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宇剑
浙江经纬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31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城市环境越发呈现高密度倾向,城市购物中心面临严峻的空间使用和环境压力。文章基于城市高密度环境的自身特点和价值,围绕城市购物中心在高密度环境下的现状特征,归纳了城市购物中心的空间发展需求,并选取典型实例,从购物中心外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对接、购物中心内部空间与城市交通系统衔接、购物中心商业空间包容多样与有序性三方面的空间设计方法的进行剖析,并总结出城市购物中心应对高密度环境的易达性、吸引力、多用性三大空间设计策略。
关键词:高密度环境;城市购物中心;空间设计;易达性;吸引力;多用性
引言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膨胀,城市化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中国是高密度人口的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问题突出,城市呈现高密度发展的倾向。解决城市化问题,首先必须接受城市高密度环境的事实。城市高密度环境是对在城市中物质建造环境处于高密度状态的某一城市地区的整体性描述,它可以表述为城市物质建造环境处于高建筑容积率(或高层建筑密集/高建筑覆盖率)、低开放空间率,同时包含了可能的城市公共资源与市政设施的高紧凑度,以及城市交通系统的高密集度,并伴随人口的高密度。
城市购物中心是城市商业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它是城市中最为活跃、对城市发展及空间结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的功能要素之一。在应对城市高密度环境时,城市购物中心有它自身的特点,这有别于商业街区、商业网点、专营店等其他类型的商业建筑。将城市购物中心这一具体类型的商业建筑纳入城市高密度环境中探讨,其意义在于:(1)以具体的建筑类型作为载体,研究购物中心建筑在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所反映出的问题、状态及对策,为城市购物中心的建筑设计梳理出一条清晰可行的发展之路。(2)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归纳隐含于设计之中的应对城市高密度环境的设计策略问题,其研究方法、思路及部分研究成果可运用到其他相关类型的建筑设计中,或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1高密度环境下城市购物中心的空间现状及发展需求
商业源于生产资料盈余下人类的交换活动。从城市形态与商业发展的关系来看,城市的主要特征是人类活动空间的聚集状态,无论古代城市形态源于防御与宗教活动,还是现代城市因工业生产、商贸、金融活动以及其他城市功能的聚集而形成,商业活动都伴随其中,助推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城市中心区的生成和繁荣。
1.1城市购物中心的空间现状
城市购物中心是商业活动中最具集约性的一类载体,通常选址于城市各级中心区,该区域呈现城市高密度环境的特征。城市购物中心的受众是城市公众,它是城市中开放度、参与性极高的公共建筑。目前城市购物中心的发展已进入到综合性阶段,成为城市生活的综合体,城市购物中心的空间职能也已由单一的购物逐渐转变为大众消费、市民交往、城市展示、生活服务的“多面手”。这就意味着多种功能、多种空间状态、多种使用人群在此交汇,城市购物中心的空间设计面临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的状态,需要更加有序的组织和运转。
1.2城市购物中心的空间发展需求
面对寸土寸金的高密度环境压力及社会经济高效发展的要求,城市购物中心必须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之内竭尽所能地实现最大盈利,这正是它的核心价值所在。为实现这一核心价值,城市购物中心在空间设计方面提出了自身发展需求的问题,体现为:(1)如何获得商业空间的更高吸引力的问题;(2)如何实现商业空间的更高容纳度的问题。
2实例分析
城市购物中心高吸引力、高容纳度的空间发展需求对其空间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和挑战。国内外已有购物中心项目成功案例的实践,其空间设计初衷或不是由应对高密度环境问题展开,但可为处于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购物中心空间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因此,文章选取建设在杭州城市中心区的高密度环境背景的购物中心作为分析案例,从购物中心外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对接、购物中心内部空间与城市交通系统衔接、购物中心商业空间包容多样与有序性三方面,对所选案例进行针对高密度环境应对策略的空间设计方法的具体剖析。
2.1杭州城西银泰城: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对接
杭州城西银泰城位于余杭区五常街道西溪湿地(洪园)五常大道入口正对面,是一家时尚潮流的中高端家庭型区域购物中心,仪器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将全面辐射留下、闲林、小和山、老余杭一带的大量居住区。是集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卖店、娱乐场所、电影院、酒店、餐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购物中心。
2.1.1地面层出让开放空间
建筑的边界作为建筑与环境对话的载体,它不仅在物质上围护、遮蔽内部空间,发挥分隔、转换内外部空间的作用,同时还对建筑人流具有依附、引导的功能。将建筑边界由周边向内核拓展,增加了可供接触更多建筑界面的机会。通过边界的导向让出一定的开放空间,将这些空间归于城市,形成有层次的城市空间形态,提供人的动态行走与静态停留的空间,使人们拥有更多机会选择他们所需要的位置,从而触发人与建筑界面的共鸣,以此实现“走近建筑”、“走进建筑”、“走尽建筑”这一商业建筑所期盼的行为方式。这一方式看似“浪费”掉一定的用地面积,实则是一项以退为进的双赢举措,既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又吸引和纳入了更多的客流,从而体现商业建筑的核心价值———吸引客源,促进消费。
2.1.2借力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公共的外部空间在城市中心区尤为稀缺,外部空间与建筑围合的内部空间相比,更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的外部空间,成为城市高密度中心区连接各种建筑实体的中介空间,呈现出功能的不确定性,对人流具有吸引和聚合作用,从而成为一种“场域”而存在。杭州城西银泰城很巧妙地借力了这一“场域”,通过主入口处开放空间的出让,借力极具景观效应和人气聚合力的城市开放空间形成对自身客源的吸引(如图5所示)。同时,一部分室内空间以室内中庭的方式拓展为城市公共空间,从而实现了贯城市、凝购物、连生活、续文化,形成相互作用的核心场所。
2.1.3塑造景观吸引点
建筑的边界与城市各级道路所形成城市外部空间对城市人流具有导向作用,这种导向是线性的,人在这一引导之下行为是向前行进的。杭州城西银泰城在其周边通过塑造景观吸引点,增加线性引导体系中的节点空间,使人在前行途中有可停留驻足的空间,停下来重新判断空间的状态、重新计划前行的方向。通过塑造景观节点,吸引力由购物中心的较近的范围向更广阔的区域传导,看似塑造景观,实则是创造一种聚集的气氛,从而达到吸引客源的目的。杭州城西银泰城景观吸引点的处理方式很灵活多样,如在购物中心入口处布置景观水体、搭建节庆巨型雕塑或是举办节庆表演等,创造“聚集的气氛”。
3高密度环境下的城市购物中心空间设计策略
通过对以上几个处于高密度环境下的城市购物中心空间设计实例的分析研究得出:创造走近的可能性(易达性),制造走进的机会(吸引力),打造走尽的细节(多用性),是城市购物中心空间设计应对城市高密度环境的有效策略,也是城市购物中心在高密度环境下的设计出路。
3.1易达性策略
易达性的要求体现为使用者到达的方式尽量直接、快捷。易达性策略的关键是解决“以何种方式到达、以何种方式连接”两项问题。体现在购物中心空间设计中,即表现为以何种交通方式到达购物中心的入口,并以何种方式连接入口层和其他商业空间。解决好以上两项问题,可实现城市购物中心应对城市高密度环境的交通衔接问题。
3.2吸引力策略
在城市高密度环境下,各式信息铺面而来,城市购物中心与处在高密度环境中的其他各式建筑相比,似乎比以往更加渴望崭露头角、彰显魅力,通过一切尽可能的方式来突显自我,以达到吸引客源,促进消费的目的。这不能仅仅依靠建筑表皮或造型的吸引力,具体可通过地面层出让开放空间、借力城市公共空间、塑造景观吸引点等方式实现,细化设计体现在界面提示、环境引导、空间塑造、功能配比四个方面。由此,可实现城市购物中心应对城市高密度环境的公共空间对接问题。
3.3多用性策略
多用性的要义表现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就是能够容纳多种目的、多种使用方式、多种可能性,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体现人文关怀,使商业空间具有更多的附加体验价值。设施完善、氛围良好、服务优质——吸引力吸引的不只是单纯的消费需求,而是通过品质和细节塑造,进一步提升消费预期、增加消费的可能性——这也正是吸引力策略的另一重要表达。由此,可实现城市购物中心应对城市高密度环境的空间使用问题。
4结语
城市购物中心的空间发展需求是高密度环境不断对其施压的反映,城市购物中心建筑在回应其所处的城市高密度环境时,正在形成或强化自身的某些特征,这体现在城市购物中心建筑空间的高效集约性和追求更强烈的个性表达上。成为巨量信息载体的购物中心建筑需有效梳理自己的信息,使之有序、易读且具备足够的吸引力。通过易达性策略,实现购物中心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资源整合;通过吸引力策略,完成购物中心与城市空间的职能对接;通过多用性策略,完善购物中心的自身配置。城市购物中心的空间使用与高密度环境中的特定要素相互借力的同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条件,积极有效应对城市高密度环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重视并正确理解所处的城市高密度环境,在充分研究城市高密度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抓住城市建筑在其中发展的契机,通过具体的空间设计策略、方法对城市高密度环境做出积极回应,变被动改变为主动应变,探索城市建筑在其中的生存、发展、繁荣之道,是城市建筑应对高密度环境应有的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董春方.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思考[J].建筑学报,2010(4):20-23.
[2]董春方.高密度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张为平.隐形逻辑———香港,亚洲式拥挤文化的典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王桢栋.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唐世海.中国购物中心的发展特征[J].中国商论,2015(15):139-141.
论文作者:沈宇剑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城市论文; 购物中心论文; 高密度论文; 环境论文; 空间论文; 建筑论文; 策略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