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阅读教学和习作指导有效结合的教学策略以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二组为例谈单元习作教学的有效性论文_陈丽媛

实现阅读教学和习作指导有效结合的教学策略以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二组为例谈单元习作教学的有效性论文_陈丽媛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后卓小学 陈丽媛 351131

单元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一个新鲜命题.之所以重提这个命题,是因为反思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难教,学生怕写的难题至今未得到根本的解决学生的习作质量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而对这个关系到语文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根本性问题,该如何真正得以解决呢?本文试以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二组习作为例,谈谈在单元习作指导与阅读教学有效结合的一些做法。

一、习作前一变“消极积累”为“有效积累”

叶圣陶先生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曾指出:“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然而,从当前学生的积累情况看,重“抄抄写写”,轻“积累途径的拓展”重“随意式积累”轻“学段要求”:重“死记硬背”。轻“积淀运用”,等倾向比较突出,由此导致积累与习作严重脱节,这是习作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必须对原有素材积累方式进行突破,走出新路子。

1、广辟途径,丰富素材。没有广泛的积累,就没有丰富的素材,习作必然成“无米之炊”对于一些学生陌生的习作题材,这项工作显得尤为必要,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二组习作是围绕“民风民俗”这个专题设计的,学生对此了解得不多,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书本,或上网查询,或向长辈咨询,或向其他学科的老师请教等方式,以扩展习作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2、对准学段,整理素材.不同的年级,其“积累点”应有侧重,一般来说,第一学段重在积累一些简单、明显而常用的词句:第二学段则扩展到典型段式,而到了第三学段,则要积累语言、写法、结构、文体、情感等,本组习作,根据学段要求和单元特征,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民风正保”相关文章提前阅读,并分类整理,为习作做必要的准备。

3、搭建平台,积淀语言。真正有效的积累应该是能把学到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话语系统,变他言为已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这个平台,用语境化手段“激活”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进行语言的有效重组。如在本组习作前,教师应布置学生收集当地的民间谚语.传说或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进行充分的交流,为习作积淀鲜活的可用语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习作中---变“教课文”为“教例文”

单元习作指导的可用资源很多,但“课文”这种重要资源常常被淡化或被忽视,导致阅读与习作“两张皮”的现象,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作文指导主要的功夫是在阅读课上,”我们要更新理念,转变策路,就地取材,变“教课文”为“教例文”

1.找寻“例文”中的读写结合点,翻开语文教材,你会发现阅读与习作之间基本上遵循读写一体原则,如果把单元习作看作是写作技能“面”上的综合运用的话,那么,每一篇文章就是训练写作技能的一个“点”。从第二组教材4篇课文来看,《北京的春节》在叙述顺序上按时间顺序记事,并且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在表达上,作家或引用俗语,或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或运用排比和比喻,语言特色明显:《藏戏》,运用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各具特色的民居》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表达。可以说,每篇课文体裁不一,表达各有侧重,是与本组习作相匹配的好范例。

2.借鉴例文的“言语图式”教师在提练“例文”中的读写结合点后要进行迁移和增值化处理,提高学生对具体写作情境的同化和顺应能力,达到对“例文”的“言语图式”的灵活应用,为习作服务。这其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在作前呈现.作中呈现,或大胆地作后呈现,也可举一反三,以一篇带一类,真正用活“例文”用好“例文”,放大“例文”如:先让学生尝试写一篇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或一次活动过程后.再对照学习《北京的春节》按时间顺序记叙.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后,请学生从中选一种说明方法,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比如莆田五厢房、莆田红团等等。因为有“例文”的“言语图式”的借鉴,学生的习作质量会大大提升。这是对写作技巧最实在的迁移落实。

三、习作后—变“无效评改”为“有效唤醒”

在习作评改的问题上,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无奈:教师批改耗时费力,却往往“吃力不好”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正比的现象,一直成为我们难以承受之重,我们必须在评改模式、评改策略上有所创新,才能真正提高习作的质量。

1评改之于“精”,教师批改的智慧在于,能准确找出学生习作中共性的东西,使学生有所悟,有所得.如果面面俱到的点评,反而会喧宾夺主.影响到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对所学作文知识的掌握所以最好应围绕单元训练点确定评价标准,然后呈现好中差三篇文章,进行全班性有针对性的批改,这是习作评改“减负”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对本组习作来说评改标准应确定为“是否做到按一定的顺序?”、“是否做到详略?”、“是否恰当使用说明方法?”“语言是否有特色?”这几个方面。

2、评之于“动”,长期以来评改效益低下,一个突出的原因,就是在评改过程中,一直由教师唱“独角戏”缺乏师生的情感互动,王崧舟说:习作评改,要唤醒孩子的言语生命力。教师可尝试运用以下策略:(1)用布白艺术去唤醒学生自改或互改意识。如,不加批改只用符号标出文中的错误和不要之处,再将作文发给学生自己修改。(2)把全班同学分成几大组,要求每位同学至少为一位同学的习作写“友情提示”,(3)在评语上创新,将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策略嫁接到评改中来,所有评语以提问题的方式呈现,然后进行“二次批改”。实际证明,这些评改方式,能有效地培养起学生的介入态度,启发学生以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和

修改自已的文章,从而提高习作能力,。

总之,我们正在从事的习作教学要和阅读教学一样,努力实现“美丽的转身”,只有重作前积累、作中指导、作后批改的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习作教学的有效、高效。

论文作者:陈丽媛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  ;  ;  ;  ;  ;  ;  ;  

实现阅读教学和习作指导有效结合的教学策略以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二组为例谈单元习作教学的有效性论文_陈丽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