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汉语语法分析的质疑--古代笔记语法分析的启示(一)_语义分析论文

对古代汉语语法分析的质疑--古代笔记语法分析的启示(一)_语义分析论文

当今古汉语语法分析质疑——古注语法分析启示琐记(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法论文,启示论文,当今论文,古汉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主要依据古代注释书(注:毛亨《诗经诂训传》,郑玄《诗经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何晏《论语集解》(集孔安国、马融、郑玄、包咸、王肃等人注)、杜预《春秋左传集解》,范宁《春秋祐梁经传集解》,孔颖达“五经正义”,贾公彦“二礼义疏”,《史记》“三家注”,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研究中国古代语法学,发现从古人的分析可以看出古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从而引起对今人古汉语语法分析一些观点的思考。启发要研究、继承古人语法分析及其成果,探索古汉语语法分析方法,以建设新的古汉语语法学体系。针对当前较为通行的一些语法观点,谈几点古人的分析。

1 名词表达陈述——否定“词类活用”说

语言表达基本上取两种形态,一是指称(designation),一是陈述(assertion)。以名词为代表的体词表达指称,包括动词、形容词的谓词表达陈述。名词性成分句法分布的典型位置是主语、宾语(注:本文所用“宾语”,是取通名,其取舍问题,见下5。),谓词性成分句法分布的典型位置是谓语、述语。汉语尤其是古汉语,一个特点是名词可做谓语、述语;这样,名词做谓语、述语则可表达陈述。

古代注释书表现出名词做谓语、述语保留原来的名词(N)外,又增加一个与这个名词义有关的行为义动词(V[,0]),即与该名词本体义有关的属性行为义;N与V[,0]可有种种语义关系。这个V[,0]是名词做谓语、述语所产生的句法功能义;既是名词表达陈述的具体表现,也是古人表现名词表达陈述的具体方法。

1.1 名词做谓语(S—V[,N])

(1)我实不天,子无咎焉。[言我虽不为天所祐,子无大咎。](《春秋左传集解·襄公二十三年》)

(2)其庙,则有司修除之。[庙,祭此庙也。](《周礼注·春官·守祧》)

(3)有子则庙,[则立庙。]庙则书葬。(《春秋公羊经传释诂·庄公三十二年》)

(4)古人味而弗贪也。[古人知其味而不贪其实。](《淮南子注·缪称训》)

(5)子在,吾忧而不手;子若亡,吾手而不忧也。[言子在,吾忧子仇未能报,而不须手自挥锋,子若亡,吾直为子手刃仇人。](《后汉书注·郅恽传》)

(6)贫穷则父母不子,[不以为己子也。]富贵则亲戚畏惧。(《战国策注·秦一》)

(7)立毋跛,坐勿箕。[箕谓舒展两足如箕舌也。](《礼记正义·曲礼上》)

(8)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右,就其右;左,就其左](《礼记注·曲礼上》)

(1)“天”是V[,0]“榖”的施事,(2)“庙”是V[,0]“祭”的受事,(3)“庙”是V[,0]“立”的结果,(4)“味”是V[,0]“知”的对象,(5)“手”是V[,0]“挥锋”、“刃”的方式,(6)“子”是V[,0]“以为”所认定(意动用法),(7)“箕”是V[,0]“如”所似。(8)“右”、“左”是V[,0]“就”的方位。

1.2 名词做述语(后有名词性成分)(V[,N1]—N[,2])

(1)坎坎鼓我,蹲蹲舞我。[毛传:蹲蹲,舞貌。郑笺: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诗经·小雅·伐木》)

(2)敌齐不尸则如何?[言与齐为敌不收其尸,为京则如何?](《吕氏春秋注·不广》)

(3)肥义曰:“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曰:‘毋变而度,毋易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义再拜受命而籍之。”[记王命于籍也。](《资治通鉴音注·周纪·赧王中》)

(4)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角之,谓执其角也。](《春秋左传正义·襄公十四年》)

(5)(张仪曰)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临敌而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使仪言信于秦王也。](《战国策注·齐二》)

(6)群僧安坐华屋,美衣精馔,率以十户不能养一僧。武宗愤其然。发十七万僧,[言使僧长发复为民也。]是天下一百七十万户始得苏息也。(《资治通鉴音注·唐纪·宣宗下》)

(7)使耕者东亩,是则土齐也。[则晋悉以齐为土地,是不可行。](《公羊传解诂·成公二年》)

(8)臣闻师臣者帝,宾臣者霸。[言以臣为师,以臣为宾也。](《后汉书注·陈元传》)

这种结构中名词述语(V[,N1])所产生的V[,0]跟N[,1]、N[,2]均有语义关系。(1)N[,2]“我”是V[,0]“击”、“兴”的对象,N[,1]“鼓”、“舞”是V[,0]“击”、“兴”的受事;(2)N[,2]“齐”是V[,0]“为”的与事,N[,1]“敌”是V[,0]“为”的结果;(3)N[,2]“之(王命)”是V[,0]“记”的受事,N[,1]“籍”是V[,0]—N[,2]“记王命”的方位;(4)N[,1]“角”是V[,0]“执”的受事,N[,2]“之”是N[,1]“角”的定语而领有N[,1]“角”。

(5)(6)是所谓“使动用法”,句法功能义是复合式“V[,01]……V[,02]”,V[,N1]含“致使”句法义V[,01](“使”、“令”),N[,2]受使而产生相应的行为V[,02];N[,2]是V[,01]的受事、施事,N[,1]是V[,02]的结果。(7)(8)是所谓“意动用法”,句法功能义是复合式“V[,01]……V[,02]”,V[,N1]含“认定”句法义(“以”),N[,2]受认而产生V[,02](“为”);N[,2]是V[,01]的受事、主事N[,1]是V[,02]的当事。

名词做谓语,特别是做述语所产生的句法功能义V[,0]与原来名词意义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是列出几例而已。

现在语法分析,对名词做谓、述语已不认为是“词的转类”、“词类通假”,即名词转为动词了;一般解作是“词类活用”,即名词活用为动词。从古人注释来看,“词类活用”说难成立:一、名词做谓语、述语,只是表达功能的变化,增加了句法功能行为义,原指称义全部保留,并未成为动词径直表达陈述。二、“活用”是相对“本用”而言的,古汉语名词做谓语、述语也是本有句法功能,谈不上是“活用”。三、“词类活用”说表义不清,“活用”后是成了动词呢,还仍是名词?四、“词类活用”说只是表示了句法功能有所变化,并没有反映出名词“活用”的深层语义关系。所以,宜用“功能转化”(指称、陈述转化)说代替“词类活用”说。

2 谓词表达指称——否定“名词化形式标记”说

谓词(动词、形容词)表达陈述,句法分布的典型位置是谓语、述语。汉语尤其是古汉语,一个特点是谓词可做主语、宾语;这样,谓词则可表达指称。

A[,1]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诈者,害民信;怒者,害民命;贪者,害民财。](《礼记注·礼运》)

A[,2]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小者,泉之源也;流不止也,集于海是为大也;水湿而重,升作为云,是为轻也。](《吕氏春秋注·圜道》)

B[,1]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垂发,谓童子也。](《后汉书注·宦者传·吕强》)

B[,2]凡邦国,小大相维。[大国比小国,小国事大国,各有相维也。](《周礼注·夏官·职方氏》)

以上四例中的谓词性成分不表达陈述,即动词不表行为,形容词不表性状;古代注释书表现出A、B又有所不同。A是自指(selfdesignation),“诈”、“怒”、“贪”、“小”、“大”、“重”、“轻”基本词义未变,只是将行为、性状事物化、事件化;B是转指(transferred-desighnation),“垂发”、“小”、“大”基本词义已变,是指与行为、性状有关的人或物,即已名词化。下列转指例。

2.1 谓词性成分做主语

(1)教亦多术矣。[教人之道多术。](《孟子章句·滕文公上》)

(2)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执醴:授醴之人。](《礼记注·祭统》)

(3)废格沮诽穷治之狱用矣。[谓废格天子之命而不行及沮败诽谤之者,皆被穷治。](《史记索隐·平准书》)

(4)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忧累既近,所丧必大。](《后汉书注·光武十王传论》)

(5)朝寡纯德之人,乡乏不老之行;风俗淫僻,耻尚失所。[言所耻者非所耻,所尚者非所尚也。](《资治通鉴音注·晋纪·愍帝下》)

(6)夫狡焉,[狡猾之人。]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春秋左传集解·成公八年》)

(7)小弱而不知,则强大疑之矣。[小而不小,弱而不弱,故强国、大国疑之也。](《吕氏春秋注·壹行》)

(8)强胜不若己者。[夫强者能胜不如己者。](《淮南子注·原道训》)

(9)不智而辩慧怀给,则弃骥而不式。[不智之人辩慧怀给,不知所裁之;犹弃骥而惑,不知所诣也。](《淮南子注·修务训》)

(10)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伊优,屈曲佞媚之貌;抗脏,高亢xìng@②直之貌也。佞媚者见亲,故升堂;xìng@②直者见弃,故倚门。](《后汉书注·文苑传·赵壹》)

2.2 谓词性成分做宾语

(1)孟春焚牧。[焚牧地以除陈生新草也。](《周礼注·夏官·牧师》)

(2)重为任而罚不胜。[不能胜其所任者而罚之也。](《吕氏春秋注·适威》)

(3)赐我先君履。[履,所践履之地。])《春秋左传集解·僖公四年》)

(4)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人所病苦及利益之事也。](《后汉书注·孟尝传》)

(5)缅留心狱讼,得劫皆赦遣,许以自新,再犯乃加诛。[劫谓盗也。]民畏而爱之。(《资治通鉴音注·齐纪·武帝中》)

(6)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包曰: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论语集解·为政》)

(7)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群下好蔽忠正之士,而举邪恶之人。](《楚辞章句·离骚》)

(8)仁宠最过庸。[言仁最被恩宠,过于常人。](《史记索隐·佞幸传·周文仁》)

(9)齐人归乐,孔子斯征,雍渠骖乘,逝而遗轻。[遗轻,谓若弃轻细之物而去,言恶之甚也。](《后汉书注·蔡邕传》)

(10)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乘坚车,策肥马。](《资治通鉴音注·汉纪·文帝下》)

以上各10例,谓词性成分表达转指,已名词化,前5例是动词,后5例是形容词。有一种观点说“真正的名词化都有实实在在的形式标记”“者”“所”。这种观点可以从注文中得到验证,而原文并无形式标记。可见,古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可无形式标记;说“都有”未免绝对化。再看下定语例,更可说明:

(1)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关之怨。[抱关,谓守门者。](《后汉书注·马武传论》)

(2)(陛下)微行近习之家,私幸宦者之舍。[近习,谓亲近狎者。](《后汉书注·刘瑜传》)

(2)“近习”跟“宦者”相对。

3 动名语义关系多样——否定动宾关系和动词用法“特殊”说

古代注释书表现出谓词结构中动名语义关系的复杂与多样。

A[,1]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虽不疾痛,妨害于事……](《孟子章句·告子上》)

A[,2]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毛传:将,请也。正义:请于仲子兮,女当无逾越我居之里垣,无折损我所树之杞木。](《诗经正义·郑风·将仲子》)

B[,1]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告凶,告天下以凶亡之征也。](《诗经笺·小雅·十月之交》)

B[,2]至于朝,诏其位。[郑司农云:诏其位,告客以其位次也。](《周礼注·秋官·掌讶》)

C[,1]酒人掌为五齐三酒,祭祀则共奉之,以役世妇。[(酒人)为世妇所役](《周礼义疏·天官·酒人》)

C[,2]外伤羌虏,内困征赋。[为羌虏所伤也。](《后汉书注·庞参传》)

D[,1](郦食其曰)夫陈留,天下之冲,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言食其与陈留县令相善也。](《史记正义·郦生列传》)

D[,2]临锋决敌,非公之俦也。[谓临兵锋而与敌人决胜负也。](《资治通鉴音注·汉纪·献帝甲》)

E[,1]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恐不敌其使,一日之中以灭亡国而为大王忧也。](《战国策注·西周》)

E[,2]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为田求福禳。](《史记索隐·滑稽列传·淳于髡》)

F[,1]寡人无良边垂之臣。[良,善也;无良,喻有过。言己有过于楚边垂之臣。](《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宣公十二年》)

F[,2]缪公学著人。[著即贮也;门屏之间曰贮,谓学于贮门之人。](《史记索隐·秦始皇本纪》)

G[,1]靖国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以病谢相位。](《战国策注·齐一》)

G[,2]贪夫殉财,夸者死权。[言夸华者必死于权势也。](《后汉书注·蔡邕传》)

H[,1](桓台)蒙衣袂而绝乎寿宫。[蒙,冒也;袂,衣袖也。以衣覆面而绝寿宫。](《吕氏春秋注·知接》)

H[,2](甘延寿)投石拔距绝于等伦。[投石,以石投。](《汉书注·甘延寿传》)

I[,1]秦王弗信,使舍食草具。[谓亦舍之而食以下客之具。然草具谓粗食草菜之馔具。](《史记索隐·范睢列传》)

I[,2]赵王死,太后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喑药,使居鞠域中,名曰“人彘”。[喑,不能言也;以喑药饮之也。](《汉书注·外戚传上》)

J[,1]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孟康曰:“招,求也。”言曹丘生依倚贵人,用权势属请,数求他人。](《史记正义·季布列传》)

J[,2]此固赵国立义,不侵为然诺者也。[言以义自立,不受侵辱重于然诺也。](《资治通鉴音注·汉纪·高帝下》)

K[,1]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危犹高也;言不高于行,行不高于言,言行相应也。](《礼记注·缁衣》)

K[,2]东以强齐燕,[言以强于齐燕也。]中陵三晋。(《战国策注·秦一》)

L[,1]鲁道有荡,齐子发夕。[发夕,自夕发至旦。](《诗经传·齐风·载驰》)

L[,2]事机虽密,易致宣广,不可使难生虑表,取笑千载。[言祸难生于思虑之外,将取笑于后世也。](《资治通鉴音注·宋纪·文帝下》)

M[,1]子揖师而行。[揖其父于师中,介胄不拜。](《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僖公三十三年》)

M[,2]凡音者,生人心者也。[人心,即君人心也。乐音善恶由上心之所好,故云生于人心者也。](《史记正义·乐书》)

以上名词分别表示是动词的受事(A)、结果(B)、施事(C)、与事(D)、目的(E)、对象(F)、原因(G)、工具(H)、方式(I)、依凭(J)、比点(K,前项是形容词)、时间(L)、方位(M)。这十三项(另有所谓“使动”、“意动”,见下,接上序列为N、O)仅是列其要者。这种语义关系相当复杂,且有的难定什么名堂。

对这种动名谓词结构的语义分析,除了A、B两类外,现在有两种说法:一从名词着眼,以名词为宾语而称为“特殊动宾关系”,名为“施宾式”、“与宾式”、“为宾式”、“对宾式”、“因宾式”、“用宾式”等“X宾式”。一从动词着眼,认为是动词的特殊用法,名为“施动”、“与动”、“为动”、“对动”、“因动”、“用动”等“X动”。

关于此种结构的名词定什么句法成分,语义关系能否从动词着眼看,下面再讨论。这里要谈的是,“特殊”说法难成立。这种种语义关系皆是古汉语常见语义现象,怎能算是“特殊”呢?“特殊”是跟“正常”相对的。“正常”现象应当多见,可只有受事、结果两种;“特殊”现象应当少见,反而有这么多。这才是不“正常”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种语义关系也存在于现代汉语。原名《动词用法词典》,后改名《汉语动词用法词典》“说明书”,说名词宾语有十四类(指现代汉语):受事~、结果~、施事~、致使~、对象~、工具~、方式~、处所~、时间~、目的~、原因~等等。这样,从古代汉语语法分析跟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接轨来谈,也不能说这是动宾语义关系或动词用法的“特殊”。

4 名词、动词、形容词表达致使、认定义——否定“X动”说、“使动宾语”“意动宾语”说

古代注释书表现出名词、动词、形容词做谓语、述语可产生“致使”句法功能义V[,0](“使”“令”)、“认定”句法功能义V[,0](“以为”)(所谓“使动”“意动”用法)。“致使”是谓词性成分对后面名词(或隐现)有所使令, “认定”是指谓词性成分对后面名词(或隐现)有所认定。名词的致使、认定义用法见前1.1(6)、1.2(5)(6)(7)(8)。下列动词、形容词例。

4.1 动词、形容词做谓语(受事隐现)

4.1.1 致使义用法

(1)露申幸夷,死林薄兮。[言重积辛夷露而暴之,使死于林薄之中。](《楚辞章句·九章·涉江》)

(2)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孔曰: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论语集解·雍也》)

(3)俄而事露,诸营大骇,不可安喻。[不可以言语喻之使安贴也。](《资治通鉴音注·汉纪·献帝壬》)

(4)计丁课仗,……还保输之于库,坐行请以自新。[请器仗各自磨砺使清新。](《资治通鉴音注·宋纪·文帝中》)

4.1.2 认定义用法

(1)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天大地大,……成遂万物,不以为己有矣。](《吕氏春秋注·贵公》)

(2)或因罪而引高,或色斯而求名。[因有罪而先自弃官以为高论。](《资治通鉴音注·汉纪·顺帝上》)

4.2 动词、形容词做述语(受事显现)

4.2.1 致使义用法

(1)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教扰之。[扰,驯也;教习使之驯服。](《周礼注·夏官·服不氏》)

(2)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腾,过也;……令众车先过,使从邪径以相待也。](《楚辞章句·离骚》)

(3)故人情者,圣王之因也,修礼以耕之,……播乐以安之。[感动使之坚固。](《礼记注·礼运》)

(4)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敌也。[夫大者侵略邻国使小也。](《吕氏春秋注·慎大》)

4.2.2 认定义用法

(1)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圣人,盖谓禹稷;不以山为高,以河为广。](《淮南子注·修务训》)

(2)《春秋》之义,大居正。[大居正者,以居正为大也。](《资治通鉴音注·汉纪·高祖下》)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②原字左女右

标签:;  ;  ;  ;  ;  ;  ;  ;  

对古代汉语语法分析的质疑--古代笔记语法分析的启示(一)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