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周期与南北贸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期论文,贸易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贸易理论关注收益递增、产品多样化、垄断竞争、创新与模仿、分工与专业化等因素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希望能够解释赫克歇尔—俄林(H-O)理论不能解释的产业内贸易、产品周期等现象。并且在一个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知识和技术也由北方扩散到南方。考虑到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扩散因素,南北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现象(Coe and Helpman,1995;Coe et al.,1997;Keller,2001、2002)。
最近20年来引入到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这些因素正好是基于内生技术变迁的新增长理论(Romer,1986、1990;Lucas,1988;Aghion and Howitt,1992;Grossman and Helpman,1991a)的核心内容。此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国际贸易所带来的技术扩散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赶超也是增长理论家们感兴趣的问题之一(Grossman and Helpman,1989;Rivera-Batiz and Romer,1991a、b;Frankel and Romer,1999)。(注:对于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问题,Grossman和Helpman(1995)曾经做过一个非常出色的文献综述。)所以,南北贸易问题受到国际贸易理论家和增长理论家两方面的关注就不足为奇了。
在内生技术变迁的框架下讨论南北贸易问题,就不得不涉及产品周期理论(Vernon,1966)。任何一种创新性产品,开始的时候是在发明这种产品的北方国家生产,当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逐步变为一种成熟的标准化技术时,这种产品的生产就逐步转移到要素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当更新更好的产品发明后,该产品也就走到了它生命的最后阶段。
Krugman(1979)首先把产品周期的概念引入南北贸易模型。但是在Krugman的模型中,不但北方国家的技术变迁是外生的,而且技术从北方向南方的扩散也是外生的。Dollar(1986)基于Krugman的框架讨论了资本流动对南北贸易的影响;而同样基于外生技术,Flam和Helpman(1987)将产品的垂直差异引入到南北贸易模型中来。一直到Segerstrom等人(1990)之后,经济学家们才真正开始在内生技术变迁的基础上讨论产品周期和南北贸易问题。在Segerstrom等人(1990)的模型中,产品创新是依次发生在现存的各个产品上,每一次新产品的发明就会淘汰一种旧产品。同时,一种新产品在专利期限到期之后会变成一种标准化的常规产品而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因而北方国家也由以前该产品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但是,现实中产品的创新并非像Segerstrom等人所描述的是一种产品一种产品那样依次进行的,产品的创新是同时随机发生在各个产业。此外,由于他们假定专利的期限是外生给定的,即技术从北方向南方的扩散是外生给定的,这样他们的文章也不能说明南方国家内生的技术变化问题。
针对Segerstrom等人(1990)的缺陷,Grossman和Helpman(1991b)提出了一个内生产品周期的模型。他们认为,北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向南方国家扩散的主要途径是南方国家有意的技术模仿。在他们的模型中,不但北方国家的技术创新是内生的,南方国家的技术模仿也被内生化了。不过,Grossman和Helpman(1991b)主要是基于Romer(1990)水平创新(horizontal innovations)的框架,这就使得他们的模型更像一个北方创新—南方模仿的模型,缺少产品周期中新产品完全取代老产品这个阶段。针对这一问题,Grossman和Helpman(1991c)将产品质量阶梯(quality ladders)引入对南北贸易的分析。(注:Storkey(1991)也曾探讨过产品质量问题,与Grossman和Helpman的产品质量阶梯概念不同的足,Storkey的产品质量实际上取决于经济中的人力资本水平。)创新发生在北方国家,而技术从北方向南方的扩散表现为南方国家对于北方国家产品的模仿。北方国家开发出新的产品,然后被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南方国家所模仿,南北方企业之间Betrand竞争使得北方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北方国家通过研发下一代质量更好、生产率更高的产品重新夺回市场,将南方企业赶出市场。反过来,南方企业通过模仿北方国家新一代的产品同北方国家展开竞争,南北方的经济竞争表现为这种创新—模仿—再创新—再模仿的形式,产品的质量也在这种竞争中不断提高。
遗憾的是,基于产品周期的动态贸易模式在经验上并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Gagnon和Rose(1995)通过研究美国各产业的贸易平衡问题认为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变实际上微不足道,南北方这种基于产品周期动态的贸易结构实际上也并不显著。Feenstra和Rose(2000)采用与Gagnon和Rose(1995)不同的研究方法却支持了Vernon产品周期的假说。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美国进口面板数据的分析上。他们的分析表明:对于很多产品,对美国出口的各国总是呈现出一种序列,即总有一些特定的国家率先对美国出口,其他的国家随后跟进。这些国家表现出来的对美国出口的先后顺序实际上和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紧密相关。这一发现从侧面支持了产品周期假说:技术发达的国家承担了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率先对外(包括对美国)出口;而发展中国家随后通过模仿掌握了该产品的主要技术,也开始进入国际市场。Besede和Prusa(2003)通过研究贸易的持续时间也发现了与Feenstra和Rose(2000)相类似的序列。
本文是对Grossman和Helpman(1991c)文章的一个扩展。由于Grossman和Helpman并没有考虑各产业由于技术水平的不同给创新和模仿带来的差异,因此他们的文章并不能很好的描述南北贸易结构及其变化。在本文的模型当中,将各种产品按照其技术水平由低到高进行排序。随着产业技术门槛的提高,创新和模仿的难度逐步提高。我们发现,如果考虑到各产业技术水平的差异,产品周期仅仅只是存在于技术水平居中的产业中。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和生产完全被北方国家所垄断,而低技术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由南方国家承担,发达国家完全退出了这些产业。因此通过加入各产业技术水平和要求的差异,Grossman和Helpman考虑的产品周期实际上是本文模型所考虑的一个特例。产品周期只可能出现在技术水平中等的产业,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都不会出现产品周期。因此对于不同的产业而言,南北贸易结构是不一样的。
如果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动态学习效应,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模仿能力随着经验的增长而增长,那么我们也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不断向发达国家垄断的产业渗透(Glass,1997),产品的创新和制造也出现了北方向南方转移的现象,这种转移使得南北贸易结构发生动态的变化。最初,有些产品原本是发达国家发明的,相对于缺乏经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产品的技术门槛比较高,这些产品的创新和生产都发生在发达国家。但是由于边干边学效应的存在,发展中国家的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些产品开始成为一种南方国家易于模仿不易创新的产品,南方国家可以通过模仿在南方大量生产,而创新主要由北方国家承担。于是在这种产品上也就出现了产品周期。随着南方国家经验的进一步丰富,该产品相对于南方国家丰富的技术经验而言开始成为一种技术门槛较低的产业,该产品的创新也开始在南方国家展开。这样,北方国家开始完全退出这一产业。至此,该产业的创新和制造完全转移到了南方。
二 模型
我们所研究的世界经济由两个国家组成:一个发达国家,我们称之为北方;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称之为南方。前者的技术水平远远领先于后者,北方在R&D方面的生产率也远远高于南方国家;南方国家是落后国,它在R&D方面的效率不如北方国家,但是它的要素价格水平要低于北方国家。为简单起见,我们假定劳动力是惟一的生产要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可以生产一个单位的商品。南方国家要素成本的低廉意味着南方国家的工资率水平要低于北方国家,即。
沿袭Grossman和Helpman(1991,b、c),我们假定经济中的商品种类数是固定的。由于不同的商品对于技术水平的要求并不一样,我们把各商品按照技术水平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并且把商品种类的数量标准化为1。这样一来,指标为1的商品技术含量最高;相反,指标为0的产业技术含量最低。每一种商品都有一个潜在的质量阶梯,创新表现为商品的质量沿着质量阶梯不断的提高。对于任意一种商品j∈[0,1]而言,商品质量都可以沿着质量阶梯无限制的提高。每种商品质量提高的步长λ>1是外生给定的。我们令每种商品最初的质量水平(j)=1。经过m次创新之后,该商品的最高质量水平为。
南北国家消费者的偏好是同质的,他们都追求最大化自己的终生贴现效用:
其中,t时刻商品j最高的质量阶梯为。求解这个效用最大化方程我们可以得到最优的支出路径:
=r-p (2)(注:我们利用Grossman和Helpman(1991,b、c)方法,忽略掉了表示国家的指标。)
在均衡时,市场上实际上有四类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第一类是与其他北方国家企业相竞争的北方国家企业,这些企业是市场上的北方领导者,而它的竞争对手我们可以看成是北方追随者。这类企业能够生产最高质量水平的商品j,他们的北方竞争者或追随者能够生产的产品j的质量正好要低一个质量阶梯;换言之,这些北方领导者实际上把原先由其他北方企业生产的商品j的产品质量成功的提高了一个质量阶梯。我们把这类企业的数量记为。第二类是面临南方企业竞争的北方企业。这些企业仍然是市场上的领导者,他们能够生产最高质量水平的商品j,而它们的南方竞争者能够生产质量水平低一个台阶的商品j,即这些企业把原先南方企业所生产的商品j的产品质量成功的提高了一个质量阶梯。我们以度量这些企业。我们可以看到和此类北方企业竞争的南方企业会采取模仿制造的方式展开竞争,与其竞争的南方企业可以称为模仿者。第三类是那些面临北方企业竞争的南方企业。这些南方企业通过模仿北方能够生产最高质量水平的商品j,而它们的北方竞争者也能生产相同质量的商品j。这些南方企业是成功的南方模仿者,我们以来度量这些企业。第四类企业是那些面临南方竞争者的南方企业。它们是市场上的南方创新者,能够生产质量水平最高的商品j,但是南方竞争者能够生产质量水平低一个台阶的商品j。我们以来度量这些企业。我们在后面的分析中会发现,在均衡中的确仅仅只有这四类企业存在。由于在技术创新的垄断竞争模型中,企业间的Betrand竞争使得每种产品的生产都由一家企业垄断,因此在本文的模型中,我们有。
每一类企业都采取极限定价的定价策略,即按照潜在竞争对手的边际成本来定价,目的是为了将竞争对手逐出市场。根据商品需求方程(1),我们得到企业的市场需求和企业利润。四类企业的定价、市场需求和利润详见表1。
表1 各类企业的定价与利润
说明:,北方国家将不愿意研发那些可能被南方企业模仿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将不存在NS和SN型的企业,产品周期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能发生。我们在这里不考虑这种情况。实际上,对的讨论,在方法上是一致的,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对于商品j来说,该商品的技术含量也为j。在这里,我们定义创新(模仿)强度的概念。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创新(模仿)是需要劳动力投入的,对于同样的创新(模仿)效率,创新(模仿)强度越高,劳动力投入也就越多,因此我们可以用创新(模仿)强度度量在同样的创新(模仿)效率下劳动力投入的比例;同时,创新(模仿)强度越高,企业创新(模仿)在某一个给定时间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因此,我们还可以用创新(模仿)成功的概率来度量创新(模仿)强度,并且创新(模仿)强度不能大于1。在后面可以看到,这样的设定相当方便。
注:④在这里我们假定,。因为即使考虑到南方国家低工资成本的优势,南方国家在研发领域仍然面临着比较劣势。
企业从事R&D或技术模仿活动需要投入成本,而企业创新或模仿成功之后获得的垄断利润正好用来弥补这些成本。由于R&D和模仿活动是自由进出的,因此企业的期望市场价值不应该大于他创新或模仿的期望成本。我们前面说明了,创新(模仿)强度的概念可以很方便的用来度量企业创新(模仿)成功的概率,因此对于NN型企业来说,在创新强度为的情况下,企业在时间dt内通过投入。利用条件(3)并化简,我们得到:
其中,为南方国家的创新强度。(注:我们并没有考虑以下两种情况:1.南方国家直接改进北方领导者(即NN型企业)的产品。因为对于南方企业来说,模仿始终比创新容易,因此南方国家总是先模仿,然后再由南方企业中的跟随者创新。因此,南方国家中只存在SN和SS类型的企业。2.北方企业直接改进南方创新者(即SS型企业)的产品。在均衡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方企业不愿意去改进南方创新者的产品。北方企业只是改进北方领导者和南方模仿者(即SN型企业)的产品。因此在北方国家也只存在NN和NS类型的企业。)
此外,均衡还要求各国的要素市场出清。对于南方来说,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要求:
三 产品周期与南北创新结构
与Grossman和Helpman(1991c)不同的是,本文考虑了各个产品由于技术门槛的不同所带来的研发和模仿行为的差异。南方国家技术能力低下,但是在产品的制造方面却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低廉而享受到制造成本的比较优势;北方国家劳动力成本高昂,在产品制造方面面临劣势,但是却在R&D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南北方比较优势的不同对于南北创新结构和南北贸易结构具有决定意义。决定南北方创新行为和创新结构的不应该是单一的研究成本或制造成本,而应该是考虑到两者综合的总成本。对于任何一类企业来说,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是给定的,定价行为是给定的,边际成本是给定的,利润水平以及厂商的市场价值都是固定的,厂商一旦选择了自己企业的类型,实际上就选择了自己的产量、产品价格以及利润等等一切。因此对于任意一个准备加入市场竞争的企业而言,厂商可以并能够选择的仅仅是创新模式,即厂商自己选择自己的企业类型。由于生产的边际成本和生产的数量都是固定的,因此厂商间的Betrand竞争总是倾向于将厂商的总成本压至最低水平,迫使厂商选择成本最低的类型。因此厂商的创新制造模式实际上取决于研发(模仿)和制造总成本的权衡比较。
图1 南北创新结构的决定
可将以上的分析总结成如下命题和推论。(注:由于篇幅的限制,文中所有命题和推论的详细证明不在正文中给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
命题一:南北创新结构和贸易结构仍然取决于他们的比较优势。技术水平比较低的产业,将会出现产品周期现象,如果南方模仿成功,产品将由南方出口到北方;如果北方改进成功,产品将由北方出口到南方。
由于。所以我们可以得到推论一。
推论一:垄断高技术产品生产的北方企业能够以较少的劳动获得南方国家以较多的劳动所获得的利润水平。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表达式方程(16)和(17),可以得到:
命题二:南方企业的模仿创新能力越强(和变小),南方国家自主创新的产业会逐步扩张,而北方国家垄断的产业会逐步萎缩。
四 长期均衡
代入企业利润和企业价值的表达式,我们得到创新模仿强度。我们发现他们都依赖于产业的技术水平j,所以我们把创新强度和模仿强度写成产业j的函数。
很明显,(南北方国家)创新强度和(南方国家)模仿强度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值,这一点与Grossman和Helpman的结果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产业创新模仿强度是不一样的,技术水平越低的产业,其创新也就越容易,模仿也就越容易。这样也能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某些创新性设计模仿速度非常快,而对于像喷气式飞机、高端服务器、芯片设计和制造鲜有模仿。
命题三:(1)南北国家的创新强度和南方国家的模仿强度随着产业的技术水平递减:技术难度越高的产业,创新模仿就越慢;技术难度越低的产业,创新模仿就越活跃。(2)创新强度和模仿强度还依赖于南北方的工资水平:南方的工资水平越低,南方的自主创新越频繁;北方的工资水平越低,北方的创新越活跃;当南北方的工资水平以相同的比例下降时,南方企业的模仿以及北方企业对南方企业产品的改进行为也就越活跃。
命题三的结论与Barro和Sala-I-Martin(1995a、b)有点类似。他们曾提出了一个模仿成本的概念来说明南方国家模仿难度的差异,但是正如邹薇和代谦(2003)所指出的那样,他们的模仿成本的概念是一个外生化的概念。同时由于他们假定模仿成本是南北方技术缺口的减函数,这样的概念也不能说明南方的模仿过程。在本文中,不论南方的创新模仿还是北方的创新都是内生的,因此本文的结论更加一般化也更合理。
由于创新模仿强度随不同产业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定义创新强度和模仿强度的平均值:
接下来,我们讨论在长期均衡时南北方的企业结构和数量。由于在长期均衡下,南北方的企业数量应该保持恒定,这要求被北方企业赶出市场的南方模仿者的数量应该等于被南方模仿者成功模仿的北方企业的数量。因此我们有条件:
由条件(22)我们可以得到产品周期内北方企业和南方企业的比例为:
同时,南方自主创新企业和北方创新企业数量也应该保持一致,这意味着在产品周期区域内的企业数量应该保持一致。因此我们有条件:
由条件(22)和(24),我们可以得到长期均衡时产品周期内北方企业和南方企业的数量:
利用平均创新强度和平均模仿强度以及不同类型企业数量的表达式,我们可以把南北方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条件(14)、(15)分别改写为:
图2 边干边学效应下的南北创新结构
五 劳动力规模变化与政府政策
(一)劳动力规模变化的比较静态
显然,南北方劳动力规模的变化会影响模型的长期均衡。首先我们假定由于某种外生的冲击,南方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增加,由原来的,南方国家工资率的下降将带来一系列复杂的效应:
1.对南北产业结构的影响。南方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下降,使得南方国家自主创新和模仿制造的总成本下降,即的斜率下降,这意味着都增加了。换而言之,南方国家自主创新的产业扩张,而北方国家垄断的高技术产业萎缩。
2.对北方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的间接影响。虽然北方国家的劳动力水平并没有变化,但是随着北方国家垄断产业的萎缩和南方国家自主创新产业的扩张,北方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会减少。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将会使得北方国家的工资率也随之下降。这种下降会刺激北方国家垄断的高技术产业,抵消一部分由于南方国家工资率下降所带来的北方国家高技术产业的萎缩。
3.对南北创新模仿行为的影响。根据命题三,南方国家劳动力成本变化会对南北方创新模仿行为产生影响。南方国家自主创新和模仿制造以及北方国家的创新和改进南方企业产品的创新行为都会更加活跃。
同样,如果外生的冲击使得北方劳动力数量增加,也会使得北方劳动力工资水平下降,从而给长期均衡带来一系列类似的效应。
(二)政府政策
在这里我们只考虑南方国家的政府政策对于南北贸易结构和创新结构的影响。假定南方国家的政府对于南方企业的技术模仿进行补贴,补贴的比例为,从政府直接刺激技术模仿的政策中获得最大好处的仍然是那些模仿制造企业。如图3所示,伴随着政府的政策,南方模仿制造产业的扩张幅度要大于其自主创新产业的扩张幅度。
图3 政府的补贴政策ⅠⅡ
图4 政府的补贴政策Ⅱ
现在我们考虑政府专门针对自主研发进行补贴的情况。我们假定补贴的比例也为。如图4所示,针对自主研发的补贴有利于南方创新产业的扩张,但是对南方模仿制造产业的上限并没有什么影响。(注:我们可以认为南方国家的研发活动能够从技术模仿中获得相应的经验,因此对南方企业模仿的鼓励能够间接的促进自主创新产业的扩张。由于模型假定的原因,在本文中对自主创新的鼓励并不能带来模仿制造产业的扩张。)
六 产品周期与产业转移:对电视机行业的考察
20世纪30年代,真正商业上实用的黑白电视接收机和相应的电视台开始在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出现。早期的电视多以黑白为主,技术含量高,在发达国家也是一种高档的奢侈消费品。二战后,黑白电视机以及后来的彩色电视机开始在发达国家普及,并且随着技术的成熟,电视接收机的制造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转移到像日本这样的新兴国家,而美国将主要精力放在彩色电视标准的制定(1953年)、磁带录像机的研制(1956年)、电视转播技术的改进以及卫星电视技术(1983年)的研究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变成电视机的进口大国。美国每一次相关技术的突破都带来了日本全方位的技术模仿和日本生产的电视机大量出口。日本从1968年就开始研制高清晰度电视接收机,但是迟至1981年日本的Sony公司才研制成功MUSE制式的高清晰度电视机,同时大屏幕电视也是于1985年在日本研制成功的。这些成功标志着日本在电视机的研制方面真正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发能力,电视机的研发和生产开始逐步转移到日本。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机的制造技术进一步成熟,日本和后起的韩国、中国之间迅速形成创新和模仿的关系。中国电视机产业起步较晚,一直到1979年,才从日本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及配套生产线,开始了彩电生产的中国制造。中国电视机产业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才形成比较成规模的出口能力,到1998年,中国电视机的产量占世界电视机产量近1/3,开始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技术能力。
我们收集了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1970~1998年电视接收机产量的数据(图5)以及这四个国家1961~2003年电视接收机净出口数据(图6),希望能够反映出电视机产业在美、日、韩、中四国之间产业转移和变迁。(注: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中国电视机净出口的数据是从1982~2002年,韩国的数据则是从1991~2003年。此外,我们没有能够得到早年(20世纪60年代以前)各国电视机生产和净出口的相关数据。)在早年,电视机属于高技术产品,它的研发和制造集中在美国。随着电视机生产技术的成熟,电视机技术被日本成功模仿,日本电视机的净出口量逐年递增,到1985年达到峰值(图6);而美国从1963年开始成为电视机的净进口国,每年电视机的净进口额逐年增加。图5也很清楚的表明,自1970年以来,美国电视机产量占世界电视机产量的比重逐年下滑;而日本也开始从1970年占世界产量的27%,下降到1985年的16%,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有更多的国家通过模仿掌握了电视机的生产技术,加入了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国于1986年、韩国于1987年在电视机生产产量上分别超过了日本,中国电视机产量1998年占世界电视机产量的30%(图5);韩国于1994年电视机的出口额才稳定的接近和超过日本。2000年,中国在电视机出口额稳定的接近和超过日本(图6)。
图5 各国家用电视机占世界产量百分比
资料来源:各国家用电视机占世界产量百分比根据《国际统计年鉴》(1993~2003年各期)相关国家家用电视机与世界家用电视机产量数据计算得到。
图6 各国电视机净出口
资料来源:1.美国、日本和韩国电视接收机的净出口值根据OECD统计资料ITCS International Trade by Commodity中各相关国家电视接收机进出口数据计算得到。2.中国电视接收机净出口数据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2003年各期中国电视新风进出口数据计算得到。
从图5和图6中我们可以发现:电视机的生产和出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转移到日本;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电视机的生产和出口开始出现向韩国转移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视机的生产和出口开始进一步向中国转移。至于早年在电视技术上领先的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便开始成为电视机进口大国,2001年美国电视机净进口额达到了65亿美元。
七 结论
通过在不同的产业上引入不同的技术门槛,我们对Grossman和Helpman(1991c)模型做了一个一般化的扩展。我们发现,如果考虑到各个不同产业技术难度的差异,产品周期仪仅是出现在技术难度居中的那些产业中。这些产业南方企业模仿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南方企业还没有技术能力进行自主创新,创新还是需要北方承担。更高技术水平的产业不会出现南方模仿,更不会出现南北方之间这种产品周期,因为这些产业技术门槛太高,模仿难度很大,高昂的模仿成本抵消了南方企业在制造成本上的优势。而对于低技术水平的产业,也不会出现产品周期。因为技术门槛低,南方企业能够很好的掌握这些产业的技术,北方企业无法垄断这些产业的技术,北方企业也就不愿意去改进这些由南方企业生产的产品,因此产品周期也不会出现。南北贸易的这种结构和现实经济中的南北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是一致的。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主要被发达国家所垄断,发达国家出口这些高技术产品;而低技术产品(如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那些比较标准化的成熟产业)的创新和生产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承担。对于那些南方企业模仿容易创新困难的产业,核心技术主要由北方国家垄断,而模仿制造发生在南方国家。
当在模型中引入边干边学时,我们更能解释由于产业的制造和研发从北方向南方转移而形成的南北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动态变迁。对于北方国家开发的某些新产品,南方国家技术能力有限,因此这些产品从研发到生产都由北方国家垄断,南方国家只能从北方国家进口。随着南方企业技术经验的提高,这些产品通过模仿制造的形式在南方企业生产。当南方企业通过边干边学完全掌握了这些产业的技术时,这些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就完全转移到了南方,北方国家完全退出了这些产业。这样我们就能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如今完全退出像照相机、电视机这样原本在发达国家诞生的产业,而这些产业也完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