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论文_高天林

如何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论文_高天林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危害程度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病,位居中老年人五大疾病患病率之首。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一不小心轻微跌伤极易造成骨折,致使肢体活动障碍,更严重的情况是出现压缩骨折并压迫神经造,表现为下肢活动差、感觉差、大小便失禁等,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究竟什么是骨质疏松性骨折?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本文将一一向大家介绍。

1什么是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是指患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没有受到外力伤害或受到“通常不会导致骨折的外力”而出现的一种骨折类型,临床也将其称为“脆性骨折”。实际上,此类型骨折与传统意义上的创伤性骨折有显著的区别,其发生是由于全身骨质疏松致使局部骨组织病变,表现为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退化,进而造成骨脆性增加,引起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于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女性。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有4000-8000万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约为67%,与此同时,在50岁以上人群中每5名女性就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女性患有本病的风险为40%,而在此人群中每7名男性有1例患病,男性的患病风险约13%。

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于胸腰段锥体、股骨近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等部位受损。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调查报道显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1年内死亡率达到20%~24%,而且在存活的患者中有60%治疗1年后仍不能完全生活自理。《中国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也指出,我国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发生后致残率、致畸率在50%以上。

2骨质疏松性骨折如何诊断?

(1)临床表现:存有骨质疏松症的一般表现(疼痛、椎体楔形变形压缩,见身高缩短、驼背),且在持物、扭转身体、跌倒或日常活动等轻微外力作用下时发生骨折,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并伴有骨关节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但也有患者缺乏上述典型表现。

(2)影像学检查:①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的骨结构病理变化,并可确定骨折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及其骨折程度。②CT检查:可观察骨折程度、粉碎状况、骨折椎体压缩程度及其周壁完整度等。③MRI检查:用于发现是否有隐匿性骨折,或用于判断椎体压缩骨折有无愈合等。

(3)骨密度检查: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的骨密度值为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DXA测定的骨密度值较同性别、同种族正常健康成年人的骨峰值降低>2.5个标准差,可判断为骨质疏松症。

总的来说,综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绝经史、骨折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及骨密度检查结果等,即可准确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

3骨质疏松性骨折如何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总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并予以抗骨质疏松治疗。

在治疗方法选择方面,无论是手术还是非手术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下降或死亡。非手术治疗患者除了会出现骨折畸形、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还会因长期卧床而并发压疮、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等疾病。因此,临床上对于符合手术适应症的老年人均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复位内固定是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案,且应尽早接受手术治疗,一般在入院48h内手术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有效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而延迟手术有可能会增加患者死亡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抗骨质疏松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依据病变严重程度予以个性化治疗。若患者在骨折前已有抗骨质疏松药物服用史的,需由临床骨科医生对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进行重新评估,再决定是否调整治疗方案,切勿盲目自行减药或停药;若患者骨折发生前无抗骨质疏松药物服用史,可待其病情稳定后遵医嘱早期用药。

(3)早期康复功能锻炼:积极、合理的康复对避免长期卧床并发症、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和功能、避免再次摔倒和骨折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后应及早进行康复锻炼,身体条件允可的,我们一般建议其在术后24h内即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活动锻炼。相关研究报道,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恢复过程中在专科指导下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同时在出院后进行强化功能训练,可最大程度促进患者功能康复。

4骨质疏松性骨折如何预防?

(1)找出危险因素:患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有种族(白种人高于黄种人,而黄种人高于黑种人)、老年人、女性、脆性骨折家族史等不可控因素;而日常运动量较少、长期烟酒史、营养不良、机体钙物质缺乏、过量摄入含有咖啡因饮料等可控因素也会诱发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

(2)调整生活方式:

①合理膳食:钙是维持骨强度平衡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机体内含有充足的蛋白质能够促进蛋白质形成。而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降低、食欲欠佳、食量变少等原因,往往会导致日常饮食中摄钙量不足,故需适当补充含钙食物,如牛奶、鸡蛋以及其他绿色蔬菜,豆类和豆制品,鱼虾贝,海产植物等。此外,A、B族维生素、维生素D等各种维生素的摄入也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②适量运动:适度的运动有益于肌肉和骨骼的健康,能增进肌肉的力量,增加骨骼的血流量,使骨骼营养良好,推迟骨骼老化。但需注意,老年人参加运动锻炼要把握好运动量,运动过量与运动不足均不合适,而且运动时也需要注意做好个人安全,尽量在光线充足的环境进行运动,避免造成损害。

③戒烟限酒:吸烟增加血液酸度使骨质溶解;饮酒过多可导致溶骨的内分泌激素增加,使钙质经尿中丢失,故应尽量戒烟酒,此外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等。

④注意药物的影响:许多药物可促进骨质溶解,引起骨质疏松症,其中以糖皮质激素最常见,此外普通肝素、华法林、苯妥英钠长期使用也会影响骨代谢,因此,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适当应用抗骨丢失的药物。

⑤心理平衡: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和康复功能,利于预防疾病,而负面情绪会影响各种营养素的吸收,导致营养素缺乏,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最终增加骨折的风险。此外,有学者认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情绪有利于思维动作敏捷,有助于加强神经反应和平衡功能,进而减少跌倒骨折发生。

(3)维护骨健康:在临床上,钙和维生素D就是常见的骨健康基本补充剂,50-70岁男性每日摄入钙1000mg,≥51岁女性及≥71岁男性每日摄入钙1200mg;维生素D每日摄入量800-1000IU,不能超量,最高安全剂量上限为4000IU/d。

(4)预防跌倒和骨折:避免骨折的活动与动作,锻炼身体量力而行,老年人外出结伴而行,行走不稳或者腿力较差的老年人应准备拐杖辅助。重视居家环境,物品摆放整齐,常用物品放在易取之处,清除地面零乱物品,室内照明要充足,开关安放合理,安置合适的床椅,卫生间要有防滑装置,穿着大小合适的衣物及防滑的平底鞋等。

总之,当人上了年纪,骨骼不再结实,这些我们无力改变,但可让骨骼变得更加健康,预防跌倒,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就如一栋老房子,只要勤于修缮、时常修补,即使历经了岁月的风雨,我们的骨质也能焕发出不灭的光彩。

论文作者:高天林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20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6

如何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论文_高天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