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毛泽东思想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和源泉,而邓小平理论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弄清它们两者之间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着重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也积极探索了革命胜利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邓小平理论则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战线是相同的。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积极倡导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依此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理论,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积极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问题、新路子,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都是实事求是,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符合我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和思想路线,从而指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和成功。

2.毛泽东的矛盾学说是邓小平的改革理论的基础。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毛泽东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就是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邓小平的亲自设计和指导下,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农村改革的极大成功,调动了农民空前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的改革事业不断前进。所有这些都说明,改革理论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制度自我调整和完善理论的继续。

3.毛泽东社会主义发展两阶段思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来源。

早在1959年,毛泽东就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初级阶段理论,指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过初级阶段。报告还阐述了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基本特征、基本路线、根本任务等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两阶段思想尽管比较笼统、比较初步,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社会主义两阶段思想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萌牙。

4.毛泽东的两步走战略和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是一致的。

有关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毛泽东在1954年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指出:准备在12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1964年三届人大根据毛泽东的设想,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落实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1979年,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到本世纪末人均收入1000美元,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的水平。此后,他又精心设计了长达70年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到九十年代,解决温饱;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不论“两步走”,还是“三步走”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迅速赶上发达国家。

5.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共同强调的一个原则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毛泽东一贯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粉碎了帝国主义及敌对分子的多次封锁。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他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2〕在此基础上,他还科学地阐明了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

二、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尽管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许多正确和有益的观点及思想,但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和所回答问题的重点不同,它对毛泽东思想又有许多重大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崭新的内容。

1.邓小平理论对实事求是思想战线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实事求是作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和时代特点的思想观点,为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一是高度评价了实事求是的重要地位。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二是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完整、系统、科学的概括。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思想路线。”〔3〕三是强调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4〕。 四是运用实事求是分析思想路线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克服“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思想保证。

2.邓小平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在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成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因而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他又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实际上起了有碍生产力发展的负面效应。邓小平非常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 〕这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首先,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其次,他突出了社会主义本身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他又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同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的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相一致的。邓小平从毛泽东的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为中心,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了精辟的阐述,是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3.邓小平理论对商品生产理论的发展。

毛泽东主张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并要求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1958年,他针对有人主张消灭商品生产,实现产品直接调拨的思想,提出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发展商品交换,生活就不富裕。他说:我们现在有些人大有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以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商品的本质差别,这是不承认客观法则的表现。他还十分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说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要重视发挥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邓小平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6 〕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完整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毛泽东商品生产理论的重大突破,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4.邓小平理论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

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矛盾,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他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这些方面和环节同生产力发展是相矛盾的,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加以调整得以解决。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行了认真地反思,看到了社会主义发展本身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发展生产力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若不解决,进一步发展起来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甚至带来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动乱和生产力的严重破坏。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就是社会主义的改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正如邓小平所讲的:“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7〕“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进行, 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8〕

5.邓小平理论发展了毛泽东的对外关系理论。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曾强调对外开放,吸收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他认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造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并在晚年打开与日、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交往的渠道。但由于思想的局限和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对外交往非常谨慎,尤其是经济方面基本处于“闭关自守”的状况。邓小平冷静客观地分析了国际形势,认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要抓住机遇,对外开放,发展自己。并明确提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要长期坚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互相合作的国家间关系不断加强,对外贸易成倍增长,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及管理经验成绩喜人,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

6.邓小平理论对祖国统一理论的新贡献。

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就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主张“和为贵”,建议第三次国共合作。六十年代,毛泽东重申只要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台湾省的事由台湾当局来安排,最好是双方来谈如何统一,共同把中国建设好。这些话中已有“一国两制”构想的萌牙,可这一思想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没能发展。邓小平根据我国实际,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主张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以此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一国两制”的理论已顺利地指导了香港的回归,澳门问题也将如期解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必将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汲取了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重大发展,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3页。

〔2〕〔3〕〔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78、364页。

〔5〕〔6〕〔7〕〔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138、 176页。

标签:;  ;  ;  ;  ;  ;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