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旋于中美之间”-1969-1975年泰国的大国平衡外交论文

“周旋于中美之间”-1969-1975年泰国的大国平衡外交论文

“周旋于中美之间”
——1969-1975年泰国的大国平衡外交

薛振威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

摘 要: 1969-1975年,泰国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斡旋许久,最终安全地度过了这一国际形势急剧发生变化的时期。相对中美,泰国作为一个小国所开展的大国平衡外交追求的始终都是一种“相对的、动态下的平衡”。本文将以泰国在1969-1975年之间对中美实施的大国平衡外交为研究对象,展现泰国历史上灵活的外交政策以及泰国在这一历史时期为维护自身国家利益是如何谨慎地周旋于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

关键词: 泰美同盟;中美缓和;泰中建交

泰国作为中南半岛上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自古以来便拥有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在近代历史上,泰国也在东南亚国家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如此,泰国始终是西方大国关注的对象之一。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亚洲的入侵,东南亚各国很难逃脱被西方殖民的厄运。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泰国是近代东南亚唯一没有被殖民过的国家,这和泰国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在世界被分割成两极的紧张气氛下,泰国地处东南亚的核心地带,仍然能以一个小国的身份尽力在大国之间周旋,并且适时地调整着本国的对外政策。尤其在1972年中美缓和到1975年中泰建交的四年间,泰国的外交政策有了重大的调整,泰国对中国从敌视走向建交,对美国从完全依赖走向独立外交。随着环境的变化,泰国的“大国平衡外交”政策正在为泰国的国家利益取得更多的丰硕成果。本文将以泰国在1969-1975年之间对中美实施的大国平衡外交为研究对象,来展现泰国历史上灵活的外交政策以及泰国在这一历史时期为维护自身国家利益是如何谨慎地周旋与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

作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好坏,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提问能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一个提问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那么这样的提问不管多么热闹,它都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提问。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方面,对于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提问过程中,也要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维活动时间,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使其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以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泰国对中美实施“大国平衡外交”的背景(1969-1971)

(一)泰国灵活外交的传统

自古以来,泰国作为东南亚的一个小国,如何在西方大国面前获得独立的生存空间一直都是一个攸关生死的问题。1825年,英国通过历时61年的英缅战争[1]灭亡了人口比泰国多十倍的缅甸,这一事件对泰国的影响极大。为此,拉玛三世和拉玛四世都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斡旋,力图引进法国势力来制衡英国的平衡外交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这也为之后的泰国国王拉玛五世利用英法之间在经济上诸如柚木采伐和克拉地峡开凿等一系列的矛盾,成功维护了泰国独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拉玛五世的平衡外交也为泰国近现代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无论是二战时期游走于日本和英国之间,还是二战后坚定选择美国作为盟友,泰国的外交都一直体现着“灵活”这一特点。这种灵活外交最典型的时期便是1969-1975年之间,泰国从坚定追随美国敌视中国到缓和泰中关系并选择先于美国与中国建交,这种灵活外交的特点非常成功且有效的运用在了这一时期泰国对中国和美国的大国平衡外交中。

光谱数据经Savitzky-Golay平滑(7点2次平滑)、多元散射校正(MSC)等预处理以后,选择主因子数为2,建立芝麻油中花生油含量的PLS定标模型,经内部交互验证,并发现多元散射校正(MSC)处理后的效果最佳。芝麻油中花生油含量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相关关系图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模型的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2为95.2%,内部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1.5%。

PCW材料与Un-PCW材料的组织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两种热处理后材料的组织均为单相α固溶体。PCW材料晶粒平均尺寸 30.6μm,晶粒度为7级;Un-PCW材料晶粒平均尺寸24.1μm,晶粒度为7.5级。PCW材料与Un-PCW材料Vickers硬度平均值分别为201.6HV和170.2HV。

(二)泰美同盟下的泰中对抗

当泰国意识到美国正在渐渐改变其对越南战争乃至整个亚洲的政策时,泰国也适时地改变了一直以来敌视中国的态度,开始调整泰中之间的政治关系。1970年末,泰国外交部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研究对中国缓和关系的可能性。第二年,他纳外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即使北京仍有敌意,泰国也愿意同它和平共处。[9]泰国的这一考虑初始应是美国政策行将调整的被迫转变,从这一时期泰国频繁寻求美国的保护承诺以及了解美国对中国的具体态度的积极程度便可见一斑。但是泰国选择改善泰中政治关系的逻辑却立足于自身的发展。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使得中苏分歧公开化,在这一时期泰国和美国一样都相信苏联给中国施加了空前的压力,所以泰国表示赞同基辛格在谈话中提出的:“我们有两个共同的敌人,苏联和共产党中国,但不明白为什么我们需要支持强者对抗弱者。我们希望与两者接触,这样我们就可以调整两者的政策,而不是让莫斯科担任发言人。再者,我们也想诱使中国人放松对东南亚的政策,我们认为如果我们能把中国的注意力集中在苏联上,我们就可以这样做。”[10]泰国和美国的这一默契也是泰国这一时期维护自身在东南亚安全和发展所必须考虑的。

(三)泰美之间的沟通与泰中政治关系的调整

1969年是泰国调整对外关系的关键一年,无论是中苏关系还是中美关系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国际局势行将巨变的前夕,泰国适时地调整了泰中关系的进展同时保持了泰美之间的联系。

1971年5月泰国正式宣布泰国广播电台中止反华宣传,并且表示愿意同中国发展贸易。除此之外泰国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60年代开始,泰国就一直坚定支持美国搁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议案。泰国代表所持的理由主要包括:“中华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它在联合国的地位得到了联合国宪章条文的保障;中共政权既不爱好和平,也没有表现出履行国际义务的意愿,不符合成为联合国会员国的基本资格。[11]除此之外泰国政府还经常在国际上攻击指斥中国政府在东南亚四处扩张包括对北越的支持和泰国北部的颠覆活动。但从70年代开始,泰国调整了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1971年11月泰国总理他侬在会见美国代表康纳利时表示:“泰国和美国一样,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联合国会员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并支持美国在联合国的立场。”而康纳利部长对泰国的支持表示赞赏。并且表示美国意识到,接纳中国加入联合国的问题对于“距离中国大陆只有一步之遥”的国家至关重要。[12]泰国态度的转变固然是自身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但是这种转变并没有因为太过“突然”从而招致美国的不满,反而让美国认为泰国原来既是一个忠诚的盟友,又是一个“懂事”的愿意为美国分担国际事务的伙伴。

1969年之前,泰国认为“共产主义”是泰美之间共同的威胁,因此在冷战初期,泰国就同美国以遏制共产主义为利益纽带结为盟友。尤其是在50到60年代中期,泰国积极配合美国遏制共产主义中国和苏联的政策,不仅参加了朝鲜战争并且成为了美国在东南亚反共的桥头堡。在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中泰国为美国提供了最大的空军基地,成为美国轰炸北越最主要的后方之一。[3]并且在长达12年的越南战争中,有关中美幕后的博弈,泰国一直都站在美国一边。泰国和美国都相信“共产党在泰国边界的活动增加了对美军和泰国的威胁。”[4]除了在越南战争上的对抗,泰国政府还担心中国会利用周边国家来对泰国政权进行颠覆活动。1958年中国同中立的柬埔寨建交使得泰国十分紧张,并以“共产党颠覆活动”为借口,在各地大肆逮捕华侨并且搜查华人商店和学校。[5]泰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对抗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以及现实环境中既得利益的需要。在冷战的大环境下,泰国将美国视为自身安全的保护者,同时将泰美同盟当作泰国在国际社会中行动的基石,这样泰国就必然会和美国的政策保持高度的一致。

1968年11月5日,共和党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成为美国新任总统。在他上台伊始,美国就将尽快结束越南战争作为最紧急的任务。[6]“关岛主义”的提出使得泰国迅速意识到美国在亚洲即将调整战略这一事实。为了能了解到美国的真实意图,在1969年7月尼克松访问泰国之际,泰国总理他侬·吉滴卡宗表示:“共产主义入侵者选择了尚未达到经济发展的偏远地区。”并且表示泰国需要美国承诺对共产主义可能造成的侵略给予泰国相应的保护。[7]尼克松虽然给出了美国不会坐视不理的承诺,但是也强调,包括泰国在内的亚洲各国“能够也必须更多地承担其在本地区实现和平和进步的责任”。[8]泰国相信美国的“关岛主义”是为美国能够在越南战争中实现“光荣的和平”而提出的,但是泰国更加关心美国是否会在成功抽身之后抛弃泰美同盟。所以作为泰美同盟的基础,反对“共产主义”这个共同的敌人自然被泰国再次提出。只是美国的态度显然已经没有曾经那样“有力”了。

二、“中美缓和”对泰国的影响(1972-1974)

(一)泰国对尼克松访华的反应

1973年1月27日美越双方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军开始撤军。[19]美国停止对北越的轰炸之后,驻扎在泰国的美军撤离问题便再一次提上日程。但是他侬军政府不愿意舍弃美军的支持,担心美军撤离泰国会使军政府的权力受到削弱。同时泰国国家学生中心发起的“争取宪政运动”因为威胁到了军政府的统治地位,所以也受到政府的迫害和抓捕。但是态势愈演愈烈,泰国民众也参与其中,纷纷表示对学生运动的理解和支持。这使得他侬·吉滴卡宗在同年10月14日被迫辞职。[20]军政府垮台之后,泰国国王任命法政大学校长汕耶·探玛塞出任临时总理。新政府上台后对驻泰美军的撤军问题表现的更加积极,同时也加快了泰中关系正常化的推进。在这之后,泰国逐渐开始减少对华的贸易限制,并且开始减少与台北官方代表的联系,同时在曼谷与北京之间建立起电话和电报联系。[21]1973年12月20日,泰国外交部副部长差猜·春哈旺访问中国并会见了周恩来总理。双方会谈之后达成一项重要的贸易协议,即中国将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向泰国出售5万吨柴油,用以帮助泰国克服面临的石油危机。中国政府这一友善之举对泰国加速推进泰中关系的想法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回应。差猜在返回曼谷后表示:“泰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是时间问题。”[22]在1974年这一年中,泰国的新政府都在努力减少美军在泰国的存在。2月22日实行撤退美国300名特殊军队人员的协议,并计划执行在前一年达成本年5月撤退10000人美国服役人员的协议。[23]虽然美国从泰国撤军的过程屡有反复波折,但是在撤军问题上泰国一直和美国保持着一定的默契,从根本上讲撤军在这一时期既是泰国重视东南亚地区,开始独立外交的第一步,也是美国执行亚洲战略收缩大方针的必由之路。

(二)泰中关系的正常化与泰美同盟的变化

1972年,在中美缓和之后,泰中之间也开展了“乒乓外交”,中国邀请泰国乒乓球队前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亚洲乒乓球锦标赛。泰国将这次参赛视为改善两国关系的机会,于是泰国有多名领导人也随行来到中国,其中巴实·干乍那越会见了周恩来总理,并探讨了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的问题。[16]泰国虽然此前多次在其他国际场合发声表达和中国对话的意愿,但是这一次是继1958年中泰官方交往中断后的第一次正式接触,泰国也以此为契机,开始快速推进泰中关系的正常化。从1972年之后泰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方向来看,泰国选择推进泰中关系的正常化一定程度上也是得到了美国的默许。因为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在三月,北越发动了越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复活节攻势,美国虽然挫败了北越的这次攻势,但是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于是更加急切的想解决越南问题。尼克松甚至以同年5月将要举行的美苏峰会能否顺理进行为由来逼迫苏联对北越进行施压。[17]与此同时中美缓和也使得中国成为了美国和北越谈判的有利因素,中国也开始改变对美越和谈的态度。[18]美国的这些努力,使得泰国不得不在传统泰美同盟的基础上开始认真考虑美国结束越战撤出东南亚之后泰国自身的处境和未来的发展问题。泰国面对的现实就是美国撤出越南的决心是不言而喻的,虽然不会因此而牺牲泰美同盟,但是这个同盟在美国撤出之后对泰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泰国已经很难再完全依靠泰美同盟来维系泰国在东南亚的安全,泰中关系的正常化已经成为了泰国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三)泰国国内政局的变化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3]作为美国的盟友,泰国对美国这一“意外”事件表示了极大的关注。1972年3月10日,泰国总理他侬在会见美国助理国务卿格林时询问尼克松访华情况时,格林描述了总统北京之行的背景,并向泰国保证,美国对他们的承诺没有变化,并强调对中国成功的外交将产生的积极利益。格林强调,美国持续的力量以及与泰国等盟国的紧密联系对双方外交的成功至关重要。[14]在这次会面中,泰国同时询问了中国是否有提到关于美国使用泰国空军基地轰炸北越的问题,格林表示北京并未提及此问题。可以说泰国对尼克松访华这一事件的反应是迅速且强烈的,尽管美国在这之后立刻又重申了此前的同盟重要性,但是泰国非常清楚,如果不调整对华政策,使泰中关系更进一步,坐等美国和中国接近,泰国可能将会被孤立。[15]

对地铁隧道管片收敛整治变形进行了自动化监测。在注浆前,对监测范围内的监测点进行一次监测;在注浆过程中,对注浆范围内监测点的监测频率为一天一次;注浆完成后对监测范围内的监测点再监测一次。

三、泰美关系的调整与1975年泰中建交

1975年1月,泰国大选之后,克立·巴莫[24]成为了新的政府总理。克立公开放弃了政治上敌视中国的方针,明确地将改善对华关系列为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25]新政府同时表示要尽快完成驻泰美军的撤退工作。克立在3月15日的述职报告中提到,在一年之内让所有外国军队撤离泰国。[26]关于泰国政府的这一最新立场,美国没有正面回应,但是在1975年4月越南完成南北统一之后,基辛格表示,美国愿意从东南亚盟国撤军。可以说此时泰国已经完全将外交方向放到了东南亚和中国一侧,尤其是5月发生的“马亚克斯号”[27]事件,泰国更担心泰美同盟会给泰国融入新的亚洲格局造成负面影响。泰国除了努力接近中国恢复两国关系之外,同时也表达了与统一后的越南建立外交关系的想法,而且在4月18日承认了柬埔寨政府的合法性。克立政府的种种努力都将泰国即将以独立的形象出现在东南亚乃至世界舞台上的决心表露无遗。

1975年6月30日,泰国总理克立·巴莫率领泰国代表团抵达北京,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双方都同意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周恩来总理还表示:“中国不主张双重国籍,泰国的三十多万华侨如都能加入泰国国籍,我们将很高兴。”同时周恩来还代表中国政府告知克立:“不管中国将来如何发达、强大,我们都坚持不称霸的原则,我们非常希望东南亚成为和平区。”[28]通过努力,泰中双方在政治上达成了足够的谅解,取得了政治互信,同时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达成一系列共识,最终在7月1日,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建交联合公报》。泰中双方于当天共同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同意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泰国声明“泰王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29]至此,泰国在经历了多届政府以及和中国25年的敌视与对抗后,泰中关系终于实现了正常化。这也是泰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时刻,从此泰国不再选择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完全寄托在某一大国身上,真正实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

四、结语

1969-1975年,泰国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周旋许久,最终使泰国安全地度过了这一国际形势急剧发生变化的时期。无论是泰中之间的关系正常化还是泰美同盟关系的调整,泰国都在不使用过激手段的前提下很好地实现了外交目的,成功地将自身变成了中美双方都愿意努力争取的对象。相对中美,泰国作为一个小国所开展的大国平衡外交追求的始终都是一种“相对的、动态下的平衡”。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泰国只能顺势而为,冷战初期美国的实力和政策以及东南亚各种不稳定因素丛生的实际情况使得泰国需要坚固的泰美同盟来保证泰国的安全。所以无论是朝鲜战争还是越南战争泰国都表现得非常积极,让美国相信泰国是美国在东南亚可以信赖的盟友。当美国在60年代陷入越战的泥潭时,泰国已经意识到了国际环境的悄然变化,尤其是尼克松上台后为了结束越南战争实行了一系列的“撤退”政策,之后中美缓和更是给了泰国以明确的信号。于是泰国选择在和美国保持一定默契的前提下,渐渐地淡化泰美同盟这一事实,从而适度地向中国靠近,并且利用了同一时期的中苏分歧公开化、中国在越南战争中对美越和谈态度的转变等因素,使得中国愿意相信泰国是可以从对立面争取过来的国家。最终泰国在中美都能接受的情况下实现了自身的外交目标,从而适应了新时期国际环境的需要,最终保证了泰国的安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跃.试析英国在东南亚的早期殖民扩张[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01):117-121.

[2]佟建强.泰国拉玛五世平衡外交研究[D].云南大学,2015.

[3]邹子叶.1969-1976年美国对泰国的外交政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4]沈志华、杨奎松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柒);赵学主编.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8:399.

[5]罗文春.中泰政治关系:1949-1975[D].厦门大学,2009.

[6]邵笑.论尼克松对北越的秘密承诺及其对越南战争的影响[J].暨南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02):119.

[7]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July 29,1969,FRUS,1969-1976,Volume XX,Southeast Asia,1969-1972,pp.37-40.

[8]Richard Nixon.Statement on the President's Visit to Thailand,July 28,1969.Online by Gerhard Peters and John T.Woolley,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

[9]罗文春.中泰政治关系:1949-1975[D].厦门大学,2009.

[10]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July 6,1971,FRUS,1969-1976,Volume XX,Southeast Asia,1969-1972,pp.279-280.

[11]Orawan Pilun-oward,Thailand and the Question of China’s Representation in the United Nations,1950-1971: An Analysis of Arguments,pp.189-232.

[12]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Thailand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November3,1971,FRUS,1969-1976,Volume XX,Southeast Asia,1969-1972,pp.303-304.

[13]罗文春.中泰政治关系:1949-1975[D].厦门大学,2009.

[14]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Thailand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Eliot) to the President's Assista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Kissinger),March 10,1972,FRUS,1969-1976,Volume XX,Southeast Asia,1969-1972,pp.331-337.

[15]彭三婷.1945-1975年美泰同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16]朱振明.巴实·干乍那越与中泰关系[J].东南亚,1999(02):50-55.

[17]邵笑.论尼克松对北越的秘密承诺及其对越南战争的影响[J].暨南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02):119.

[18]邵笑.论中国对越美和谈态度的转变及其对中越关系的影响(1968~1971年)[J].当代中国史研,2012,19(02):96-105.

[19]邵笑.从美军撤离到国家统一——1973—1975:越南对华态度的转变[J].文教资料,2006(13):219-220.

[20]邹子叶.1969-1976年美国对泰国的外交政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21]彭三婷.1945-1975年美泰同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2]余定邦,陈树森.中泰关系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347.

[23]Memorandum From the Military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Scowcroft) to President Nixon,Washington,February 11,1973.FRUS,1969-1976,Volume E-12,Documents O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1973-1976.p.1.

[24]蒙拉查翁·克立·巴莫亲王,祖父为拉玛二世之子,祖母有中国血统。泰国政治家和作家,曾任社会行动党主席。1975年3月至1976年1月任泰国总理兼任内政部长.

[25]罗文春.中泰政治关系:1949-1975[D].厦门大学,2009.

[26]Memorandum From the Military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Scowcroft) to President Nixon,Washington,February 11,1973.FRUS,1969-1976,Volume E-12,Documents O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1973-1976.p.1.

[27]“马亚克斯号”事件是为美国国防部运输普通货物的马亚克斯号在途径威岛附近时被民主柬埔寨炮舰扣押。美国为了能营救马亚克斯号在没有取得泰方同意的情况下,使用了泰国的空军基地,遭到了泰国的强烈抗议。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713.

[29]余定邦,陈树森.中泰关系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347.

“Circular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Thailand's Great Power Balance Diplomacy from 1969 to 1975

Xue ZhenW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Huaqiao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21 )

Abstract: From 1969 to 1975,Thailand mediated for a long time between the two major power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and finally made Thailand safely through this period of rapid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Relative to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Thailand as a small country,his pursuit of balanced diplomacy in the great powers has always been a "relative,dynamic balance." This article will use Thailand's balanced diplomacy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1969 and 1975 as a research object to demonstrate the flexible foreign policy in Thailand's history and how cautious Thailand is in maintaining its own national interests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Between the two great power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Keywords: Thai-American alliance,Sino-American rapprochement,Thai-Chinese diplomatic relations

中图分类号: D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652(2019)03-0183-006

*【作者简介】 薛振威(1991-),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福建省厦门市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8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世界史,国际关系史。

(责任编辑:张春明)

标签:;  ;  ;  ;  

“周旋于中美之间”-1969-1975年泰国的大国平衡外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