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文献资源建设的战略思考_图书馆论文

21世纪文献资源建设的战略思考_图书馆论文

迈向21世纪文献资源建设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战略论文,世纪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国家科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和利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文献资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如何规划协调全国文献资源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文献资源保障体制,是保证我国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稳步而有效地迈向21世纪的重大、迫切的战略任务。

一、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

文献资源建设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的图书馆事业是从萧条衰败、残破不堪的基础上复兴和发展的。经过4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我国的图书馆事业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文献资源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的藏书总量,估计已达30亿册以上,为解放初1600万的187倍。其中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藏书1992年达到31200万册;高校图书馆藏书1991年达到了37000万册,科研图书馆的藏书,目前也达到了36000万册以上。从总体看,我国文献收藏质量不断提高,支持科研、教学、经济建设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及满足读者、用户需求的程度呈上升趋势,具有一定程度的保障水平。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其他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如图书馆数量迅猛发展,馆舍建筑得到明显改善,现代化技术装备有了初步基础,专业队伍壮大,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手段科学化等等。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兴旺,是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保障,由之才有了今天这样整体实力较为雄厚的文献资源基础。

(二)问题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当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还不相适应,与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亦不相适应。

1.文献收藏存在着薄弱环节,有的学科处于空白,全国外文文献总藏量明显不足,文献信息严重贫乏。

据部际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文献资源专业组对全国不同类型的514个图书情报单位文献资源的调查证实,在266个学科和主题领域里,只有27.4%达到文献完备水平,基本完备的47.4%,尚有25.2%的学科和主题领域的文献不能支持科研和教学,甚至有些学科或文献类型实际处于空白或极其薄弱的状态。这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不平衡。特别突出的是,外文文献品种短缺,满足率很低。我国每年引进外文图书10万种,约占世界年图书出版量的13%;原版期刊1.6万种,约占世界年期刊出版量的16%。每年引进的文献信息量只有当年世界文献信息量的12.5%。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订购量要达到20万种图书、3万种期刊,才能说基本上掌握了整个人类的知识财富。我国入藏外文文献资源的贫乏,造成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低下,例如,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查得的文献线索,大约有40—50%在国内很难或无法找到原始文献。

2.在文献品种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不合理的重复。其中,外文文献尤显突出。

在受到经费、品种和人力等条件制约的情况下,各馆只好采取“核心书刊”原则来优化馆藏。这种缺乏宏观调控的“局部优化”,造成了整个社会集中对部分文献品种收藏的低层次的大量重复,又使得另外一些品种少藏,乃至一些珍稀书刊的缺藏,出现“你有我也有,你无我也无”的畸形状态,使得整体文献品种收藏严重失衡,难以满足读者、用户的需求。仅以北京地区外文原版期刊为例,科技情报系统与科研图书情报系统重购率为35.2%,与公共图书馆系统之间的重复率高达48.2%。有的期刊重复数有50份之多。这种后果,一是浪费大量外汇资金,二是品种减少,造成收藏的国外文献资源贫乏,大大减少了文献的信息量,给国家的“四化”建设带来严重损失。

3.文献的地理分布不尽合理,缺乏统筹规划协调。

其一,文献资源密集程度呈东部→中部→西部逐级减少的阶梯分布。这种状况与我国的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的态势相吻合。但文献资源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中西部地区文献资源的贫乏,必然影响其经济、科技、文教的发展。其二,部分地区形成文献畸形的富集。调查表明,我国文献资源已形成北京和上海两个富集地区。例如,在经济类(F)文献占优势的全国前30个图书馆中,有6个在北京,藏书量占30个馆总藏量的30.7%;有4个在上海,藏书量占30个馆总藏量的20%。两城市共10个馆,占去了30个馆的1/3,入藏量占去了30个馆总藏量的51.7%。这种资源优势,虽然对两地区的建设会发挥作用,但这种集聚是一种盲目的低水平的集聚,很容易造成多种学科文献重复收藏,致使文献利用率不高,馆与馆之间藏书不能形成互补关系。

4.文献入藏量近年来普遍急剧下降。

由于采购书刊经费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内外书刊价格的增长,迫使购买文献的品种逐年下降,致使文献收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遭到破坏,长此下去会造成文献资源的断层、脱节。例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近几年内用于订购外文原版期刊的经费由150万元增到400万元,而所订品种却由8000种降到2700种。这种状况不是只此一家,而是全国所有图书情报单位普遍存在的。有许多馆、所延续订购几十年的外文刊物,由于经费不足,只好忍痛割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人类文化遗产和当代文明成果的延续和积累的状况令人担忧。

二、文献资源建设必须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

现代图书馆的标志是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其实现的途径是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即把计算机技术、高密度存贮技术、声像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应用于图书馆工作,实现文献知识和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检索、输出、利用等整体的自动化管理,实现全社会的文献资源共享。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技术和手段的重大变革,也是一项重大而慎密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图书馆诸方面,其中包括文献资源建设的协调合作和同步改革。因此,文献资源建设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摈弃传统的藏书建设模式,树立现代的思维方法,走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分工合作,资源共建,资源共享的道路,建立新的全国文献资源保障体制,才能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一)更新传统观念,用崭新的现代思维方式指导文献资源建设。

传统的藏书建设观念,缺乏整体意识,只追求单个藏书体系的完备,以期自给自足的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应该说,这种藏书模式已经脱离了时代的发展,落后于现实的需要。随着我国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陈旧的藏书建设观念必须转变。因为文献资源建设对于“任何图书馆,无论规模多大,都无法作到自给自足,而必须成为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绝大部分专业图书馆不再维持大量的馆藏”。在当今世界,文献出版量迅猛增长,任何文献收藏单位,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出版的文献收集齐全,更何况国内外书刊价格不断上涨,各图书馆藏书经费难以保证藏书需要。如果再继续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模式,只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更大浪费和图书馆的停滞不前。所以,必须用现代的、系统的、网络的新思维方式指导文献资源建设。

具体地讲,文献资源建设新的思维方式应该是:

——从“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转为“用户至上”、面向社会全方位服务的现代观念。

——从单纯地以收藏数量划分图书馆规模和等级的观念,转为以藏书质量为主要标准来评估图书馆工作等级的新观念。

——从各自为战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收藏观念,转为联合协作,合理布局,资源共建,资源共享的收藏新观念。

——从文献收藏以印刷型为单一载体的观念,转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等多种载体共藏的新观念。

(二)遵从适应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文献资源建设原则。

1.适合国情原则。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比较落后,财力有限,图书情报事业不够发达。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决定了我国文献资源建设只能以现有一批具有学科优势和收藏特色的文献机构为重点收藏单位,再充分发挥各系统和各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图书情报机构的作用,使社会的文献资源逐步形成统一的、协调优化的有效整体。这样做,可以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效果又好,多快好省,适合中国国情。

2.完备性原则。在文献收集上应该有较高层次的完备性。文献建设首先要保证国内文献的完备、系统、均衡、合理的征集,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对国外文献的采集,保证有价值文献的品种齐全,分布合理,避免重复收藏。随着科技和信息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非印刷型载体文献将会越来越多,我们应着力于印刷型纸质载体文献收集的同时,不放松非印刷载体文献的收集。文献收集中,学科门类要完整,消除目前存在的空白学科,为此要保证每一学科的文献在国内至少有一个馆负责收藏。每个学科文献的收集要保证系统完整。

3.分工协作原则。要提高文献资源的整体规模和质量,必须树立大图书馆观念,加强图书馆之间的联合、协调、分工、合作,各系统、各地区的各类型图书馆要统筹规划,各自承担一定范围和一定学科的文献收藏任务,所承担的学科或文献类型,应考虑各馆文献建设的基础和优势。合作应以不损害各馆任务为前提,要避免对少数图书馆的过分依赖。通过分工合作,诸馆文献优势互补,从而形成全国文献资源高质量的整体优势。

4.合理重复原则。文献合理配置、合理布局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尤其是可以减少价格昂贵、品种数量大的外文书刊的不必要重复。但为了保障读者、用户利用文献的方便,应该允许均匀的、合理的重复,使读者所需要的大部分书报刊尽可能在所在单位或地区的图书馆里得到满足。对于不常用文献、国外文献则应依靠馆际互借以及联机联网、资源共享的现代化手段去解决。

5.资源共享原则。资源共享是图书馆现代化的体现和发展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49年通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自由地利用图书馆是人类共有的权利。要逐步消除读者在书刊借阅、利用上的种种差别,由各图书馆分担收集、共同构成的国家文献保障体系的文献资源,应允许所有的读者使用。要建立相应的资源共享的法规,为读者使用社会文献资源提供法律依据。各个图书馆要加快现代化多功能建设的步伐,逐步实现本地区、全国乃至国际的计算机联网,为社会各方面读者检索和利用提供条件,以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效益。

三、迈向21世纪文献资源建设的战略对策

在迈向21世纪的我国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需要从战略高度制定适应世界发展趋势、适合我国国情的文献资源建设的长远规划,促进文献资源整体化优势的进程,充分发挥文献资源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框架是:通过文献资源建设的宏观调控和微观实践活动,在每个地区和整个国家的范围内,使全社会的文献资源的收藏和分布形成统一的、协调优化的整体,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文献信息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按照全国文献资源调查课题组的建议,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应满足95%左右的信息需求,其中应满足接近100%的国内文献信息的需求,90%以上国外文献信息的需求。

为了实践上述目标,我国的文献资源建设应采取以下的战略对策:

(一)建立全国文献资源保障体制。现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就是数据库资源。可以说,文献资源的质量和规模,实际上就是数据库资源的质量和规模。欲实现文献资源共享,这个基础必须打好。这就要求有科学的、完备的文献资源建设的体制作保障。体制的建立只靠单个或少数单位是不够的,必须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统筹规划,纵向协调,横向联合,分工合作,制定完备的实施计划。每一个文献收藏单位,必须依靠统一规划负责补充属于自己应该收集的内容。

(二)要有完善统一的宏观调控机构和正常的运行机制。建国以来,文献资源的收藏单位(图书馆、情报部门、档案馆等)是分散多头领导,没有一个隶属于图书馆之下的部级单位统一领导和管理的行政体制。就图书馆而言,各类型、各系统图书馆的领导体制也是分散多头的。如公共图书馆隶属文化部,高校图书馆隶属国家教委和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科学研究图书馆隶属科学院,而党校、军队、工会等系统的图书馆,则连一个直接统管、领导的上级行政单位都没有。这样的体制,无形地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使文献资源建设长期缺乏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协调。没有从全局出发筹划的方向和目标,没有分工协作、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就不可能造成一种收集完备、布局合理的文献资源网络。为此,建议国家设置部级行政机构。部以下在各省、区,以及地、市级设立相应的机构。以这样完善的建制,统一领导全国的文献信息事业单位,并统筹规划全国、地区的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协调全国、各地区、各类型、各系统图书情报机构的文献资源建设。

(三)实行分级、合作、协调,文献资源共建,文献资源共享。文献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必须搞图书馆的大联合和大协调。具体作法是:

1.建立全国文献资源布局的保障体制。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图书情报界开展了文献资源整体布局的战略研究,在理论建设上取得一定成果。笔者赞成建立全国三级文献资源布局的保障体制的设想。这种体制包括国家级、地区级和基层级三级布局。(1)国家级布局的任务是保证文献资源完备级的收藏。担负这项任务的由北京图书馆牵头,同时还要有其它中央级图书情报单位,还要有某地区布局、某系统布局的图书馆。它们根据各自的馆藏特色分工收藏,要求将所承担的学科领域的文献收集齐全,提高文献收藏的完备程度。要特别注意对外文书刊、边缘学科文献及价格昂贵的、有重要价值的文献的收集。(2)地区级布局主要是省、区、直辖市一级的布局。由省级馆或实力较强的高校馆牵头,把本省(自治区、市)的文献资源布局规划好并使之网络化。其任务是以核心书刊的收藏为重点,只满足本地区最常用的文献资源的收藏。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献资源是一个整体,每个馆的文献收藏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收集国外原版书刊和价格昂贵的文献时,要分工协作,减少重复,增加品种,扩大学科覆盖面,提高文献保障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制定全省原版外文书刊和价格昂贵文献订购协调办法并认真贯彻执行。(3)基层级布局是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的小型图书馆的文献收藏。其任务是入藏的一般文献,满足一般读者需要,为本单位或基层部门的科研和生产服务。

关于三级文献资源布局,尚需作如下说明:

(1)关于系统图书情报机构的归属问题。各专业系统图书馆的任务是保证本专业文献的完备收藏实现合理布局。其最高层单位应该归属于国家一级布局的成员,其第二层次的单位应与地区级布局相结合。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系统图书情报机构都需要提供多学科文献资源,因此,只有属于他们专业的学科文献才能追求完备收藏,其它交叉学科的文献应采取核心文献收藏方针。

(2)三级布局应同时建立专业(或学科)文献中心,以分工明确地、完备地收集我国所需要的专业文献。根据我国情况,建议规划二三百个专业,分别规定最有优势的图书情报单位担负专业文献中心,务求以完备情报量作为收集国内、国外文献资料的标准。

(3)要充分发挥大型、综合性的图书情报机构在布局中的骨干和基础作用。这些机构在许多学科的书刊收藏方面达到了专深而完备的程度,具有支持多学科研究、开发和决策的能力。在三级布局时,国家应继续加强对他们的领导和支持。

(4)要促进文献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均衡合理。其一是改变北京、上海等地区文献的畸形富集状况,适度减小文献重复率,为国家节省开支,杜绝浪费。其二是重视西北地区、边远地区的文献资源建设,增加这些地区的文献购置费,促进其科技、经济、文教事业的发展。

2.协调和加强文献品种、文献类型的合理收集。

(1)关于文献品种的合理收集。

其一,国内文献品种的收集,应当允许核心书刊的合理、适度、均衡重复,以提供充分的智力资源,保障读者和用户需要,为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对于核心书报刊以外的文献品种及价值昂贵的文献,则应依据不同馆的性质、任务和读者对象,分工协作收集自己需要的品种,不必求大求全,对于由此造成的馆缺文献依靠馆际互借、互补满足少数读者的需求。

其二,国外文献的引进,要全国一盘棋,采取措施,制定办法,下决心增加品种,降低重复率,提高引进文献的总体质量,以有限的外汇资金,购回更多的文献品种。据测算,如果将目前的重复率降低400%,就可以使现在每年引进的图书、报刊品种各增加一倍,即达到每年引进图书20万种、报刊5万种,这个数字基本上达到了应该引进的数量标准,使外文文献贫乏的状况得到改善。近年,华东地区、北京地区的图工委组织高校图书馆对外文报刊的协调采购,为国家节约了几百万元的外汇,并扩大了品种,取得了好的效果和经验。如果推广到全国,从报刊到图书的入藏都有宏观调控计划,肯定对合理引进国外文献资源有显著的改观。有文章建议:建立国家、地区引进国外文献的保障机构,国家级为一个组合体,设在北京,为国内查检国外文献的最终保障机构。地区级建若干个,满足不同地区对国外文献的需求。两级优势互补,必见成效。另有文章建议:建立全国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文献保障基地。这些建议都有积极意义。

(2)关于文献类型的合理收集。

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印刷型文献一统天下的局面。先进的机读目录、光盘、数据库正在取代印刷型的目录、索引、文摘、全文的检索,光学和声像技术使缩微制品、视听制品获得了迅速发展,纸质文献与非纸质文献已逐步走向优势互补,形成各种载体文献共存的局面。文献资源建设要适应时代,变单一印刷型文献的收藏为多种载体文献的收藏。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的实现,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非书资料已是人们获取社会知识量和信息量最简捷快速的途径。未来图书馆拥有数据库、非纸质载体文献的数量和服务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一个馆的现代化水平。因此,我们应立足于现实,在着力印刷型载体文献的收集时,不放松对非印刷型载体文献的收集,要及时收集和保存各种数据库软件以及缩微品、录音录像磁带、计算机磁带或磁盘、光盘等资料,充实、丰富馆藏文献资源。

3.多渠道筹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必须采取以国家拨款为主、其他渠道相辅的多渠道筹集经费的办法。

(1)国家拨款。图书馆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保存和延续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为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由国家专项拨款发展图书馆事业都是必须的,无可非议的。国家拨款是发展图书馆事业和文献资源建设的主渠道。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应当向图书馆倾斜,重点扶持图书馆事业。

(2)图书馆及所在单位自筹资金。为适应市场经济,近年来图书馆进行的“一馆两业”、“一馆两制”的深化改革,开展合理的有偿服务,发展信息产业,把创收资金的一部分用于发展图书馆事业,弥补文献建设资金的不足,是“以馆养馆”、“以文养文”的好途径,应该肯定。同时图书馆所在单位,也应筹集资金,扶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争取企业、其他单位和个人捐款。

(4)争取海外企业、华侨等部门或个人捐款。

(5)建立书刊呈缴本制度。国家应该制定法规,规定出版部门出版的所有书刊(包括非书资料),都要依法向国家图书馆、版本图书馆呈缴样本;各省、区、市的出版社同时应依法向本省、区、市的公共图书馆呈缴样本。

另外,通过交换、赠送等方式也是获取文献资源的好办法。例如,有的单位举办外国出版物展览,免费获得展览出版物。有的单位与世界众多国家建立交换关系,从而获得可观的国外文献。

4.文献加工、整序必须标准化。

文献加工、整序工作是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所建书目数据库没有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致使数据难于共享。因此,每个馆数据库的建设必须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进行规范化的加工。文献整理的标准化,概括地讲,包括名词术语的标准化、文献著录的标准化、文献标引的标准化、文献数据格式及字符集的标准化等。只有各个馆都按照标准建立起文献资源数据库,才能实现联机联网,使数据资源共享。

5.建立文献资源建设评估的新标准。

现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不能再套用传统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标准来衡量,而必须建立新的评估标准。这种新标准与旧标准的区别在于:

(1)在文献资源建设的目的上,由“重藏轻用”、“文献独享”,转变为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用户至上,全方位、开放型的服务,实现网络上的资源共享。

(2)在文献收藏的评价上,由追求单个图书馆的文献数量和规模,转变为主要看文献入藏的质量和发挥的社会效益。

(3)在文献收藏的体系上,由单个图书馆的孤立布局,追求“小而全”、“大而全”,转变为强调协调、合作,建立服务于全社会的整体布局。文献收藏的品种和类型都要着眼于社会的需要。

(4)在文献收藏的发展趋势上,要由单个馆的静态的无限制增长,转变为动态的趋向“0”增长。

6.尽快制定图书馆法和相应法规,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文献资源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现代图书馆的发展需要法制建设,为此要尽快制定我国的《图书馆法》和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文献资源建设的法规。图书馆只有纳入法制的轨道,接受法律的约束和监督,以法治馆,才能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在《图书馆法》中,要对文献资源建设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布局、经费等有明确的条文规定;而文献资源建设的法规则是文献资源建设的实施细则,包括文献资源建设的方针、目标、任务、布局、责任、评估等等。

最后要说的是,文献资源共建和文献资源共享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统一体的两个侧面,资源建设是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资源共享则是资源建设的最终归宿,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依存。文献资源建设既需要决策部门的远见卓识,统筹规划,又需要图书馆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奋斗。

标签:;  ;  ;  ;  ;  

21世纪文献资源建设的战略思考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