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识在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功能探讨论文

地方性知识在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功能探讨论文

地方性知识在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功能探讨

刘晓丽

(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摘 要: 社会工作有效参与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与地方性知识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依据地方性知识理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可视为以一定知识为理论基础的科学实践活动,这些知识包括普遍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普遍性方法和地方性方法。地方性知识是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社会工作者需要识别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的地方性知识,尊重地方性知识的地位和价值,充分发挥地方性知识在服务过程中的理解性功能、操作性功能以及反思性功能。社会工作科学性知识理论和农村地方性知识共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的行动依据,这一行动过程就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科学实践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方法不断生产和辩护的过程。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留守老人;社会工作;功能

农村留守老年人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而紧迫的阶段性问题。国家和社会密切关注并不断探索农村留守老人关爱与服务体系的建设,《关于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意见》(民发〔2017〕193号)明确要求社会工作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各方面关爱服务。社会工作也拓展了为农村留守老人服务的实务领域。随着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在我国的不断拓展,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标准化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民政部先后出台了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民政部 2012)、《老年人能力评估》(MZ/T 039-2013)、《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MZ/T 059-2015)、《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MZ/T 064-2016)等国家标准,为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提供了科学的服务标准和专业依据,促进了社会工作运用客观科学理论和专业方法参与留守老人服务的发展。

2017年8月25日,《南方周末》发布《南方周末反侵权声明》。文章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渐繁盛,大量媒体、网站、移动客户端、自媒体平台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未经授权擅自转载南方周末报纸、官网以及旗下其他官方自媒体平台刊发的作品,要求尊重原创。截至2017年8月15日,已处理非法转载文章3013篇,对和讯网、投资界等14个网站提起诉讼。2017年7月,在起诉国内两家知名门户网站非法侵权转载南方周末文章的案件中均获胜诉。

根据2016年民政部初步摸底排查结果,我国有农村留守老人1600万,地区分布广泛,地方性特征各异。在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关专业服务依然存在角色定位困境[1];存在方法、价值观等方面的专业困境[2]。自2013年以来,笔者一直参与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青原区、遂川县、吉安县等地)革命老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发现社会工作者运用科学逻辑模型设计的服务项目也遭遇了无力服务、无法服务和无效服务等诸多困境。基于实务反思,笔者认为以上困境的出现,是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及其他工作系统对规范性科学知识和地方性知识两个系统认识不契合的结果。社会工作者如何正确认识地方性知识在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功能,是值得思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地方性知识的内涵

地方性知识的概念源自人类学家吉尔兹 (又译为格尔茨)《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一书。学界对地方性知识概念的界定存在很大的争议,综合学界观点,地方性知识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和方法论。

就算人类已如此靠近奇点了,有些事是我们起码能够确定的:只要这世界有人类,人就需要吃、喝,需要爱,必须传宗接代,所以永远都会有餐厅,也总是会有通信、保险、教育的需求。

地方性知识首先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吉尔兹将文化视为一张由人自己编织的 “意义之网”,意义不会是千篇一律和固定不变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千变万化的,由此种意义构成的知识也就不会具备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性质。吉尔兹称之为“地方性”(local)知识,“知识的性质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因为人们生活所凭借的符号系统是特定的、地方化的、特殊性的,借助这些符号系统的作用,意义结构才得以形成、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甄别日常行为的意义和类别,地方性知识力图维持这些特定的意义系统,并根据它去组织行动。”“这种地方性不仅指地方、时间、阶级于各种问题而言,并且指情调而言——事情发生经过自有地方特性并与当地人对事物之想象能力相联系。”[3](P91-273)译者王海龙将该概念翻译成“地方性知识”,强调知识生产与分布的空间维度:作为全球性知识代表的西方科学知识和与之相对而存在的地方性知识。有学者提议使用“本土知识”这一概念,认为“本土以祖先领地和共同文化为核心内涵”[4]以区别于外来知识。从哲学层面讲,人类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人类在某一特定社会和地理环境中的认知与实践,这样得到的知识便具有“本土性”特征。学术界对地方性知识还存在如下概念用法:民间知识[5]、土著知识[6]、传统知识[7]等。

农村留守老人专业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理论基础、方法和技巧作为社会工作服务的科学依据,是社会工作者实务行动的主要规范。笔者以实务反思为基础,以民政部《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相关内容为对照,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从服务专业关系、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服务管理与保障等关键方面思考二者的适应性和差异性,寻求地方性知识与科学知识密切合作,共同促进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

地方性知识这一学术概念的争论,使人们意识到奉为圭臬的西方知识系统也是人为意义建构出来的,与各种形形色色的地方性知识一样,本无高下优劣之分,地方性知识完全可以具有与所谓的普遍性科学知识一样的平等地位。知识形态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给予科学知识实践特有的情境性和文化性,人们因此才有可能避免想象和偏见,也因此才有可能尊重地方性知识及其应用主体。

二、地方性知识与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的关联性

(一)地方性知识是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依据之一

1.发挥地方性知识的理解性功能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包括四个基本系统:农村社会工作者等专业助人者组成的改变媒介系统,是有计划的服务留守老人的具体操作者;留守老人个人、家庭、群体和组织或社区等组成的服务对象系统;为缓解留守老人问题并满足其需求而需要影响和改变的目标系统 (即为达到改变服务对象及其所处社会环境所要改变与影响的系统);社会工作者和与留守老人有关的人和系统一起组成的行动系统。其中,服务对象系统中的留守老人群体是农村社区中保持和利用本土知识最为积极和活跃的群体之一。社会工作者介入的目标系统中,与留守老人群体共同生活的其他农村社区居民、村庄的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都是在某一特定社会和地理环境中存在与发展的,其运行机制自有其地方特性。由社会工作者及其调动各种资源构成的行动系统,是服务对象及与服务对象有关的人和系统共同行动、努力改变的工作系统,更是靠科学方法和有效的地方性方法而开展和调整共同行动的。可见,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是以上四个基本系统不断互动的过程,是改变媒介系统运用科学理论和地方性知识达到关爱和服务留守老人助人目标的行动过程。

取8 mL竹叶青酒样品或基酒,3.0 g氯化钠,于20 mL顶空瓶,盖上瓶盖,混匀。由MPS 2进行HS-SPME操作,完成萃取过程后萃取头于GC进样口250℃解吸附5 min。

(二)地方性知识是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深化、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地方性知识是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决策的重要依据和规范。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农村留守老人活动首先是“嵌入”到农村社会,其次才是被认同和接纳之后自主深化和发展。“嵌入”是专业社会工作初步发挥作用以及服务农村留守老人及其社区的方式,是行动系统各主体之间产生互相建构的关系。在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发展初期,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行动是联系作为新事物的社会工作与农村社会的纽带。这种行动需要在一定规范的约束下开展,才能被农村社会及社区决策者认同和接纳。此类规范不仅包括专业社会工作行业标准规范,还包括农村社会地方性规范,即由于地区异质性而形成的带有地方性意义的规范。

4) 人机界面友好。实时数据显示、历史数据查询、历史报警查询、参数变化查询、报告查询、仪表参数设置、运行数据分析、实时趋势、历史趋势、仪表高级诊断功能、运行诊断、零点验证、零点标定、智能仪表自校验(SMV)、大数据全生命周期诊断、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

三、地方性知识在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中功能的发挥

(一)尊重地方性知识的地位和价值

如前所述,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本质上说就是系统中各主体(社会工作者、留守老人等社区居民、乡村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等)的交往行为,各主体在交流和与发生在 “文化前理解”的基础上的沟通中形成一致性的思想和行为倾向,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协商互动的交往理性指导之下形成和生成的人际和谐。留守老人社会工作如何达到这种人际和谐,社会工作者真正看见、理解、接纳、尊重和肯定服务对象的行为和想法是主要影响因素。留守老人群体日常生活中的宿命观、人情人伦观,生计中菜地、田地、燃料、家畜家禽、酿酒腊味、赶圩当圩等的作用,留守老人群体对生老病死、仪式禁忌等习俗的敬畏尊重,对村庄池塘溪流、屋场祠堂的热爱,对宗族等结构组织的认同等地方性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解性功能,深刻影响社会工作者对留守老人行为和想法的解读,也影响专业服务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同时,当地基层政府、社区其他社会结构组织(宗族等)、志愿者组织、村民邻里互助在关爱和服务留守老人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有其自身的伦理价值观念、行动惯例、一些有效的地方特色的服务内容、服务技巧和方法。这些当地社会结构组织方面的地方性知识,在社会工作者看见、理解并尊重其他服务提供者的思考与行动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的理解性功能,影响着社会工作者与行动系统各主体的密切合作。

随后在研究大传统渗透入村落社会过程中,人们更强调小传统的角色、地位,从而改变了认识地方性知识的视野。中国村落城市化进程是大传统对小传统的渗透过程,大传统需要在尊重小传统部分功能的同时,对自身进行适当的调整[12]。如果与小传统对抗,则不仅无法达成目的,还可能造成这一进程乃至整个社会的无序。

地方性知识属于典型的小传统范畴,农村社会工作执行的专业社会工作行业标准等规范性知识则属于大传统范畴。留守老人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进程也是大传统与地方性知识小传统融合的过程,那些影响留守老人社会工作与农村社会互构信任关系的、具有独特地域性和社会性的地方性知识,是留守老人在物质保障、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及社会参与等利益保障方面的重要资源,影响着留守老人及其他村民的思想和行为。社会工作者不能只专注于现代科学知识而忽视农村社区地方性知识,更不能把地方性知识看成是落后的制约社区发展的因素。社会工作者需要尊重地方性知识的地位及价值并应用之。

(二)探寻地方性知识与社会工作科学知识的适应性和差异性

地方性知识是一种开放性的多元方法论视角。“地方性”不仅指特定地域意义,还涉及在知识生成与辩护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情境,包括由特定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由特定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和视域等。地方性知识的“地方性”主要是指在知识生产和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情境。从方法论上采用深描的微观进路,利用历史的、情境性的方法对正在行动中的科学实践进行辩证的描述,强调实践的地方生活情境性和社会历史性,从而产生科学知识并为其辩护。“从科学实践观来看,一切科学知识都不是普遍性的知识,而是地方性知识,从任何特定场合和具体情境中获得的知识都是局部的、地方性的知识,而这种地方性的知识取决于一种地方性的实践活动,离开具体的实践活动,来理解知识的真理性或合理性都是抽象的、武断的,正是因为科学知识所归属的实践活动的语境性、地方性和索引性,遂导致了科学知识的实践特性与文化特性。 ”[8]

这一过程本质上说也是系统中各主体 (社会工作作者、留守老人等社区居民、乡村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等)的交往行为。“任何一种沟通过程都发生在文化前理解的背景上。”“文化前理解”是作为生活世界背景的文化传统脉络、交往参与者尊重共同的文化习俗、了解共同的文化背景、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等,形成基本的交往共识和规范共识;对于并非是双方共识层面的知识,通过协商形成共同的交流语境,双方基于生活世界的背景以及相关语境知识的理解与解释,更加深入地理解并形成共识。 [9](P100)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交往各方生活世界的背景及相关语境知识既有主体性知识又有地方性知识,因而是共识性知识、地方性知识和个体主体性知识共同作用的过程。农村留守老人及农村其他居民是众多平等主体中的一员,有权利也有能力思考自己的社会存在与发展,其思考所积累的地方性知识将在农村社会工作留守老人关爱和服务实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社会工作者要观察村庄内部交往方式和与外部的互动方式,观察留守老人家族、家庭关系及其互动方式(互助圈、亲属圈等),分析农村人际互动关系(人伦、人情与人缘[13])与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关系(职业关系)的适应性和差异性;第二,社会工作者更要观察村庄和乡镇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风俗习惯、社会结构,了解村民的物质条件、生计方式、生产技术、交易方式等地方性知识,分析基于农村村落生存环境与条件的留守老人需求与社会工作服务内容的适应性和差异性;第三,社会工作者要观察和了解政府、社区、志愿者、村民及留守老人思考和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方法,分析这些方式方法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方法和技巧的适应性与差异性;第四,社会工作者要深入了解村庄中留守老人群体及其家人的日常行为意义结构,包括日常行为价值标准、人生意义、生命价值、人缘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地方性意义结构与社会工作服务管理中的服务成效评估、投诉争议处置以及风险识别评估等标准的适应性和差异性;第五,社会工作者要分析预测服务实施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评估基层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村庄居民了解和接纳社会工作的程度,分析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保障中的人员、设施等与当地基层组织(政府组织、民间团体、村民自治组织等)等环境和条件的适应性和差异性。

(三)充分发挥地方性知识的理解性、操作性和反思性功能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方法论上就必须在具体实践的语境中把握科学活动过程,即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是基于各地农村实践的文化性和情境性之上的科学实践活动。科学性知识理论和地方性知识共为其实践依据。正如2014年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IFSW)所说: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本的职业,核心准则是追求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基于社会工作、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地方知识(本土化知识)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努力使人们和组织参与到应对生活挑战和改善福利之中。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场域在农村社区,这样的社区多为传统社区,正是传统地方性知识保持较完整的社区,社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历史上创造、累积的地方性知识并且积极利用此种知识。

方达生和陈清都没有责备我,只是小心翼翼地安抚我,唯恐绊动了我脆弱的神经。他们还感谢我能将孩子还给他们,并承诺再往我的账户里打十万块钱以示感谢。钱?我自嘲地笑了。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是在专业社会工作行业标准规范和地方性社会规范的共同约束下“嵌入”到乡镇及村落社会中,“嵌入”程度由两者共同决定,若社会工作缺乏独特专业科学性,与其他已有服务无异,则服务的成效无法凸显。若社会工作行动没有遵从地方性社会规范,社会工作服务“嵌入”农村社会的程度则可能较低,社会工作者行动的无力和无效则十分明显,专业服务也就无法深化和广泛发展。是否遵从地方性社会规范就成为专业社会工作能否成功“嵌入”农村地区社会、被农村地区认同和接纳、继而进一步深化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中的社会工作者和评估者十分重视充分利用科学理论和专业方法,认为只有现代科学知识才能促进农村发展,因而时而会溢出对农村社会地方性知识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像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一样,认为“大传统”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是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小传统在文化系统中处于被动地位[11]。上述分析具有这样的意味:小传统是落后的观念,只有科学的大传统才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

2.发挥地方性知识的操作性功能

社会工作者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中,依据《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提出的服务宗旨和原则、老人能力与需求评估、服务内容和活动、主要服务方法运用和服务管理等相关规定开展服务活动,但在每个服务流程的具体操作中,尤其是在专业关系建立、预估、计划及介入的具体环节,深受留守老人面临的物质设备(当地自然资源、物质条件、生活设备等)、文本与话语、文化常识、社会结构等地方性知识的影响。具体如下:

①在与留守老人及其主要家庭成员建立专业关系环节,社会工作者首先依靠自身的专业性服务,与服务对象建立起职务关系,严守 “专业自我”。同时,当地文本与话语、文化常识、尤其是农村人际交往的人情、人伦等方面地方性知识深刻影响信任关系的建立。如果社会工作者在操作中忽视此类知识的作用,践行无条件接纳、不评价、重视案主自决及其潜能发挥等原则时,反而可能得不到信任,甚至会被误解,服务对象会对社会工作者及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产生失望。②在预估操作中,社会工作者应科学评估留守老年人面临的风险、问题、需求和资源状况等,并与他们共同决定解决问题的优先次序。留守老人面临的物质设备(当地自然资源、物质条件、生活设备等)及社会结构等地方性知识是以上评估重要的操作根据,包括他们的生存圈、互助圈、亲属圈;村庄场域内的风俗习惯及伙伴关系;农业生产的价值评价;菜地和田地等生计资料的重要性、距离和耕种管理方式;燃料的构成、获取,鸡鸭狗猪牛的重要性和管理宰杀;购物、交易的过程和交往,赶圩当圩的安排与准备;农村社区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等等。如果社会工作者忽视上述知识的操作性功能,预估的问题和需求以及随后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则可能表层化、形式化。③在计划设计操作中,社会工作者应邀请留守老年人及其家庭参与服务计划制定,设定服务计划的具体、可衡量、可达成、可评估、有时限的目的和目标,制定介入策略、行动步骤及进度安排,明确社会工作者、留守老年人及其主要家庭成员各自的任务和角色,制定过程评估和成效评估计划及指标,拟定服务所需的人力、经费、设备设施等资源保障。以上任务的完成主要依据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及科学知识,作出科学的设计和计划。计划既要符合留守老人的需要及其生活实际,又要可行有效。每一步的设计都离不开地方性知识的应用,村庄居民、留守老人及其家庭的道德价值观念、差序格局的人际交往和人情观念、沟通模式、助人方式、社会资本等等地方性知识,都会深刻影响着社会工作者计划的制定与实施。④在介入开展服务活动的操作环节,社会工作者要促使留守老人、家庭及相关人员学会发掘和运用现有资源,协调和链接各种服务资源和系统,选择和运用科学的介入方法,进行包括救助服务、照顾安排、适老化环境改造、家庭辅导、精神慰藉、危机干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社区参与、老年教育、咨询服务、权益保障、政策倡导、老年临终关怀等具体服务,帮助老人实现积极的改变,促进老人所处的环境的改善。以上介入活动和方式的有效展开,同样是建立在村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常识和生计模式、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等村落社会结构等地方性知识基础之上。

3.发挥地方性知识的反思性功能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关键体现在它的反思性,而这种反思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工作者个体对于自我觉察的强调。自我觉察是“个人对自己感觉经验的觉知和意识”,其中重要的维度包括“对价值观的清晰觉察”、“对文化差异的高度觉察”等[14]。社会工作者应该从以下两个层面运用地方性知识的反思性功能。

1)英语口语和专业英语有很大的缺陷,上课进行课堂交流有很大的语言障碍,据我们统计,70.55%的同学只是认识其中的英语单词和句子,但是专业翻译不会,40.34%的学生进行日常口语对话中发现,根本不会交流。这样大部分教师在进行上课时都在练习口语和专业翻译,这样我们的教学会把专业教授和英语练习产生错位。

The CKD Outcomes and Practice Patterns Study showed that hyperphosphatemia (PO4 > 6.1 mg/dL)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total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by 1.18[53].

①从服务对象层面看,“左手问题,右手答案”,留守老人及其家庭才是最明白问题如何解决的人。在实际操作中,社会工作者必然思考其服务对象行动的意义,但解读的这个意义未必是深入把握了服务对象所处的意义结构脉络。社会工作者需要反思,要尊重服务对象的经验、了解和学习那些自身不曾接触的谋生知识,这样才能帮助农村留守老人更好解决自己的问题。②从社区的层面来讲,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生存的逻辑。社会工作者关爱服务留守老人、开展专业服务是建立在村庄的地方性知识基础上。地方性知识,就是人类学所强调的研究者以平视的姿态向研究对象学习关于研究对象所在文化和社会情境的有关知识。社会工作者必须全过程时刻警惕和反思自身能否真正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和借鉴地方性知识,在此基础上生产出能够以积极、渐进、有建设性的促进特定社区留守老人生活改进的行动能力,促进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基于以上论述,笔者以为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工作服务是以一定知识为理论基础的科学实践活动,其中包括普遍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普遍性方法和地方性方法,同时也是农村社会工作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方法的不断生产和辩护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科学实践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应用地方性知识是农村社会工作留守老人关爱和服务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社会工作积极本土化的实践本身。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社会力量,具有专业性优势。运用科学的普遍性知识参与留守老人关爱服务,需要进一步反思地方性知识的重要功能,否则会既有服务成效上的不足,又有农村社会工作行业发展上的风险。

当然,地方性知识固然有其智慧,但也有其局限性。在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地方性知识可能会与整体社会结构变化脱节,甚至某些地方性知识还具有一定的负面性功能。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地方性知识参与关爱和服务农村留守老人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行业相当长时间面临和探索的问题。在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中,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地方性知识推动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进而创造我国本土社会工作的知识和经验。

参考文献

[1]陈涛.农村社会工作及其主体角色定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吕洁,杨晓娟,戴溥之.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困境及对策分析——以河北省农村反贫困工作为切入点[J].才智,2012,(13).

[3][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4] 张永宏.本土知识概念的界定[J].思想战线,2009,(2).

[5]陈爱国.民间知识视野下的环境问题——以湖泊渔民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为中心[J].文化遗产,2015,(1).

[6] 游承俐,孙学权.“土著知识”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7] 薛达元,郭泺.论传统知识的概念与保护[J].生物多样性,2009,(2).

[8]陈群,万小龙.当代科学哲学的实践意蕴[J].兰州学刊 2009,(4).

[9]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交往行为理论:第 1 卷[M].曹卫东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10][英]凯蒂·加德纳,大卫·刘易斯.人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M].张有春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 郑萍.村落视野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读书,2005,(7).

[12] 籍颖.城市化过程中村落“小传统”生命力研究 [J].青年研究,2010,(1).

[13]刘志红.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特性对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影响[J].求索,2003,(2).

[14] 许莉娅.个案工作 (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The Function of Local Knowledge in the Service of Social Work for Rural Left-behind EldeHy

LIU Xiao-L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

Abstract: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work in the care service system for the rural left-behind elderl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cal knowledge.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local knowledge,the social work service of the rural left-behind elderly can be regarded as a scientific practice based on a certain knowledge,which includes general knowledge and local knowledge,general methods and local methods.Local knowledge is an important limiting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for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and social workers need to recognize the local knowledge that affects the social work services and respect the status and value of local knowledge,giving its full play to the comprehensive,operative and reflective function in the service process.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ory of social work and the local knowledge of rural areas serve as the basis for the social work of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This action proces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cientific practice of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China.It is the continuous production and defense process of local knowledge and local methods of rural social work in China.

Key words: local knowledge;rural left-behind elderly;social work;function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4-8107.2019.04.009

文章编号: 1674-8107(2019)04-0065-06

收稿日期: 2019-01-2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社会质量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研究:以江西为例”(项目编号:15YJA840020)

作者简介: 刘晓丽(1971—),女,江西吉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

(责任编辑:石立君)

标签:;  ;  ;  ;  ;  

地方性知识在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功能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