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科技开发贷款工作十年回顾(一)_科技论文

历史选择--科技开发贷款工作十年回顾(一)_科技论文

历史性的抉择——科技开发贷款工作十年回顾(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性论文,科技开发论文,贷款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4年,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工商银行在金融界率先闯入长期被银行视为“禁区”的科技领域。科技开发贷款的开办拉开了金融界、科技界携手合作的序幕。

1990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家综合信贷计划中开设“科技开发贷款”科目。截至1994年底,工、农、建、中、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累计发放科技贷款450多亿元(含收回再贷部分),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资金来源,科技开发贷款与财政拨款、企业自筹并列为我国科技投入的三大支柱之一。科技开发贷款是中国科技、金融改革的一大创举。

突破“禁区”

1984年,世界银行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第二次考察后指出:“中国传统的研究与开发机构过分重视技术而推动技术,不够重视为满足用户需要而革新,研究成果只有10-30%用于生产,研究机构由于没有足够的生产经验而不能做出有效的贡献。”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旧的科研体制和经济严重脱节的弊病。据国家科委统计,当时我国每年有省、部级科研成果专利近4万项,但在经济建设推广应用、产生规模效益的不到15%。科研单位这种“只管生孩子,不管养孩子”现象的根源,在于我国资金投入配置上有严重缺陷。我国在从科研向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前有科技经费投入,后有技改和生产费用,唯独少有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的投入。国外的经验表明,科研、成果转化和生产这三个阶段的投入比例大致为1:10:100,而我国这个比例为1:0.5:100,这是制约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此,1984年,国家科委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了希望开辟科技信贷资金渠道以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报告。

而此时,刚刚成立的工商银行也正处于困惑与思考之中。1979年在金融界突破第一个“禁区”开办技术改造贷款之后,1980年投入上百亿元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耐用消费品,3年后出现了第一次耐用消费品的积压现象,造成流动资金的大量投入、大量积压。这使工商银行受到启发,要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首先必须支持技术结构调整,没有以新技术、新性能产品开发为先导,势必出现一种产品今天大哄而上、明天大哄而下的局面。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张肖说,要提高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益,就应从生产领域再往前延伸一步,科技领域虽然高深,有风险,但却是无限风光的源头。

抓住历史的机遇,实现第二次突破,工商银行作了历史性的抉择。1984年,在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工行在金融界率先闯入被银行信贷视为“禁区”的科技领域,试办了科技开发贷款业务。1985年10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办公室与人民银行联合发出《关于积极开展科技信贷的联合通知》,决定由人民银行安排科技开发贷款规模,下达专业银行承办。此后,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也相继开办了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并各自出台了《科技开发贷款管理办法》。

1990年,标志着科技开发贷款工作走上正规化、规范化的道路。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的赖小民用“两个突破”对此作了形容。他介绍说,一个突破是在国家综合信贷计划中,正式开设了科技开发贷款科目,使科技开发贷款有了专门正式的渠道,为其稳定的增长创造了条件;二是在总量上有所突破,当年科技开发贷款规模较上年增加1倍,达30亿元。

据统计,199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年度信贷计划中,共安排科技贷款规模272亿元,截至1994年7月,工、农、中、建、交五大专业银行累计发放科技开发贷款450亿多元(含收回再贷)部分。科技开发贷款从无到有,从小(1984年2000万元)到大(今年信贷规模70亿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资金支持,它已成为我国科技投入的三大支柱之一。

标签:;  

历史选择--科技开发贷款工作十年回顾(一)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