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 266700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参与,进行探究式过程学习,使学生由原来知识的“行路者”变成知识的“筑路者”,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那么怎样才能使探究式学习落到实处呢?
一、营造探究式学习氛围
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就是指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对课堂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1.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支持学生在学习中的讨论和争论,容许学生向老师质疑、问难。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新体会、新发现,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指导。
2.教师要正确对待教学中的失误,虚心接纳学生的正确意见,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否则,师生之间将会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学生也就不可能进行主动思维。我在课堂中出现失误,不管是我自己发现还是由学生指出,总是会及时地向学生致谦。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这样会贬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相反,只有这样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如果对学生的指正置若罔闻或严词拒绝,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并且失去探究的兴趣,对于一些新发现、一些学习疑问也不敢冒然提出,课堂将变得死气沉沉。
3.恰当地运用幽默是启迪学生思维、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它能引起学生注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从而主动探究。
4.适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组合作教学已成为当前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最大的优势是生生之间信息交流迅速快捷,实现优势互补,学生可以自主地发表见解,可以跟老师和同学说“不”,也可以让瞬间萌发的智慧火花得以展现。
二、提高探索兴趣,激发探究热情
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好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大的内驱力。要在数学课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激趣。
“我们用不着劝说一只鸟儿去飞,打开笼子之后它立刻就会飞的。”我们的课堂应借助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浓厚兴趣。激趣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我在教“轴对称图形”的时候,让学生展开小组比赛,看谁找的轴对称图形涉及种类多,看谁能出题难倒其他小组;教“概率”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摸球、掷骰子,亲身体验“可能与不可能”;在学习“探索全等三角形条件”的时候,让学生通过画图、交流归纳出了三角形全等具备的条件。遇到枯燥抽象的问题,我尝试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述或是将之放到一个生活背景下。比如在教钝角三角形的高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个老人要把一块三角形地分给三个儿子,要使每个人分的面积相同,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兴趣高涨,讨论热烈,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三、为探究式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来看一次教研活动两个关于有理数加法的教学情景:
情景(一)
师: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小明先向东走4米,再向西走3米,现在小明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相距几米呢?生:东边1米处!师:这说明(+4)+(-3)等于多少呢?生:等于+1。
情景(二)
师:小学时我们已经知道4+3=7,现在我们学了负数,有没有同学知道4+(-3)等于多少呢?请说说你的理由,可以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生1:我们组觉得它应该等于1,因为“+”可以省略,所以它就是4-3,所以等于1。生2:我们组觉得“-”有减少的意思,所以4+(-3)可以理解为在4的基础上减少3,因此它等于1。生3:我们组把“4”看作手里原有铅笔4支,把“-3”看作借出3支,手里还剩铅笔1支,所以4+(-3)=1。
第一位教师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问题的指向性很强,具有明显的暗示,使“发现”变得轻而易举,缺乏探究性。第二位教师则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创设了很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者,在合作讨论中进行尝试、猜测、体验、创新。
四、在探究式中发展学生个性
人本思想的核心是个性化,个性的魅力就在于心灵的涌动、智慧的闪光、激情的飞扬以及生命力的呈现、自由意识的树立。学生在自主选择、探究、合作中,必然会获得独特的体验,引发个性化生活感应,触动个性化思维过程,产生个性化心灵震憾,溅起个性化联想启迪。特别是在新课堂中,学生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让老师异常惊讶却又不得不佩服他独特的思维能力。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学会想像和创造,也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他们创造的灵性。教育要经历过程,要改变过去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方式,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将知识、技能、情感内化为生命中的财富。
论文作者:李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4
标签:学生论文; 角形论文; 兴趣论文; 过程论文; 课堂论文; 思维论文; 小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