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视线
教师书写价值漫谈
胡相峰
【摘 要】 教师书写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工具性、教育性、艺术性、文化性等方面,进入数字时代,教师书写逐渐被边缘化、碎片化,当前又将面临智能时代的挑战,更要从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认识教师书写的价值,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教师书写;价值;文化传承;教育改革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千百年来这是对教师职业劳动方式最经典的概括,其核心是教书育人,是培养达道之人、精业之才。其中解惑是承继传道、授业来说的,而传、授、解则是施教的基本方式,这些方式所内含的具体方法就是讲说与书写。所以说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达道、精业指向下的“笔耕舌耨”。在教师职业产生以来的两千余年中,书写与教师如影随形,绽放出绵延不绝的绚丽光彩,融汇于我国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而从20世纪末开始,计算机、互联网悄然而迅速地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思想表达与日常交流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话说得少了,字写得更少了,多功能的便捷的媒体越来越多地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语言和书写交流。就教师书写来说则全然从教学的中心部位退居边缘。一段时间以来,包括教师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感受数字化时代“多媒体”给教育教学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已经开始反思网络依赖过度、“多媒体”滥用、教师个性化书写等教育行为缺位等现实问题。因此,在计算机网络功能不断提档升级、智能时代已经开启的当下,重新讨论教师职业书写价值问题,有利于教育在相关方面避免或减少“器进人退,技盛道衰”的风险,自觉强化教师职业书写价值,积极追求“人器和谐、道技共进”的境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书写是指教师与职业相关的书写活动,主要是指在一定介体上直接呈现手工笔迹的书写。就书写目的和功用看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书写,包括课前备课类书写,课中演示类书写,课后反馈类书写和与学生及其家长个别交流类书写等。另一部分是用于教师学习、科研等的自修类书写。教师书写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工具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样的四分法并非科学的分类,只是为了突出其重要的方面,便于说明问题。
一、教师书写的工具价值
工具价值是书写的初始价值,也是最基础性的价值。教师的书写滥觞于远古的教育活动。我们的先祖在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进行和发展过程中,当有经验和知识需要传承时便产生了教育,最初教育的达成依赖于手传口授,如《诗经》中的《伐檀》《芣苢》等篇即含有言传身教”劳动知识与经验的内容,而当这种知识和经验积累到难于记忆或需要跨隔时空予以传递时,书写便随之产生。我国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先民们所创造的符号记事、图画记事等都是借助于原始的书写——刻画,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的符号等。这些刻画印迹虽谈不上出自专业教师之手,但可以想见当时的刻画人必是对刻画内容和刻画技法的先知先觉者,刻画过程中大体还会伴随着某种传授行为。
从发生逻辑上看,记录事物、事情,表达意思、想法是教师职业书写工具价值的基本体现。其价值核心在于把无形的认知与思想转化为有形的具体的文字、符号和图形,使教师认知与思想的表达有了确定性、可视性和时空跨越性。
二、教师书写的教育价值
教师书写的教育价值是由工具价值的延展而生成的。从学生学习受教的角度看,教师的书写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性认知;结合教师的书写过程与讲解,便于对教学内容层次和重难点的理解;结合课堂记录,便于对教学内容的回顾、复习、记忆和深入思考;教师的书信、作业批语,甚至包括编写的教材和研究的专著等,不仅适应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个性需求,还可以跨越时空从中得到教益,正如毛礼锐、沈灌群在《中国教育通史》中所说的那样,“文字所载的知识技能,可以纵接千载,横穿万里,凡书之所至,也是教之所至”。
市场对财会工作者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考核制度也越来越完善。但因为财会工作者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各不相同,使得各财务工作者综合能力也不尽相同,财会工作者在工作中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对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产生影响。产生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两个层面。
三、教师书写的艺术价值
教师书写体现在工具性上,核心要求是把字写得规范、好认,记录传递的内容让接受者一看便知,明确而无歧义,而教师书写体现在艺术性上,则要求在规范基础上写得美观、好看、有个性,即书法中的文人书法一类。具有艺术价值的教师书写,是一种双重载体,即工具层面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和艺术层面书写者艺术品质、思想与个性的载体。教师书写的艺术价值集中体现在所写文字的美,其书写的过程也是一种书法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享受美传播美的过程,发挥着娱己娱人、化己化人的艺术效用。
教师书写的美,即书法之美。古今论述书法美的文字汗牛充栋,此不赘列。仅说教师书写之美的意义,大要亦在愉悦自己和学生,促进自身与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对增进师生关系,增强教学效果也有着特殊的功用。学生往往是爱其书而亲其人、信其言。教师板书即示范、学生记录即临帖曾是课堂上的常见景观。
教师书写的艺术性源自中国文字的生成基因。中国文字的产生之前经历了一段原始记事时期,大体包括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经过漫长的使用实践,最后便发明了文字。《周礼》《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都记载“六书”之说,《汉书》则认为“六书”为造字之本。六书中象形、指事、形声三法又为最基础的造字方法,我们从出土的旧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和甲骨文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说文解字》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仓颉个人造字说后人多不认可,但许氏所说的中国文字初始的创造方法则被普遍认同。《周礼》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因此,鲁迅先生就说过:“中国文字,就是画。”既是“画”,又要明确表达意思,使之符合表达事物的本质,这就要画得像,然而,既要像又不能面面俱到如写生,就要有取舍和抽象,就有了为了区别它字体现个别本质特征的关键笔画的凝练,就有了体现事物精神的神似的追求。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引用《周易》“立象以尽意”,并作出“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的论断,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教师书写的艺术美从根本上说正是体现在“立象”与“尽意”的和谐协调、辩证统一之中。
龙泉窑于北宋早期发展,南宋中晚期进入顶峰时期,作为青瓷的主要产瓷区,直至元代龙泉窑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以烧制青瓷为主,瓷烧制量大,器型高大、胎体厚重。元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盛况空前,使龙泉青瓷的生产规模在元代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持续增多,产品品种增加,远销世界各地。
四、教师书写的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本是涵盖艺术价值、教育价值甚至工具价值的,之所以说了前面几点再来单独谈论文化价值,一是因为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它除了自身直接记录表示文化内容,也是说明其他文化载体的基本工具。熊秉明先生即认为文字及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之核心。二是因为教师书写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着支撑性的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我国的文字,自产生到殷商,已进入成熟阶段,习字学书就成为当时教育的重要内容。四盘磨出土的甲骨上,发现有三行小字,一行是正着刻的,另二行都是倒着刻的,有专家认为是学习刻契的人所刻,此即著名的“习刻文字”说。可见文字的书写教学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开拓了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路径。
第四,焊接过程温度控制。600MPa高强钢焊前预热温度为80~100℃;800MPa高强钢焊前预热温度为100~120℃。焊缝两侧受热均匀,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采取预热温度的上限。层(道)间温度:焊接时,不低于预热温度,不超过180℃。 后热温度:高强钢后热温度控制在200~250℃,保温时间视板厚定约为1.5~2h,后热在焊后立即进行,后热完成后断电,使用石棉被覆盖焊缝缓冷。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的书写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比如备课环节教案的书写过程,即是教师为了上好课对教学内容的研学过程,对相关知识重难点的研判过程,也是对教学内容展示逻辑科学性、适切性的研究过程。而对学生作业批语的书写过程,则是分析学生作业产生错、缺的缘由,赏识、借取学生个性品质与才智,给出合理评价和指导意见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可以说一句好的评语就是教师教学水平精进的一个脚印。至于教师教材的写作、教科研论著的写作过程,可以说每书写一句话一段文字一个章节,都是专业自修迈向新高度的一个台阶,都是在职业田野上用智慧耕耘用心血浇灌收获的新成果。
时间延伸至20世纪末,互联网兴起,电脑普遍使用,使用键盘输入文字的普及,给教师履职从业带来巨大的便利,同时也对传统的教师职业书写和汉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带来的现状是教师职业书写被边缘化、碎片化,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书写素质普遍偏低,文字意识淡薄。对此,从国家层面到各学校已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对策,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社会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重视提高师、生与全民的文化素养,要求教师全面提高书写与书法审美的能力与水平,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书法课,在高等教育中发展书法专业,加强书法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甚至有的省份和地区有意组织无“电”教学竞赛,以促进教师对传统说、写基本功的学习、研究和运用。一批学校以书法教育特色学校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和方向。但现实情况是:在这些对策的成效尚未充分显现时,传统的教师职业书写又面临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挑战,这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启。
复校时间间隔建议不超过1年。在复校时间间隔内,如仪器经过较大的维修或出现明显偏差及对仪器性能表示怀疑时,应重新校准。
在创造了灿烂大备的一代文化的周代,国学中的北学上庠,即为专门“学书之所,由诏书者主之”。专门教学文字自然包括书写教学,“诏书者”即能讲明白文字的人,能讲明白文字文化内涵的人。具体如何教?《汉书·艺文志》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后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六书有较详细的阐释。可见西周时识字教学是以汉字构成方法分类施教的。
古时教师教学生识字、书写和造字方法,不仅仅是学习传承现有文字,同时还要创造新字。据考古发掘统计,商代甲骨文和金文已有500多个,至西周字数即有明显的增加,至汉代《说文解字》即收字9000多个,如今《辞海》收单字14872个,实际上现在代表语素的符号有6万个左右。汉代学者编著的《尔雅》,作为解释词义的著作,当时或有教科书的意味。有研究者认为该书“所记草木鸟兽虫鱼的名称很多是新造的形声字,倒很像是西周前期的。”可见当时的文字传授者,做了很多创造新字的工作,汉字及其承载的民族文化在他们的“书写”中得到持续的传承和发展。在古代使用表意文字的国家中,文字及其文化传承我们是最好的。正如陕西师范大学卫俊秀教授在《我对书法的认识》一文中所说的:“唯有我们的先贤不忘传统,根据六书原则,日渐改进,臻于完善,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字,并推广到60多个国家,足使国人自豪与骄傲。”期间,我国代代相传的教师的书写及其教育教学的文化价值十分明显。
无人船通过遥控器或NB-IoT 基站进行自动水质采样,测试通信距离在100 米以内,水深度2 米左右,采样量为8 升,采样结束后生成水质信息报告。无人船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路线自动巡航,驶向指定水质采样位置,无人船15 分钟能采集8 瓶水样采样后返航,通过水质监测系统生成采样及上报水质数据[4]。将装配有8 个水质传感器的水质监测无人船,放置在城市河涌进行试验,步骤如下:
当前,人工智能时代扑面而来,技术创新空前活跃,数据量快速积累,运算能力大幅提升,算法模型持续演进,行业应用快速兴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说:“人工智能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家庭生活,还在教育、医疗……城市运行等领域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快递分拣机器人、书店导购机器人、自助收银机器人、儿童早教机器人等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光明日报》)2019.3.11)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着重在智能语言交互系统、智能翻译系统等八大人工智能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教育即将进入智能教育时代,在教育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同时,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将面临整体的转型。教师职业书写将面对更成熟便捷的汉字语言录入生成技术,和大量文字数据资料的引用技术。事实上,工具的革命性创新对于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劳动方式亦具有革命性的划时代意义。新时代教育和教师都应当率先将新技术新理念纳入自身的行业和职业应用,即便是手工书写有非常的价值,我们也不可能在这计算机、网络及智能技术进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时代,要求所有教师继续足量应用传统的职业书写,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但是文字的识读、书写仍然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路径,如果没有了汉字的识读和书写教育,必然带来中华文明出现断层的危险。而从另一面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华文化的复兴,人们将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质量,便加注重优质文化生活方式的打造。由此,对教师书写价值的褒扬提出如下建议:
式中:Rp表示节域物元;Cn(apn,bpn)表示节域物元关于特征值Cn的量值范围;p表示草原生态安全的全体等级。
一是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层面,强化文化自觉、文化传扬、文化担当、文化风险意识,不断完善文化传承发展战略,制订相关法规,保证祖国文字文化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国家意志。
二是在国家层面推进汉字识读、书写教育教学的新一轮改革。中小学书法课加大课时,与语文课相配套,进入主干课序列。高等教育在非汉语言文学非书法专业开设与《大学语文》相配套的《文字与书法》课,汉语言文学专业单独开设《书法》课。在其他专业教育教学越来越远离手工书写的未来,文字识读书写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势必越来越转向其自身所成为的专业。
三是提高教师的全员书写水平。“三字一话”纳入入职条件,对现有教师实行全员培训。教育鼓励全体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实践中,确立坚守教师书写的文化觉悟,锤炼用好教师书写的教育智慧,养成亲近教师书写的生活习惯,明确提升教师书写的质量目标。
四是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创新书法教育的方式方法,运用各种新技术服务于书法教育教学,不断提升书法教育教学的活力与成效。
五是在全社会倡导敬文习书尚美的风尚,拓展教师书写的社会基础。正如言恭达先生在接受《新华日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书写的人在变少,但热爱、欣赏、练习书法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21-0018-05
【作者简介】 胡相峰,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210013)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副会长。
标签:教师书写论文; 价值论文; 文化传承论文; 教育改革论文;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论文; 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