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放在论文,全面发展论文,战略地位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并在实践中认真加以贯彻,才能更有成效地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社会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人们并没有真正弄清楚这个问题,在实践中,更没能正确把握它,这就难免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社会欣欣向荣,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与发展。正是在邓小平同志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当今时代的特点,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既从生产力方面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从生产关系方面明确社会主义根本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把社会主义的任务与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消灭剥削与消除两极分化是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结果,这三个基本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规定性与过程性的联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的统一。这就一方面纠正了过去右的错误——离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强调发展生产力,把发展生产力单纯看成为社会主义本质;另一方面,又纠正了过去“左”的错误——离开发展生产力,仅仅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右的或“左”的观点事实上都没有能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精髓,所以,也就不可能正确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社会全面发展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是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关联的。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如果不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摆脱贫困,使国家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社会主义就不可能真正得到人们的拥护与信赖,有效地战胜资本主义。所以,千头万绪,“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只有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带动其他建设的发展。当然,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也有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逐步消灭社会不合理现象,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新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则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大的剩余价值,社会根本矛盾不可能得到解决。所以,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更好更快的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决不可以忘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特征。”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全面性的体系,社会主义不可能建立在单纯的经济之上,而是建立在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国民素质综合发展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人们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既要抓物质文明,又要抓精神文明,而且两手都要硬,才能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所谓“正确的政策”也就是要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全面进步。其检验标准只能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同志是非常重视社会全面进步的,他严肃指出社会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经济发展虽然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导致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还必须通过人们自觉地强有力地精神文明建设才行。这就要求我们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
二、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发展很不平衡,精神文明建设远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些年来,党中央虽一再强调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事实上,在不少地方为什么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呢?这种现象很值得研究。我们认为主要存在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而这又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解不够有关,没有从更深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任务与目标的内在联系,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也就是只从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所具有的促进作用来认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这就把精神文明建设只看成具有工具性的意义,而不是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所以在大家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时,很容易忽视和放松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些人只是口头上说说要两手抓,实际上心里却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社会发展就自然而然地上去了,这就更容易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物质文明虽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但精神文明也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和发展规律,唯有坚持两手抓,才能求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是要有支撑它的精神支柱,唯有这种先进的理想力量,才能构成社会最终的价值关怀,成为一种粘结剂,使社会凝结为坚强的整体,齐心合力为实现伟大的目标而奋斗。只有每一个公民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利益,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社会才会具有真正的活力。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主体价值的实现,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只有共同关心,共同帮助,社会才能安定团结,不断前进。这些都说明,只有从更深层次上来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内在联系,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才能更好推动我们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全面进步。
其次,社会机制上存在某些不合理现象,有待改进。这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分配不公。分配不公不仅是多拿或少拿几个钱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体现着一种社会价值导向,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精神。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这就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为中心,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科学文化水平。这需要造成一种社会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仅在使用方面要人尽其才,而且也要给予应有的待遇,才能更好激励人们上进。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合理分配对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纳入法治轨道。应该看到,我们的法制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法制应鼓励人们为维护社会正义与文明而斗争。
再次,精神文明建设容易被忽视,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那就是它的效果不如物质文明建设来得明显、具体,往往要有一个转化过程,因而很容易为一些急功近利者所不注意。从这一点看,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如同经济建设那样把精神文明建设也作为“硬指标”(当然,指标如何量化要有自己的特点),作为考核干部的业绩的一个标准,尤为重要。事实上,无论从经济的内在活力还是从外部环境来说,其核心问题是人的素质问题。一切经济活动,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因此,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人的素质的提高最终也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的效益与速度。市场竞争实质上是科技文化和人才竞争。我国有许多产品为什么在国际市场打不开局面,就是由于产品的科技文化含量仅占20%~30%,而当代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文化含量高达60%~80%。因此,我们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尤其要重视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这样我们才会有可靠的智力支持与保证。
第四,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仅看成是宣传教育部门的事。精神文明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事,只有大家重视,并形成一种社会机制,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卓有成效。最近党中央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根据《建议》总的指导原则和要求,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领导,保证必要的财力投入,做到两个文明建设任务一起布置,共同建设。”这是为了更好实现两手抓的重要措施。
三、现代化不是一个超意识形态的概念
中国自从进入近代社会以来,有抱负的人们就在追求现代化的理想。但是,从林则徐到孙中山,许多先进的人们,想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梦想,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了解中国社会的性质及时代的特点,走西方的道路是行不通的。现代化是一个宏伟的系统工程,它决不是一个超意识形态的概念,而是属于一定社会制度,按照一定社会理想自觉建设的结果。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通过分析中国社会性质而指出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他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唯一的道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统一不可分割,“在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的现代化理论不仅与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制度分不开,而且是建立在国家独立、自由、民主与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的。毛泽东的悲剧是在他的晚年对社会基本矛盾认识的错误,仍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片面地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对世界发展的新局势缺乏全面的认识,搞闭关自守政策,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样就无法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得到有效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了现代化思想。他全面地总结了历史经验,并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国际交流结合起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从而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邓小平同志的现代化理论正是依据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分析,从本国实际出发,解决了经济现代化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这就是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做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使整个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意识形态方面,针对各种现代化的错误思潮,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且,“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邓小平同志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人主张搬用西方资本主义一套搞现代化,实际上是要把中国现行政策引到走资本主义道路,并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而一旦中国抛弃了社会主义,就必然会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无法保证。所以,只有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为什么目的实现现代化和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的规范手段,一定的手段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决不可以把手段自身当成目的。当然,手段的有效性对于目的也很重要,缺乏正确有力的手段,目的也无法实现。我们实现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社会,并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我们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忘记共产党人的这种理想和目标。那种不择手段地发展经济,甚至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是违背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的。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割裂开来,其社会发展也必然是畸型的,最终也将制约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各种矛盾斗争是复杂的,特别需要从政治上着眼,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正确把握方向。最近,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治,就是要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坚持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才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华夏文明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