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中医医院肝病科 安徽/宿州市234000
摘要:基于我国传统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以及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已经形成许多较为完善而且有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方案,并且在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根据多位专家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案,并结合自身多年临床治疗经验,对中医治疗此类疾病进行综述,希望以此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医治疗本病的理论体系,为更多患者解决病患痛苦。
关键词: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药;综述
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增长、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习惯的变化,肝胆病患者数量正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医生对消化系统疾病所引发的合并症的关注也逐渐增加。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的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并发症,从而胃底静脉压力增高,胃粘膜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引起胃痛等症状,因为其有较高发生率及危险率的病症特点,所以该病的预防及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医学同道也逐渐将重点放到此病的预防与治疗上来。
1.中医病机分析
本病最常见于肝硬化,由于其临床表现的不同,中医又分为“胃癌”、“胃痛”、“呃逆”的不同病症[1]。在本是为脾虚气损,在标是为肝气瘀滞,在不同的临床病症反应阶段,又有着虚实错杂的不同,初期为虚中夹实,后期病程延续,气机不通, 升降失常,日久可致气血津液输布障碍,致使湿浊毒邪内生,迁延日久则由气及血, 胃络为之瘀阻,气血津液难以布达胃络,而成该病。正常情况下,肝脏疏通全身机体气机,具有疏达之力,当邪气犯与该脏,失去疏达之力,气机流畅不通,根据五行制化原则,脾以升为运,脾气失于升清,而肝木又不断克伐脾土,日久形成肝郁脾虚之候。脾胃是后天之本,主宰者生化气血的功能,气血生化不足而致血虚不能濡养,脾胃相互络属,气血不能滋养于胃,则发为胃疾,同时,脾又统摄血,护其道,防止血液外失,肝藏血,为血海,脾运功能下降,肝脏生血减低,则肝血生化不足,肝脏亦难得以充养,如此往复循环,则机体阴血日益空亏,共同加重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2]。
除此之外,本病的病因病机还包括其他因素: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痰瘀互阻等,根据不同的症候特征,其各个阶段的治疗办法也不尽相同。但在临床上,肝郁脾虚是本病病程发生发展中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无论是湿、瘀、痰各种病理产物出现的阶段,肝郁脾虚的症候特征始终贯穿着疾病的始末,疾病的性质也错综复杂,所以在治疗上,中医同道们也在治疗标实的基础上加用一些疏肝柔肝健脾理脾的药物,以确保治病不忘本,标本同施,虚实并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中医治疗
2.1根据病理类型施治
在传承了老一辈中医学术思想的医家中,对于本病的研究又有了诸多创新,很多医家趋于将本病分为五种临床类型加以治疗对于肝郁气滞的病情轻浅阶段,应疏通气机为主,辅以健脾,方用疏肝汤加减;当病情继续发展,木壅伐土之时,应着重肝脾同调,使气机梳利,脾气运旺,当出现血瘀的病理产物时,在活血行气的基础上亦不忘疏肝健脾的原则,使标本兼治,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病程日久,迁延久羁,损耗阴元,出现肝肾亏损之征象,则以一贯煎滋肾柔肝、养阴补虚,对于湿热蕴结于肝胆的实证,医家皆以利湿退黄,疏利肝胆为其大法[3]。
2.2专方专药施治
对于本病的治疗方面,经验用药用方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其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发展研究有着广大前景,具体施治方法为以黄连12g,竹叶9g,僵蚕6g,酒军3g,柴胡12g,生芍15g,炙草6g,山药20g,黄芪30g调配成加味升降散,用以升清降浊,宣通内外之功,研究以30例患者为治疗组,有18例病情显著好转,有10例病情相比较为症状减轻,有2例无效,对比两组有效率90%[4]。以柴胡,生芍,赤芍,川芎,陈皮,香附,炙草各6g调配成加味四逆散,用以疏肝解郁,养胃健脾之功,研究以40例患者为治疗组,有28例病情显著好转,有10例病情相比较为症状减轻,有2例无效,对比两组有效率90%以上[5]。以舌草50g,败酱草20g,丹参20g,赤芍15g,酒军5g,佛手15g,甘松10g配置成的保胃灵, 用以柔肝健脾,化瘀生新之功,研究以36例患者为治疗组,以肝功能恢复情况及常规检验作为对照指标,有16例病情显著好转,有18例病情相比较为症状减轻,有2例无效,对比两组有效率90%[6]。以柴胡12 g,五味子6g,香附3g,寸冬6g,赤芍10g ,生芍10g , 太子参12g ,茯苓12g,白术10 g,三七粉10 g,姜半夏6g,制成柴胡疏肝散加味,用以疏肝理脾,活血养血的作用,研究以4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治疗组显效率为53%,总有效率为9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75%[7]。
2.3从相关脏器角度施治
历代医家对于脏腑辩证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对于本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发病机理与患者肝脾肾等脏腑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改变亦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病多发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感染邪毒,或嗜食酒水,皆可影响肝脏的正常生理机能,现肝脏失去疏达之功能, 木郁克土,则脾病由此而发,脾胃相互络属,脾失运健,则胃痛不已,是形成本病的中要原因,由此可见,肝郁脾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应疏肝柔肝、理脾健脾[8]。部分医家认为,肝脾两脏的功能失调是引发本病的内在原因,故从原入手,调理肝脾职能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根据病理产物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及不同的方药,如气滞血瘀、痰热互结、寒凝肝脉诸多病理阶段分别治宜行气活血、涤痰清热、暖肝行气诸法,分别应用疏肝活血汤、清木涤痰饮、暖肝煎等方药加以治疗[9]。
3结语
本病的发生法展、发病机理错综复杂,病证变化多端,且与肝脾肾等脏腑关联密切,但经过诸多医者的多年临床实践经验,中医药治疗对于本病的预防,预后有着良好的疗效,体现了中医药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点,辨证论治的有效性、可靠性,但此种有着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如中医药治疗方法对于治病的客观性不容易捕捉,缺少较为可靠的临床客观指标依据,以及临床试验设计严谨性的可控标准的不足,这些不足性使得中医药研究发展具有局限性,临床观察的症候容易观察,但客观指标较少,这些问题局限者临床实践的进步,这将是今后临床研究本病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郭敏, 赵文霞, 刘光伟. 化浊解毒方对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胃肠激素及内毒素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11):2682-2684.
朱玉云. 软肝Ⅰ号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
宁为民. 茵陈蒿汤临床新用[J]. 湖南中医杂志, 2005, 21(4):66-67.
张西青, 张永. 加味升降散治疗肝硬化并门脉高压性胃病3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 25(10):71-72.
李党助, 饶小芳, 黄燕. 中西医结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116例临床研究[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9, 9(3):29-30.
谢晶日, 杨尾莲. 从“理法方药”论门脉高压性胃病[J]. 中医药学报, 2012, 40(1):47-48.
周军丽. 李振华教授从肝脾论治杂病经验[J]. 中医研究, 2009, 22(6):55-56.
李景华, 蔡丽威, 李想. 董治中主任医师健脾疏肝法治疗慢性肝病[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1(1):45-47.
何堂清, 张赤志, 李晓东. 张赤志教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临床经验[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7, 27(2):110-110.
论文作者:李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上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5
标签:本病论文; 加味论文; 胃病论文; 中医药论文; 病情论文; 病理论文; 患者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上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