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区域历史资源拓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_研究性学习论文

利用区域历史资源拓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_研究性学习论文

利用地区历史资源拓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活动论文,地区论文,高中历史论文,历史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研究性学习在普通高中逐步开展,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地区历史资源拓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沟通历史与现实,密切学生与社会、现实与历史的联系,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

利用地区历史资源拓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旨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活动和直接经验,立足历史课堂教学,把历史教学任务与学校所处地区的丰富历史资源结合起来,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础,以学生所处地区丰富广博的历史素材为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历史的调查、研究,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同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创造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积极开展利用地区的历史资源拓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实验研究

以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契机,利用地区历史资源拓展历史教学活动。如选取甘肃河西地区的几组历史事件,让学生广泛地搜集资料,深入了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把区域历史知识置于广阔、宏观的历史背景之中,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探究能力,同时使这项实验活动成为学校“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可分为三个专题:一是通过左宗棠在甘肃的历史活动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洋务运动”“西北边疆危机”等内容;二是以西路军在河西地区活动的历史素材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对长征的历史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三是以祖国“镍都”——金川公司的创业、发展、腾飞为素材,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工矿业的发展史。以三个专题分别组织研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数据,采访历史见证人,地方史研究专家、厂情厂史专家,开展实地调查,挖掘“活着”的历史,整理、完善已掌握的资料。同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探究,积累经验,为开发具有鲜明特点的校本课程奠定基础。聘请西路军史研究专家、厂情厂史专家作报告,他们以大量的史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厂史厂情教育,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反响。三个研究小组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全体同学分享。同时撰写研究报告,如:《红西路军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左宗棠在甘肃》《金川公司史话》等,参加学校“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受到了一致好评。

二、利用地区历史资源拓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现实意义

通过利用地区历史资源拓展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活动,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此项活动有助于拓展历史教学的形式和渠道。改变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侧重于系统传授基础知识,而缺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有助于改变历史教学中比较单一的方法和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探索出历史教学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使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达到一个结合点。

有助于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这项实践活动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进行以历史学科为主的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特别是对学校所处河西地区历史资源的调查研究,为开发具有鲜明特征的校本课程做出有益尝试。我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分别与现行高中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上三个重要阶段相对应,把课本中所介绍的历史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对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做出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如校本课程《左宗棠在甘肃》反映了鸦片战争之后我国边疆危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们为了抵抗列强、维护祖国独立与完整所进行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也对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历程中的重要一节——洋务运动在甘肃的表现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校本课程《英勇悲壮的西路军》是对中国历史上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后续介绍,使同学们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艰辛与成功之不易。校本课程《金川公司发展史》介绍了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是如何进行艰苦创业的,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三篇校本课程既与历史必修课紧密结合,又富有本土特色,也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一次有益尝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是课改对各科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就历史学科而言,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以史鉴今”。在历史教学中,精心设计选题,将历史与今天学生关注的热点、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与历史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可以“触摸”历史,“感受”抽象的、不可再现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推动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热情,促使其积极思维与探究,达到“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启迪明天”的效果。活动课程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法获取历史教学资源,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展。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积极投身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有助于探索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在研究性学习理论指导下,拓展历史教学内容,探索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规律,积累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在此项教学实践活动中紧跟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安排,置活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之中,也促进了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是死背历史课本所能获得的,而是应提供学生学习、提高的人文环境与氛围,挖掘学生家乡的历史资源,把周围环境中的人文素材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营造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这才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

有助于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应试能力。文科综合卷的历史科目,其学科内综合题更注重多方位、多角度考查一个历史事件的内涵和外延,强调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利用地区历史资源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内涵和外延的了解和掌握,也训练了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分析综合能力,对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应试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作用。2003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第37题(占34分)有关长城的问题,虽然在教科书中有所反映,此题考查显示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第二个材料包括了新出土文物“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考查的内容从汉到近代凡是与长城有关的内容都有所涉及。在我们学校所处的地区方圆百里就有长城遗迹,假若在教学中能以长城来设计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学生广泛涉猎长城人文素材,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就会变得得心应手,就不会出现像试卷中反映出的“西北道路崎岖,不得行走,长城的修建,便利人们行走”“长城抵御北方寒流的南下”“长城是古代北方的桥梁”等对我国古代文化结晶的误解与无知(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第8期)。近年来上海历史高考试卷被学界评为“一幅古代到现代高度浓缩的历史画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弘扬时代主旋律,凸现活的历史教育”“强调学以致用,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命题理念。2003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13题“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A、曾国藩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此题尽管选择不难,但正与我们开展的课题有关,尤其是与校本课程和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左宗棠在甘肃》、《左宗棠在甘肃的文化教育事业》等有关,学生解答会从容自如。

标签:;  ;  ;  

利用区域历史资源拓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