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第一生产力&以科技为依托对唐河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_农业论文

充分利用第一生产力&以科技为依托对唐河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_农业论文

用好第一生产力——对唐河县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唐河县论文,现代农业论文,科技发展论文,用好论文,第一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农业增长的第一要素,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大计。能否用好第一生产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在这方面,唐河县进行了有益探索。唐河县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经验和做法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温家宝同志先后3 次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分别到唐河作专题调研,明确提出唐河县依托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全国借鉴。

一、抓住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机遇,跑省进京、攀亲结缘,寻找科技依托,实现科技与农村经济的有效结合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一个时期以来,科技与经济脱节严重。一方面,科研单位人员多,经费紧,课题靠计划,经费靠拨款,成果靠鉴定,推广靠政府,分配“大锅饭”,1/3强的农业科研成果滞留在实验室里,转化不成现实生产力,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甚至“无钱养兵”的境地;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因科技注入滞后处于弱质低效状态,市场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低。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打破了这种“两张皮”现象,促使科研单位转轨变型,走上市场“找米下锅”,到生产第一线推广科技成果,从经济的支撑中增强自我维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壮大的能力,而广阔的农村经济领域,也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科技依托,热切期望与科研单位“联姻”,借“技”造势,提效增收,形成良性循环。特别是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唐河县,这种愿望更加迫切。该县高素质、高层次的科技专家极为缺乏;且不靠海,不沿边,不临近中心大城市,区位和资源优势不明显。要实现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飞跃,靠投入能力达不到,靠铺新摊子不现实,惟一的出路就是寻找科技“靠山”,依靠科技创造优势。因此,县里抓住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提供的科研单位与地方经济“联姻”、“结合”的机遇,主动出击,跑省进京,把触角伸向国家高科技人才密集区。从1995年开始,在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密切合作的基础上,与中国农科院攀亲结缘,1997年成为中国农科院全国首家科技综合示范县。

在具体运作中,他们按照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增收,有利于财政增收的原则,探索出了新形势下推进科技兴农,最大限度调动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积极性的利益导向机制。自1995年以来,唐河县每年拿出300万元资助科技推广, 并形成制度。对所有到唐河进行推广、甚至搞科学试验的专家,免费提供食宿,并提供必要的交通、通讯条件。每人每年资助1万元—1.5万元的科研经费。对于新成果、新技术的转让费,由县政府向科研单位支付。

院县使用以来,唐河县先后聘请中国农科院17个研究所、100 多位专家,引进了300多项新品种、新技术,实现全方位、多学科、 大规模的技术组装配套,对全县传统农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例如在无籽西瓜开发上,他们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了黑蜜2 号主导品种,推广了保护地栽培、配方施肥、人工辅助授粉、 抗重茬嫁接等7项实用技术。1999年,全县无籽西瓜发展到6.9万亩,亩均效益2000 元左右。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9元,财政增收550万元。 再如,在黄牛开发上,他们推广应用封闭式舍饲站桩育肥技术,肉牛全价饲料饲养技术,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技术,牛肉排酸嫩化处理技术以及国内外肉牛饲养、加工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对黄牛产业进行高起点、大规模改良。一大批高新适用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唐河新技术推广率达到9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模式化种植面积达到85%以上,复种指数达到20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 %,县财政通过科技开发年增收3000多万元,农民通过推广先进技术和调整产业结构年均增收3亿多元。同时,3年来,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从唐河县直接获取技术服务费82万元,成果转化收益1011万元。

二、围绕膨胀壮大支柱产业,坚持园区突破,实行科技高位嫁接,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唐河县在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发展以黄牛为主的畜牧业、以唐酥梨为主的林果业、以无籽西瓜为主的瓜菜业等县域支柱产业中,突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点带面、辐射万家的“强磁场”作用。加快科技长入农业经济步伐。一是投资40万元,建起占地30亩的农业高科技试验园区。园内采用以色列先进节水灌溉系统,示范以色列甜椒、美国西芹、脱毒红薯、脱毒葡萄等国内外10多个新品种,亩产值1.2万元以上。二是在西大岗5万亩荒岗薄地,利用国家财政部生态农业开发扶持资金和中国农科院先进技术开发唐酥梨基地,建起千亩唐酥梨示范园,亩产2500公斤,亩效益5000元以上,正向集生态、观光和高效农业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示范区发展。三是在灌溉设施较好的昝岗乡,先后投资480多万元,建起3万多亩节水示范田,其中2000亩实行果瓜菜套种,亩产值4000元以上;建立起81个优质米新品种百亩展示园,对比试验红、黑、白、黄、紫五彩米,探索优质高效农业之路。四是在地处平原、自然条件一般的龙潭镇,建立无籽西瓜示范基地。仅无籽西瓜一项,年创农业特产税就占镇财政收入的50%以上。五是在黑龙镇易渗漏的砂礓黑土地区域,投资100万元,建起面积1000 亩的塑料大棚保护地栽培示范区,实现一年四熟,亩均产值1万元以上, 成为砂礓黑土地改造建设优质高效的典型。六是在上屯乡小陈庄村,建起占地15亩、畜位160个的黄牛繁育示范场,高位嫁接和组装配套高新技术, 该村人均养牛净收入1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园区建设有力地带动了全县支柱产业规模开发和集约经营。目前,围绕黄牛,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养殖——饲料——屠宰——冷冻——制胶——皮革系列开发的产业链,有76家加工企业、300多个专业村、1.6万多个专业户参加了产业化生产经营。围绕唐酥梨,建成万亩以上基地3个, 连片千亩以上基地19个,并在省工商局注册唐洲牌商标,建起了果品包装箱厂、泡沫网套包装厂及3个恒温库,产业化生产经营日趋完善;围绕瓜菜, 以无籽西瓜、大棚精细高档蔬菜为主,夏种面积已达56万亩,初步形成规模之势。同时,支柱产业的兴起,已带动全县300 个不同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目前年加工产值5.3亿元,实现利税0.9亿元。

三、创造条件,强化保障,建立“政科农贸”四位一体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发挥政府桥梁作用,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

现代科技与经济关系密切,但科技不完全等同于经济,有其自身规律。在“科农贸”结合中,需要政府牵线搭桥,提供保障,以解决科研单位和农民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要,促进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走向市场。唐河县在科技兴农中,政府发挥引导、促进和调控作用,采取指令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手段,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为使驻唐科技人员留得住、下得去、作用发挥得好, 县里投资100多万元装修了专家楼,配备了专家专用车辆和专门通讯工具,各乡镇和涉农部门都设有专家办公室,解决了工作和生活等实际问题。

为使科技兴县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县里除了建立县委书记、县长任正副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开展科技宣传月等活动外,还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并经县人大审议形成决议,制定实施了《科教兴县纲要》和《“九五”至2010年科技规划》,确立了“第一生产力”的战略地位。

为保证投入,打破农业大县、财政穷县→无力资助科技→科技进入市场有偿服务时农民不愿大规模接受→农民科技素质低→农业发展水平低→政府财政收入低→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恶性循环“怪圈”,唐河县构建起政府拨款、企业提取、金融贷款、群众自筹等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县、乡和企业按财政收入和企业销售收入的2%、1%和1 %落实科技3项费用。1995年至1999年5年间,县乡财政已累计投入科技3 项经费2294万元,其中县级投入1500万元。县财政还以农发基金、水利基金、科技示范及项目列支、支农周转金扶持、农综开发基金扶持等途径,累计投入6579万元,为科技引进、实验、示范、推广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保证了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来唐工作的经费所需,扶持了一大批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

为解决技术棚架、网破线断现象,县里以县乡科技部门为载体,以重点乡镇、村为依托,建立完善科技培训、科技承包、科技服务、高科技试验示范、科技推广五大体系,促进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与此同时,配合科技兴农,在领导机制上,县乡领导按产业和产品分工,县乡组建唐酥梨、瓜菜、黄牛三大服务公司和科技推广服务站,产供销、科农贸一体抓;在内部服务机制上,按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服务公司或购销实体,创办有关专业技术协会、学会、研究会、民营企业,从协调物资、信息传递、产品购销、资金扶持、科技推广、加工销售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市场开拓上,坚持以“贸”当先,建立了市场信息中心,与国际国内农副产品信息中心联网,及时发布准确信息,指导销售活动,并连续举办4届唐河龙潭无籽西瓜贸易品评会,组团在广州、武汉、长沙、 西安等大中城市建立销售处,对到唐客商实行“四免”(免收路桥费,免收过磅装车费,免费办理出境手续,有关执罚单位不检查、不设卡、免收一切费用)、“四不”(不符合质量标准不装车,瓜果不熟不装车,顾客不满意不装车,不为难客户)、“五统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价格,统一过磅,统一结算,统一办理出境手续)、“五服务”(提供信息,联络车辆,保证安全,方便通讯,解决困难),形成了“政、科、农、贸”四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科技产业化步伐。

四、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激活县内科技人员,促使其到农业生产主战场建功立业,发挥聪明才智

推进科技兴农,人才是关键。科技人员不仅是科技知识活的载体,更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能否用好用活这支队伍,直接决定科技兴农的成败。唐河县在切实改善科技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上,注重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方案》、《对乡镇、局委科技工作实行分类考核目标管理方案》、《农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承包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广泛深入地开展“三个一”(即每个人每年完成一项科研项目的实施,开展一项技术服务,帮助1—2名青年科技人员或3—5名农民技术员)活动,鼓励他们到农村一线进行技术承包、租赁经营、领办或创办实体。对所学专业与支柱产业不对口的科技人员,工资、待遇留在原单位,由县统一调剂。科技人员承包支柱产业期间,收入部分单位与个人按4∶6分成,上不封顶。同时,县里拿出30万元建立科技人员奖励基金,重奖承包支柱产业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还可破格晋升高一级技术职称,推荐为市、县、乡科技拔尖人才;对完不成任务的科技人员,第一年警告批评,公务员考核视为不称职,第二年缓聘、低聘或解聘。这些既给待遇又给压力政策的制定,既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又促使他们踊跃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去建功立业,其创造性劳动得到社会的肯定,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地位。目前,全县80%以上的农业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第一线,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先后获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40多项。

五、抓基层打基础,发挥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真正把农业科技用于农业实践,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农民是主体,是各项政策、措施、规划落实的最基础、最根本环节。面向农村、面向农业,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前提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只有使广大农民群众掌握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唐河县把发展专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作为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素质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全县建起农技培训中心1所、职业中专4所、职业高中5所, 开办农函大、农广校各1所,建成乡镇科技培训中心和成人学校20所、 村级实用培训站501所,基本上形成了网络完善、 功能健全的科技培训体系。在培训中,坚持提高型与普及型、集中型与分散型相结合,常年围绕黄牛、唐酥梨、瓜菜、畜禽疫病监测防治、农作物生产管理等开展方法多样、形式灵活的培训活动,使全县90%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和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受到集中强化培训。系统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全县有5078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证书。今年以来,充分利用《金唐河科技园》、《唐河消息·农业科技》专版,全方位普及科学知识,并以中国农科院外聘专家和县内专业人员为师资,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基本上达到户均一个科技明白人。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了以中国农科院为主的外聘高层次技术专家、本县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一线农民技术能手3支技术队伍,既是农村学科学、用科学的带头人, 又是传授普及农业适用技术的“二传手”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生力军,为科技兴农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标签:;  ;  ;  ;  ;  ;  ;  ;  ;  ;  

充分利用第一生产力&以科技为依托对唐河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