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时期旅游产业定位与管理创新研究——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崂山论文,青岛市论文,管理创新论文,旅游产业论文,区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推动了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载体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业基地”,并迅速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新型工业化赋予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最好条件与机遇:潜力巨大的国内外市场、正在崛起的现代企业以及与日俱增的国际技术交流和经济合作。新型工业化时期将实现一系列转变,由要素投入为主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向技术进步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模式的转变;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谋求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变;产业结构由以工业为主导向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模式转变。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这一时期建设集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1 新兴工业化时期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新要求
新型工业化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未来20年它将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指导产业发展的总方针。面对新型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旅游业以其产业关联带动强、需求收入弹性高、无污染等优势,正在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1.1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需要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要求与现代旅游业实现互动发展
新型工业化为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一方面,新型工业化促进竞争性产业向价值链两侧延伸,鼓励研发和会展业等对环境区位要求极高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发达的地区提供开发旅游业的良好机遇,而这些地区旅游产业品质的提升也为高层次企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商务环境和交流平台。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也对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正在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现代旅游业是一个开放性产业,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和较强的产业带动作用,能够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拓展空间,而且商务旅游作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也逐步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力量。可以说,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旅游业相互促进、互动发展。
进入新型工业化时期,意味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了一个相对富足的阶段,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追求为目标。随着国民旅游消费心理的渐趋成熟,我国旅游市场正悄然发生着从观光旅游向休闲产业的转变,享受阳光、海水、绿色、恬静的度假旅游正成为一种代表更高生活品质的休闲娱乐模式。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要盯住国内外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动,不断丰富、创新休闲度假产品,增加参与性、活动性内容,让游客在旅游、休闲、度假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与满足。
新型工业化时期,旅游业的发展要培植“大旅游观”,围绕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促进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并创新旅游产品以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形成以大旅游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格局。
1.2 新型工业化要求管理创新,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新型工业化要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但现实的经济活动都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运行的,制度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诺斯(C.D.North)曾经说过:“制度在社会中起着更为根本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制度更是一个决定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性因素。
旅游产业是一个跨区域、跨产业、跨所有制的综合性产业,其开发、经营、管理与服务涉及众多部门和行政区域,需要一个高标准、有实权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良好的管理体制是区域旅游开发和旅游产业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多头管理的制度障碍,这是制约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首要因素。新型工业化时期,要求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手段,解决现代旅游业发展中的制度障碍,为大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总之,新型工业化赋予了现代旅游产业新的内涵和要求。本文下面将以青岛市崂山区为案例,在对崂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定位基础上,围绕新型工业化时期对旅游业发展的新要求,对崂山区旅游产业定位、管理体制创新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设性对策建议。
2 新时期崂山区发展定位及对旅游业新的规划
崂山区位于青岛市东南部,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崂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高效农业示范区为一体,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都非常显著,发展潜力巨大,是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职能区域,同时也是青岛市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近10年来,崂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保持着高速稳定增长态势,各产业发展迅速(见图1),GDP由1994年的20.25亿元,2005年猛增到196.98亿元,年均增长率22.6%,2005年人均GDP达到91789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也进一步优化为2.8∶67.9∶29.3。从经济总量上看,崂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开始步入经济起飞阶段,但从经济结构进一步分析,发现其强劲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尤其是家电电子、新材料、海洋生物制药产业的贡献,而第三产业的增长较为乏力,这主要是因为崂山区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发展较缓慢、综合效益较差的原因。据统计,2003年崂山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00万人次,占青岛市全年总接待人数的23.68%,但旅游收入却只有5.9亿元,仅占青岛市旅游收入的4.29%,占全区GDP的比重也只有3.83%。
目前,崂山区的旅游产业规模小,产业联动效应差,尚未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这主要是因为其体制不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足、旅游配套服务差、旅游产业链断点过多等问题所致,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亟待提升。
在新型工业化时期,现代服务业将为现代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持。因此,实施产业带动战略,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以“大旅游”产业为主体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新时期崂山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虽然在未来20年里,高科技仍然是崂山经济立足之本,但大旅游将是实现崂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我们进一步将崂山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国际化、现代化休闲度假会展中心。
3 整合资源优势,建设我国北方地区现代化休闲度假中心
在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合理配置资源成为经济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区域旅游开发中,根据市场需求整合优质旅游资源也是关系到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大问题。崂山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最大的优势在于高品质资源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这种资源优势在我国北方地区海滨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崂山区可以通过对优质的“3S”滨海休闲度假资源和丰富的山林生态养生资源进行整合,挖掘资源潜力,打造我国一流的休闲度假环境,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
3.1 借奥运东风,打造“动感水都”
奥运会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盛事,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营销机遇。作为2008年奥运会协办城市之一的青岛,除了要借奥运之势打造“帆船之都”的形象外,还要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一些,将青岛游艇旅游与帆船运动一起推向世界,向世界展示“动感水都”的活力和风采。
打造“动感水都”就是要做大海上文章,拓展旅游空间。游艇项目是休闲业的高端产品,是继汽车后令人向往的高档消费品,并已经成为私营业主、高级白领等成功人士追求的一种时尚的生活消费品。与作为专业性体育项目的帆船相比,游艇具有更广阔的客源市场,是一种可以作为大众旅游项目而发展壮大的产业。我国的游艇业正蓄势待发,沿海部分发达省市将率先步入游艇消费时代。目前,上海、厦门、苏州、南京、珠海等地已经制订了游艇制造和旅游发展规划,相比之下青岛在这一方面行动有点迟缓,但青岛发展海上运动的优势已得到国际奥委会专家的肯定,完全有条件迎头赶上,角逐海上运动的霸主。目前青岛的帆船基地建在市南区,但由于市南区空间有限。很难再扩大规模搞游艇旅游,这就需要借助崂山区旅游品牌的优势,在其区内建设现代化的游艇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游艇旅游产业,并借助奥运会声势,将青岛的海上活动项目做成国际品牌。
打造“动感水都”,就是要积极应对旅游市场的新变化,突出海滨休闲度假优势,实现旅游产品由单一观光向多层次、多元化休闲度假的转化。增加水上活动项目和娱乐设施,兴建水上滑梯、水上漂流、水上飞降、冲浪、儿童戏水乐同等大型水上娱乐设施,不断丰富户外活动内容,增加野外烧烤、沙地排球等娱乐项目,开展爬山、山地自行车、野营、徒步旅行等户外运动,在环境优美,空间开阔的地方为当地居民开辟各种休闲活动区域,建设为家庭服务的休闲公园,还可以以碧海、蓝天、沙滩、美食为主题,组织自驾车旅游俱乐部,为旅游者提供最好的全方位的服务。
总之,要依托环境优势和已有的游乐设施,通过资源整合与产品创新,丰富参与性、娱乐性运动项目,营造海滨热烈气氛,打造充满活力现代化海滨休闲度假中心。
3.2 发展山林生态旅游,开发山地生态住宅
目前国际上流行着一种“绿视率”理论,认为绿色在人的视野中达到25%时,人开始有舒适感,“绿视率”越高,舒适感越强。极富层次感的山峦,错落有致的建筑,使得山地生态住宅成为时下流行的健康住宅,从而成为高薪阶层理想的高档时尚住宅。目前这种需求也逐渐出现在了某些高层商务活动中,成为企业界、社会名流向往的“达沃斯”。风景如画的海德堡,以其独特、优雅的山地住宅,每年吸引着无数世界旅游者到当地旅游。拥有同样资源、环境优势的青岛崂山区,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和技术,以新思路开发与山海环境融为一体的现代山地生态住宅,建设成为中国的“海德堡”,且独具匠心、引领住宅时尚的山地生态住宅,将极大地提升崂山区作为山东省会展中心、管理中心的商务环境质量,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山东城市群的经济建设。
以舒适的气候、迷人的海滨、绿色氧吧为主题的山林生态旅游,是目前旅游市场中最具特色和最具潜力的旅游产品。崂山区是发展山林生态度假旅游的聚宝盆,要在对生态环境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挖掘资源优势,形成崂顶、坡麓、山涧、山脚、海岛及立体式、全方位开发的模式,建立以核心区观光、边缘区度假、外延区服务的旅游开发结构,结合海上观崂山、海岛探险,进一步拓展崂山区旅游的空间范围,改变目前半日游、擦边游的局面,让游人真正领略山海奇观的风采,并结合当地民俗风情旅游的发展,把崂山区建设成为半岛后花园,为游客创造领略田园风光、体验乡土风情、放飞心情、回归自然的世外桃源。
3.3 挖掘文化底蕴,打造道教文化中心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道教文化源远流长,道家理论、道家修炼、道乐等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崂山区历来有“海上第一名山”的美誉,是我国道教全真派第二丛林,“崂山道士”更是远近闻名,张三丰、邱处机等道教名家的遗迹在崂山区多处可见,且与其他道教胜地相比,崂山更具打造我国道家文化中心的区位和环境优势。
但打造道教圣地,不要仅限于对道观的静态展示,还要借助创意挖掘道教名山的文化内涵。通过旅游情景规划和项目体验设计,将历史事件、聊斋故事、道教文化等人文因素寓情于景,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参与性,通过定期举办道教学术研讨会、道家文化节等活动,展示源远流长的道教音乐、建筑、武术、茶艺等文化,以吸引海内外远程游客,还可以结合休养、疗养旅游做大做足道教养生文化,将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道家文化发扬光大。
4 发展大旅游,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现代旅游业是一个跨行业的大产业,具有高度的联动效应。发展大旅游就是要依托崂山区现有的发展优势,创新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以大旅游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格局,使其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基地的建设。
4.1 建设我国北方地区会展基地,积极推进会展旅游
会展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现代制造业对接市场的窗口。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一个现代化城市必定具有世界性现代化会展中心。制造业专业化是我国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方向,这为区域性会展中心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会展业正处于全方位发展的时代,在不断细分的会展市场中青岛会展业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空间,它将发展成为继上海、北京、广州等全国性会展中心后的区域性、专业化的现代会展中心。
崂山区是青岛国际会展中心所在地,又是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洁净的空气、辽阔的大海、宁静的海滩、绿色的山脉构成了对会展业最具吸引力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组织大型会展具有独特的优势。现代化的会展中心应该是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专业会议中心和展览中心的结合。为此,崂山区可以考虑建设成由多个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组成的会展建筑群,发展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制造业基地对接世界的窗口,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国际化会展基地。
作为会展业和旅游业的衍生物——会展旅游,具有吸引范围广、参展人数多、市场集聚程度高、产业关联度大等特点,是一个蕴涵巨大开发价值的高利润产业,已经迅速发展成为旅游业的新宠。为此,崂山区要加强为会展旅游配套的城市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对会展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宾馆、饭店接待能力,健全各种娱乐配套设施,为参展人员营造休闲、商务、观光为一体的理想乐园,把会展旅游业做大。
4.2 发展旅游地产,盘活地产市场
旅游地产,即酒店与高档住宅的结合,如产权式酒店、时权酒店及分时度假酒店,它们是介于房地产和酒店之间的一种中间旅游产品,也是当前旅游地产中发展最快的新兴领域。旅游地产的发展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级住宅入住率低带来的种种弊端,又可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保持房地产业长期盈利,增加对地方财政的贡献。
旅游房地产发祥于法国,20世纪60年代法国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别墅度假村首先以分时销售的方式招揽客户,一举解决了具有旅游度假性质的异地高档别墅经营管理问题,并实现多方受益,此后该模式很快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推广。而在我国,旅游房地产还刚刚开始,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已经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且势头良好。
房地产业一直是崂山区的支柱产业,对崂山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前一段时间。崂山区受到富人住宅投资过度带来的多重困扰,目前土地资源已经十分缺乏,且如果继续以往的高档住宅开发模式,各类矛盾势必不断积累。据此,我们认为发展旅游房地产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不但可以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时还可以联动解决崂山区高档宾馆饭店严重不足的问题。
5 创新制度环境,做大做强旅游品牌
发展崂山区大旅游是青岛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做大做强现代旅游业,做精做足旅游品牌,青岛市应正视崂山区旅游管理中存在的制度问题和发展瓶颈,通过管理制度创新和行政区划调整,为现代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5.1 创新管理体制,做强旅游产业
良好的管理体制是促进旅游开发的重要保证,而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管理体制是制约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首要因素。崂山区旅游产业管理中存在严重的制度障碍,崂山区旅游行业管理的主体是崂山区旅游局,但实际上目前主要的旅游管理单位有五六家之多,由于各景区级别不一,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多头管理现象十分突出,其中以崂山风景区凌驾于区旅游局的单独管理最为突出。这严重分割了崂山区旅游资源的整体性,不利于体现崂山区山海奇观、道教名山两大特色,不利于崂山区旅游品牌的做大做强。而且,现行管理体制成本高、效率低,潜藏着很多社会矛盾,严重损害了当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对崂山风景区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关系到崂山区经济社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我们认为青岛市应该站在发展大旅游产业的角度,本着有利于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开发、优势整合,有利于行业管理、部门协调的原则,建立一个具有高度行政权力和协调能力的管理机构,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属地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此,我们建议将崂山风景区的管理权下放给崂山区政府,使其对辖区内所有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保护和开发,并统一考虑景区开发和当地居民生活安排等问题。下放景区旅游资源管理权是充分挖掘崂山区旅游资源整体优势的制度基础,也是降低景区居民生活成本、提高其生活福利的保障。
5.2 调整行政规划,做大旅游品牌
“化区际问题为区内问题”一直是省级以下政府最常用,也最实用的手段。21世纪,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按照专业化发展的原则组织区域分工与合作,重新整合资源,谋求城市发展的最大效益已经成为各城市、地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目前,行政区划对崂山区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显著,不仅表现为高新技术发展空间不足,还表现为旅游资源被分割,旅游产业整体效益难以发挥等方面。
崂山区是青岛旅游的品牌,是整合旅游资源的最佳空间载体,相同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在崂山区比在周边区县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更好的经济效益。独特的山海相依景观是崂山区和青岛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根基,但目前崂山区山体和优质海岸线却被分割在不同的行政单元里,极大地降低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模效益组合的优势。一方面,过于零散的线路开发把游客限制在前海、太清宫等少数热点景区内,造成局部区域开发过度;另一方面,与主体景区之间联系很少的景区,如即墨境内的崂山余脉和东北部滨海旅游资源,其旅游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就是对资源的浪费,就不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建议青岛市调整行政区划,将即墨市的鳌山卫镇划归崂山区,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旅游业发展拓展空间,这一方案不仅可以提升崂山区和青岛市的“大旅游”档次,也可以为崂山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总之,崂山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崂山区单个产业发展,更是关系到青岛市大旅游业能否充分发展,关系到山东旅游业如何振兴的问题。崂山区的发展始终不能忘记自己在新时期的职责,以“大旅游”产业为主体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服务的会展中心、管理中心、商贸中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新型工业化时期赋予崂山区的历史使命。
21世纪开启了中华民族崛起的新纪元,工业化和城市化将共同推动我国不断走向富强、繁荣,将会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