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跨越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研究_过程能力论文

技术跨越型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论文,能力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Cohen and Levinthal(1990)[1]在其《吸收能力: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中首次将吸 收能力引入战略领域。以后对于吸收能力的研究方兴未艾:有的是从组织学习的角度(Huber,1991;Kim,1998)[2],有的是工业经济学(e.g.,Cockburn & Henderson,1998)、 资源观(Lane & Lubatkin,1998)或者动态能力(Mowery,Oxley,& Silverman,1996)的维 度。可以说吸收能力涵盖了战略管理、技术管理和组织经济学等多个领域。但由于其自 身定义、构成、表现结果等的模糊性和多样性,对于吸收能力的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难 度。因此如何将吸收能力的领域和操作进一步明确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命题(Joglekar,Bohl,& Hamburg,1997;Matusik & Heeley,2001)。

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通过对外的技术引进、FDI等方式来实现对发达 国家的技术追赶,即引进消化吸收,从模仿到创新。这方面日韩企业实施的较为成功, 而反观中国国内的某些产业如汽车、电子等产业,虽然对外的技术引进较早,但是发展 至今,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差距仍然很大,并没有掌握该产业内的核 心技术,更多的是做一些边缘性技术和产品。另外一些产业如纺织产业,只重视硬件引 进,技术装备的改造,忽视了工艺等软件的引进。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陷入了“技 术追赶”的陷阱,即从引进、落后到再引进、又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其关键就是落后 者对先进技术、知识的学习吸收能力较差的缘故。

后起国家在实现技术追赶的过程中,在对技术进行选择时,在技术的成熟期和范式的 转换期介入,技术的机会窗口容易开启,实现技术的跨越。不论是某些高技术产业较多 实施的自主创新,还是传统产业的模仿式创新跨越(引进、联盟合作、并购型)都涉及到 如何从外部产业环境进行技术吸收、学习的问题。并且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技术变 革速度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无国界化,时间和灵活性也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 关键所在,可以说最终将取决于企业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而实施技术跨越战略,迅速实 现对领先者的赶超,越来越多的受到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的重视,成为其首选。这里 我们将技术跨越型战略界定为企业为实现技术能力和最终产品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而选择 的途径,以及对技术能力、组织机构等相关重要资源进行的分配与整合,是技术创新战 略的高级形态。以技术跨越战略为自己的核心战略的企业我们将其界定为技术跨越型企 业。

2 吸收能力的概念

对于吸收能力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研究侧重的角度不同:Cohen&Levinthal(1990)认为 吸收能力即企业识别、消化和应用新技术以最终实现商业化的能力;Kim(1997a,b,1998 )[3][4]将吸收能力界定为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Zahra,Shaker A.,George,Gerard(2 002)[5]则认为吸收能力是为了增强公司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而进行的知识创造 和利用相关的动态能力。可以说从过程的角度而言,吸收能力主要涉及到四个环节:知 识的获取能力、消化能力、转换能力、开发利用能力。

我们认为对于技术的领先者和追赶者,技术吸收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领先者更多强 调的是对未知科学技术领域的探索和对先进技术信息的学习,其吸收具有较强的探索性 和不确定性,所涉及到的学科领域也较为宽广。追赶者由于技术的落后,首先存在对领 先者的先进技术进行识别、选择和消化再到赶超,其学习吸收是在技术扩散的过程中对 于已有知识的掌握,其技术吸收的针对性强,更多的是一种模仿性的复制性学习。而技 术获取的路径模式不同,吸收能力所涉及到的过程、环节也不一样,因此有必要进一步 对其进行扩展。

3 吸收能力的扩展研究

根据陈德智(2003)[6]的研究,从知识学习和转移的角度,企业主要有四种模式可以选 择:引进型技术跨越,即技术跨越主体有步骤、有选择的引进技术,通过逆向工程,在 消化吸收后,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技术跨越;自主创新型技术跨越,即依靠自身的 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积累,实现跨越;合作型技术跨越,即通过企业之间或企业与大学 、研究机构、政府等组织部门的合作实现技术跨越;并购型技术跨越,即通过并购外部 公司的无形资产(特别是技术),实现技术跨越。上面虽然对吸收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但是企业所采取的技术跨越模式不同,吸收能力的侧重点也不同。我们根据技术获取 路径模式的不同,将技术吸收能力的进一步细化:技术引进吸收能力、内部技术学习吸 收能力、合作技术学习吸收能力和并购技术吸收能力。如图1显示了技术吸收能力在技 术跨越中的位置,从技术的扫描、选择,然后是根据跨越模式的不同对应的吸收能力。

(1)技术引进吸收能力 即将外部技术知识经过谈判引入企业内部实现消化的吸收能力 。具体的途径包括购买硬件(如成套设备)和购买软件(专利、许可证、设计技术、委托 研发)等。根据其过程,这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技术检测能力,能够认知和熟悉世界 上企业所从事的该技术领域的进展情况,不至于盲目引进落后过时技术;技术决策能力 ,即能通过不同备选方案的分析、比较和技术评价,最终选出适合企业条件但又不拘泥 于自身后发状态的先进适用技术;技术谈判能力,即能够与技术供应商进行迅速有效的 谈判,以最低的成本代价获得所需技术;技术改进能力,即通过反求工程等方式,迅速 掌握引进技术的原理和规律,并对其改进、优化的能力。

(2)内部技术吸收能力 内部技术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把显性的组织知识 学习提升为个体隐性知识的过程,二是把个体的隐性知识归纳、整合为组织显性知识的 过程。这主要涉及到以下三方面的能力:R&D投入能力,即投入丰富的R&D资源(包括人 、财、物),并进行有效组合以保持创新的能力;企业的知识储备能力,即整合外部技 术知识源和显性化内部知识源以形成技术库的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即在内部知识团队 、内部知识团队之间和组织内部职能间进行高效的组织学习的能力。

(3)合作技术学习吸收能力 根据组织的集成度以及组织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可能有涉 及到产权的和非产权的合作关系,前者如合资企业、交叉持股、少数持股等,后者如产 学研合作、联合研究开发、技术共享、交叉许可、动态联盟等,它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该种能力主要涉及到以下两方面的能力:合作伙伴的选择能力,即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劣 势识别和核心竞争力,选择适当的模式、机制,辨别和选中合适的合作伙伴以实现知识 共享,相互取长补短的能力;合作联盟的管理能力,即增强利润分享、风险共担、相互 成长学习以保证整个联盟的竞争优势的能力。

(4)并购技术吸收能力 并购型技术跨越是通过获取原属于外部企业的技术要素(资源 、知识、技能),并使之与自身技术要素相整合,以提升自主开发技术能力,实现跨越 的目的。根据并购提升技术能力的途径不同,吸收能力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技术能 力要素的获取能力,即选取合适的并购目标企业,获取被并购方独特的技术能力要素, 并将其内部化,成为本企业自身的独特能力;技术能力要素的重组整合能力,即进行资 产、业务、人员、文化等方面的整合以内部化外部技术源的能力;技术要素的互补强化 能力,即通过获取被并购方的技术能力要素,优势互补,使得自己原来拥有的技术能力 得以强化,以提高抵抗技术能力被侵蚀的能力,进而使其技术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并购 对象的选取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并购对企业原有技术功能等的完善、提高,另一种 并购互补性企业,提升技术能力,实现技术协同。

4 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

根据对企业吸收能力的界定,我们看到企业的吸收能力会受到产业环境、自身的资源 和所吸收的技术特性的影响。

(1)产业环境“一个产业内的技术变化经常是与各个企业所从事的研发活动密切相关的 ,而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企业研发活动的副产品。”(Cohen & Levinthal,1 990)Cohen和Levinthal认为,企业的研发活动有两种功能:创造新知识和开发吸收能力 。在产业层次上决定企业研发活动强度的因素有三个:需求状况(通常由销售水平和需 求价格弹性来刻画),技术专用性状况(指企业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获取其创新活动的利润 ,一般认为它反映了企业知识外溢到公共领域的程度)和技术机会状况(包含产业外技术 知识的数量和新知识改进企业生产流程或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绩效的程度)。

产业的成熟度的不同也会影响到企业对技术的学习、吸收。不同的产业成熟度,导致 该产业的技术积累、知识基础不同:Gann(2001)[7]研究了英国建筑企业对学院研究成 果的吸收状况,发现知识基础对建筑企业吸收学院研究成果至关重要,“在英国,只有 为数不多的建筑企业对学院研究的成果有吸收能力。这些企业有一定数量合格的专业人 士,这些企业通常与学院研究者合作过。”虽然学者们都认同企业知识基础和努力强度 对企业吸收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研究中却存在一些分歧,比较典型的一个分歧是 :什么变量能够很好地反映企业吸收能力水平。Cohen和Levinthal使用的是研发强度, Jones和Graven(2001)[8]使用的是研发强度和劳动生产率,George等(2001)[9]使用的 是研发强度和专利数。

产业不同,也决定了企业对于技术吸收的范围和结构。Lim(1999)[10]通过对制药业和 半导体行业(1981—1997)的跟踪研究,认为这两大产业内部所进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 究有很大的差异,前者对二者都要侧重,而后者则主要依赖于应用研究。因此医药行业 相对于半导体行业能够吸收到更多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

(2)企业自身资源 企业的吸收能力会受到企业以前的技术积累和内部员工知识的影响 。技术本身作为一种知识,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只有通过人们对它的应用才能体现出 价值来,从吸收能力的作用过程来看,从最初对知识的寻求和获得最后对知识的吸收和 掌握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企业对知识做出反应的灵敏度 和准确度。对于知识的选择和识别,就会受到技术人员原有知识水平架构的影响,即存 在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不同的员工其知识架构不同,对于知识的理解差异很大,而对 新技术的吸收,又存在新旧知识的更替转换问题,由于自身的累计性和继承性,一方面 有利于同一范式内部的知识的吸收掌握,另外一方面又会造成能力的“刚性”,增加转 换的成本,使新知识的学习掌握变得困难。当新知识融入到员工原有的知识体系并改善 了他们的知识架构,才能通过员工实践应用体现出价值。

从个人的学习吸收到组织的学习掌握,“守门人”作为组织和外部环境的“接口”, 具有两大作用:其一是对外的,监控外部环境,评价企业可能需要的相关知识,这反映 了企业吸收能力的评价能力维度;其二是对内的,向组织内部的成员转移获取的知识, 这反映了企业吸收能力的消化能力维度。组织内的某个成员的专门知识与组织外的知识 源的专门知识越是相似,该成员就越适合充当“看门人”的角色。因为“学习是累积性 的,当学习对象和已有知识相关时,学习效果最好。”(Cohen & Levinthal,1990)由于 组织的吸收能力还涉及到知识从“看门人”向组织的其他成员转移的效率,所以尽管“ 看门人”也是组织成员,但是“看门人”的吸收能力并不完全代表其所在组织的吸收能 力。组织的吸收能力水平不仅是“看门人”的吸收能力的函数,也是组织其他成员吸收 能力的函数。

从组织层面上看,企业过去积累的相关知识的特征影响企业吸收能力。企业过去积累 知识的广度决定了企业评价外部知识范围的能力,企业过去积累知识的深度影响企业吸 收能力提高的速度,“对资料的处理越深入,对已有相关知识的使用程度越深,从后继 项目中获取知识就越容易”(Lindsay & Norman,1977)。企业过去积累知识的分布状况 也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如果企业成员的知识有很强的互补性,那么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占有知识的广度就比较大,但是企业成员的知识的异质性不利于知识从“看门人”向其 他成员转移。如果企业成员的知识的相似性比较强,那么企业吸收能力对“看门人”的 依赖性就较弱,但是企业由于知识面相对狭窄从而获取外部知识的机会也会比较少。因 此,组织成员知识的互补性和相似性对发展企业吸收能力有着重要影响,“组织吸收能 力并不存在于单个组织成员身上,而是依赖于不同成员吸收能力的关联上。”(Nelson & Winter,1982)。

内部个人和组织的努力(比如R&D,培训),可以增加组织现有的知识,也可能把它转化 成其他类型的知识,公司内部在R&D(发现能力),适当的R&D产出(专利),在人力资源培 训(学习和知识的转化能力),在新设备(可以使公司和内部的成员进行学习研究新知识) ,还有公司的组织设计(能够帮助把知识编码化,获取信息,在公司内部流动或者是有 效地发现和认知问题)等方面,都应该考虑进那些增强和积累公司内部的知识基础的因 素。公司内部的研发努力的水平越高,培训越多,公司越能够创造和利用新知。并且公 司通过建立外部的关系网络(战略合作、组织联盟)也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更快地进行 技术的学习。

企业所采取的对外部技术的学习机制不同,也会影响到对技术的吸收能力。如果采取 成套设备的引进,同先进企业的合资合作还是采取自主经营和创新的方式。我们看到后 进国家对先进国家的技术引进,往往只重视硬件的引进而忽视工艺、专利等软件的引进 ,容易陷入“技术追赶的陷阱”。而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先进企业倾向于将比较成熟 的技术转移到落后地区,而且转移的大都是成套技术。当转移的技术越完整与成熟,对 于接受者技术的吸收能力就相对需求较低。并且先进企业对于将先进技术引入到落后地 区的积极性都不高,并不鼓励合作伙伴进行的自主创新,技术的接收者就会被“边缘化 ”,成为被动的技术追随者和成熟技术的殖民地。反观韩国现代汽车和大宇汽车的技术 吸收能力差距,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大宇汽车为图便利取得整套的技术转移,采取了同 通用合资的方式,而现代汽车坚持自主经营,因而采取更积极态度进行新知的学习吸收 ,克服重重难关,最终从吸收到培养了自主创新能力,而大宇却沦落到被破产收购的境 地(刘常勇,谢宏明,2003)[11]。

企业的基础设备条件状况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吸收能力。这主要涉及到企业内部研发部 门的研究装备和知识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R&D部门只有配备了必要的相关领域技术 的设备,才有可能更好地对技术进行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和创造新知识,对产品进行改 进和创新。并且随着internet的深入,网络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网络企业可 以快速准确地寻找到所需的知识,因此配备好必要的网络通讯设施,能够为企业及时地 接收外界信息提供物质保障。

(3)技术自身特性 企业所要学习吸收的技术不同,其效果也会差异很大。技术本身作 为人类改造世界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具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过去的十多年中,国外经 济学界重新兴起了对技术变化的探讨,这最为集中的表现在克鲁格曼、霍普曼和罗默等 人关于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的著作中,研究揭示了技术的企业专有特性,技术发展的路 径依赖性(即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技术实践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 特定的技术轨道逐步积累起来的,这样能否按照技术发展的特定轨迹和范式进行技术的 吸收也决定了吸收能力的大小),技术的累计性、粘滞性(企业的技术能力是在长时间的 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一旦拥有,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转移和扩散过程中要耗费 一定的成本和时间,这样技术本身的粘滞性越强,则技术越难以被吸收)和技术的缄默 性(即其内容大部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表征,难以学习复制,且技术的缄默性越 强,吸收的难度越大)等特点。

技术的生命周期也会对企业吸收能力产生影响,根据U-A模式,在技术范式内部,前一 阶段主要是产品创新,随着主导设计的出现,会逐渐转向过程创新,这样企业在前一阶 段的学习主要围绕着产品改进相关的知识,其涉及的领域较为宽广,随着产品的逐步定 型稳定,企业的知识吸收则会转向工艺、成本等技术性知识。可以说技术的吸收能力的 强弱和采用的学习机制都会受到技术自身的特性的影响。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将影响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的因素归纳如图2所示:

5 增强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论述,针对以上影响因素,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增强跨越型企业的技 术吸收能力:

(1)高度重视研究发展,并将提升吸收能力视为研发投资的一项主要目标。通过大量的 R&D研发投入,改善企业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硬件设施,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和能 力。同时在人力资源策略上,大力投入教育训练,招募知识水平与经验能力都较为丰富 的员工,特别是要强调知识背景的多样化,以促进企业的消化能力和增强对新知识的认 知。不同的岗位需要的人员的知识、能力不同,企业可以进行有目的的甄选,使员工的 知识架构同所在岗位进行匹配,同时在企业内组成跨部门学习团队,促进知识在组织内 扩散与分享,以增加企业先验知识的存量与广度。

(2)在学习吸收机制上,更多的与自主创新的策略相匹配,为技术发展设定比较高的标 杆,以增加企业必须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强度。根据技术自身的演进特点,企业可以 设法结合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企业合作、技术企业并购等几种策略,保证企业的技术 领先优势,减少吸收的成本,适时推动企业的成长。

(3)发展有效的学习方法,有目标地进行系统化学习,鼓励员工勇于尝试创新,以实验 、合作研究等方式来应用新知,企业也可以利用岗位的轮换和非正式组织更好的实现知 识的共享,强化组织个人与团队的知识库内涵与企业的吸收能力。

发展学习型组织与重视学习的企业文化,积极推动知识管理,重视与外部的知识交流 ,建构获取外部知识的网络关系,鼓励员工参与知识社群,将知识取得、分享、扩散、 整合、创新做紧密的结合。也就是说,企业要建构一套能将取得的新知加以有效消化、 吸收、利用,并纳入企业知识库的组织学习机制。特别是针对技术范式所处的生命周期 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策略,特别是在范式的转化期,组织所面临的“游戏规则”,标准 和基础都发生了变化,需要对现有知识和能力进行开发与对新知识和新技能进行“探索 ”取得平衡。采取“忘却学习”的策略,实现环境假设、战略思维模式、运营模式、组 织学习工具等层面的“忘却学习”和“再学习”。

(4)建立起知识流动和扩散的渠道,通过两方面的努力可以建立该种渠道:扫描外部信 息,通过对技术报告、专利库、出席讨论会、科学出版物、反求工程、利用Internet, 增加企业的技术扫描和识别能力,加强同外部组织的协作,由于越来越多的战略诀窍和 能力是通过在内部小团体和网络间发展的,企业就要重视建立战略联盟和寻找合作伙伴 ,建立起与先进企业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

标签:;  

技术跨越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研究_过程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