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和
海南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海南省海口市 570125
摘要:地震灾害危及着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抗震设计是钢筋混凝土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后期工程的抗震性能。文章主要对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抗震设计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抗震设计
引言
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建筑建设的增多,大大增大了其在地震灾害影响下的水平位移和抗侧移刚度,因此,做好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优化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主要是为了防止地震所造成的危害。设计人员必须从设计要求、结构体系、场地、结构布置、构造措施等方面,结合地震灾害以及工程经验,对建筑结构主体进行设计并确定细部构造。
1.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1.1合理选择建筑结构体系
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选择结构体系,体系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结构的安全。因此,要想合理的选择结构体系,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结构体系需要具有明确计算的简图。在对结构体系进行设计时,应该将建筑物房间的主要受力点放在主梁上,以便垂直的重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从长度最短的路径传到主要的受力部位。合理布置建筑内部结构,可以采用竖向构建的内部结构布置方案,该方案需要保证竖向构件压应力的均匀性。第二,结构体系的强度应该具有较高的合理性。一个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其强度决定的,所以,设计人员应该在建筑物的薄弱部位进行合理的强度抗震设计,提高其抗震性。同时,在对结构的框架进行设计时,要保证节点构造不被破坏,尽可能的分散框架柱顶端的塑性,并提高其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目前,我国常用的建筑结构可以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混结构和钢结构四种类型。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相对较强,因为其自身具有较好的柔韧性,所以当建筑物因地震灾害而出现应力变形时,钢筋混凝土结构能够依靠自身良好的承载力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这是其它三种结构所不具备的优势。
1.2合理选择建筑场地
建筑地点的抗震性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相关人员应该选择抗震性较强或者是有利于抗震设计的场地来建造建筑物,尽可能的避开那些不利于抗震设计的地段。由于地震会引发地裂、地表错动等,对地面的危害较大,所以,在选择抗震场地时,一定不可以选择一些土地液化、软弱、地质元素分布明显不均衡的地点,如果确实无法避开这些地点,则应该在施工初期在地面进行一定的抗震设计,加强地面的强度,稳定地基建造。同时,对于一些随时可以会发生地裂或者是滑坡的场地,施工人员一定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对地表进行全面的稳定。另外,对于一些需要将地基建设在土层分布不均或者是粘性土质较多的地区的建筑物,需要采用地基加固、桩基等方式来加强建筑的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抗争性,做好抗震措施的处理。
1.3合理进行建筑平面布置
(1)合理布局。对地震外力能量的吸收传递途径进行恰当合理的布局,保证支墙、梁、柱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形成一个构件双向抗侧力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构件呈现出弯剪性破坏,有效地使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得到提高。(2)刚柔相济。要按照抗震等级来对梁、柱、墙的节点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保证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结构可以达到三个水准的设防标准。按照“强节点弱构件”、“强剪弱弯”、“强柱弱梁”的原则,来合理选择柱截面的尺寸,注意构造配筋要求,控制柱的轴压比,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延性和承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抗震结构设计的规则性主要分为三方面:第一,建筑物的主体的抗压性必须要够强,其侧面受力结构不能够出现变形的情况,要尽可能的均匀受力。第二,建筑物主体在抗侧力结构方面的平面布置情况,在布置建筑物主体的抗侧力结构时,要保证同一侧的建筑物主体其抗侧力的强度是相同的,要保证同一侧各部分都能够均匀受力。第三,保证建筑物主体的抗侧力结构在布置上是与其周围结构体系的刚度是相同的,并且,都具备很强的抗扭刚度。
2.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抗震设计优化措施
2.1房屋结构防震缝设计
根据建筑的不同类型、体型及不同的结构体系应采取适当的防震缝设置。在地震作用下特别不规则结构的薄弱部位容易造成震害的地方可以用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抗震单元,使各个结构单元成为规则的结构,抗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按照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如果建筑体型较为复杂,若选择不设置防震缝,则应采用对其进行实际结构计算模型的抗震分析方法,对建筑物的局部应力及集中形变进行合理估算,并对其薄弱部位进行相应的防震设计。
2.2房屋结构抗震层设计
抗震层一般位于建筑基础的顶部,是最为基本的抗震构造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对地震能量进行隔离,从而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在实际设计中,为了保证安装和维护的便利性,需要在抗震层顶部梁底与基础面之间留出0.8m以上的空间。从建筑功能方面分析,为了对抗震层顶部的楼板进行有效利用,可以以地下室或者半地下室的形式,将抗震层设置在地下室柱顶或者墙顶。同时,为了对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改善,当水平剪力较大时,可以在柱体中设置相应的减震器,将抗震层的剪力和弯矩分别传递到柱或者墙的上下端。
2.3房屋结构抗震支座设计
抗震支座多用于地震影响比较大的部分或者伸缩梁较大,需要通过滑动释放内应力的部分。通常来讲,要想保证对地震作用的有效隔离,抗震支座必须具备几个方面的性能,一是应该能够承担上部建筑的荷载,同时变形较小,具备良好的竖向刚度和竖向承载力;二是在水平方向上必须具备较小的水平刚度,以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减少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及下部结构的层间剪力;三是必须有适当的阻尼,以限制结构位移;四是抗震支架的使用寿命不能少于建筑结构的使用年限。对于建筑设计人员而言,不仅需要熟悉抗震支座的各项性能,而且还应该熟练掌握其实验方法,以保证抗震支座的耐久性和相关力学性能。
2.4转换构件选择及布置
转换层是建筑物中不同结构形式连接的关键点,它既是上部结构的空中基础,又是下部结构的封顶。一般情况下,转换层上部的竖向抗侧力构件宜直接落在转换层的主结构。转换构件上部载荷不直接传给下部对应构件,而是通过转换结构的内力重新分配,是因为结构竖向传力构件的不连续。因此,在布置转换层时,应注意尽可能水平转换机构直接落在转换层的主结构上。平面布置时剪力墙界面中心线应与框支梁截面中心线对齐,以防止框支梁上部剪力墙对框支梁产生不利的扭转影响。
3.结语
总而言之,要在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规范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地合理地进行建筑抗震设计,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促进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向着高水平方向发展。地震是自然灾害,很难避免,但是只要我们恰当、灵活的采用各项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就能使建筑结构更为合理,抗震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确保他们可以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苏幼坡,张玉敏.唐山大地震震害分布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26(3).
[2]赵宏伟.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及抗震设计探讨[J].山西科技,2012(05).
[3]伊小群.高等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0).
[4]满国君,付艺璇.关于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析[J].河南科技,2013(12).
[5]秦绪波.浅谈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论文作者:陈昌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9
标签:结构论文; 建筑物论文; 建筑论文; 构件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体系论文; 支座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1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