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论文以工业型用户侧微电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微电网的储能运行方式展开分析,探讨其运行模式的合理化构建方案。同时,基于电网投资储能前提,依据“就地消纳为主、对外联络功率为辅、兼顾经济效益”的微电网储能优化运行原则,提出适合于工业型用户侧微电网的运营模式,以供国民电力生产、管理部门参考。
关键词:微电网,工业型用户,储能运行方式,运营模式
伴随着21世纪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逐渐成为一种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传统能源生产电力过程中存在的紧缺性、污染性的双重缺陷,在进一步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暴露出来,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倒逼能源产业展开供给侧改革,以更加绿色的能源利用途径来取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各国纷纷在新型能源技术研发中展开竞争。然而,新型能源绿色性、环保性、清洁性等优势并不能掩盖其不足,就风能、光伏等电能生产技术而言,存在明显的间歇性、随机性特点,一旦达到规模化级别之后,其电力生产的不稳定性会对电网发电调度、调峰调频、备用容量等产生许多不利影响,甚至大量“垃圾电”产生会危害到电网的安全运转。为了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推进并网型微电网建设试行办法》,加强对主网设备投入力度,同时发展小微能源系统,提供发展符合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微电网技术。“微电网”应运而生,作为一种集成分布式电源方案,成为解决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微电网技术概述
从特征角度分析,所谓“微电网”主要包括两层内涵:(1)整体上规模较小,主要有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系统、负荷、监控及保护装置等构成。作为一种小型发配电系统,微电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高效性。(2)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通过维持自身发配电系统的稳定,进而满足大规模、多形式下的分布式电源并网需求;从技术角度分析,微电网属于“分布式发电”范畴的网络型结构,核心技术系统包括电力电子装置及负荷、分布式电源两大模块,在运行过程中,不仅可以作为一个独立自治系统,也可以视为并网系统中的一个“单元”,它实现了大量分散的储备电能并网需求,或者说,大量分布式电源问题被转化为“一个”可控微电网并网问题,由此降低了新型能源(风能、光伏等)存在的间歇性、随机性因素,提高了电网运行安全。
现实中,微电网技术应用并没有统一的规格、标准,存在多种多样的运行状态、控制手段、输出特征,因此赋予了微电网非线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和变量较多的特点。基于此,针对微电网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行机制复杂的解决上。就国内而言,微电网的运行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独立运行模式
顾名思义,就是微电网不与国家电网实时连接,完全依赖自身的分布式电源来实现电力供给需求。进一步,独立运行的微电网存在两种功能效应,其一是在“与世隔绝”的空间形态下,完全脱离于大电网系统,这种微电网存在明显的“自给自足”特点,如在我国偏远山区、海岛、荒漠等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电网很难照顾到,较为典型的案例如我国“东福山风光柴蓄独立微电网”、“东澳岛风光柴蓄微电网”,以及希腊Kythnos岛微电网系统等。其二是“藕断丝连”的空间形态下,大电网在该区域内运行极不稳定,容易出现暂时断开的现象,如出现运行故障、电能质量不达标等,可断开大电网而进入独立微电网运行模式,以此来确保覆盖范围内电力可靠性、安全性。
(二)并网运行
这种形式下,微电网接入大电网实施并列运行,主要方式是通过公共连接点的静态开关实现。从能量交互关系角度出发,微电网并入大电网的运行模式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微电网从大电网系统中吸收功率、但不输出功率,其二,微电网与大电网之间可以实现灵活的双向交换功率。
二、工业型用户侧微电网储能运行方式
所谓“储能运行方式”是指根据用电需求适时调节储能的充放电模式、充放电功率,这也是微电网能量优化调度的主要手段。
(一)投资主体不同的微电网储能运行方式
客观上,微电网储能运行方式不仅关系到功能设计,也和经济收益存在莫大关联,因此在不同投资主体情况下,其运行方式也具有较大差异。其中,针对光伏企业投资储能的情况,主要目的是实现电力资源的最大变现,则储能运行方式应以电价“低谷充电、高峰放电”为原则,而针对用户投资储能的情况,主要是为了保障重要负荷供电稳定,因此在涉及上要确保较大比例时间内工作在“浮充备用”状态。
结合现状分析,我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新型能源企业在投资储能方面的意愿并不强烈,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成本过高,如果只是利用储能充放电价格差来赢取利润,显然投入、收益是不对等的,因此就投资主体角度而言,我国微电网储能运行方式应以增强用户侧的可控性为主。
(二)电网投资储能的微电网运行方式
鉴于电力能源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我国在体系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呈现出“垂直化”特点,电网公司在投资储能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结合(一)中的情况分析,电网公司参与投资储能,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大电网的稳定、安全、可靠,则运行方式以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优化调节为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为能量优化,其储能运行方式如下图1所示。
图1 电网投资储能运行方式示意图
三、工业型用户侧微电网运营模式分析
涉及到“运营模式”,微电网技术层面的要素只是其中一部分,其决定性影响的包括投资者主体成分、运营主体成分、收益分配约定等。工业型用户侧的微电网运营模式需求的特殊性在于,光伏、风能、核能等多种新型能源交织存在,客观上造成了投资对象的多元化。
以光伏为例,目前国内经济环境与产业水平约束线,投资回报的周期约为7-10年,并且受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所能够获取的财政补贴、政策扶持存在一些差异。一般光伏的使用寿命在二十年左右,这为投资光伏微电网储能奠定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基础,但光伏储能技术层面的局限——铅酸、锂电池——成本过高,且这一部分要素并未纳入到财政补贴、政策扶持范围,如果按照电价差来弥补投资,收回成本就存在很大难度;为了维护工业用户投资光伏微电网的积极性,可以采取灵活的匹配机制,实现风险分流。例如,没有光伏运维能力的工业用户,可以通过组织第三方资源,包括出租屋顶、电价优惠等。目前,国内较为可行的工业型用户侧微电网运行模式为:以电网公司为投资储能主体,工业用户投资负荷,第三方投资光伏。
四、工业型用户侧微电网案例分析
某工业型用户侧微电网改造项目中,一次接线等效电路如下图2所示。
图2 等效一次接线示意图
通过对比,改造前电网负荷为5.81MW,第三方投资建设6.75MW光伏,图3表明中午时段光伏出现功率盈余的情况,当地电网公司处于就地消纳的考虑,实现光伏与负荷的统一管理,由此搭建工业型用户侧微电网方案。
其运营模式可归纳为:中午光伏剩余功率存储之后,在晚高峰负荷时段释放使用,所需要的储存电量为620kWh,最大功率为500kW。同时,考虑用户电费节约需要,消化高峰电价影响,可配置10.6MWh储能。综合以上,该案例中基于就地消纳为核心目标,通过分析电池寿命与充放电倍率的关系,可选择900kWh锂电池储能。
图3 工业型用户侧微电网光伏功率与负荷日曲线图
总之,微电网储能是电力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通过对工业型用户侧微电网特点的分析,立足储能运行方式、运营模式提供了一些建议,还存在较多的纰漏和不足,有待进一步优化研究。
参考文献
[1]葛军凯,李题印,孙可.多元化售电主体并存下微电网的竞价策略研究[J].现代电力,2017,34(06):16-21.
[2]马艺玮,杨苹,王月武.微电网典型特征及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39(08):168-175.
[3]李鹏,窦鹏冲,李雨薇.微电网技术在主动配电网中的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5,35(04):8-16.
[4]杨新法,苏剑,吕志鹏.微电网技术综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34(01):57-70.
[5]赵波,王成山,张雪松.海岛独立型微电网储能类型选择与商业运营模式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37(04):21-27.
论文作者:丁宜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电网论文; 储能论文; 光伏论文; 用户论文; 模式论文; 方式论文; 工业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