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学生助学机制的实践与思考_奖学金论文

建立大学生助学机制的实践与思考_奖学金论文

建立大学生助学机制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制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我国高校实行入学收费制度改革以来,高校贫困生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以家庭人均收入不足120元为贫因线标准,我国高校中没有能力支付标准学费和起码生活费的贫困生正在呈逐年递增趋势,目前已占在校生的20%,总数达60万人"(注:《了望》周刊,1996年第50期,第30页。)。据某高校推算,1997年以前一名大学生每年至少要缴纳的学费是1900元,现在至少要缴3000元,加上正常的学习、生活费用,每年共需开支5500元以上,本科4年需2万余元。这对贫困生及其家庭来说,无疑是一项相当大的负担。

如何帮助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摆脱精神上的压力?一方面,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大学毕业后能获得较高的回报,学生缴费上学、学校根据办学需要收取一定的学费是合理和必要的。另一方面,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办的是社会主义大学,应该保证每一个大学生能顺利入学并不致因经济原因中途辍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努力探索建立新型大学生助学机制,解决好高校贫困生问题。

华中理工大学从1994年招生并轨,在实践中比较早地认识到了上述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和完善了一种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激励与资助学生解决困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机制。这就是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和特困补贴"四位一体、联动助学"的大学生助学机制,旨在依靠学校建立的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克服经济上暂时的困难,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我校建立的"四位一体、联动助学"的激励保障机制,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下特点。

1.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为各方面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

1986年,国家将实行了36年之久的免费就读和人民助学金制度改为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设立奖学金的目的,就是要使其逐渐成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的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已越来越高,高校的中心工作就是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不拘一格地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因此,确立奖学金在联动助学机制中的支柱地位,既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又能调动广大学生刻苦学习、勇攀科技高峰的积极性,促使各方面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为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我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已多次修订各项奖励政策,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奖学金的额度,而且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扩大奖学金的资金来源。从94级学生开始,学校分别设立了每学年3000元、2000元、1200元、800元等4个级别的人民奖学金和每学年400元的各类单项奖学金。除此之外,宝钢集团、金羚集团、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等企业、协会和社会基金组织也在学校设立了十几项奖学金。学校每学年评发的奖学金总额达到360多万元,可覆盖全校38%以上的本专科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加大贷学金实施力度,为贫困学生提供必需的贷款资助

贷学金是以国家财政无息预支的方式,为高校贫困生提供的一种资助(由国家付息,就是一种资助)。这既符合高等教育的成本应由国家和个人分担的改革原则,又能以公平合理的方式资助家庭贫因的大学生。我们认为,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如果把国家拨的专项补助金以无偿资助的助学金形式发给他们,对学校来说虽然简便省事,但它会产生消极影响:一是国家这笔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益很低,如此年复一年地"拨多少、用多少、分多少",将增加国家教育经费负担;二是不利于贫困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加强学校在此方面的教育。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贷学金的政策规范,并动员特困生、贫困生主动申请学费贷款或生活费贷款。经过10余年的摸索,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操作性比较强,兼顾公平和效益,既能保证学校每学年贷学金的正常运转,又能确保贷学金有足够的额度和覆盖面的借贷、还贷政策规范。贷学金是我校助学机制中的第二大支柱。

新修订的《华中理工大学本科生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凡属国家计划招收的本科学生,符合下列条件者,可向学校申请学费贷款(即以贷款交学费):(1)由国家抚养的孤儿或列属子女;(2)父母双方同时下岗,家庭只能维持最低生活费者;(3)父母双方有一方丧失劳动力或者病故,家庭经济收入很低者;(4)家里经济收入很低,需同时供给两人以上子女读书者;(5)家庭突遭天灾人祸,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者。不符合上述条件,但家庭确有经济困难,不能支付学习期间的生活费用者,可向学校申请生活费贷款。由于物价上涨,学费提高等因素影响,学校在1995年提高了生活费贷款额度,1997年又再次提高额度,使甲等学生贷款达到每生每年1000元,乙等为每生每年800元,丙等为每生每年500元。1997年,华中理工大学共对1042人发放总金额达94万元的贷款,其中享受学费贷款的学生近百人,最高的一次性贷款总金额达4500元。

贷学金是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一种资助,因此,借贷期满,由贷款者偿还全部本金,由学校收回全部贷款,是贷款学生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我校都是在每届大学生四年级的下学期,就将偿还贷款的有关规定打印成文件下发至每个毕业班,将催还贷款的通知单发至每一位贷款学生的手中,以便让学生提前作好偿还贷款的准备。学校规定,按期(即毕业离校前)偿还贷款的可减免10%,如按期还贷确有困难,可与接收单位协商,请单位将其全部贷款一次垫付给学校,或者与学校签订缓期还贷协议,待日后有能力时偿还。

此外,我们还将贷学金作为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调节毕业生就业流向的杠杆。学校规定,贷款学生若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突出成绩,如连续两年获校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等,或毕业后志愿到国家急需的单位或地区工作,经学校审批,可以全部或部分减免贷款。这极大地激发了贷款学生学习和参加社会工作的积极性及毕业后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责任感,学校每年都涌现出一批积极争取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的有志毕业生。如电子科学与工程系98届毕业生朱东明同学,"毅然放弃了东南沿海优厚的工作待遇,自愿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注:《华中理工大学周报》,1998年6月5日。)。

由于我校本科生贷款的管理比较规范、科学,在不少学校贷学金制度推行起来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它却保持了生机和活力。据我校近几年的统计,贷款学生的覆盖面占全校本科学生总数的30%左右;若扣除减免的学生贷款额,实际贷款回收率每年都在90%左右。

3.积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树立自立意识

广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鼓励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没有竟争到奖学金,没有申请到贷款,或获得奖、贷学金后经济上仍有困难的学生通过有偿劳动增加收入,变"被动受助"为"主动受助",以此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和自立意识,是我校联动助学机制中的第三大支柱。

1994年,学校多方筹措了220万元,创设了"大学生勤工助学基金",1995年又追加100万元,基本保证了基金的足够额度和稳定来源。截止目前,学校在校内设立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岗、图书管理岗等8个类别共4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每周可安排10个小时左右的课余时间上岗工作,每个学生每月可获得80至150元不等的收入,全校共有64000多人次的学生参加了校内不同岗位的勤工助学劳动。1998年,学校还将在若干栋宿舍楼、教学楼试点,辞退部分临时工,设立勤工助学岗,为解决贫困生问题摸索新途径。

通过勤工助学活动,既在一定程度上资助了一大批贫困生,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湖北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曾报道过的华中理工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总队,就是由一群充满青春朝气的勤工助学贫困生组成的。他们在校园开展文明执勤巡逻和各种宣传活动,倡导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抵制低级庸俗的文化垃圾,为树立新时代的大学生良好形象,建设和维护"学在华工"的优良校风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一位参加过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十分动情地讲,"参加学校勤工助学,不仅减轻了我的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而且使我更多地体验了人生,更快地走向成熟。"

4.以特困补贴为补充,有效地解决部分学习认真踏实但经济压力又比较突出的学生的困难

尽管学校启动了奖学金、贷学金和勤工助学基金,但仍有一部分学生难于解困。他们一般学业压力和经济压力都比较大,学习又非常刻苦,因此学校对他们给予了更多的关心,主动向他们伸出温暖之手,将其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特困补贴虽然只是一种救急的临时性资助措施,但它仍不失为一种有力的补充。

在特困补贴的发放上,学校一改以往的"撒胡椒面"的方式,把资金集中起来,补给那些真正特别困难的学生,以体现一定的资助力度。与此同时,增加特困补贴的透明度,规定凡享受特困补贴的学生,都必须首先由学生自己提出书面申请,经院(系)和学校两级审批后,再张榜公布,接受全校学生的监督。仅1997年一年,学校就为2167名学生发放了43万多元的特困补贴。

尽管我校在建立大学生助学机制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四位一体、联动助学"机制,但我们认为,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一机制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政府、社会多方增加投入,努力扩大学生资助资金来源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在经费投入方面,政府的教育投入必须处于主导地位。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地方忍耐一点,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教育投入的许多重要指标不仅没有达到有关法律和国家政策的规定,而且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连续几年呈下滑的趋势,"1991年为2.85%,1992年为2.73%,1993年和1994年均为2.52%,1995年为2.46%,1996年为2.44%"(注:《中国教育报》,1997年3月4日。)。就大学生资助资金而言,额度有限,尤其是贷学金的面太小,必须加大资助力度,扩大资金来源。因此,各级政府切实加大教育财政性投入,并注意堵绝各种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现象,既是扩大高校学生资助资金来源的关键,又是其主要的渠道。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动员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高等教育事业,提倡和鼓励大型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学校校友和海内外有识之士到高校设立各项奖励基金、特困补贴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等,力争使更多的学业优秀、家庭贫寒的子弟能够拿到更高额度的奖学金;力争更好地改善特困生、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目前,虽然已有一些社会团体、企业、集团和个人在部分高校设立奖学金或捐资高校特困生,但是额度还不大,出资资助的单位或个人以及接受资助的高校特困生各自所占比例都还太小。

2.早日组建教育投资银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贷学金制度

从实施情况看,现行的贷学金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依照现行贷款规定,贷学金是对贫困生实行的贷款,所以对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必须摸底查实。但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不少学生家长所在单位或地方政府并未很认真地配合这一工作。结果要么是一部分真正困难的学生不能及时甚至签不到担保意见,要么是一部分并不困难的学生很快就能随便拿到家长所在单位或地方政府的担保意见,给学校每学年初贷学金的审核工作带来较大的被动。其次,高校对大学新生关于贷学金制度等资助贫困生的措施宣传滞后,力度不够,而且改进的困难较大。新生一般只能等到进校一段时间后才会逐渐知道、了解学校的贷学金制度。这不利于学生及早主动地申请贷学金。第三,学生自觉按时还贷的意识不够强,靠学校政策强制追还贷款的因素还比较大。因此,学生工作处等负责贷学金工作的部门在催还贷款工作中投入的精力较多,工作难度也比较大。

从上述反映的问题分析,主要原因在现行贷学金制度本身。贷学金的操作管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现行的以学校为主的贷学金制度,因高校不具备政府的权威和金融机构的专业职能,实施难度较太,也很难保证比较高的还贷率。因此,贷学金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认为,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建专门的教育投资银行,其主要经营业务是按商业贷款的方式,开展对大学生的贷款等资助工作,同时,学校及地方其它金融机构也划出一定的贷款额度予以补充和调节,从而逐步实现以学校为主向以专业性金融机构为主的贷学金制度的转变。针对高校对贷学金制度等资助贫困生的措施宣传滞后,力度不够等问题,可考虑加强高校与主要生源地区中学的联系,请中学老师在学生填报高考志愿前向学生宣传讲解高校有关资助贫困生的政策、措施,使新生在进校前就能对学校这方面的情况有大致的了解。

3.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校内校外两方面拓宽勤工助学的思路

现在,包括我校在内的许多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基本还是立足校内,在学校内部想办法、挖潜力。这对于便利学生就近上岗领取一定报酬,解决经济困难,有比较大的好处。但是若仅限于校内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不但规模上不去,难以满足贫困生的需求,而且对学校的用工压力和经济压力都比较大。所以,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一定要解放思想,一方面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基地,另一方面主动与有关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取得联系,争取支持,寻找一些适合大学生特点的知识型、智能型勤工助学岗位,如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或校外单位的科研课题,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教育服务工作等。从校内校外两方面拓宽工作思路。尤应采取切实措施,为学生逐步走向社会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

在西方发达国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通过课余外出打工挣钱交学费、交房租的。国内一些高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复旦大学在党委学生工作部成立了复旦光华科技服务公司,专门负责在校内校外为贫困大学生寻找勤工助学的工作机会。我校1997年暑假组织了部分院系的贫困生赴广西柳州微型汽车厂和广东顺德美的集团进行勤工助学活动,学生们在生产第一线既从工人师傅那里学习到了生产技能,又能结合所学知识为工厂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企业、了解了社会,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加了学习动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当前,拓展校外勤工助学活动的新途径,还需要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不少的企、事业单位对吸收大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还存有顾忌,甚至持抵制或反对态度。对此,政府应出面做好说服工作,甚至可以制定相关的法规,用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对那些积极吸收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对那些做得差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相应的惩罚,以此来改善校外勤工助学的外部环境。

标签:;  ;  ;  ;  ;  ;  

建立大学生助学机制的实践与思考_奖学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