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防沙防沙的基本思路_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论文

我国防沙防沙的基本思路_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论文

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思路论文,我国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圆满完成了1991年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各项任务,涌现出赤峰、榆林、和田等防沙治沙先进典型,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全面掌握和摸清了我国沙化土地的底数和动态变化情况;加强了沙区植被的保护,滥挖甘草、搂发菜的行为得到了有效制止;加强了沙区水资源管理,为生态的良性循环创造了条件。这些都为加速推进全国治沙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是颁布实施了《防沙治沙法》,标志着我国治沙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这部法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关于防沙治沙的专门法律。从根本上解决了治沙工作的管理体制,明确规定了植被保护、植被建设和沙区资源利用的法律制度。当前,防沙治沙法要求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已经编就,报送有关部门审批,几个配套的规章正在草拟。

二是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的“三北”四期工程,标志着我国治沙工作由局部治理步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这两大工程覆盖了我国90%以上的沙化土地,构筑了全国防沙治沙的骨架。经过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共同努力,2000~2001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共完成建设任务85万hm[2],2001年,“三北”四期工程共完成治理任务158万hm[2]。同时,南方湿润沙地试点示范项目和黄河故道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及南方石漠化防治试点示范也正在进行中。按照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新疆和田治沙生态建设项目、西藏一江两河沙化土地治理项目已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正在审批中。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四期工程这两个国家级重点工程为龙头的全国防沙治沙整体推进的格局已经形成,防沙治沙跨越式发展的局面已经打开。

三是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和预警体系初步建立,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步入了科学决策阶段。通过1994年和1999年两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摸清了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的面积和分布,基本掌握了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的主要成因、发展和动态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荒漠化、沙化土地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动态变化模型,为防沙治沙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四是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防沙治沙科技含量有了提高,标志着我国治沙工作由传统方法治理转入了依靠科技进步的新阶段。对于防沙治沙重点工程,从工程的立项、规划的编制开始,就同步制定科技支撑方案,将科技支撑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并针对沙区的自然和立地条件,加强治沙造林新技术的研究和攻关,编辑出版了《中国防沙治沙实用技术与模式》一书,下发到达区基层单位指导生产实践。同时,对一些治沙新技术、新产品,如干水、保水剂、吸水剂等进行了广泛试验和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春天,组织了百名专家科技送乡村活动,培训了农牧民,指导了生产实践提高了防沙治沙的质量。

五是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力度加大,标志着我国治沙工作对外交流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多年来,我国充分利用防治荒漠化国际舞台,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宣传我国防沙治沙的对策措施和取得的成就,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2001年6月,我们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有40多个国家和20多个国际组织参加的“支持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建立伙伴关系暨筹资会议”,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我援助项目正在积极运作之中,对外合作交流领域前景广阔。公约的有效履行,为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六是充分利用宣传阵地,提高了全民防沙治沙意识,我国治沙工作全党动手、全民动员的局面正在形成。围绕"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利用各种途径,多种媒体,进行宣传,1997年组织了百万人签名活动;1998年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开展了街头宣传;1999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公益广告;2001年在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法制日报等报纸刊出了整版文章,为履行“绿色奥运”的承诺,对实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的重大意义作了重点宣传,增强了国际社会、全国人民对治理好京津地区风沙危害的信心。通过声势浩大的宣传,提高了公众防沙治沙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治沙热情空前高涨。

(二)

我国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土地沙化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改变。据全国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止1999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8.2%,并且以每年3436km[2]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速度比1994提升了近1000km[2]。

导致我国沙化土地继续扩展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先天的脆弱性,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干旱少雨,对土地沙化起到了加剧作用。然而,受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对沙区水土植被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是造成土地沙化加剧扩展的根本原因。一是过牧。从本次监测结果分析,监测区域61.9%(115.2万km[2])的草地沙化、退化,是由于超载过牧造成的。二是滥挖滥采。局部地区因滥挖、滥采导致土地沙化十分严重。新疆和田地区因樵采烧柴,使胡杨、灰杨等天然荒漠林5年共破坏3800hm[2],甘肃省因挖甘草5年间破坏草场33.5万hm[2];三是滥垦。1994~1999年全国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面积达1.7万km[2],年均开垦3400km[2],其中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积约占一半;四是水资源的无序利用。这是导致沙化扩展的又一重要原因,黑河上游因用水过度使下游水资源短缺,额济纳绿洲1999年沙化土地比1994年增加了3.7%,民勤绿洲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沙丘活化。

(三)

从目前来看,防沙治沙工作仍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薄弱环节,制约防沙治沙快速发展的因素还不少,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认识不到位,防沙治沙工作还没有纳入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考核地方政府缺乏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一些地方没有把防沙治沙纳入自身职责,国家给钱就干,不给钱就不干,能要到钱就是好样的,导致两眼向上,“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

二是政策导向发生偏差,片面追求经济高增长。不少地方片面追求粮食总产量,诱发无序开垦的短期行为,在畜牧业上追求牲畜数量的高速发展,以存栏头数多与少衡量经营的好与坏,导致过度放牧。

三是机制不活,不优惠,没有使防沙治沙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沙区开发税费太重,1991年制定的税费政策因税制改革而取消,农林特产税仍然居高不下,治沙贴息贷款期限短,一般只有3~5年,许多治理项目尚未见效就要还贷,一些地方造林治沙还要缴纳土地占用费、支付水资源费,以及沙地治理承包期不稳定,导致其他非公有经济和群众投资治沙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投资与生态工程的质量、产生的效益没有直接挂钩,在群众中还存在“种树种草,是打工,是给别人干”的思想倾向,农牧民关切度不高,群众甚至基层干部并不关心质量和效益,导致即使能种得下,管护也困难。

四是治沙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技术推广体系薄弱。在很多县、乡治沙站处境举步维艰,拖欠人员工资现象普遍,能人流失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为糊口外出打工,有的干脆调离,严重削弱基层技术力量,难以保证防沙治沙质量和效果,造成治沙工作仍处于低水平徘徊的境地。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四)

新时期,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遵循“保护优先,积极治理,适度利用”的原则,解决六个问题,建设五大体系,抓好三个重点,强化五项措施,实现三步走的目标。

1.解决六个问题。一是要树立防沙治沙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步推进的意识,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为切入点,解决防沙治沙工作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问题;二是要按照轻重缓急的要求,对全国沙化土地进行科学区划,从国家经济、生态的宏观区划入手,解决防沙治沙的战略布局问题;三是要从分析导致“五滥”的深层次原因,从土地沙化形成的根源入手,解决防沙治沙的战略措施问题;四是要遵循物质利益驱动的原则,从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的政策机制入手,解决防沙治沙的原动力问题;五是要形成守土有责,失土受罚,优土受奖的机制,从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入手,解决防沙治沙的责任制问题;六是要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从加快沙区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入手,解决经济发展问题,解决农牧民群众的致富问题。

2.建设五大体系。一是建立国家级重点工程、区域性和示范项目体系,以大工程带动防沙治沙的大发展;二是建立完善政策体系。尽快建立适应工程需要、有利于鼓励非公有制参与治沙的资金扶持、税赋优惠、土地利用政策和保护治理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政策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科技支撑、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强与工程配套的科技攻关研究,建立技术分级培训制度,做好科技支撑组织保障建设;四是建立监测和预警体系,对沙化土地实施有效监控,实行定期通报制度;五是健全执法体系,实现依法治沙。尽快出台与《防沙治沙法》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破坏沙区植被的行为。

3.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防”。加强对现有林草的保护,控制沙化扩展的“源头”,防止产生新的沙化土地,把人为破坏的行为降到最低点;二是抓“治”。加快对沙化土地的治理,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治理步伐。通过“防”“治”结合,构筑沙漠锁边防护体系、绿洲林网体系、农牧交错区农田护卫体系、江河源区防护体系、城镇周边防沙治沙体系、草原生态防护体系等;三是抓“用”。在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使防沙治沙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地方经济。

4.强化五项措施。一是采取强有力的植被保护措施,杜绝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滥砍等破坏行为,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二是采取种树种草的措施,迅速恢复沙区林草植被;三是采取退耕还林措施,对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沙化耕地退耕还林,对不适宜放牧的草场,退牧还林还草;四是采取改进牧业方式、改善牧业结构、改良草场等措施,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生态功能;五是采取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合理分配和协调利用。

5.实现三步走的目标。近期目标,即到2010年,基本遏制沙化土地继续扩展的趋势。中长期目标,即到2030年,要在巩固前期成果的基础上,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观,形成初具规模的生态体系;到2050年,要在沙区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科学合理利用沙区资源,使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

(五)

近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以防沙治沙法的实施为契机,积极普法,严格执法。一是积极做好普法工作,全面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二是拟定与法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先制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划定和管理办法》、《政府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和《营利性治沙申请、登记和检查验收办法》;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据法律法规,依托现有执法队伍,保护沙区植被,抓住典型案例,予以曝光;四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改善执法条件和手段,提高执法和监督水平。

第二,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九字方针,强化重点工程管理。一是要落实工程建设的责任制,把工程实施的责任落到实处,做到任务清楚、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确保建设项目中不出现责任事故。二是要实行项目法人制,逐步推行招投标制和工程建设监理制,对工程建设实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指导。三是要切实抓好种苗质量和供应,严禁不具备“一证两签”种苗用于工程造林。四是在项目区落实禁垦、禁牧、禁樵等“三禁”措施,杜绝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发生,切实保护好沙区植被,巩固建设成果。五是加强科技支撑和技术推广,提高造林种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继续组织专家下基层,对县、乡、站的林业基层干部进行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六是建立健全简便、迅捷、畅通的工程信息传递渠道,定期发布工程进展情况。

第三,完善防沙治沙政策,活化机制。要遵循物质利益驱动原则,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工程建设需要、有利于鼓励多种所有制组织参与防沙治沙的资金扶持、税赋优惠、土地使用政策和保护治理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对于不同经济成分参与防沙治沙、承包造林、管护,国家要给予同等的信贷和资金扶持,尤其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和部队官兵参与防沙治沙。要制定和出台税赋优惠政策,对参与防沙治沙的企业和个人要大幅度降低税费,甚至实行零税政策。延长沙化土地承包和租赁期,明晰产权,坚持谁治理、谁所有、谁受益,并允许继承和转让。

第四,健全、完善荒漠化、沙化监测体系。实行土地荒漠化、沙化的严格监控,强化治沙的各级地方政府责任制和土地沙化的责任追究制。一是加强监测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监测网络。二是加强沙化土地监测定位站点的布局与建设,对沙化重点和敏感地区实行动态监测,认真履行报告和通报制度。三是充分运用3S技术,建立重点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工程督查,提高工程质量。四是建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及沙化土地监测评价网络体系,实行定期通报。五是强化群测群报,定期或不定期发布沙化扩展动态。

第五,搞好科技研究和推广,提高治理成效。一是要加强防沙治沙科技攻关,研究先进的造林种草技术和适宜不同类型区生长的抗旱、抗寒、抗盐碱、抗病虫鼠害的植物良种。二是要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有针对性地将现有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推广,建立一批高起点的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带动和促进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三是要搞好技术培训,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工作,大批量培养专门的治沙技术和管理人员。

第六,建立地方各级领导干部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制。几十年的防沙治沙实践证明,搞好防沙治沙,关键是领导重视,真抓实干。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把解除沙区人民群众所受的沙害之苦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把振兴沙区经济、改善沙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摆到重要议事日程。防沙治沙的责任主体在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各级领导干部任期防沙治沙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按照防沙治沙法的规定,建立政府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将沙区植被保护和沙化土地治理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确保防沙治沙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实处。

第七,做好履约工作,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一是加强协调,全面推进履约。完善我国国家行动方案,全面促进我国履约。二是继续扩大对外宣传,充分利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提供的国际舞台,进一步巩固我国在世界防治荒漠化领域有利的国际地位和权益。三是以积极的姿态,广泛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抓紧抓好抓实筹资协调会达成的有关合作项目,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项目,全面提高我国荒漠化、沙化防治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设水平。四是积极参与区域履约和跨区域合作。发挥地区优势,开展区域和次区域合作,寻求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共同争取外援的新途径。

第八,抓好防治荒漠化的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公众意识。一是以防沙治沙法的实施为契机,大力宣传普及防沙治沙法,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二是以"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为重点,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我国在防治荒漠化、防沙治沙工作中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提高公众意识。三是定期公布防沙治沙重点工程的进展情况,进一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四是根据荒漠化、沙化监测,及时发布荒漠化、沙化动态变化情况,增强公众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真抓实干,勤奋工作,尊重科学,为实现防沙治沙的新跨越而努力。

标签:;  ;  ;  

我国防沙防沙的基本思路_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