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市场格局:从世界看中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交易市场论文,格局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证券交易正由分散、分割、不连续的活动发展成为集中的、全球化的市场,国内交易所也应顺应世界潮流。
交易所是各国证券市场的窗口,是证券交易活动的集中表现。从世界上第一家交易所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诞生到纽约梧桐树下的协议,从电子市场的运行到全球网络化的发展,各国的交易市场一直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调整格局。
一、国际证券市场格局的发展趋势
证券交易从分散、分割、不连续的活动发展为集中的、全球化的市场,经历了若干的发展过程。
证券市场发展的早期,各国市场的格局一般是多家交易所并存、一家交易所为主、各个交易所互相独立的形式。在这一阶段,各个交易所以相似的方式运行和管理,上市品种的类型也基本相同,但上市公司可能只限于某一地域。在地域较大或地理较分散的国家,多家交易所的设立是通讯技术不发达的结果,而较小地域中(如87年以前的香港)存在多家交易所,主要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在这种市场结构中,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一家交易所会发展为全国性交易所或地区的交易中心,其它交易所则成为当地公司服务的地区性交易所。交易所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争夺会员和上市公司,占有市场份额。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出现,信息交流的方式增加,交易所面临的竞争内容也有所变化。电脑联网市场以全新的方式连接了交易对象,在“无形”之中打破了传统交易所的运行方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交易场地的限制,使得任何投资者可以在几乎同一时间、在任何地方进行任何品种的交易活动。市场覆盖范围广、易于进入、高效率与低成本是电子市场的竞争优势。同时,证券市场本身的发展和创新,丰富了交易的产品,产生了新的市场,也为电脑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新的机会。
概括目前国际交易市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易格局趋于统一。交易所的合并与交易活动的网络性扩散使得交易市场成为一个大系统,相互上市、相互交易,甚至跨国交易市场的相互连通,突破了传统交易所的地域限制,形成了新的交易格局。第二,交易活动自动化程度极高。电脑化的交易系统成为交易市场发展的主流,信息传送速度快,交易效率高,可容纳的投资者范围广,容量扩展潜力大。第三,交易监控成为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市场之间的竞争,现代交易市场对交易监控十分重视。在扩大市场规范、提高市场的流动性等竞争手段广为实施之后,交易市场的竞争已经集中在如何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平、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市场,因此加强自律、维护市场的公正、公平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内容。
二、七十年代以来美欧交易市场格局的演变
全球交易市场格局的变化向同一方向变化,但各个市场发展的历程不尽相同。
美国:作为上百年历史的证券市场,美国有两家全国性的交易所,五家地区性的交易所和70年代发展起来的全国性证券报价系统。在70年代以前,美国的交易所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进行证券的交易,交易品种和交易活动不能交叉。所有的订单必须在上市的交易楼面和交易时间内完成。各个市场之间没有连通。70年代发展起来的全美证券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NASDAQ),突破了传统交易所的交易方式,在没有楼面的交易网络中进行证券的报价和交易。NASDAQ的发展也使得交易的概念发生了变化。此后,美国的证券交易逐渐从交易楼面发展到系统和楼面相辅助、交易时间和交易地域向外延伸的格局。
70年代以来,美国交易所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打破交易的垄断。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390规则限制其会员在交易所之外的其它国内市场交易NYSE上市证券,这就意味着,所有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证券,其交易活动只能通过会员在交易所内进行。这种垄断性的行为限制了交易活动的延展,不利于公平竞争,遭到证券商、其他交易所和美国证监会的反对,故此,美国证监会于1975年通过19cl,不再限制代理买卖在交易所外执行。1980年又通过19c3条款禁止实施390规则,但19c3规则只对1979年4月26日以后上市的证券有效,却不能取消在这一时间以前上市证券的交易限制。在19c3发布以后,交易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上市证券也可以在交易所之外进行。这种将交易从严格的场内扩展到场外的交易方式,其合法化和适于竞争的特点,终于部分地打破了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垄断。
第二,获得市场的联通。1972年,美国证监会对美国的证券交易体系进行了调查,认为未来交易市场的结构应该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市场系统。1975年对证券法进行补充时,以法规的形式提出建立全国市场系统(National Market System)的提议,希望全国的证券交易在一个统一、但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提高证券交易的效率,降低因市场分割而造成的高成本,使得投资者可以通过最便利的手段获得最好的价格。
虽然现代技术使这种设想完全可以实现,但来自历史格局的抵御和竞争制衡的好处,使美国建立这一全国市场系统的步伐较为缓慢。特别是交易所的格局难以打破,因此有关的交易系统只能在新市场中得到发展,而难以进入或取代交易所。今天,各个交易所之间已经有电脑系统连接,如ITS(市场间的网络系统),NASDAQ的第三市场(CONSOLIDATED QUOTATION SYSTEM)等系统,使得证券交易走出交易所,让投资者在系统中与交易所的订单一起,完成同一证券的交易,并获得最佳的价格和最低的交易成本。但技术的可行性并不是全部,交易系统替代交易所在美国仍然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全国统一市场的格局似乎仍无踪影。
第三,开拓新兴市场份额。随着证券市场的全球化,来自国际其他交易所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由于新兴市场的崛起、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民营化,新的上市公司和证券品种不断涌现,如何获得这部分市场份额,争取或保持国际证券市场中心的地位,给美国设置交易市场格局和交易所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美国不仅在法律法规上表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在市场创新方面也很成功,如美国存股证(ADR)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用144A条款发行形成了新的机构投资者的市场、私募交易市场——PORTAL的电脑化等等,都为外国公司进入美国市场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美国的交易所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
欧洲:与美国不同,欧洲在市场格局的变迁中,采取了较为彻底的变革。欧洲作为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早期证券市场极为发达,第一家交易所就诞生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伦敦也作为“金融之城”而著称全球金融市场。近年来,欧洲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滞后现象以及新兴市场中心的崛起,使得欧洲国家金融中心的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为维护其老牌金融市场的地位加强竞争力,欧洲各国一方面在国内实施经济的民营化,另一方面通过欧洲联盟在法律上督促各国改革金融市场。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对证券市场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市场格局方面的改革,使得欧洲的交易所走出了一条电脑化、统一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伦敦交易所一直是主要的证券交易所,其国际化的程度相当高。1986年金融改革以后,为扩大交易的范围,伦敦交易所引入了电脑交易系统,取代了楼面交易。同时,为吸引国内外更多的公司到伦敦上市,发展了电脑市场SEAQ,为中小公司和外国公司提供报价和交易的服务。英国以交易所为主市场、SEAQ为辅助市场的电脑网络交易布局,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加强了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法国90年代之前有7家交易所,以巴黎交易所为主要交易所,里昂等交易所为地区性交易所。80年代末,法国进行了证券市场的改革,证券商提出分散的交易所阻碍了交易市场的发展,加重了证券商的负担,要求合并交易所。法国由此实施了合并交易所的六大步骤,即先建立电脑化、联网的交易系统,从技术上统一交易活动,再以法规的形式取消地区性的交易所,合并为巴黎交易所,其后又取消了楼面交易,完全以统一的、无形市场的方式进行证券的交易。目前,法国巴黎交易所成为欧洲最现代化的交易所,且在民营化的过程中为法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德国在90年代初仍保留六家交易所,1993年在“公法”之下成立德国交易所,将法兰克福交易所纳入德国交易所的主营部分,到1994年8月将六家地区性交易所合并在德国交易所之下,从而统一了德国的交易市场。再如瑞士也将六家地区性的交易所关闭,决定成立一家瑞士电子交易所。
在统一市场的同时,这些交易所也将国际化列为发展的中心,特别是欧共体发布的一套证券业指引,也为欧洲交易所的国际化指明了道路。但欧洲大陆交易所的国际化,主要是在共同体之内进行,内容是逐步发展交叉上市,允许证券商在跨国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达到理想中的欧洲大市场的目标。
全球:欧洲各国交易格局的统一和电脑化、国际化充分体现了全球交易所的发展趋势。加拿大多伦多交易所很早即以电脑网络进行交易,多伦多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后来成为其他发展中市场的模型,连法国巴黎交易所的系统最初也是以之为蓝本而发展起来的。多伦多交易所准备在1996年取消楼面,采用“无形”电子交易市场的格局。新加坡、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中的先驱也都向无形市场的方向发展。甚至香港联交所95年的发展前景规划中也将电脑化定为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较短,1990年发展起集中的交易市场。到目前为止,我们拥有两家交易所、两家全国性的电脑交易系统和若干家交易中心,形成多层次的交易格局。
国内交易格局和交易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交易市场并无全国性或地区性之分。首先上市品种并未受地区局限,跨地区的上市很普遍;第二,参与交易的会员来自全国各地,除了个人投资者受到地域的局限之外,证券商可以在任何一家交易市场上进行活动;第三,系统相互联通也弱化了地区性交易市场的特征。
第二,交易市场的现代化程度极高。在现代科技中诞生的交易所、交易系统等从一开始就以电脑化网络服务、自动匹配的交易方式运作。同时,交易所也逐渐发展为全国联网的电脑交易系统,交易市场在运行和管理上的一致性较强,自动化程度高,有效的集中手段先进。
第三,交易市场的竞争意识强。目前,对交易市场的法律界定尚不清晰,对交易市场的上市品种却有相当严格的限制,由于股票只能在两个交易所上市,各个交易市场就大力发展自身的交易品种。这一方面说明了市场的生长能力和创新活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分割、低效、无规模经济,给市场参与者带来负担。
我们不能不看到,国内交易所的发展和建设还存在若干问题,分散的市场浪费资源,投资者进入各个市场的成本高,同时市场难以发展为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有效市场。以下问题值得改进和完善。
1.竞争与统一的和谐。从目前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国内证券市场尚在试点阶段,需要通过竞争来促进发展,在竞争中建立公平、公正的交易机制,建立保护投资者的观念和手段,建立自律的体系和管理。因此,过早地在法律上统一市场并不一定有利于市场的成熟和公正。但从市场效率和经济的角度看,在发展“无形”的电脑网络交易市场的时候,应该注意到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构造一个未来统一的市场为出发点。如注重交易系统的兼容性、交易制度的一致性等等。统一交易市场也可以从产品的相互上市开始,将投资人、经纪人和产品纳入同一个市场,以逐步形成统一市场的格局。
2.从交易形式上看,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在高度自动化的同时,仍保留了传统交易所的交易楼面,且以扩大交易楼面和拓展席位为发展的重要业绩,这似与现代国际交易市场发展趋势有悖。早期所谓集中交易市场的象征是交易楼面,因为当时只有通过将交易商集中才能形成买卖订单的集中,从而在较为充分的竞争中完成价格的形成。可以说,交易楼面是通过场地起到集合的作用,利用一个有形的场所克服地域分割所造成的交易困难。而电脑网络的出现则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集合方式。这就向传统楼面的集中方式提出了挑战。从国际交易市场的发展看,我认为国内的交易所注重的不应再是扩展席位和楼面,而应发展系统网络。
3.从交易制度上看,自动匹配缺乏稳定市场的功能,无法发挥专业投资人和证券商的作用,使买卖在市场波动时的不平衡情况加剧,从而助长了市场的大起大伏。国外,在网络发展向传统楼面集中方式提出挑战时,传统的做市商制度并未因集合方式的变化而摒弃,相反随着电脑交易市场的出现而有所发展。专家经纪人和做市商对维护市场稳定性和连续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交易制度的优越性不应随楼面的消失而消失。深圳和上海一开始就将所有的订单和价格形成置于电脑系统之中,以订单自动匹配的方式完成交易,而未采用欧美市场典型的专家经纪人、做市商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尤其应当重视改进交易的机制,引入维护市场稳定性、连续性的交易方式,建立自我监督的机制,如对证券商的交易管理和对交易活动的监控,以及严格的监察制度,真正维护投资者的信心,从而扩大市场的份额,巩固地位。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吸引更多的交易品种和投资者。否则,交易所越庞大,交易量越多,意味着风险越大,发展的潜力越小。
无论各国的交易市场格局如何变迁,美国证务会为交易市场设定的发展目标却是全球证券市场的共同准则,即:公平地对待投资者,市场信息得以及时披露,市场之间和市场参与者之间公平地竞争,开放性的、非独断的市场。国内的交易格局和设置的发展应该以上述四项原则为目标,只有如此,才能建立一个成功的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