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振和小伟又打起来了!当我看到两个孩子为一块小小的纸花究竟该谁捡,而争执得面红耳赤时,心中不禁多了一丝惆怅。
难道这就是我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家”么?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构建的和谐班集体么?
和谐班级应该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和睦相处、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生活在这样的班级中可以美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心智和谐发展;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物质与精神的和谐成长;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促进学生个性与群体的和谐。
然而是不是单纯地只要老师付出爱心,以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就一定能得到回报,就一定能构建和谐的班级呢?当我看到正处在浮躁期的孩子种种不友爱的表现时,我明白了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只有教师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懂得爱,让爱成为通往和谐的桥梁。
一、爱国是爱的教育的首要课题
爱的教育是多方面的,爱国、爱人类、爱科学、爱自然。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也是爱的教育的首要课题。
孩提时代是充满美好理想的年代,如果理想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挂起钩来,理想才会更健康,也可以更加符合实际。因此在平时我利用好主题队会、班会等时间,努力抓好契机,渗透爱国思想。当台湾国民党、亲民党主席访华时,我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实事、学习台湾历史,讨论如何才能让台湾回家,祖国早日统一,作为一名小学生究竟该做些什么。在相互交流、相互激励中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他们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教育启发学生,它使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既是一种炎黄子孙世代相传在血脉里流动着的那种永不改变的感情,更是一代一代人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地为她作出努力和具体行动。
有了近期的目标,学生们的求知欲不自觉地引入自觉的轨道,教室中孩子们投入了更多的学习热情,学起来也更带劲了。针对这种状况,我更注意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特别是抓住语文教材,进行延伸。
二、在班级建设中学会爱别人
爱的教育,爱国是个大课题,而生活在社会中,处理好父母、师长、同辈伙伴、邻里朋友等等的关系,也要突出一个“爱”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我注意通过班级集体的建设,让学生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学习做人、学习爱人,使孩子们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
现在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很强,不少学生表现得自私自利,不顾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因此我从树立良好的班风做起,帮助学生树立起爱集体、爱同学的思想,引导他们处处为班级荣誉着想、为他人着想,每个人都为班级和同学献出一点爱。我抓住语文教材中的亲情、尊重等单元,在讲授中引导学生体会亲情、友情的重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们一起交流读过的爱的故事,使学生明白爱的重要、团结的力量。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班级中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事多了,班里因小事儿摩擦争执的越来越少了。
三、在学习生活中,更要学会自爱
自爱是爱的教育的重要一课,在爱他人的同时,更要学会爱自己。因此我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自爱,才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护。而爱自己就要从做一个守纪律的学生开始,通过养成教育,加强自律,教育他们懂得只有做个被集体所接纳的人,才是真正对自己的爱,要被集体接纳就必须遵守集体的纪律,在社会上就要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不仅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同时也学会了自尊自爱。
让学生真正懂得树立信心、热爱生活,这样的人生是精彩的;拥有爱心、懂得关爱,这样的人生是丰满的;学会沟通、懂得交流,这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通过不断地培养,以及进一步明确的创建目标,学生们逐渐学会了多为他人考虑,不仅在学习方面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在劳动和生活方面也能互相帮助,在班级活动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而更重要的是当同学有错误时,不再是客气地视而不见,而是友善地指出,这一点我想是友爱合作的更深层次了。
爱是一切的源泉,在人世间能让我们在失望的时候不觉得悲苦,受尽磨难依然能重新振作起来;在极其简陋的环境里仍能看到幸福前景的,就是那深沉的爱。让世界充满爱,是人类的美好愿望。教师在教育下一代中能否用自己的爱去感动他们,又把人类的爱的感情化为知识和技巧去教会他们,是教师的一个神圣职责。让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处处展示教师的爱心,去面对学生,同时也教会学生用爱心去面对这日新月异的世界,面对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班级。
如今当我嗓子哑了,看到孩子们摆在讲桌上的一杯清水、几粒含化片时;当一个学生跌倒,孩子们争相搀扶时,我想这已远远不止是孩子们对老师、同学的一份爱,更是孩子们对集体的一种理解,因为他们知道了只有互相理解、搀扶、帮助才能守住这个“家”,让自己的“家”变得更美好。
当和谐已成为班级的主旋律时,爱就是那跳动着的、最强有力的音符!
论文作者:焦莉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6月总第3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孩子们论文; 班级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学生论文; 爱国论文; 和谐论文; 集体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6月总第3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