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K理论的微观教学--以我国政党制度为例_微课论文

基于PCK理论的微课教学——以“我国的政党制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政党论文,课教学论文,理论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兴起于美国的“微课”(Microlecture)2010年后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选择哪些教学内容作为微课的课程资源?选择哪个教学环节开展微课教学?教学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相关理论。PCK理论研究权威格罗斯曼教授认为PCK由四部分组成:“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的知识、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笔者试结合PCK的维度,围绕“我国的政党制度”一课,探索微课资源的选择和建构。

      一、以主题为核心,通过微课提供知识背景

      PCK要求教师了解“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会分析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确定一个主题,发现其有助于主题教学的逻辑关系、背景知识和关键问题,同时思考通过何种策略来更好地呈现知识。从经验的层面看,对相关主题的历史背景、思想脉络、现实状况的介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相关主题。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无法真正做到这一点,微课则给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一课中,围绕作为主题的“政党制度”,有“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党的执政方式”“党的指导思想”以及“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等相关知识,而这些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大的主题背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我国政党制度”这节课的一条主线,它或隐或现地存在于这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中。如果有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知识,学生就会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这对相关知识的教学有很大帮助。但由于篇幅的关系,教材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点到即止,没有透彻充分地介绍。而在课堂上补充相关知识,又会占用很多教学时间,影响到该主题主干知识的学习。笔者尝试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剪辑成5分钟左右的小视频,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这种小视频的微课形式,结合历史课程的相关内容,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通过学生常用的流媒体平台发布。因为有了党史的背景知识作为铺垫,学生更容易认同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

      这种视频类的微课,在制作时首先要紧扣主题,要研究与主题关联的历史、现实等相关背景对教学的作用。其次要注重视频材料的再创造。要把网上的视频变成微课,必须考虑接受者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接受习惯等,避免出现简单的视频剪辑。第三要脉络清晰。视频微课不等同于文字表达,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被画面所吸引,从而干扰信息的传递。这就要求视频的制作要特别注意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声音与画面的配合等因素。不难想象,制作一个好的微课视频,远比设计一个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来得困难得多;但一个好的微课视频,会极大地促进单元主题的展开。

      二、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微课进行教学诊断

      PCK理论还要求了解“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确定:教学的主题是什么?学生理解了哪些?何处有误解?学生为什么会产生上述误解?又如何纠正这些误解?教师在原有的教学流程中了解并解决上述问题后,必须在新授课后的教学测评中进行评价和引导。传统的教学测试题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学习者为参照,但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了解和纠正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在微课的运用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效果。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便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尝试在微课中设计嵌入式测试练习,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得到教学反馈,并在课堂教学中给予诊断、答疑。

      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不时嵌入与微课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练习,使学生在学习完一个环节的内容后,马上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如果答案正确,则可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如果有错误,可以通过视频的再学习来查漏补缺。这种即时反馈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及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有针对性的纠正。笔者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微视频中设计了如下嵌入式测试:

      【连连看】

      

      【想想看】

      中国社会各阶级救亡图存的运动,只有代表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成功。思考党能取得成功的因素有:

      思想因素:

      道路因素:

      方式方法:

      其他因素:

      基于微课的嵌入式测试练习不同于课堂练习。微课本身时间不会太长,因此微课嵌入的测试练习更不能太多。为了不影响微课学习,嵌入式测试练习首先应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原则。上述练习,从静态的角度看,试题都比较简单,此举在于让学生静心回顾并思考看过的视频,从时空的角度归纳视频所传递的信息。“连连看”的练习从时间上看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而“想想看”则是从空间上分析党的领导和执政的成功要素,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夯实基础。其次是即时反馈的原则。学生在微课学习时需要有即时的反馈,这种反馈可能是人机互动的,可能是教师在线的,也可能是同伴互助的。“学习一测试一反馈”的及时进行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在嵌入式测试中遇到问题,会相互之间在线讨论,相互说服不了还会求助于教师。如关于“想想看”的有关问题,学生在QQ群里讨论得非常热烈,教师也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三、以专题为纽带,通过微课拓展教学内容

      关于PCK理论中的“课程和教材的知识”,正如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意义表现为教材在课程中是知识的容器、知识的火种。教师通过教材向学生展示的知识是有限的;如何在展示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和批判精神,这才是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思想政治课程知识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还糅杂了社会、历史、心理等内容。课程知识涉猎广泛和教材承载量的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注定了思想政治教材无论是知识内容还是体系逻辑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微课的出现有助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矛盾,完善和拓展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

      在“我国的政党制度”课堂教学完成后,笔者围绕政党制度这个主题,制作了三个专题的微课复习,分别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的政党制度”。这种复习微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既要照顾到“金字塔”中低层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和思维路径。因此微课复习主要是巩固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同时拓展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专题,笔者在帮助学生进行常规复习之后,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大、政府的关系?如何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联系起来?在拓展教材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探究现实生活。同样在“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微课专题中,笔者在复习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后,要求学生思考我国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有何不同。在分析过程中,要求学生除了分析人大和政协的性质、职能和产生方式等不同外,还要进一步引导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思考人民政协与西方的民主比较有何特点,使他们理解人民政协属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的政治传统和文化特点。

      这些微课复习中的“微问题”,由教材知识出发,向知识的更深和更广处漫溯。这样的拓展并不需要教师即时解释,也可能没有一致的答案,只希望能激发部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唤起学生对知识和生活的联想。它需要以教材知识为基础,更需要教师具备“横看侧看”的角度、“曲径通幽”的深度和“柳暗花明”的亮度。

      但微课的具体运用,只是对传统课堂时空的有效补充,要使微课教学真正成为一种主导的教学组织形式,除了技术的进步,还必须与具体的学科教学相结合,解决带有学科特点的问题。以上是笔者作为一线政治教师尝试微课教学后的一些感悟,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标签:;  ;  ;  

基于PCK理论的微观教学--以我国政党制度为例_微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