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山市明德幼儿园 张秀芝
摘要: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有效的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幼儿年龄阶段的限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有些孩子的情绪波动,我们利用情绪认同法处理孩子的情感波动,有效的处理幼儿的情绪,让其阳关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情绪认同
在幼儿园里,教师们常常需要应对孩子们的各种情绪活动,开心的、难过的、委屈的、伤心的、自豪的等等。很多时候,引起孩子们情绪波动的原因一目了然,而有时候,孩子们的情绪波动又来的太过突然和猛烈,有时甚至是连绵不绝的哭泣。面对这些情况,教师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往往非常简单粗暴,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句“数到三,不许哭了”看似解决了当下的事情和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孩子的情绪。
一、问题分析
为什么幼儿园的老师更偏向于使用这些简单粗暴却看似有效的方法来应对孩子们的情绪波动呢?或许有以下点原因:
(一)教育过程的无奈之举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有时,孩子们的情绪波动往往令人始料不及,教师很难在瞬间分析出原因,并想到对策。或者想要疏解孩子们的情绪,苦于没有恰当的方法,或者没有足够的事情,为了一个孩子的情绪问题,停下整个活动的进程。而“数到三,停下来”这样的方式,却可以很好地帮助解决眼前的问题,久而久之,教师也就习惯于使用这样的方法了。
(二)教育对象的主体忽视
成人和幼儿之间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差距而有不同的生理特征、情感表达方式和不同的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行为倾向。孩子们的任何一种情绪爆发,背后都有着自己的原因。有时候委屈、难受、不舒服,在孩子们那里都会被具象成哭泣,而有时候,哭泣也可以成为一种情绪宣泄的通道,一味地堵上这条通道,只会让孩子的情绪难以发泄,而形成更大的情绪波动。每一个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都不同,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不是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的,没有客观真实地去了解孩子。教师对教育对象的主体忽视,不利于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三)师幼关系的错误理解
很多时候,教师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和颜悦色地和孩子们说上几十句话的效果有时候还不如“有威严”的一句话。这样的感觉颇有些像严父对待孩子那样,孩子总是对“严父”充满着敬畏之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事实上这种“严父”与孩子的关系真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师幼关系吗?并不然,单纯地使用一些简单粗暴,短期内成效快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只会让孩子对老师敬而远之,以为这就是树立了威信,却并不是从内心深处尊敬和信任。当孩子们的情绪出现波动时,教师首先要做做的事帮助孩子纾解情绪,接受自己的情绪,而非一味拿出教师的“威信”来命令孩子停止哭泣。
(四)教育方法的惯性复衍
据研究调查,几乎每一个成年人在幼儿时期甚至更大一些的时候都曾经从它们的父母或教师那里领教敷衍式教育方法,凳子不见了再找一个凳子,哭了就给颗糖,解决不了了就是一句“数到三,不许哭”。等到他们自己成为父母、教师以后,也就驾轻就熟地把这种方法复制到了他们的孩子或教育对象身上。老师们依据惯性复衍着他们切身经历过的教育方法,所以也就有了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二、情绪有效控制的策略
安安在建构区里搭建了一个“大房子”可是东东不小心把它推倒了,安安动手推了东东。安安两手叉腰,眼睛睁大,喘着气,东东也气鼓鼓地站在一边揉着手臂。”老师讲两位孩子带到安静角,等孩子们冷静下来之后,在与两位孩子分别作了交流。
“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的成果被破坏了(被打了),如果换作我我也会生气的。可是你动手打人就不对了(可是,他的作品被弄坏了,他一定很伤心)。你还能想到别的解决办法吗(或许可以先和安安道个歉,你觉得呢)?”两位小朋友很快摆脱了生气的情绪,并且开始合作重建房子。
分析:在这次事件中,老师并没有直接针对事情进行对错批评,而是让孩子们在教室里的安静角先平静自己的激烈的情绪。给了孩子们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渐渐地缓解情绪。在谈话活动中,教师采用了三个步骤来缓解孩子们的情绪,首先划定了界限,告诉孩子情绪并没有错,但是表达情绪的行为不恰当。为孩子的情绪贴上标签,帮助孩子给感受到的情绪起个名字,表达共情,同时避免出现批判性的句子。第二步,是引导孩子认清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在这里两位小朋友感到生气的原因不尽相同,一个是因为自己的成果遭到破坏,另一个不是明白小朋友为什么要打自己,用简单的陈述句帮助孩子快速梳理事件,帮助孩子厘清情绪。第三步,则是与孩子一起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整个过程,并不需要评判对错,对于孩子而言,在不受情绪干扰的情况下,可以在厘清事情之后很容易做出自己的判断,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够认清自己的情绪,并使用一些方法正确地处理这些情绪。
三、结语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真实客观地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全面、客观地认识孩子,理解孩子,这里所说的多种途径包括:书面的理论知识,比如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分析孩子的行为特点;与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孩子行为特点的原因等等。只有更加细致地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孩子,才能够在情绪还未爆发时,觉察于未燃。
论文作者:张秀芝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情绪论文; 孩子论文; 孩子们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安安论文; 幼儿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