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中等收入比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_全面小康论文

扩大中等收入比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_全面小康论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比重论文,共同富裕论文,全面小康论文,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4)07-0017-04

邓小平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P373)江泽民在党 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强调:“以共同富 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富裕三者之间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之中。正确理解三者的关系,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 具有重大的意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本质和根本原则。富裕、殷实的理想生活是自古以来人 类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几千年来,在私有制条件下,只有少数人过上富裕、殷实的生活 ,而且少数人的富裕是建立在多数人的贫困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以消灭私有制、实现人 类社会的公平、正义、自由、富裕为己任,共同富裕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 共同富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在规定和要求。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 共同富裕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同时共同富裕在其各个发展阶段又有量的规定性 。就全国总体水平而言,邓小平为我们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每一阶段他都规定了具体 的指标,第一步,从1980~1990年用十的时间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 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并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推进。邓小平认 为,第二步的小康水平,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 国家水平,在量上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应该说,这就是21世纪中叶之前共 同富裕量的规定。

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正在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 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江泽民代表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 是“共同富裕”进程中一个重要阶段。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目标的时候,我国还没有完 全解决温饱问题。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是当时我国社会最为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一 现实,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紧紧抓 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环节,一心一意抓生产、搞建设。终于到20世纪末我国的国民 生产总值超过了1万亿人民币,人均GDP由原来的200多美元,发展到今天接近1000美元 ,不仅解决了近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的生活温饱有余,总体上达到了邓小平 设想的“小康之家”的物质生活水平。然而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充实,而且是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多方面的富裕。温饱问题解决了,人们生活水平总体上 达到了小康,但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生产力 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 ,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 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 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 忽视的问题。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总体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生活目标追求也发生了新的、深刻的变化。针对这些变化了的情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比以往更加注重民主政治建设和 精神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和目标,并把经济 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这就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重视抓经济建设,改善人 民的物质生活,又要重视民主与法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抓好科技教育、 人口控制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 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第三步的具体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目 标仍然是要实现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中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 本实现和发展是同步的、统一的。1986年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 如果我们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千美元,而且是共同富裕的,到那时就能够更好地显 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1](P195-196)这是邓小平把基本实现现代化 与共同富裕统一起来所作的第一次明确表述。1987年4月底,邓小平首次提出“三步走 ”发展战略,并强调,中国搞现代化,就是“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 问题”,“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 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问题”[1](P229)。这 里,邓小平又一次把现代化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统一起来。根据邓小平的科学构想,党 的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我们的奋斗目 标:“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基本实现现代化。”新世纪之初,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更明确提出,我们要在 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 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 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裕、民主、文明的 社会主义国家。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都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 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奋斗目标和总任务是基本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就是要消灭贫穷并实现共同富裕。解决温饱、达到 小康、实现共同富裕,是“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它们相互衔接,不 断推进,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我们胜利实 现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为推进第三步战 略目标而提出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 准备。既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协调发 展的产物,共同富裕的实现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也是社会主义物 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高度发展。可以设想,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将是 共同富裕的初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也就是 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

中等收入者阶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社会基础,是推动中国现 代化的中坚力量。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过程。 中等收入阶层在国外被称为中间阶层或中产阶层,介于富有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其划 分的标准主要是收入水平和财富拥有量,同时兼顾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文化程度、社 会心态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在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是指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靠工资及 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的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的社会群体 。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 间水平。在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可以说中等收入者代表了中国有活力 、有希望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方式、政治态度、生活理念及消费时尚日趋影响、渗 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巨大推 动作用,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意义。首先,中等收入阶层的快速形成有利于社 会发展和稳定。中等收入阶层虽然职业千差万别、信仰不一、利益要求不同,但他们共 同拥有现有的经济利益,因而期望国家安定、人民幸福。如果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不断 增长,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性力量,社会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状态 ,那么社会将处于一种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态势,从而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渐实现共 同富裕。其次,中等收入阶层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核心力量。有良好教育的中等收入阶 层更富有民主思想,他们参与政治的方式是冷静的、理智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他们 富于批判精神,有强烈的变革意识,向往民主和法治社会。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和发展 不仅使政治的民主化成为可能,而且,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中等收入阶层将成为政治民 主化的直接推动力量。再次,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引导产业 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一般说来,收入水平越低,消费倾向越高;反之,消费 倾向就越低。低收入户虽然消费倾向高,但收入水平低,缺乏消费能力。因此,扩大中 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中等收入阶层收入 稳定并呈刚性特征,边际消费倾向明显,能保持消费水平的稳步上升,对保持国内需求 的稳定增长,推动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最后,中等收入阶层肩负着传承文化生 活的使命。他们与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流动模式下扩展性的渗透关系,中等收入阶 层对一般阶层和渐进阶层的导向功能更具社会性。他们中的知识分子阶层,通过知识和 文化的创新成为改变人们价值观念的先导,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推动力。 只有中等收入阶层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才是社会财富资源配置最合理、最稳定、最可持 续发展的社会,才最有可能代表社会的整体利益,从而最大范围地实现共同富裕,促进 中国的现代化、民主化。党的十六大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 高低收入者水平是理论上的突破、认识上的创新,既体现了时代性又富于创造性。

根据邓小平的设想,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小康阶段起,就要把“共同富裕”作 为我们的“中心课题”。1990年,邓小平郑重提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 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1](P364)他在南方谈话中明确讲,“可以设想 ,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1](P374)当 前我国存在着贫富差距有所扩大的现象。虽然贫富差距在每一种社会形态发展生产力的 过程中都存在,即使在原始社会的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也存在着贫富差距,没差距或 者差距过小,会从基本上扼杀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目的和原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对私有制度的否定,它所容纳的贫富差距只能限制在人 民根本利益一致的范围之内。社会主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绝不是把另一部分人变 成穷人,也不是让另一部分人生活水平无所提高。目前党和政府乃至全社会正日益关注 着“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如前所述,中等收入者阶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社会 基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中坚力量,因此,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本身就是走 向共同富裕的过程。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在社会阶层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大。根据我国目 前城乡居民收入及金融资产占有情况,如果把家庭夫妻双方年收入在5万~20万元、户 均金融资产在8万~30万元都计算在内的话,估计目前中等收入阶层的人数仅占18%左右 。这说明,我国尚未形成中等收入阶层占主体的社会。而且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分布呈 现出一定的地域聚集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以及大 连渤海湾地区;还有北京、郑州、武汉、成都等大城市及其辐射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 中等收入者比重更低。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阶 层的比重。要采取种种措施使我国社会最终形成一个中等收入阶层占主流的普遍富裕的 社会。

由于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在崛起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 题。如中等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成员是从权力中心流变出来的。他们借助权力建立起的关 系网资源并将其转变为经济资源。在流变的过程中,中等收入者比其他阶层的成员有更 大的优势:一部分人靠不平等竞争和利用国家体制、政策上的漏洞获取不合理的超额收 入;一部分人凭借垄断性行业的高收入进入中等收入阶层;一些在行政单位的工作人员 依靠权力滥设关卡、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并从这些收入中获取高福利而进入中等 收入阶层。可以说当前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还处于发展状态,尚未定型。这个阶层能否 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成为社会的主体部分,既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 市场经济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也有赖于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政治制度的基本条件,防 止少数利益集团通过特权和垄断聚敛社会财富,使利益分化和阶层分化成为一种规范化 、制度化的社会生活常态,使中等收入阶层尽快成为社会的主体部分。要做到这一点, 一是要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制定和实行有效的富民政策,鼓励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 动和合法经营,创造财富,并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个人收入和私有财产。正如十六大报 告指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 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坚决贯 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使不同的生产要素拥有者在为发展经济做贡献时,迅速提 高其收入水平。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 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增加个体业主和私营企业主 数量。国家必须从意识形态上扭转过去对私人财产和私营经济的错误认识,彻底抛弃歧 视私人财产、私营经济的传统观念,从舆论宣传上肯定私人财产、私营企业的合法性、 合理性,肯定私营经济的社会贡献。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保护私人财产的观念,为私人 财产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制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对私人财产的法律保护,修改现 行相关法律条款,对各类财产实施平等保护。加紧制定民法典,对私人财产应享有的权 利及其实现范围,对限制、征用和剥夺私人财产的实行条件、法定程序及相应的补偿做 出详细规定,突出法制的具体性和明确性。制定和完善有关投资经营的专门法律,依法 保障正当兼并行为的投资者权益,用法律约束政府与民间投资经营者的权利与义务,禁 止任何行政力量非法中止或废除投资经营合同。制定统一的国家行政法,明确国家工作 人员在履行公务时的行为方式、执法程序、违法惩治机制,强化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限 制,杜绝行政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争权推责、违法行政、滥用职权、以罚代刑、行政 不作为的问题。二是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严格的政企分离,重新界定政府职能 ,从根本上消除各种行政性收费根源。三是采取必要措施,消除由于垄断经营、价格不 合理及对生产要素初始占有的差异带来的竞争条件的不平等。对各种非法收入采取法律 手段,予以坚决取缔。对各种合法性高收入采取强化个人所得税征收手段予以调节。四 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提高脑力劳动者比 重。改善劳动力结构,大幅度提高知识分子待遇,使大多数知识分子达到中等和中等以 上收入水平。五是以共同发展为原则,缩小差距,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降低 城镇失业率,努力提高低收入户的收入;对弱势的农民实施相应的保护政策,增大对农 业和农民的财政补贴,让工业反哺农业;努力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使各地区、 各民族间保持一种健康、协调、均衡的发展态势;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打破 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六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有赖于高度的工 业化和城市化,即大部分社会成员在第二、三产业从事生产、管理和服务。推进城市化 的进程无疑是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减少农村人口的重要途径。加速城市化进程应该成为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必然的政策选择。

收稿日期:2004-05-04

标签:;  ;  ;  ;  ;  ;  ;  ;  ;  ;  ;  ;  

扩大中等收入比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_全面小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