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效用及其实现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用论文,过程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信息效用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信息消费的效益尺度、问题解决的结果表征和信息用户价值目标的总称,其实现过程是信息用户与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于用户的相对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关键词 信息 信息效用 信息用户
在信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信息市场经营的实践中,我们都会遇上这样的难题:如何确定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价格。在信息用户研究中,研究者思考的问题不再停留在“为什么用户要搜集和使用信息”等浅层次,而已进一步去探讨“为什么不同用户在不同问题上使用同一信息或同一用户在同一问题上使用不同的信息”、“为什么同一信息对不同用户或同用户的不同问题有不同的效果”等深层问题。尽管这些难题和问题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概念,那就是信息效用。
一、什么是信息效用
目前,关于信息效用含义的讨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信息使用价值论,二是信息需要满足论,三是信息有用论。
信息使用价值论认为信息效用就是指信息的使用价值。〔1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如粮食能充饥、衣服能御寒等,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成为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看得出,这种观点沿用了传统的物质经济学原理。正因此,有人认为“情报的使用价值或效用是情报产品的一种基本属性,无论人们是否利用情报,它的效用总是客观存在的”〔2〕, 并进而把信息效用划分为“潜在效用”和“显在效用”两种状态。确实,信息效用与信息的使用价值有关,然而,“能满足”与“已经满足”是两个概念。我们不否认信息一旦产生,就有满足某种需要的可能性,但它是否满足了某种需要就涉及到具体的用户和用户的具体问题。如果我们用使用价值来说明和衡量信息效用,就会导致同一概念在同一用户上出现不同内涵,因而无法解释为什么某种具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并没有给某用户带来效用,以及对某用户具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却没给他带来效用等问题。值得肯定的是,这种观点指出了信息效用的客观基础。
信息需要满足论认为信息效用指的是人们在消费信息时所感受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它取决于用户的主观评价。也就是说,用户觉得某信息满足了其需要,就认为该信息有效用;满足的程度越高,信息效用越大;没能满足需要,就没有效用。这种观点移植了庸俗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它能较好地解释上述的为什么某种具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并没有给某用户带来效用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信息并非是用户所需的信息),而且指出了信息效用的主观来源。然而,人们的信息需要源于实践活动中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的满足并不是人们的最终目标,只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需要的满足不等于问题的解决。用信息需要的满足程度来说明和衡量信息效用未免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同样难以解释为何对某用户具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却没给他带来效用这样的问题,而且因未指明信息效用的客观基础而易于忽视其客观性。
信息有用论认为信息效用是信息相对于个体而不是其市场价值的有用性,它是一种离散性的价值,而非连续性价值。〔3 〕这种观点指出了信息效用是相对于具体用户而言的,同一市场价值的信息对于不同的用户以及同一用户在不同时候均有不同的有用性,因而有不同的效用。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不同的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时期,其知识水平、需要、目标等个人条件不同。这种观点比信息使用价值论更具体,比信息需要满足论更确切。然而,有用性同样只是信息的一种属性,还没有明确信息效用的实质内容,并不是对具体用户具备有用性的信息就能给该用户带来效用。
总之,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信息效用的含义。信息使用价值论强调信息效用的客观基础,信息需要满足论强调信息效用的主观来源,信息有用论强调信息效用的用户相对性。如果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考虑,就能够较为全面正确地领悟信息效用的含义。
我们认为,信息效用是指用户使用信息所取得的效果。它是信息消费的效益尺度、问题解决的结果表征和信息用户的价值目标之总称。
首先,信息效用是信息消费的效益尺度。
信息消费是人们使用信息资料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它包括对信息内容的吸收和利用过程,以及信息与需要的匹配过程。信息的有用性及它成为商品时所具有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信息消费的理论依据。如果我们把效益看作是净收益,那么信息消费与其可以创造的财富相对应,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经济效益是指信息被利用之后所带来的货币成果(产出)与获取和利用这些信息所付出的经济消耗(投入)之差。显然,用户所期望的是产出与投入之差起码要大于零,而且此差值越大越好,也就是产出要大于投入,在一定量的投入之后有尽可能多的产出。经济效益有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之分,也有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之别。由此也就产生了信息消费的四种经济效益类型:近期直接效益、近期间接效益、远期直接效益和远期间接效益。其中,近期直接效益是用户最关注和企盼的,也是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而远期间接效益则往往不被重视,也容易被忽视。我们说,这四种效益的综合效益反映了信息消费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指的是信息消费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益处,集中体现于社会信息化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好处。比如给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面带来的极大便利,给经济建设注入的极大动力,对人们观念的进步的极大促进等等。
文化效益指的是信息消费给用户的文化水平、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的益处。人们通过吸收信息的知识含量,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文化水平;社会也会因知识量的增加、领域的拓宽,不断地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总之,信息消费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综合反映了从信息使用的效益角度考察的信息效用。或者说,信息效用作为用户使用信息所取得的效果之一表现为各种效益的获得。我们既要注意信息效用的经济效益表现,又要注意其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表现。
其次,信息效用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表征。
实践活动中待解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是用户产生信息需要的客观源泉,用户因问题而产生信息需要。所谓“问题”,是指“某个给定的智能活动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4〕。问题解决作为信息使用的最终环节, 就是利用相关信息消除这种差距的过程,或者说是以某种目标为中心的,对相关信息的认知性操作序列,包括从问题的初始状态经过一系列的“当前状态”直到目标状态的复杂过程。显然,对问题的初始状态的认识、每一个新的当前状态的取得、问题目标状态的确认和到达都需要对相关信息的认识和操作,信息的使用效果就是确保每个阶段的实现。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生产活动中如何减少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数量,如何改进产品功能,如何确定生产的项目及其规模等问题;生活中的各种行情的了解、生活方式的改进和生活条件的提高等问题;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课题选择、产品设计、论文或研究报告的撰写等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信息的使用效果经常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彻底或部分解决了问题,即全部或部分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这是信息使用的正向结果。比如,有报道说湖北省某镇以桑蚕生产为发展重点之一,在1993年2月至4月期间,通过有线广播和墙报等方式大量报道丝绸价格不断上涨的信息,老百姓大量种植桑树,桑园面积增加了一倍多。到了5月,国内市场上蚕茧价格出现季节性回落, 外地随之出现砍桑树的现象。这时,政府又向老百姓发布信息:“我国主要桑蚕产地开始收春茧了,收获季节跌价是正常的。现在国际市场上这种商品的价格平稳,因此这次国内的跌幅不会大,持续时间也不会长。”结果,该镇老百姓为了致富,利用了正确的信息,增加了收入,该镇的桑蚕事业有了大发展。
二是没能解决问题或背离了问题的目标状态,造成损失。这是信息使用的负向结果。比如,有报道说安徽的某些县政府部门在缺乏细致、科学的市场分析的情况下,于1992年秋的油菜种植期间,“出于好心”,不断向农民发出“国内菜油普遍涨库,即使四五年不种油菜也能保证菜油供应”、“油料加工企业都不景气”等信息,导致得知这些信息的农民要么不种、要么少种油菜。结果1993年的油菜籽价格猛涨。这些农民想种植油菜增加收入的愿望,就这样因使用政府提供的信息而破灭。相反,那些不知此信息的农民却“稀里湖涂”地意外地赚了一大笔收入。
上述两个例子中,面对的问题的性质大体相同,都是脱贫致富问题;面对的信息用户也是同类型,都是农民用户;然而其结果却不同,一是较好地解决了问题,达到了目标状态,一是没能解决问题,背离了目标状态。这种结果的不同,我们说是信息对用户的效用不同。
第三,信息效用是信息用户的价值目标。
当信息成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外界刺激时,人们的知、情、意三种主体性结构要素与信息的相互作用相应地构成了科学选择、审美选择和价值选择三种不同的认识选择关系。科学选择追求的是科学价值,审美选择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审美价值。可见,价值追求是用户使用信息的真正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获取价值是用户问题解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也表明,离开用户,信息效用是无从谈起的。因而信息效用严格地讲是指用户信息效用,而不直接是信息的使用价值或有用性。
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告诉我们:在理论分析或实际评估信息效用时,我们要根据具体用户和用户对信息的具体利用,既注意信息给用户带来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又考虑由信息导致的问题解决的不同结果(包括阶段性结果和最终结果)和用户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信息效用的真正含义。
还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效用既体现于用户使用信息的过程,又体现于使用的结果。信息效用表现为过程,除了表明问题解决中的“当前状态”的获得,还预示着用户利用信息的传递特性的增值功能,求得问题的最终解决。信息效用作为一种结果,表明了因问题的解决而表现出的各种效益和用户价值目标的实现。
二、信息效用的实现过程
信息效用作为用户与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用户在信息活动中利用信息之所得,它贯穿于用户信息活动的全过程,而非整个活动的最后才实现。用户在活动的各个方面和阶段都可能得到不同表现的信息效用。我们把信息效用的实现过程图示如下:
上图表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首先,信息用户因实践活动中待解决的问题而产生信息需要,信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导致用户信息行为,包括信息查寻行为和信息使用行为。信息查寻行为以获得问题解决所需的相关信息为目的,信息使用行为表现出信息消费行为和问题解决行为两种过程。用户信息行为的不同表现,从不同的方面实现不同的信息效用,并在行为的最终结果实现总的信息效用。
其次,用户信息效用的实现以问题解决活动为主线,表现为问题的解决过程。如果以问题的状态说明问题及其解决过程,我们可以把问题划分出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其中的“初始状态”和“中间状态”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当前状态”,初始状态是最原始的当前状态,中间状态是继初始状态之后出现的新的当前状态。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出发,经过系列的中间状态,最终达到目标状态,这就是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问题的初始状态的认识、中间状态的求得和目标状态的到达都需要利用不同数量和质量的信息。信息对问题不同状态的有用性,就是不同方面和阶段的信息效用。信息效用在用户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时得以最终和全面实现。
第三,用户信息效用的实现过程以信息需要的满足为基础,表现为信息需要的满足过程。信息需要因问题产生,不同的问题导致不同的信息需要,问题的不同状态产生不同的信息需求。相应的,信息需要也为问题服务,信息需要满足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服务于不同的问题状态。我们已经知道,信息需要在用户通过信息查寻行为获得相关信息后,经过具体操作方案的完成和需求的解决,最终得以满足。〔5 〕操作的完成有助于用户认清问题的初始状态,需求的解决帮助用户求得问题的中间状态,需要的是最终满足保证用户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
第四,信息效用的实现过程以信息消费为手段,表现为信息的消费过程。用户在消费信息的过程中,首先是认知和吸收信息的内容,这也是认识问题的初始状态所需;吸收到一定量后,经过用户的思维,对信息进行加工重组,再生新的信息,以求得问题的新的当前状态;最后,用户还要把再生信息与问题的目标状态相匹配,求以最终解决问题。在上述过程中,信息在两个方面出现了变化:一是在量上的演变,即相关信息本身所具有的信息量,经用户认知后成为吸收量,在用户加工和再生并与问题匹配后成为价值量;二是在质上的转移,也就是相关信息从最初的语法信息,经理解吸收后成为语义信息,最后用于解决问题而成为语用信息。
第五,用户信息效用实现过程所包含的信息需要的满足过程、信息消费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图表中的垂直箭头表明了这种联系)。没有相关信息,问题解决就无从谈起,相关信息不经过消费吸收,问题解决就无法进行;问题解决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和消费相应的不同质和量的相关信息。
第六,信息效用在某个问题上实现后,会及时地反馈给用户。用户或许进一步地查寻并消费相关信息,求得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用;也许因此而提出新的问题,产生新的信息需要,并进而求得新的信息效用;还可能有其他的选择。
此外,信息效用在实现过程中受到用户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心理状态及对问题状态的认识水平、信息所处的状态及其可靠性和有效性程度、硬的和软的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信息效用的上述实现过程还进一步表明了信息效用的复杂性、多样性、于用户的相对性以及可操作性等特点,这也是我们进行信息效用的实际评估的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