别的了。人们不自觉地在逃避思考,我们可能不记得自己有多久没有读过一本厚厚的书,可能也不想记得。人们需要娱乐,需要感官世界的充实,需要大脑的放松,需要从繁琐的社会活动中抽离。而作为设计者,我们应该一味迎合大众娱乐的心理吗?新媒体视觉叙事又该如何加深“浅观看”,除了趣味性、娱乐性是否可以有另一个方向来引导受众?除了为技术欢呼,除了关注用户情绪,我们是否更应该关注人的思想本身。这是值得未来的研究者关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宗辉,马煊.“策划+技术+美学”的新媒体视觉叙事解析[J].中国记者,2019(03):125-127.
[2]马全福.机械复制技术影响下视觉叙事的复兴[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2):135-140.
[3]孙盈盈.信息视觉化的动态图像叙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05):76-80+190.
[4]鲍晓宇.浅析虚拟社交语境下动态表情包的发展[J].艺术科技,2019,32(06):110-111.
[5]张惠.文化传播中的视觉叙事——《魅力湘西》的图像符号解读[J].创作与评论,2013(04):116-120.
[6]丁蕾.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D].南京艺术学院,2013.
[7]王智敏.MG 动画的信息传达功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8.
[8]张雨.在新媒体语境下用户体验的互动美感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6.
[9]徐宇玲.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媒体互动叙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
[10]卢健攀.叙事设计在智能手机软件界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3.
[11]张雨晗.新媒体语境下视觉语言的动态呈现与叙事研究[D].山西大学,2018.
[12]孙为.交互式媒体叙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13]奚柯.动效设计在手机APP 界面中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8.
标签:新媒体论文; 视觉叙事论文; 互动性论文; 受众心理论文;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