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_社会支持论文

云南省大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省论文,因素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197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自杀预防中心(Center of Suicide Prevention,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将自杀行为分为三类:①自杀意念:指从死亡是自愿,到即刻想杀自己的一系列想法;②自杀企图:指以死亡为目的的自伤行为,但未导致死亡,又称“自杀未遂”;③自杀死亡,即自杀,被定义为自我施予(self-inflicted),自我意向的死亡[1]。不少学者视自杀行为为一连续谱带性行为:自杀意念作为自杀行为谱上的最前端,发生率高,特异性差,虽然其并不一定直接引发自杀或其他形式的危机,但却是形成危机的潜在危险因素,是导致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的前奏或心理基础[2]。我国自杀行为比较突出,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003年9月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3]。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呈上升趋势,而大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是同龄人的2~4倍,并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4~5],是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6]。

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有许多,高宏生等人的调查发现心理症状是自杀意念最主要、最直接的危险因素[7]。钟向阳等发现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抑郁,强迫、焦虑、精神病性、敌对、人际关系、偏执和恐怖因子都显著高于国内常模[8]。David等发现抑郁、绝望和焦虑是自杀企图的显著预测因素[9]。

生活事件也是影响自杀的重要因素,产生自杀企图或自杀意念的大学生都存在突出而又长久的心理压力[10],如学习竞争压力过大。长期的精神压力,破坏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在某种人格基础上极易产生精神障碍,加上即时的强烈刺激,就可能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11]。

另外,应对、支持和防御也对自杀意念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7,10,12]。研究发现,个体在高应激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危险性可达43.3%,是普通人群的2倍[12]。

尽管以上研究揭示了影响自杀行为的因素,但这些研究更多的属于单因素研究,很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作用,所以本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将考察心理症状、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意念及自杀企图的共同影响机制,加深对于自杀行为与其他心理变量之间关系的认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了使样本最大程度的代表云南省大学生的现状,充分考虑了样本的结构和数量两大因素,首先根据云南省高校结构将云南省高校分为大学、学院、独立学院、高职高专,再按照性别、年级、专业等变量的实际比例决定样本所抽取的各类学生的比例,最后随机从各类学校中抽取在校学生总人数的2%。本研究严格遵循了分层、随机、按比例抽样相结合的原则,并适当考虑了学校所在地等方面的因素。共抽取云南省13所高校的3425名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3313份,其中男生1671(50.47%)名,女生1640(49.53%)名;平均年龄为21.18岁;独生子女848(25.74%)名,非独生子女2447(74.26%)名(有些被试缺少性别等基本信息);理科生1178(35.56%)名,文科生950(28.67%)名,其他学科(包括工科、艺术、体育等)1185名(35.77%)。

2.2 研究工具

2.2.1 人口社会学变量和基本信息

包括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专业、家庭所在地、家庭类型、家庭月收入及个人月支出。

2.2.2 大学生外显行为问题问卷

根据方晓义、董奇的《问题行为量表》改编,重点在于测查包括自杀意念及自杀企图的自杀行为,第6项“曾经有过想死的念头”代表自杀意念,第7项“曾经有过自杀的尝试”代表自杀企图。为真实反映有关自杀问题,许多学者建议应将有关自杀问题与其他问题混合进行测定[14],所以本研究还根据大学生的问题行为编制了成瘾行为、暴力行为、伤害行为、逃学作弊行为、看黄色录像、性行为及赌博吸毒等其他行为,与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共同形成自编为外显行为问题量表。问卷共15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4“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问题越严重。15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0。

2.2.3 症状自评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SCL—90)[15]。采用5级计分,从1“从无”到5“严重”。量表共有90个题目,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本研究只选取了大学生常见的5种心理症状,即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抑郁、偏执5个因子。在本研究中,5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是:人际敏感0.82、敌对0.88、焦虑0.85、抑郁0.76、偏执0.74。

2.2.4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由刘贤臣编制,共28个条目,分为6个因子: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量表首先询问事件是否发生过,没有发生过记为0分,如果发生过,会继续询问对被试的影响,从“没有”到“严重”5级记分,得分越高表示负性生活事件越多[15]。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人际关系0.72、学习压力0.62、受惩罚0.81、丧失0.62、健康适应0.41和其他0.45。

2.2.5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由肖水源编制,共10个条目,分为三个维度,即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考虑到大学生实际情况,将量表第4题中的“同事”改为“同学”,第5题中的“夫妇”改为“恋人”,同时删去了“儿女”一栏,第6题和第7题中的“配偶”改为“恋人”[15]。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客观支持0.75、主观支持0.61和对支持利用0.44。

2.2.6 应对方式修订量表

是vitaliano等1985年修订而成,共41个题目,有两个分量表:情感中心应对和问题中心应对,其中前者包括自责、幻想、回避三个维度,后者包括问题解决和寻求社会支持两个维度。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0“非常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是0.91[16]。本研究中五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自责0.66、幻想0.71、回避0.56、问题解决0.82、寻求社会支持0.65。

2.3 施测过程

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运用描述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模型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自杀意念及自杀企图的人群分布

将自杀意念和企图的选项“完全不符合”和“比较不符合”合并为“无”,将“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合并为“有”,然后以合并过的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为因变量,以性别为自变量作卡方检验。3313名有效被试中,437(13.2%))名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男、女生分别有199人(11.9%)和238人(14.5%),

3.2 大学生自杀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以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为因变量,以人口学变量为自变量做MANOVA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上表显示,自杀意念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家庭所在地、家庭类型、个人月支出方面有显著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文科大学生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自不完整家庭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完整家庭,月支出少于100元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月支出多于100元的学生,而在民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自杀企图在家庭所在地、家庭类型、个人月支出方面有显著差异,来自城市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来自不完整家庭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完整家庭的,月支出少于100元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月支出多于100元的学生,而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差异。

3.3 大学生自杀意念及自杀企图与其他外显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

用Pearson相关对大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与其他外显行为问题进行相关分析,从表2可见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与其他7类大学生外显行为问题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01。

3.4 大学生自杀意念和企图与生活事件、心理症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

做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与心理症状、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Person相关,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大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与生活事件的6个维度、症状自评量表的5个维度和应对方式中的情感中心应对分量表的3个维度显著的正相关,p<0.001,与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和问题中心应对分量表的2个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p<0.001。从相关系数的大小来看,心理症状与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大,其次是生活事件,而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相关系数比较低。

3.5 影响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机制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以及文献中提到各个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影响因素,建立结构方程,考虑到自杀意念与自杀企图的相关比较大r=0.47,p<0.000,所以将自杀意念和企图合并在一起称为自杀行为。另外,根据温忠麟等[17] 的研究发现,在一个模型中既可以有中介变量又可以有调节变量,为了考察模型中的调节变量,所以将心理症状、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作为观测变量进入模型。

根据林初锐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在心理症状中起调节作用[18],而张月娟等认为应对方式在心理症状中起中介作用[19]。所以在模型中,假设社会支持起调节作用,应对方式起中介作用而建立模型。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模型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心理症状和生活事件对自杀行为有显著的直接作用,影响系数分别为β=0.94,p<0.001,β=0.05,p<0.01。社会支持对自杀行为也有显著的直接作用,β=-0.14,p<0.001。社会支持在心理症状对自杀行为的作用中起到了显著的调节,β=-0.57,p<0.001,而在生活事件对自杀行为的作用中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因为社会支持(β=0.15,p<0.001)、心理症状×社会支持(β=0.47,p<0.001)经过情绪中心应对(β=-0.07,p<0.05)影响到自杀行为,而生活事件×社会支持(β=-0.32,p<0.001)经过问题中心应对(β=-0.09,p<0.001)影响到自杀行为,所以该模型可以成为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另外,生活事件分别通过情绪中心应对(β=0.09,p<0.001)和问题中心应对(β=-0.40,p<0.001)影响到自杀行为。

进一步通过方差分析验证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以心理症状、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平均分将三者分别划分为高低两类,然后将心理症状和社会支持的高低两两组合成四类,同样,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也组合成四类,然后以两两组合的四类为自变量,以自杀行为为因变量做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无论是社会支持与心理症状还是与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均是心理症状和生活事件高、社会支持低时自杀行为得分最高,而心理症状和生活事件高,社会支持也高的自杀行为得分次之,心理症状和生活事件低,社会支持低的自杀行为得分第三,而心理症状和生活事件低,社会支持高的自杀行为得分最低。方差分析发现,四类在自杀行为得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心理症状除心理症状高,社会支持低的自杀行为得分与心理症状低,社会支持也低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而生活事件上,四类之间都差异非常显著。

4 讨论

4.1 大学生自杀观念及自杀企图的人群分布

本研究发现,13.2%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心理承受能力低,性情敏感有关;4.7%的大学生有过自杀企图,女生略高于男生,无显著差异。周达生调查1582名被试人群中,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为21.43%[5],王玲、路仕容[20] 对379名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调查中,发现有22.69%的人有自杀意念,均高于本调查的结果,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自编的自杀行为问卷,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研究工具的不同,另外可能与样本大小、抽样代表性有关,也可能与地域有关。

4.2 大学生自杀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统计结果发现,自杀意念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家庭所在地、家庭类型、个人月支出方面有显著差异,自杀行为在家庭所在地、家庭类型、个人月支出方面有显著差异,这对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女生、独生子女、文科生、家在城市、不完整家庭、月支出低于100元的大学生的自杀问题要特别加以关注。关于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已经有很多研究[8],而关于自杀意念和企图在其他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很少有研究分析,受家庭的不完整和家庭贫困的影响,遭遇的生活事件较多,在情绪上受到影响,容易产生心理症状,因而容易有自杀行为。文科生中女生比例较大,所以也是自杀的重点关注人群。而独生子大多是家住城市,因为比较孤独,情绪容易受影响,耐挫折力不够而容易有自杀意念和企图。

4.3 大学生自杀行为与其他外显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

自杀意念及自杀企图的出现率随各种外显行为问题的增加而增高,这涉及到一个危险行为“丛生性”的问题,即一种危险行为可能使青少年更多或更理所当然的参与另一种危险行为,青少年危险行为高相关的一个假设就是它们有共同的原因或影响,它们之间可能会互相促发[21]。就青少年而言,其他外显行为问题可能是自杀意念出现的一个重要信号,同时也可能是影响自杀行为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预防自杀的问题上也应对其他不良行为予以关注。

4.4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

大学生自杀意念及自杀企图与生活事件、心理症状、情感中心应对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问题中心应对、社会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其中心理症状与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相关系数最大,尤其是抑郁的症状。在结构模型中,心理症状对自杀行为的直接影响系数也最大,为0.94,并且心理症状可能直接导致自杀,而应对方式起不到保护的作用。不过社会支持多少调节了心理症状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所以一旦发现有心理症状严重的大学生,周围的人要给予足够的支持。生活事件对自杀行为也有显著的影响,但影响系数比较小。

自杀意念及自杀企图与应对方式的显著相关说明,倾向于使用情感中心应对的个体比倾向于使用问题中心应对的个体更可能产生自杀意念并付诸行动。大学生鉴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及其认知态度等方面的原因,面临压力特别是过度压力时往往不容易采取问题中心应对方式,从而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障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重视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指导与矫正,培养对待应激事件的积极态度和成熟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自杀行为中起中介作用,所以提示大学生在遭遇生活事件后,本人要采用问题中心应对方式,周围的师长也教授应对的一些方式方法。

自杀行为与社会支持的显著相关和在模型中,社会支持对心理症状和生活事件起到调节作用说明,要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社会支持,如搭建学生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引导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及时地向自己关系最亲密的人寻求帮助,提高其社会支持利用度等,缓解其精神紧张,保护心理健康,有利于降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率。自杀行为与心理症状的显著相关说明,早期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咨询、治疗、帮助,以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减少大学生心理症状和降低自杀发生率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5 结论

通过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13.2%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卡方检验显示女生显著高于男生;4.7%的大学生有过自杀行为,女生略高于男生,卡方检验无显著差异。

(2)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中,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家庭所在地、家庭类型和个人月支出在大学生自杀意念上具有显著差异;家庭所在地、家庭类型、个人月支出在大学生自杀企图上具有显著差异。

(3)大学生自杀意念及自杀企图与生活事件、心理症状、情感中心应对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问题中心应对、社会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

(4)在结构模型中,社会支持在心理症状和自杀行为中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心理症状的调节作用和社会支持对事件的调节作用与自杀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标签:;  ;  

云南省大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_社会支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