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亚太经济合作与中国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合作论文,亚太论文,试论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下个世纪的世界经济在向区域化、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将走向全球化、一体化。在新的国际关系下亚太地区的经济正以其蓬勃的活力、快速的发展迎接挑战。亚太地区从广义上讲包括整个亚洲和环太平洋地区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从狭义上讲是指西太平洋地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俄罗斯东部地区、“四小”、东盟和印支国家。这一地区在近30年中经济迅速崛起,并且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太地区各国经济的腾飞是以日本为先导而实现的。60年代日本借助于美国和欧洲的资本、技术大力发展经济,到70年代初的10年间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达10.9%,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1960年日本的GNP仅为美国的8.3%,而1991年则相当于美国的60%,人均GNP已超过美国的2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进入70年代,美、欧受两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的打击,经济发展缓慢,而亚洲“四小”的腾飞却令世人瞩目。战后初期,“四小”的经济社会生活恶化,生产滞缓,消费品奇缺,物价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利用外部的援助,实施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关税和非关税的保护手段,限制某些特定的外国商品输入,以便在减少和排除外来竞争的条件下,利用自身市场和条件来发展本地同类产业。亚洲“四小”通过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采取适应国际形势和自身需要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亚洲“四小龙”1960—1996年GNP年平均增长率①(%)
①1960—1990年为GNP,1996年为预计数。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展望》、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发展展望》等资料整理。
被称为“第二代工业化国家”的东盟各国也以其惊人的速度发展。
按世界银行的资料,中国1993年人均GNP仅为490美元,1994年人均GNP510美元,1995年人均GNP为532美元,预计1996年可达到560美元,仍属低收入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9年的240亿美元上升到1994年的2367.3亿美元,增加了8.86倍,这种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中国的外汇储备到1995年末已达到720亿美元。在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的90年代,亚太地区却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据估计从90年代至下世纪初,亚太地区经济在世界总量的比重:日本将由1990年的10.63%上升到10.92%;韩国由1.37%上升到2.08%;台湾省由0.51%上升到0.93%;中国由7.6%上升到11.15%。下世纪亚太地区的进口额可能接近于欧共体,出口额将超过欧共体。据经合组织预测,到2010年亚太地区出口将占世界的比例由1990年的21%上升到31%,产品将占世界的1/3,下个世纪中叶全球半数以上的产品将来自亚洲,这种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引起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对全球经济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中国和部分东盟国家1994—1996①年
GNP增长率(%)
国家
1994年1995年1996年
中国 11.8 9.5 10.0
印度尼西亚7.0 7.6
…
马来西亚 8.7 9.6
8.5
泰国 8.5 8.7
8.2
①1996年为预计数。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展望》,1995年第57、58期;[日]《东洋经济统计日报》,1995年9月。
亚太地区经济的突飞猛进,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其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为亚太地区经济的突飞猛进提供了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了以美、苏两霸为首的东西方冷战的时代,这时的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地为得到美国的军事保护,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依赖于美国的发展,相应地美国以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地为基础以封锁和阻碍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美国与亚太地区的关系极其密切,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依靠美国在国际关系中的霸主地位而获得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再者,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地区)除了依靠美国发展经济以外,还通过外援、外国贷款、外国直接投资和外贸等形式,使其经济得以恢复乃至飞速发展。其二,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其国内优势并寻找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一些途径来实现的。如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经济发展先导的日本,在汽车、电子、航空航海等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亚洲“四小”在家电产品及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它们以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其经济发展初期,根据本国的实际和面向国外市场的需要,确立重点产业部门,集中人、财、物,并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鼓励下,大力发展经济;还有以政府的直接干预和市场竞争相结合作为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亚太许多国家,政府通过最大限度的直接干预,达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通过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来平衡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的发展。另外,亚太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还以其独特的高积累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亚太地区的积累率一般在30%左右,高于西方国家21%的平均水平,资本形成的速度快,使其经济高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其三,亚太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受其东方文明和东方文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提倡和谐与协作,强调社会稳定,重视人文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日本、韩国、台湾等地重视家族观念和团队精神,追求和为贵,在稳中取胜。
二
进入90年代,在新的政治格局中,国际经济的全球化和集团化并行,特别是以区域化为特征的经济合作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从美国和欧洲经济集团内部看,它的资源分配趋于合理化,规模经济效益很高;从其外部看,美国、欧洲对外的排挤性很强,地区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且竞争日趋加剧,使亚太国家的产品越来越难以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面临这样严峻的挑战,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合作显得尤为必要。亚太地区各国只有加强经济合作,实现自身的区域集团化才能减轻对外依赖,这一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共同性,为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创造了可能的条件。其一,政治的稳定是经济合作的前提。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政治力量随前苏联的解体相对下降,朝鲜半岛和印支半岛矛盾趋于缓和,中越、中韩关系已实现了正常化,日俄、朝美关系的改善都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其二,经济联系的加强是推动经济合作的基础。亚太各国把引进外资、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扩大对外贸易以及发展多边经济合作作为共同对外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它们通过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减少对外的依赖性,逐步走向了独立自主、自我发展的道路。其三,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是促进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如有已走上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的日本、第一代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四小龙”、第二代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以及正在调整和改革中向工业化迈进的中国、越南等,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使其内部经济上的互补性增强,地区内贸易活动的展开为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其四,经济高速度增长是加强经济合作的保证。80年代亚太地区保持7%的增长率,大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3倍左右;90年代的增长率将保持在7.5—8%左右。这样的发展速度确实为加强经济合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
以上可以看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具有很大的前途,同时,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客观基础坚实。其一,从东亚与美国的经济关系上看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虽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于1989年才正式成立,但从历史上看,东亚与美国的关系可追溯到本世纪的50年代。二战过后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不受战争破坏的超级经济大国,为了称霸世界它主要发展以军工为主的重化工业,而把民用工业特别是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移向国外。而当时的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正是接纳了美国向外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技术、工业原料以及贸易上的优惠发展了本国经济。在当今世界经济已从冷战转向和平和发展的新时代,历史上形成的东亚与美国经济上的互补性已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从东亚和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上看,美国战后就实现了高度工业化,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又先后实现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的现代化,开始走向信息社会。而战后初期的东亚地区大都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经过恢复,它们在向商品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这一地区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投资者和企业家,东亚和美国的经济合作是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共同繁荣的基础。其二,从亚太地区在生产要素、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看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东亚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一共13个之多,它们土地辽阔、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极其丰富。虽然日本、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澳门等地地域狭窄、资源贫乏,但它们靠海,交通十分发达,可以利用域外的资源和市场来补充自身的不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及亚洲“四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与东亚发展中国家辽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丰富的资源等生产要素相结合,通过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彼此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相互补充,实现其经济的共同繁荣。其三,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洋,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它可以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战后尤其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浩瀚的太平洋不再是经济发展与往来的障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资源宝库,海上的运输及贸易往来为周边国家提供了经济发展的便利条件;海洋石油及天然气的开采和海洋渔业的大发展为周边国家弥补资源的匮乏,这些使人们意识到太平洋时代的到来无疑是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其四,从世界先进的经济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推广使用上看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世界上先进的经济技术和管理方法首先产生于西欧,它通过两个方面扩散推广:一是从西欧经过大西洋向北美以至向西推进;二是从西欧向东欧、远东推进。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今天,海洋又作为先进经济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广的一个重要通道。由于高科技的发展、航天航海事业的推广、通信事业的发达等使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并且加快了先进经济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传播。东亚接受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辐射,成为世界近30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从而不难看出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使用推动着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前景广阔,预计在90年代的最后几年到下个世纪初,亚太地区内相互投资贸易增长速度加快,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看将实现亚太地区和全球贸易的自由化。从近期看在亚太地区发展较为迅速的将是次区域和小区域的经济合作组织,如“增长三角”区等,由于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较少,容易达成共识并付诸于实践,因而次区域和小区域多边合作的发展将形成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主流。
三
中国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对亚太地区的和平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979年至今,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和迅速发展得益于与亚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国也为亚太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亚太经济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预测,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到下世纪初,以市场价格计算,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在内的“中国经济区”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2.5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四支柱”。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有利于亚太地区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稳定。其二,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是推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可靠保证。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及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和企业的经营机制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内部生产潜力大大提高,协调、稳定、快速发展已成趋势。其三,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商品市场,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1995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4316.8元,比1994年提高3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63.6元,比1994年提高30.3%,收入的不断增加,促使购买力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中国的资源极其丰富。在中国辽阔的地域中有丰富的待开发的自然资源和富足的人力资源,工资成本降低,这些可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劳动分工中显出巨大的优势。再者中国是较好的投资场所。从1979到1995年外国在华实际投资已超过1113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外国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展望21世纪,随着亚太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在亚太经济中举足轻重,为此中国必须抓住机遇,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和策略,达到“九五规划”中提出的奋斗目标。第一,中国拥有充裕的劳动力后备大军,这是中国未来15至2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巨大动力,应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实行开放型进口替代战略,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推进“大经贸战略”,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经贸合作。一要形成对内对外的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的开放格局,努力开拓亚太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二要实现对外经贸大融合,把外贸、对外投资等项业务结合起来,使商品、技术、服务一体化协调发展,双边、多边、区域经贸合作相配合;将贸易、工业、农业、技术、银行、商业组合起来,促使国内国外宏观调控相衔接,形成中国参与亚太市场竞争的整体合力。三要扩大对外经贸规模,提高参与亚太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深化参与亚太经贸合作的层次。第二,充分利用大量的国际资本来华投资的优势和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80年代全国在能源、交通、原材料等资本密集型基础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约300多项,投资总额高达3100多亿元。近几年又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兴建高新技术开发区。只有这样,才可以为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参与亚太地区产业分工协作的水平。第三,抓住机遇实行以跨国公司对付跨国公司的战略,同亚太地区跨国公司建立密切的关系。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资料,当今世界3.7万家跨国公司,有近20万家子公司,提供全球1/3以上的商品和劳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万亿美元,年销售额达5.5万亿美元。跨国公司以遍布世界的生产资本、经营资本以及庞大的销售网络体系,向各个主要经济领域积极扩张渗透,在较高利润基础上取得长远的发展,并不断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现已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经济区和以日本为核心的亚洲经济圈。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大力发展以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的中国跨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化的生产和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