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话中美日三国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日论文,世纪之交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是20世纪最后一年。一百年来,中美日关错综复杂,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三国人民都付出了血和泪。三国关系的格局对于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局势都有深远的影响。未来的人类历史在相当程度上将取决于太平洋两岸这三个国家对相互关系所作出的决定。在这个时候,从一个中国人的视角,回顾过去,展望前途,或许是有益的。
一
1840年,英国人为了贩卖鸦片,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用炮舰轰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此后,欧洲列强蜂拥而至,迫使中国不断割地赔款,它们相互之间又为争夺势力范围而斗争不休。在19世纪末,已经脱亚入欧的日本和正在向太平洋扩张的美国也加入了争夺中国的混战,并逐步取代欧洲人成为主角。1894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发生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事件。这个时候,中国的国际地位降到了最低点。神州振荡,外敌交侵,亡国灭种之灾迫在眉睫,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原则,要求“利益均沾”,反对列强中的任何一家独占中国,主张保持中国主权和行政权的“完整”。列强口头上表示同意这些原则,唯有日本拒绝。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之后,独霸中国的野心更加高涨,从而成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首要对手。日美斗争的实质是一个急于要独吞,一个要暂且保持现状,慢慢分赃,中国则是被争夺的对象。客观地看,美国的政策对中国比较有利。从晚清到北洋军阀到国民党,历届中国政府几乎都幻想借美国之力来制约日本。联美制日是那一段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流。中国民间对美国也颇有好感,知识分子尤甚。但是,幻想在事实面前一个个地破灭。最使中国人伤心的事件大概要算1919年的巴黎和会。以倡导理想主义著称的美国总统威尔逊竟然和英法一起支持日本侵占中国领土青岛,而中国还是协约国的盟友。这件事情触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其后,日本对华侵略步步升级。美国同日本有磨擦,但在日本凌厉攻势之下,美国从其公开宣布的“门户开放”原则不断后退。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夕,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实际对日本有利的“永久中立法”。在中日之间,美国政策的优先考虑不是道义,也不是“民主、人权”,而是美国的利益。日本兼并朝鲜、霸占台湾、占领中国东北并进而侵略全中国,其谋求亚洲、太平洋地区霸权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它由此进而发展到以赶走白种人殖民统治为名而发动“大东亚圣战”,也是合乎逻辑的结果。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才真正把中国当作盟友,形成了短暂的中美并肩作战、共同抗日的局面。罗斯福总统支持中国要求收复包括台湾在内的被日本占领的所有中国领土,把这一条正式写入《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他还力主承认中国战后的大国地位,争取中国成为联合国发起国之一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罗斯福对中国的看法不同于邱吉尔,比较有远见,比较友善。中国共产党对罗斯福抱有好感,希望美国对中共抗日部队也给予援助,并在战后制止国民党发动内战,至少在国共之争中保持中立。但这些希望都落空了,美国选择了支持国民党,中国再次陷入内战。
战后初期,日本处于美国独家占领之下。在冷战开始之后,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采取了与对待德国法西斯主义截然不同的宽容态度,导致日本对其侵略战争历史认识不足,至今仍是造成它与中国和其他亚洲邻国不和的一个祸根。美国排斥中国而与日本签订了旧金山和约,随后又同日本签订《美日双边安全条约》,规定美国有权在日本驻扎军队和建立军事基地。在冷战期间,日本在外交上和战略上完全听命于美国,追随美国与中国为敌,美国则允许日本在经济上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仅次于美的第二经济大国。但是在日本民间,反对战争、要求中日友好和反对美国这三股力量互相交叉,形成了强大的声势,使日本主流派内部也发生了分歧。岸信介内阁坚持加强和修订《日美安全条约》,引起数百万群众的抗议,连东久迩稔彦。片山哲、石桥湛山三名前首相也公开联名写信,要求他辞职。日本社会党领袖浅沼稻次郎更因为坚持“美帝国主义是日中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的观点而惨遭暗杀。但岸信介政府也被迫下台。从1952年起,中日之间开始了民间外交,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双方签订了贸易、渔业、文化、体育等各种民间协定,互设贸易办事处,互派新闻记者。两国之间的民间友好往来遍及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日本客人年年占来华外籍人士首位。如果要比较当时美日对华政策的异同,可以说美国的反华是全面的,连民间来往都禁止,日本则是两面的,官方紧跟美国反华,而民间同中国的来往却热闹得很,石桥湛山、松村谦三等政界的元老重臣也络绎往来于北京道上。
70年代初,尼克松总统和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之后,中日、中美关系相继实现正常化。三国关系中首次出现和平合作的新局面。这个情况的出现,直接的原因是为了对付苏联的共同威胁,而在深层也反映了三国人民希望和平稳定、正常交往的共同愿望。和平合作的关系给三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整个东亚地区也因而得到了三十年的和平与稳定,并且利用这一段宝贵光阴实现了所谓的“东亚经济奇迹”。当然,三十年来,中美日三国关系绝非一帆风顺。首先,三国关系的正常化以反对苏联威胁为主要基础,因而是不全面、不彻底的,留下了美日军事同盟和台湾这样一些难题未加解决。其次,中美之间曾发生过多次严重的争吵,有制裁和反制裁的斗争;日美之间发生过多次严重的贸易磨擦,有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中日之间也多次发生历史问题等纠纷。但是,三国之间没有再出现过全面对抗和战争,三国政府的官方政策都要求保持合作,减少误解。迄今为止,中美政府仍声明要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中日则要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日美两国更是同盟关系。因此,可以说,三国和平合作的局面至今仍然是主流,但是也有强大的逆流和沉重的隐忧。
二
回顾历史,可以作出几点分析:
1.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中美日关系是不正常、不稳定的,充满了战争和冲突。中国在上半个世纪一直受到日本的侵略,后来又受到美国二十多年的包围和遏制。日本同美国争夺亚太霸权失败,成为战败国,被美军占领,至今仍受制于美国。这种不正常的情况给三国人民都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在这一段长达七十年的时期内,整个东亚的局势也同样不妙。朝鲜和东南亚各国先是处于殖民统治之下,后来又战乱频仍,冲突不断,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成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不是由于中国的强大打破了力量均衡,构成对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相反,中国一直是受害者。恰恰是由于中国衰弱和落后,才引起列强蚕食鲸吞,使中国几代人不得翻身。中国人民穷则思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改变了自己的社会,打倒了本国腐朽的统治者,也赶走了外国侵略者。为了保卫自己的独立,中国同日本打了八年抗战,又同美国打了三年朝鲜战争。对于中国来说,这两场战争都是不得不打,具有救亡图存的意义。它们说明,哀兵必胜,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已不再软弱可欺。从当前综合国力对比来说,中国仍然是大而弱,日本仍然是小而强,美国则是大而强。但是,强弱的差距和旧中国时代比已经大为缩小,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复兴使中美日关系相对平衡成为可能。中国与美日力量仍然存在的差距又使这种平衡很不充分,很不稳定。
4.日本在战后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在宪法中明确规定永远放弃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集中力量于经济建设,取得了出类拔萃的好成绩。和平道路给日本人民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战前的军国主义。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的民族自尊心和对美国的独立性也有所增长。但日本从属于美国的大局仍然未变。总的说,在这一段时期,中、美、日三国力量都有所上升和发展。从尼克松访华开始,中美日三国关系中出现了相对平衡的局面。尽管这种局面并不稳固,但却是意义重大的。因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三国关系摆脱对抗而以和平合作为主的局面,给三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更因为这种局面是在中美日三国都处于上升和发展阶段时出现的,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这一事实说明,中美日三国中任何一国力量的上升不一定构成对另外两国的损失或威胁。三国关系不一定是零和游戏,只要处理得好,可以做到互利“三赢”。
5.正是在这30年期间,东亚经济实现了起飞。毫无疑问,中美日三国之间相对平衡的关系使东亚的和平与安全得到保障,为经济起飞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起飞还证明东亚可以迅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做到西方国家和日本已经做到的事。东亚脱贫致富将是世界上极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6.70年代初,中国和美日之间经济联系不多,贸易量微小。30年来,经济贸易不断加速度发展。到了1999年,美日已分别是中国头两名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外来投资来源国。中国则已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的开放政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中国和美日之间客观存在的巨大经济互补性得以实现。美日需要中国的市场,中国则需要美日的资金和技术。美国跨太平洋的贸易已经超出跨大西洋贸易。三国经贸关系中有矛盾和摩擦,但总体上是互利的、双赢的,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对三国关系起着积极的作用。经贸关系之外,三国间的科技、教育、文化和民间人员的交流也表现出类似的格局。
三
走向21世纪的中美日关系处于不确定状态。一方面,维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仍是三国的共同利益,因此三国政策的主流仍是保持三国之间的和平和一定限度的合作。另一方面,由于冷战结束,苏联的威胁已不存在,过去合作的基础消失了。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地区力量的不平衡更加严重,三国和平合作的局面受到了削弱,逆转的危险确实存在。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出现了不祥的趋势。
一个是美日军事同盟。这个同盟本来是针对苏联的,理应随苏联的解体而结束或淡化。但是1997年的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却使同盟体制得到扩大和加强,并且以周边事态的形式把中国的台湾包括在其适用范围之中。说这是为了对付朝鲜是不能取信于人的。明眼人一看便知,美日军事同盟已从对付苏联改变成为对付中国的态势,而且有可能促使日本走上军事大国的道路。这显然是危险的。美日军事同盟的另一层意义就是美国继续控制日本,使日本继续处于被保护国的地位,这将伤害日本的民族感情,也是危险的。美国这种做法的机制是,除了美国自身施加压力之外,又利用日本人中认为中国是竞争对手的情绪和借美国的大旗扩大自身在亚太地区影响的打算,促使日本甘当美国的小伙伴;以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再起的“瓶塞”效应为由促使亚洲各国接受美军留驻日本;又以美日同盟威慑中国不得统一台湾,在中日之间打下一个楔子,从而保证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主导权。这种两面三刀、利用矛盾的策略聪明而不高明,其长期结果只能激化美中、美日和中日矛盾,导致灾难。
另一个是台湾问题。本来中美双方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已经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达成了妥协,使这颗定时炸弹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从布什总统决定向台湾出售F16战斗机以来, 美国不断违反三个公报的文字和精神,给台湾分离主义势力以武器支援和政治鼓励,纵容这个势力不断挑战中美双方多次重申的“一个中国”原则,越走越远,引起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国固然大受干扰,美国自己也日益难于控制这场既让炸弹冒烟又不让它爆炸的游戏,使东亚各国担惊受怕。
这两个问题说明,冷战之后,中美之间的矛盾上升了。美国许多媒体、政治家和学者危言耸听,拚命把中国妖魔化,说成是美国的敌人。反华成为时尚,冷静和理智的声音反而受到压抑。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政策是两面的,一面是把中国作为可能的伙伴而进行接触,另一方面又把中国作为潜在的敌人而加以遏制。中国政府的反应是以两手对两面,以合作对接触,以斗争对遏制。在美国反华行动的刺激下,中国公众中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有所滋长。中美关系目前处于非敌非友、亦敌亦友的模棱两可状态,到底是敌是友还悬而未决。
中美矛盾的上升,并非因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而是因为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醉心于建立单极世界,其行为越来越像一个世界警察。从科索沃到东亚金融危机到中美关系,人们感到美国的霸权并不那么“仁慈”,在“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生活并不那么好过。美国许多人越来越倾向于把国内政争凌驾于外交政策之上,认为美国的小事大于国际上的大事,美国的国内法高于国际法,美国的意志可以用武力强加于人,这些都是霸权主义心态的表现。有些美国人自己也感觉到了这一点。例如,今年3 月《洛杉矶时报》引用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的话说:“我们对自己的行动给别人造成的影响不那么在意。我们不征询意见,不事先问人。我们对待世界大部分地区就像后期的殖民力量,现在的情形非常危险。”美国这种态度自然要引起中国的不满,日本和其他国家也未必满意。
中国和日本在国际定位上也有各自的问题。中国的困扰在于它自己感觉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参加国际体系,遵守国际规则,然而仍然常常由于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受到歧视和打击,它的正常发展被认为是威胁,它的合法权利得不到尊重,最突出的问题是美国阻挠它统一国际公认的中国领土台湾。这使中国公众感到愤怒和不满。日本的苦恼在于它渴望摆脱过去,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政治大国,但是它一不能脱离美国的庇护,二不愿清算历史上的错误,而它的军备实力和军费开支却已经高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远远超过中国,这使它难以得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信任。
四
现在中美日三国人民都在寻求如何适应新世纪的发展战略和外交战略,政策尚未定型,三国互动对三国关系的格局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展望前途,可谓大道多歧,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可能是令后人皆大欢喜的善缘,也可能是令后人掩卷长叹的悲剧。欲知这部新三国演义“后事如何”,还得“且听下回分解”。不过笔者本人持比较乐观的态度,相信通过三国各界人士不断沟通,共同努力,可以争取实现比上个世纪美好得多的前景。其理由是,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各国人民之间来往的迅速增长,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大趋势将使各国共存共荣有更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们可以用更开放、更灵活的态度考虑中美日三国关系。军事力量和战略问题并不是国际关系的全部内容。即使单从地缘政治看,在21世纪,中国将不断上升成为富强发达的国家,而美日也仍将保持其发达与富强。这是一个全新的情况。三国必需接受这一情况。在三个强国之间很难进行无限制的竞争而不导致谁都不想要的战争,必需有一定的合作。日本前副首相后藤田正晴说得好,“一极集中是不好的,两国对付一国也不好,三国之间取得平衡是最重要的。”三国和平合作的稳定格局仍然是一种有现实可能性的选择,对于三国人民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也许最重要的一点是,三国应该尽力加强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人士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双边的也好,三边的也好,参加的人越多越好,领域越宽广越好,形式越多样越好。过去有一些事件,例如中美之间在1945年之后的长期对抗,究竟是不可避免的命中注定的悲剧,还是有关政府的决策错误,至今学者们的意见仍然不一致。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中美两国国情既不相同,互相又很不了解。了解对方情况而又能在本国说得上话的人稀少得有如凤毛麟角,即使有正确的见解也难以成为社会主流接受的政策。悲剧也好,错误也好,缺乏了解都是重要的根源。中日之间也有了解不足的情况。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一切关心中美日关系的人们的共同责任。因此,我们应当尽最大的努力增加了解,减少误会;增加信任,减少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