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要有哲学素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有论文,素养论文,管理者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曾说过,“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句话,对于所有的管理者都是真理。那么在当代,怎样使哲学成为管理者前进的动力呢?这就需要管理者具有哲学素养,具有哲学素养的管理者,能够把书本的真理变为生活中的原则和个人的内在智慧,从而在求真求实的事业和生活中不断前进。何为哲学素养呢?哲学素养是指人在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本知识之后,对“自明性”自觉的哲学思考,从而具有探求自然、思考社会、追问人生乃至求索宇宙的哲学智慧。管理者具有较高的哲学素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哲学素养能造就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人的素养是多方面的,有思想素养、文化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等,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哲学素养。哲学素养对于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首先,管理者的哲学素养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哲学素养是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世界观基础,这是因为哲学能够使人确立高瞻的视点;能够帮助人发现真相和认识真理;能够使人形成博大的境界。管理者的哲学素养为管理者远大的政治眼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良好的政治道德提供了世界观基础。其次,管理者的哲学素养有利于提高人格素质。哲学素养是人格素质提高的人生观基础,这是因为哲学能够使人不断地追问人生;能够激发人的爱智的激情;能够培养人执着专注的意志。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素质是人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通过行为方式经常表现出来的,体现人本质的心理特征,管理者的哲学素养能够使其具有高尚的理论修养和道德品格。最后,管理者的哲学素养有利于提高专业素质。哲学素养是专业素质提高的思维基础,这是因为哲学能够使人成为有学问的无知者;能够培养人的问题意识和创造精神。人的专业素养指的是具有广博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具有探索专业知识的广泛兴趣,并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者的哲学素养为其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奠定了坚实的思维基础。哲学素养对管理者综合素质的造就起着统帅和指导作用。当代管理者面临新的环境和生活氛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竞争的不断激烈,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需要坚定的精神支柱,来解决困惑和不解,即,如何在纷扰的世俗生活中仍然使自己在内心深处有一个高尚纯朴的精神世界;如何使自己不因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浪潮而随波逐流,仍然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以及合理的人生态度;如何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现实前景与马克思描述及预想的社会之间的差异做出哲学的辩证判断;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提升管理者的哲学素养,才能使他们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导向,并指导自己的行动。可见,哲学素养对于管理者综合素养的造就、提升具有重要的功能。
二、哲学素养能提升管理者的理论思维水平
哲学是一门追本溯源的学问,这种永无止境的求索和追求是人类思想趋向智慧的历程,这种“爱智慧”的过程本身也积累了深邃的智慧。我们把哲学家的问题当作自己切身的问题,或者把我们自己的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们才能进入到哲学思考的层面,才能感受哲学思想鲜活的气息。学习马克思哲学是提升管理者哲学素养和理论思维水平的最佳选择。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最精致、最珍贵、最看不见的精神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哲学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现实的反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对于哲学素养能够提升管理者的理论思维水平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在揭示哲学的辩证思维对人们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具有启迪作用中做出回答。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是人类社会的航标,它规范着人们想什么,不想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想,不怎么想,怎么做,不怎么做,它可以回答自然、社会,人生自我等诸多问题。人类、社会、国家、民族、个人等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正确的理论可以促进人类、社会、国家、民族、个人的进步,掌握正确的理论,可以使人生保持自觉,理论对管理者来讲更为重要,没有理论的指导,管理者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换句话说。任何管理者都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而哲学素养就是管理者理论水平的根基。“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是以理论的方式,表现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它所实现的对人类自身存在的理论把握,既不是单纯的、普遍性的人类性,也不是单纯的、特殊性的时代性,而是人类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也就是以时代性的内涵而表现的人类性矛盾。” 哲学素养之所以是管理者理论水平提高的基础,在于管理者理论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对理论的解释和理解,而是有生命的创造,思想的创意和理论的创新。没有生命的创造,就没有思想的创意和理论的创新;没有思想的创意,也不会实现生命的创造。马克思提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管理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才能做到“有理”、“讲理”,实现管理的目标。
三、哲学素养能形成管理者宽容的人生态度
哲学的境界是达观,达观体现为宽容,宽容是合格的管理者必备的素质。首先,宽容体现了人的教养。宽容作为人的教养告诉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宽容、谦让,社会才会丰富多彩。胡适先生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人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对于管理者来说指责别人的错误之前,应该寻找一点甚至多点自己在这一问题上做的不够或不对的地方,要理解他人存在的缺点。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如果执著于其过去的错误,往往会耿耿于怀,放不开,同时也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宽容还告诫我们,非反思的自我认同,自以为是,心胸狭隘、睚眦必报、言语苛刻、生性妒忌,只会给我们的生活平添许多苦恼,从一定意义上说,宽容是对他人的释怀,更是对自己的善待。“智者”能洞明世事,他能做到宽容,因为他深知: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容是利人利己的根基,这是每个管理者应该牢记的。其次,宽容体现了生活智慧。作为生活智慧的宽容告诉我们,宽容是快乐之本,事业之基。我们生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不能期望每个人,每件事都按照我们的理想模式造就出来,对于管理者来说,一味的用挑剔的眼光去指责别人的缺点,对别人给予的无心伤害一定要报复,甚至对他人的言语伤害也要坚决回击,其目的总想在这世间寻找一种完美的生活,那么,你的生活就如同摸黑夜行,会四处碰壁,时时摔跤,陷入无限的苦恼。这样的生活是不快乐的,不仅如此,这样的生活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个人的发展,因为你已在无形当中为自己的生活道路设立了许多障碍。纵观古今凡成大事者,都能有一颗宽容的心,因为他们心胸宽广,能够容纳他人,所以“人心所向,众望归之”,从而为自己的事业开辟了一条阳光大道,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就在于此。而那些惯于斤斤计较,心胸狭隘的人向来“失道寡助”,他们自己为自己的事业之路关闭了成功之门。所以,有一句话叫“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就是说,管理者用宽容之心对待别人,那么,你早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多一些宽容,生活当中你就比别人多一份阳光,多一份快乐,而在事业上也会比别人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宽容的人生态度是这样一种境界: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总之,有些事情你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你可以控制你自己。哲学能使人更加宽容。哲学使人更好的理解事物、理解人、理解生活。哲学是一种探索性的、开放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本身就在不断超越自己,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要求别人理解自己的变化发展和多样形态。推己及人,反过来对待别人自然也应如此,即容许他人的变动性和多样性。所以,哲学要求对别人的宽容也使自己更加宽容。
四、哲学素养能增强管理者的反思批判能力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指出,“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中,思维成为知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的认识”,“哲学的认识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反思批判能力是管理者哲学素养的最高境界,管理者的哲学素养就是使他们具有从自觉的反思的维度去看待问题的能力,追究“前提”和批判“前提”的能力。“哲学追究和批判‘前提’的反思取向,首先是注重于对‘自明性’的追究与批判。借用哲学家康德的话说,哲学对‘自明性’的分析或反思的活动,就是一种‘清理地基’的工作。这具体地表现在对人们所‘熟知’的各种最基本的概念的意义的追问。”黑格尔说:“哲学的特点,就在于研究一般人平时所自认为很熟悉的东西,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间曾经运用并应用来帮助他生活的东西,恰好就是他所不真知的,如果他没有哲学修养的话。”这就要求管理者对“热知”去进行追究、判别,从追究和判别中得到真知。这种思维取向要求管理者对现实的理论和实践去进行追问、判别,不唯上不唯书,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效地用理论去引导实践。“哲学的追究和批判‘前提’的反思取向,还要注重于对基本理论的追究和反省。”对于管理者来说,反思批判就是要对管理进行人性的反思和批判,即以人性为根据对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进行反思和批判,不仅要追问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本身,还要追问构成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前提和根据,使管理更符合人性的需要。管理者只有具备哲学素养,才能具有反思批判能力,而管理者只有具备反思批判的能力,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