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化县上渡街道前锋学校 伍华
今天的小学生,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主力军,面向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科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小学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过去,我们都认为部分孩子的能力较差,经常采取一味迁就的方法,将所有知识细细嚼碎后再喂给他们。这样越是迁就,他们的脑筋就越不肯动。时间长了,孩子们喜欢上了这种“不劳而获”的学习套餐。对小学进行科学教育,就要引导小学从小就了解科学的概念、科学的技能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并了解社会与科学的关系以及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这正是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这门课的重要意义。
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探索科学的强烈兴趣和愿望的、具有一定操作实践能力的、具有独特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而这些科技素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学抓起。因此,在小学里教师应根据小学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基本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教育小学。从小学生开始启迪科学意识,激发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兴趣,引导小学生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世界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好似没有一张相同的脸一样,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环境的不同,其形成的的个体差异也不同。以下我将谈一谈搞好《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活动是认识的途径
小学科学教育活动是小学生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扩大小学生的视眼,使小学生获得早期科学经验的积累。因此:对小学科学教育活动进行了以下探索: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人体和健康、动植物、环境教育、自然科学现象等。小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的概念也只是模糊的,所以我们应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用品如:牙膏,筷子,面油,皮筋等,知道各种用品的使用价值。例如:“有趣的叶子”、“天上的彩虹”、“各种各样的钮扣”、“吃草的羊”等等这些都是小学学习的基础,对于小学科学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
二、动手是认识的方法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兴趣是小学生认识科学的动力,它表现为孩子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游戏却是低年级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对小学生来说,游戏是最快乐、最生动、最丰富的活动。因此,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科学活动,既能激发低年级小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进小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游戏中,低年级小学生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在愉快体验中学科学,效果更加。我非常注重让小学生动手操作这一环节,尽可能利用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小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在认识“沉与浮”活动中,我们和小学生寻找许多尝试沉浮的材料,先让小学生试一试哪些材料是沉的?那些材料是浮的?然后让小学生想办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低年级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个个思维活跃,跃跃欲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的做了一只纸船把钉子放在纸船里,使钉子浮起来;有的在木头上放一块小石头,使木头沉下去……多么丰富的想象啊!在操作过程中小学生的表现不仅体现了对物体沉浮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在这个活动中,小学生不亲自动手试一试,那么效果就明显不同了。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小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乐,充分发挥了小学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牢固,记忆深刻,又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三、生活是认识的引导
小学生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教育的素材。如在“太阳和影子”活动中,怎样使自己的影子变长?又怎样变短?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影子消失?小学生对影子产生了兴趣,教师就带领小学生做起了“太阳钟”。小学生相互商量、讨论和试验着,最后发现了身体往与太阳方向相反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长,直立或往与太阳相同方向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短,跑到没有太阳光的地方影子就消失了。经过一天的记录,小学生有了一个能知道时间的“太阳钟”。此后,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道了时间不同,影子的长短、方向均不同的道理。在找到答案的瞬间,孩子们欢呼雀跃,脸上充满着喜悦之情。其中,我们还发现有两名小学生合作的方法具有创新意识:一名小学做俯卧撑动作,另一名小学生在他后面帮他抬起双腿,做成人推小车的姿势,他们大声嚷者:“瞧,这样的影子最最长!”。小学生在获得类似这样的心理满足的同时,更激起探索的欲望,同时小学生间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体验是认识的实践
小学生是天生的探索者,在教学《空气》之类内容时,我为孩子们投放了塑料袋、气球、空瓶子等材料,引导小学生用塑料袋装空气.捏紧袋口,摸一摸、压一压袋子感觉空气的存在,对着脸放开吹满气的气球口,感觉气流的冲击力。又如:投放石子、沙子、豆子、扣子、瓶子等材料,让小学生在活动时通过摇晃成敲击瓶子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还可以从敲击瓶子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判断瓶子中的材料,这样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听觉能力,还进一步培养了小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提供充分的材料,就为每个孩子创设了动手动脑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发展。小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学生“我能做、我会做”的积极态度。
小学生真正主动探索是从意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小学生有了疑问并产生想寻找答案的愿望,才能进入主动探索状态,教师要处处留心观察,把自己预想的问题变成小学生自己的问题,适当地多提一些“为什么”。当小学生在探索活动中遇到问题或产生疑问时,教师应鼓励引导小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使小学生从各个方面主动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总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让自己成为一名和小学生一样的探索者,尽量去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疑问,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小学生进行大胆尝试,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探索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激起小学生强烈主动的探索欲望。
论文作者:伍华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小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小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影子论文; 兴趣论文; 他们的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