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安市人民医院 何小飞 311300
摘要 目的:探讨漂浮导管术中的有效护理方法及实践经验。方法:本研究中以我院在2008年6月1月至2014年6月1日期间行漂浮导管术的86例危重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即A组与B组。A组患者在漂浮导管术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则进行细微护理,护理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而评价两种护理方法的护理价值。结果:两组行漂浮导管术患者在护理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之间比较时无明显差异,A、B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低于护理前,且B组经细微护理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程度优于A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细微护理在漂浮导管术中应用时可明显改善危重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而改善病情促进患者的病情好转。
关键词 漂浮导管术;护理方法;细微护理
据临床疾病统计结果得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已成为十大危险疾病之首。心血管疾病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易出现危重病情,而在危重患者中用于评价其病情的主要指标是心功能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1-3]。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漂浮导管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危重患者的病情检测中[4]。目前,有研究表明,有效的护理方法及实践经验影响着漂浮导管术的检测指标[5]。为此,本研究中将我院的86例行漂浮导管术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漂浮导管术期间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细微护理,进而评价两种护理方法的护理意义。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中的86例行漂浮导管术的危重患者的病例选用时间介于2008年6月1月至2014年6月1日期间。整合所有患者的资料信息得知,A组患者中最大年龄是77岁,最小年龄是26岁,平均年龄是(54.36±4.52)岁,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2例,心肌梗死患者有20例,心力衰竭患者有17例,心律失常患者有6例;B组患者中最大年龄是75岁,最小年龄是27岁,平均年龄是(55.17±3.84)岁,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4例,心肌梗死患者有16,心力衰竭患者有18例,心律失常患者有9例。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得知,A组与B组患者在临床资料间比较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漂浮导管术:(1)术前准备:做好消毒工作并准备好手术物品及药品;
(2)测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后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术;(3)手术操作:病人平卧,头转向左侧,保持30度头低位,用龙胆紫划出颈部三角区,以三角顶部中点定位;常规局部皮肤消毒、铺巾,以2%普鲁卡因做浸润麻醉;同步台下递予酒精浸泡后的静脉穿刺针、扩张器、引导钢丝、刀片、三通板;(4)穿刺方法:术者左手食指与中指触摸到颈动脉表面,并将其推向内侧,使之离开胸锁乳突肌前缘;在其前缘的中点食指与中指之间与额平面呈30~45度角进针,针头向尾侧指向同侧乳头;待穿刺针进入皮肤抽到静脉血后证明穿刺成功,放入引导钢丝后拨出穿刺针;穿刺口用刀片稍扩张,以钢丝引导方向,利用扩张器将外套管置入颈内静脉中;退出引导钢丝及扩张器,再经外套管置入心导管,使导管以小距离快速进入心腔;(5)打开X光机,追踪导管插入位置,直至进入肺动脉;使气囊充气、导管即进入肺动脉远端,气囊放气后,导管又迅速退回原肺动脉位置,证明位置良好。
1.2.2护理方法:(1)常规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及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呼吸、脉率等生命指标,如有异常及时处理。(2)细微护理: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所需,及时发现并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②饮食护理:在放疗治疗期间应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减少食物对患者肠胃的刺激反应;③手术护理:在漂浮导管术期间对导管进行检查,避免出现导管折叠、导管扭曲或破裂;④并发症护理:及时检测患者心功能,减少并发症。
1.3统计处理 对此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若结果比较时具有明显差异,且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值
比较A、B两组患者在漂浮导管术期间经不同方法护理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两组行漂浮导管术患者在护理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之间比较时无明显差异,A、B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低于护理前,且B组经细微护理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程度优于A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下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值
3 讨论
漂浮导管是用以判断危重病人心血管功能状况的信息来源,主要是通过应用气囊漂浮导管行血液动力学的监测而实现的[5]。由于漂浮导管术的操作技术较高、难度较大、易导致发生肺动脉破裂、导管扭曲、导管破裂等现象而加重疾病病情[6]。随着护理工作的发展,在漂浮导管术中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目前临床中出现的护理方法有多种,如细微护理、全面护理、综合护理、优质护理等护理手段,其中细微护理方法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即针对患者的病情需要、治疗需要或可能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的细致护理,即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手术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7]。
本研究为探讨漂浮导管术中的有效护理方法及实践经验,比较了常规护理及细微护理的护理效果。结果得出,漂浮导管术患者经细微护理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程度显著优于常规护理。
因此得出结论,细微护理在漂浮导管术中具有重要的护理意义,有助于改善漂浮导管术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参考文献
[1]张劲涛.漂浮导管技术在危重症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7(17):72.
[2]马轶.肝移植病员留置漂浮导管的护理体会[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27):110.
[3]李丽琼.漂浮导管在肝移植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10(3):1851.
[4]王玉琴.22例漂浮导管术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8(3):2265.
[5]张妙华.漂浮导管术护理配合及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0,2(3):117.
[6]孙爱梅.漂浮导管使用中护士的配合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0,16(5):482.
[7]孙大金.漂浮导管在麻醉和术后监测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1986,2(4):197.
论文作者:何小飞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
标签:导管论文; 患者论文; 血液论文; 细微论文; 方法论文; 两组论文; 指标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