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图群”构建“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模型”教学建议_真核细胞论文

充分利用“图群”构建“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模型”教学建议_真核细胞论文

用好“图群”,建好“模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用好论文,建好论文,细胞论文,模型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本章内容以细胞为主线,其中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物质的跨膜运输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本章名词概念繁多,有大量的图和图群,课标还要求制作真核细胞模型,因此,教师在本章教学中应设法让学生记住众多名词概念,充分发挥图群、模型等直观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教学效能。

1 关于图群的教学

凡能用“图和图群”表示的内容都用“图和图群”表示,这是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最大特色。本章课文部分有图和图群24幅(不含“继续探究”和“拓展视野”栏目),这些直观图像将细胞亚显微结构以及抽象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等微观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所有图和图群都非常精美,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图文结合非常恰当,适合高中生自主学习,利于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图说话”,让学生享受“读图”带来的轻松和快乐。本章的“图和图群”以结构模式图和过程示意图为主,前者包括原核和真核细胞结构模式图、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细胞膜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等,后者包括物质跨膜运输、渗透作用等。

1.1 关于结构模式图的运用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问题指导下有目的地看图(包括图的注解),根据图中不同结构所呈现的形状以及色彩来识记结构名称,观察结构特点,将各结构以图的形式储存于脑海中;再根据图来分析或讲解结构所具有的功能;最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有关结构的特点和功能,实现图文信息的转换。

例如,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模式图的运用,教师可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哪个图的结构更复杂?学生观图即一目了然:真核细胞结构更复杂。接着教师要提醒学生:原核细胞结构图上虽然标注的名称很多,但观察时应抓住关键,即抓住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名称中“核”的不同来找出它们的主要区别。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两图中共有的结构,学生能通过分析、比较,找到“细胞膜”这个共同结构。关于“核糖体”,真核细胞结构模式图中虽然没有标注,但学生能在真核细胞图中找到这种“颗粒状小体”。最后再让学生用语言归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最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再如,关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教材用了整整两页篇幅来展示图群,显然这是教学的重点。在运用时教师可让学生首先观察位居图群中心位置的细胞整体结构模式图,认识有关名称,找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学生往往能轻松地找到植物细胞的特有结构为“细胞壁、叶绿体、液泡”,动物细胞的特有结构为“中心体”。教师还可提示学生:关于“叶绿体和液泡”,教材的文字标注都采用了“绿色”底纹,这是教材提示的信息:它们为植物细胞所特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细胞器图解按顺序阅读相关文字标注,理解各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当学生能正确认识细胞器后,要求学生将各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用语言准确描述出来,实现图形到文字的信息转换。最初认识细胞器时,学生往往难以区分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细胞结构中,你认为哪两种细胞器最相似?”学生通常回答:“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教师追问:“这两种细胞器,哪种细胞器分布更广泛?”学生会回答:“内质网”,“哪个附近有小囊泡?”学生大多回答:“高尔基体”。通过这样的问题对比,能让学生将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区别开来。此外,对于“中心体和核糖体”,教材的文字注解都采用了“淡蓝色底纹”,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是因为中心体和核糖体有着共同点,它们都是非膜结构。

引导学生关注图和图群提供的各种信息,是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往往会对抽象的知识产生遗忘或混淆,但留于其头脑中的图像和色彩是直观而深刻的,会成为提取抽象信息的“引子”。

1.2 关于过程示意图的运用

关于过程示意图的运用,可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提示下先读图,然后用语言将图形所表示的过程以及特点描述出来,通过对图形信息的获取、分析、表述,可提高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和图文分析能力。

例如,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的运用,让学生首先观察膜内外“小球”的多少,根据膜两侧“小球”的多少,理解“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在浓度方面的特点;再根据是否经过膜上“纽扣形蛋白质”的协助,来辨别哪些方式需要载体。最后,由学生描述3种方式的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图文分析能力。

2 关于模型的教学

“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是课标新增的活动内容,本章除了让学生制作真核细胞结构模型外,还可让学生尝试建立细胞膜结构模型。有教师认为建模花费时间多,意义不大,所以就省略不做。笔者认为,让学生学习制作模型所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利用这个时间讲授知识所带来的收效,只要合理计划,模型制作并不会占据太多课堂时间。课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模型的背景资料,并给予选材及制作方面的相关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制作的科学性,选材时应注意方便、节约与环保等。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一般4人)为单位讨论制作方案,并动手构建模型,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各组建模情况进行交流与评价。交流时小组派代表介绍各自的模型,接着全班对模型展开评价,这种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展,具体体现了新课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评价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2.1 科学性

针对模型的科学性进行评价,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模型的过程就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在评价模型是否科学时,学生往往能关注细节。例如,细胞膜的糖蛋白有没有?细胞膜中蛋白质有3种排列方式,内质网有两种类型,还有部分核糖体分布在核膜上,等等。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构建与巩固所学知识,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入、更细致。

2.2 创新性

创新主要体现在材料选择与构建方式上。例如,有学生选择用纸盒、金属饼干盒表示植物细胞壁,用柚子果皮表示动物细胞膜,用保鲜袋装入纯净水代表液泡,用几枚硬币堆叠起来外面包裹上绿色橡皮泥代表叶绿体基粒;用吸管做成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用两根牙签插在球状橡皮泥上代表磷脂……每当学生将构思巧妙的模型呈现在你面前时,你不得不惊叹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制作模型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模型的建构无不体现出创造性思维,给学生制作模型的机会就是给学生创新的机会,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构建模型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美观性

通过对模型美观性进行评价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这也是落实情感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学生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模型成品时,心中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不言而喻,当模型在全班或全校展出时,这种成功感愈加强烈,这种感受正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催化剂。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期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在本章教学中主要是用好图群、建好模型,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过程也是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图和图群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在建构模型过程中,激励学生大胆创新,选取简便、节约、仿真的材料来制作既合乎科学而又富有个性的模型;在评价交流阶段,鼓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锻炼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本章的三维目标,体现新课程理念。

标签:;  ;  ;  ;  

充分利用“图群”构建“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模型”教学建议_真核细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