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初探论文_陈蜀炜

关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初探论文_陈蜀炜

(德阳市衡山路学校 德阳 618000)

【摘 要】:技术对教育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特别是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智能化进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方法,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多途径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应用并服务于学生,促进新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更好地提升教育品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技术能力 途径方法 教育质量

多年来,自己主动探索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的途径与方法,在工作和学科教学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结合实践经验,就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必要性以及途径与方法等方面的经验,与大家作交流分享。

一、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适应现代教学模式的前提

1、教育技术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教育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影响巨大,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就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事实上,教育技术硬件已经由早期的“校校通”发展到今天的“教育云”,让固定的教育空间受到移到教育环境的强大冲击,充分体现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有效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学习方式的变迁与创新。从传统教室内以纸质为媒介课堂上的学习,发展到网络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习,再到当前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以及泛在学习和智慧学习方式。

二是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在开放教育资源(OER)理念——“希望共同发展为全人类所使用的普遍性教育资源”的引领下,让普通民众免费、开放地获取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民主。如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非营利组织的教育栏目“TED-Ed”的课程视频、可汗学院微视频,以及我国开发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对推动全球知识开放、共享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是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生态化发展。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基于教育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的服务。如基于教育管理云实现从数字化校云到市(县)教育云,再到公共教育云的纵向服务聚合;通过教育资源云实现个人云、学校云、家庭云、社会公有云的横向关联。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有效突破时空界限,实现全天候、按需接入地学习。

四是学习环境从数字化趋向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从个人计算机到校园“班班通”,再到电子书包和智能终端等技术进入课堂,创设智能化互动学习空间,呈现教与学的统一。如“未来教室”中“桥梁工程”的课堂教学创新案例对智能化教学的展示。

五是引领课堂教学变革新风向。未来学校的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高,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越来越凸显,课堂教学模式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基于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环境的学习——翻转课堂这种“混合学习”模式,实现了教学创新,使时空、思维和角色得以有效突破。

六是引发新的教育技术研究范式。大数据的应用,在教育领域主要为学习分析和教育数据挖掘,为个性化学习和自适应学习环境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技术手段,让未来教育更好地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2、教学模式变化的整体趋势。20世纪以前,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占统治地位的讲授——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到20世纪以后,逐渐发展为以“从做中学”为主的现代教学模式,再到传统和现代两大教学模式同时并存、相互对峙、彼此冲突和对立的时期。

20世纪50年代,由于新技术革命对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大量涌现,而且每种教育理论和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目标观及达成目标的方法、途径等具体主张。相应地,教学模式类型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特点。如当代出现的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基于知识组织和表征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基于活动的发展性教学模式等几种基本教学模式类型,在每一大类型里实际又包含了若干个小的具体教学模式,由此构成了教学模式的整体结构和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技术革命,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翻转课堂、智慧课堂就是典型模式之一。

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热点。近年来,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掀起了课堂教学变革新浪潮,目前影响教学变革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类:微课程、翻转课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虚拟实验、电子书包和智慧教室。智慧教育的呈现蕴含着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所追求的“质变”,是教育文化的革新。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就势在必行,成为教师专业素质必备要素之一。

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现代学校背景下的教师,应该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强化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意识,明确学习信息技术的目标任务,具备高效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当前,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途径有两个层面。

首先是学校层面,主要途径如下: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二是校本培训与自我学习相结合;三是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分层推进,整体提高;四是以竞赛促提高,激励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五是建立学校网站,利用信息技术达到资源共享;六是学校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提升教师主动性;七是在教学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信息技能;八是利用网络、网站等平台向教师提供学习资源。

其次是教师个人层面,教师要结合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和个人学科实际,多途径提高信息技术达成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观念,学会思想进步。我国已经把教育信息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在深入课程改革、追求高效课堂、实现教育减负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位教师都要切实地转变观念,立志学习好、应用好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2、学习标准,学会行业标准。2014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明确指出,我国当前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可以分为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和移动教学环境。在具备前两种技术环境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重点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学习主要是观看、思考、模仿、少量人机互动;在后两种技术环境下,则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实现提高学习成效、促进个性化和合作学习,学生学习过程实现动手操作、体验、应用、合作、交流和参与。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能力标准体系包括能力标准、培训标准和培训测评指南。依据《能力标准》,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明确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设置了三个系列课程,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为《能力标准》实施提供了切实保障。

为此,在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方面,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要主动学习《能力标准》,把握具体能力项目和要求,认真按应用能力培训课程体系进行学习提升,顺利通过测评。

3、掌握方法,学会方法技巧。教师在转变观念、把握标准的基础上,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掌握其方法和技巧。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掌握信息技术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应用与维护能力。软件包含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个方面,作为学科教师既应该掌握系统软件的基本常识和应用方法,还要掌握必需的应用软件知识。

学科教师需要掌握的常用软件主要有:电子文档的编辑及高级教学应用、电子报表的处理及高级教学应用、演示文稿的设计及高级教学应用、音视频编辑的高级进阶、概念图的教学应用、微课程的速成工具、问卷调查的教学应用。同时,还应该掌握网络基本常识,以及各类教育资源的应用的途径与方式;在有智慧教室的条件下还应该掌握智慧教室的应用系统操作模式,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技术需要。

(2)掌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节优化方法。

在学校硬件条件为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支持的教学背景下,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是优化课堂教学,通俗地说就是“技术如何为课堂加分”。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

为此,在技术层面上,教师要扩大技术视野,分析所教学科有哪些内容可以应用的信息技术,如能合理应用就会有“如虎添翼”的效果;在教学法层面,要明确信息技术的优势,掌握在教学上的帮助方式和优化教学效果的方法途径。方法如下:

首先,把握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六项基本原则:①实效性原则——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要;②适宜原则——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③最小代价的原则——成本与效益;④辅助性原则——教师和学生始终是主体;⑤适度的原则——生成与预设;⑥开放的原则——分享与积累。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灵活把握以上原则。

其次,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导入中的策略与方法。教学导入在教学中具有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启迪学生智慧和沟通师生情感等重要功能。根据约翰.凯勒于1983年提出的ARCS学习动机模型,我们可以分别采用引起关注、明确相关和深化参与三种导入策略,或三者组合使用,其共同原则就是“导入内容要与教学内容、重点内容相关,与教学目标一致。”常用的问题导入法、角色扮演法、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和头脑风暴导入法等几种方式。在教学导入环节,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六个方面进行优化:①强化形象化、直观化、可视化;②强化情绪表达;③放大细节和增强真实感;④呈现系统逻辑;⑤加强化验与互动;⑥形成集体记忆。

第三,掌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讲授方法。教师学常用的授导型教学方式,是综合运用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的课堂教学形式。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讲授课堂的作用点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技术优化的知识讲解。对于知识讲解型内容,信息技术作用点主要表现为能够使抽象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可视化;能够呈现对比和强调;能够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和结构。常用的技术支持工具有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思维导图、Prize (演示文稿软件)、Google Earth(谷歌地球)等。

②技术优化的推理演算。对于推理演算型内容,信息技术作用点主要表现为能够化静为动,使过程直观化、化难为易,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常用的技术支持工具有电子白板、几何白板、视频展示台或实物投影仪以及其他过程记录工具等。

③技术优化的情感感悟。对于情感感悟型内容,信息技术作用点主要表现为能调动情绪、创设氛围、营造环境。常用的技术支持工具有视频类、音频编辑、演示文稿等。在此类知识教学讲授中用得较多的是数字故事。

④技术优化的技能训练。对于技能训练型内容,信息技术作用点主要表现在虚拟现实、增强体验与互动、丰富练习机会等方面。不同学科的技能训练需要不同的专业软件工具,比如美术学科的仿自然绘画软件。还包括使用视频、体感游戏进行动作训练的一些应用软件。

⑤技术优化的实验操作。对于实验操作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其信息技术作用点与技能训练型相同,也是虚拟现实、增强体验与互动、丰富练习机会。常用的技术平台或工具包括物理、化学等学科领域应用较多的虚拟实验室,各种传感器(如大气压传感器、色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

最后,作为学科教师,还应该掌握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评价的方法和常用工具,为教学提供参考。

(3)掌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转变方法。

在学校硬件条件为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教学环境支持下,学生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具备学习条件,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拥有数字化终端(如台式电脑、笔记本、移动平台和手机)和网络条件,学生的个体体验、交流和意义建构的机会大大增加。教师必须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

当前,以信息技术支持为时代特征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主题探究活动、基于主题单元的信息化教学、基于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方式。学科教师要很好地把握以上学习方式的教学过程,认真抓好教学设计,从设计要素、设计流程、设计策略等方面着手,有效应用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服务。

其中,以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方式,教与学是充分互动的,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精神,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该学习方式是建立在智慧教室基础上,学习者配备了移动学习终端,教室建立了网络环境下的智慧课堂教学系统、录课系统、作业分析反馈系统,以及“多媒体电子教材”资源库等学习支持平台。其特点是在数字化环境下从学生问题出发,课堂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预习,课堂中教学使用智慧教学系统实现多向交互,课后利用作业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例如,利用智慧教室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独白”,而是教师通过集成学习终端、无线网络、课堂交互显示、传感器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智能化互动学习空间,结合智慧课堂教学系统功实现了互动式教学。该教学课堂主要有以下五个重要环节:自学检测、反馈讲评、提出问题、课堂师生互动、课堂检测及时反馈。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师的职能应该由传授者、操作者变成组织者、指导者,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把一支粉笔写古今、一块黑板种春秋的传统做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代替,使用现代化的智能工具,用超前的行动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时代的脚步;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促进情感交流,增进学习体验,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多作贡献。

论文作者:陈蜀炜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8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6

标签:;  ;  ;  ;  ;  ;  ;  ;  

关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初探论文_陈蜀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