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看门看乐趣--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_新课改论文

专家看门看乐趣--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_新课改论文

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中学历史新课改中的几点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行论文,几点论文,外行论文,新课改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改就像这春风一样,吹遍大江南北,吹进了每一个课堂,改变了原来教学工作中“繁、偏、旧、难”的现象。如今无论你走进哪所学校、哪个教室,教师一言堂当演员、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正在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导、学生演。从学习中感悟到的快乐萦绕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可是在观摩了数节历史教学公开课后,总觉得热闹有余、内涵不足。如果说新课改被人为地曲解为作秀、多媒体课件……甚至于学生可以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话,那就真正是误入歧途了。

一、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教育

新课改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其核心就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合作性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不要以为我国近两年来才把它作为一种新策略、新方式加以引进推广。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无锡市西新中学就在南京师范大学的帮助下,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范围内开展了试点实验。由于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材、教学设备,限制了其推进的速度与广度。从2002年开始的全国性新课改,就是从改革教材体系结构做起,同时辅以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应当兼顾教育对象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特征,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个人独立思考为主体。其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小组教育只是其中一种形式。但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公开课,每课必分组讨论,似乎不讨论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只见课堂上教师把讨论题一出,一声令下,众同学便热烈讨论,大家纷纷做交头接耳状,惟恐人家怀疑自己没有与别人探讨与交流。然后每组代表各抒己见,好一派热闹景象。岂不知有些题目的难度哪是初中学生经过短短的一两分钟讨论就能解决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仅是前后同学分组讨论,你会发现有的小组人人抢着回答,且观点各不相同,有的小组没有一人响应。其实这就是真实。因此分组就有大学问,小组成员要异质组合,每个小组都要有一两个对历史感兴趣、知识面较广的同学(不一定成绩好),让他们来带动小组同学共同思考。其次,并不是每课必讨论,即使讨论也要求教师预先精心设计,既在书上找不到现成答案,还应该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同时符合教学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时甚至要求教师临场应变,学生有探究的愿望时再提问。所以合作学习并不能简单地与小组教育划等号,只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有效的互动,达到教学目的,就能取得实效。

二、创新不等于弃旧

“创新教育”这个名词现在在中国是妇孺皆知,谈到教育必是创新。当然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探索新的途径、方法、手段,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固然有利;但若简单地把创新与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中所有教学要素等同,那就从一个极端又走上另一个极端。要知道世界上最早运用启发式教学、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理论的是中国大教育家孔子。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初一、初二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到初三学习世界历史时,要让他们对比9~12世纪西欧封建社会与同时期的中国有何不同?连9~12世纪时中国是哪一个朝代都不知道又怎么来探究呢?这不好比是无根之木、无米之炊吗?因此创新教育非但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反而要强化,否则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也不能把是否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创新的惟一标准。君不见教师为上一节公开课花上一周时间准备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影像资料、课件轮番上阵,更有花哨者当文字飞出时,还要配以刺耳的声音,不把学生搞得眼花缭乱不罢休。如果说教学手段与内容没有得到优化,没有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那教师至多充当了点击鼠标的机器,由此可见创新的实质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关键是如何找到“新”与“旧”的最佳结合点。

三、开放不等于无序

开放式教学即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使之个性充分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的教学模式。其关键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如果单纯地认为只要学生动起来,课堂变操场,越闹越好,那就大错特错了。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样地调控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活动有序进行。

同时教师始终要将自己的思维与学生保持同步,既不能越俎代庖,否则有伪造之嫌;也不能放手,否则一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人教社新版历史课本中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有些题目经过思考能得出惟一正确答案,那就一定要敲死,因为它恰恰是用来论证本课基础知识的。如七年级上册中提到:吕后为避战祸躲进尼姑庵中,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佛教要到东汉时才传入中原。碰到有些题目答案不是惟一的,怎么办?如八年级上册中对谭嗣同之死提出质疑,同学们的观点肯定各异,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哪一种,而首先要对他们精彩的发言表示赞赏,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谭嗣同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评价。不然好几种观点,听得学生迷迷糊糊,不知所以然。如果能在运筹帷幄中演绎开放与有序,那定会使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愉快。

四、教师导学生演不等于作秀

新课改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那是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有人却把它曲解为“作秀”,只见教师不断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回答到位。接下来一会儿一个学生充当记者当场采访,一会儿几个学生合作演出小品,课本内容全无的台词,却从学生口中慷慨激昂地说出。外行看着可谓高潮迭起、热闹非凡,内行一看只能一笑置之,此种做法与作秀何异?

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何来思考与探究?这种舍本逐末的探究不要也罢!反之为何不能在提供时间、空间保障下做些真实有益的能力培养?如许军老师开设的“宋朝繁荣的社会生活”一课,就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她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反映宋代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资料,是建立在学生教室里拥有电脑和具备上网条件,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后,他们已掌握上网搜索和下载资料,以及具备制作Power Point能力的情况下的真实再现,这才是真正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只有在教学中脚踏实地地推进课程改革,才能使学生既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又拓展了能力和人文素养。外行看热闹之风不可长。

标签:;  

专家看门看乐趣--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_新课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