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K理论的微课教学——以“我国的政党制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政党论文,课教学论文,理论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兴起于美国的“微课”(Microlecture)2010年后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选择哪些教学内容作为微课的课程资源?选择哪个教学环节开展微课教学?教学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相关理论。PCK理论研究权威格罗斯曼教授认为PCK由四部分组成:“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的知识、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笔者试结合PCK的维度,围绕“我国的政党制度”一课,探索微课资源的选择和建构。 一、以主题为核心,通过微课提供知识背景 PCK要求教师了解“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会分析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确定一个主题,发现其有助于主题教学的逻辑关系、背景知识和关键问题,同时思考通过何种策略来更好地呈现知识。从经验的层面看,对相关主题的历史背景、思想脉络、现实状况的介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相关主题。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无法真正做到这一点,微课则给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一课中,围绕作为主题的“政党制度”,有“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党的执政方式”“党的指导思想”以及“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等相关知识,而这些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大的主题背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我国政党制度”这节课的一条主线,它或隐或现地存在于这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中。如果有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知识,学生就会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这对相关知识的教学有很大帮助。但由于篇幅的关系,教材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点到即止,没有透彻充分地介绍。而在课堂上补充相关知识,又会占用很多教学时间,影响到该主题主干知识的学习。笔者尝试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剪辑成5分钟左右的小视频,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这种小视频的微课形式,结合历史课程的相关内容,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通过学生常用的流媒体平台发布。因为有了党史的背景知识作为铺垫,学生更容易认同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 这种视频类的微课,在制作时首先要紧扣主题,要研究与主题关联的历史、现实等相关背景对教学的作用。其次要注重视频材料的再创造。要把网上的视频变成微课,必须考虑接受者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接受习惯等,避免出现简单的视频剪辑。第三要脉络清晰。视频微课不等同于文字表达,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被画面所吸引,从而干扰信息的传递。这就要求视频的制作要特别注意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声音与画面的配合等因素。不难想象,制作一个好的微课视频,远比设计一个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来得困难得多;但一个好的微课视频,会极大地促进单元主题的展开。 二、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微课进行教学诊断 PCK理论还要求了解“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确定:教学的主题是什么?学生理解了哪些?何处有误解?学生为什么会产生上述误解?又如何纠正这些误解?教师在原有的教学流程中了解并解决上述问题后,必须在新授课后的教学测评中进行评价和引导。传统的教学测试题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学习者为参照,但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了解和纠正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在微课的运用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效果。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便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尝试在微课中设计嵌入式测试练习,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得到教学反馈,并在课堂教学中给予诊断、答疑。 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不时嵌入与微课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练习,使学生在学习完一个环节的内容后,马上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如果答案正确,则可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如果有错误,可以通过视频的再学习来查漏补缺。这种即时反馈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及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有针对性的纠正。笔者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微视频中设计了如下嵌入式测试: 【连连看】基于PCK理论的微观教学--以我国政党制度为例_微课论文
基于PCK理论的微观教学--以我国政党制度为例_微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