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及其区域差异研究[1]_国内宏观论文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及其地区差异研究[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劳动力论文,差异论文,需求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 求将会逐步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会逐步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将 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导部门。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 数已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 展,与此相应的是,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从 业人员的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先是缓慢上升,80年代中 期以来大致保持稳定,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则不断上升,可见,我国第三 产业已成为现阶段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部门。

一、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特点

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非常广泛,依据实际情况,我国第三产业分为两大部门 ,即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 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及为社会公共需要服 务的部门。与第一、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实际上是第一、二产业发展所导致的间

接需求

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直接需求, 二是由于产业部门间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所导致的间接需求。第三产 业是为第一、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服务的,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 础,随着它们的发展,必然会由于产业部门间的“联系效应”对第三产业产生刺 激,从而形成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因此,可以认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是 第一、二产业发展所导致的间接需求,当然,这种间接需求的实现同样需要直接 投资。

2.在市场经济下第三产业一般存在两类不同的劳动力需求,我国

还存在第三类

在市场经济下,第三产业一般存在以下两类不同的劳动力需求:(1)对追 求利润最大化的第三产业业主来说,其劳动力需求在理论上应满足雇佣最后一个 单位劳动力的边际劳动收益正好等于其边际劳动成本这一原理;(2)对一些不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政府部门、教育、科研、文化单位以及其他公用事业 单位来说,其劳动力需求显然不能符合上述原理,从理论上讲,为实现效用最大 化而做出的决策,构成这些单位劳动力需求的基础。我国第三产业部门除存在上 述两类劳动力需求外,还存在第三类劳动力需求,在我国第三产业经营单位中, 有许多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尚不能完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决定劳动力需求 量的尺度,它们的劳动力需求还要照顾到保证就业、稳定社会等多种要求。这种 劳动力需求实际上决定于劳动力供给(目前,这种情况正在逐步改变)。由于我 国的劳动力数量庞大,所以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往往大于利润最大化时的劳 动力需求量,存在冗员失业问题。

3.第三产业大多数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同样投资水平下的

劳动力需求量要高于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包括了具有多种生产方式的行业,虽然有一些是资本密集型行业, 但绝大多数行业均是劳动、技术、知识密集型,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同样投资水 平下的劳动力需求量要高于第二产业。例如商业饮食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原值一般 仅为工业企业的1/3,科教文卫业仅为1/40。

二、新时期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高度的重视,其劳动力需求主要表 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比重稳步上升

70年代末以来,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占从业人员总量 的比重稳步上升。1978年,第三产业有从业人员近4900万人,占从业人 员总量的比重为12.1%,比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低5.3个百分点;到 199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达到12700万人以上,是1978年的 2.6倍,其比重也上升到21.2%,仅比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低1.2 个百分点。由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自1986年以来一直在22%左右徘 徊,可以肯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将在短期内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 解决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大。

2.各行业、各层次从业人员数量普遍增加,从业人员的层次结构

和行业结构已发生变化

据表1,1993年与1978年相比,各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除地质勘 查业、水利管理业下降外,其他各行业都有所上升,但上升的幅度差距很大,批 发零售贸业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社会服务业增长速度快,所占 比重上升,其余各行业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所占比重下降;从各层次来看,第一 层次和第四层次增长速度较快,所占比重上升,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增长速度较 慢,所占比重下降。显然,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结构不尽合理,今后应大 力提高第二、三层次从业人员的比重。

表1 1978—199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变动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1994》第86—87页计算

3.不同经济类型从业人员的变动速度相差很大,第三产业从业人

员的经济类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第三产业经营单位中,国营单位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劳 动力需求占绝对优势,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转变。在1992年 的11742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国有单位职工占42.4%,城镇集体单 位职工占11.1%,城镇个体劳动者占6.0%,乡村劳动者占39.5%, 其他经济类型从业人员占1.0%。与1978年相比,城镇个体劳动者和乡村 劳动者分别增加了691.4万人和3452万人,所占比重分别上升5.8和 15.1个百分点,而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职工,虽然绝对数量分别增加了 1964万人和702万人,但所占比重却分别下降了19.4和1.2个百分 点,说明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已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

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经济体制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第三产业 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体制和经济调节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改 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来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自我服务的 生产和生活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分离出来,成为社会化的第三产业的一部分,这大 大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不仅如此,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还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许多行业的发展,如商品批发零售、金融 、保险、广告、商业代理、咨询、商业情报、商务公证、家庭服务等。这些行业 是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的兴起和发展,对劳动力形成大规模的需求。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扩张了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科学研究 以及技术开发和应用,增加了对科技人员的需求,生产、经营、消费活动的信息 化和社会化,需要大量劳动力在信息交通行业就业,生产、经营、消费的智能化 和自动化,使电子计算机开发应用行业、软件生产维修行业兴起,这些行业对劳 动力产生需求,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又要求教育事业有相应的发展,导致教育工 作者的增加。

再次,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提出了要求,也 提供了保证。第三产业是为第一、二产业提供服务的,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规模 和效率是它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二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 993年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1倍(按可比价 格计算),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4.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速 度很快,因而对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保证。

第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促进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促使国民收入和居民收入迅速增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 多,消费结构创新,市场容量扩张,从而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大规模地增加第 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对1979—1993年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比重 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一个社会劳动者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分析 表明,两者之间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模型如下:

Y=0.6307X[0.6405] (Ⅰ)

R[2]=0.9810, S=0.4048, F=671.4

式中,Y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X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指数(按可比价格计 算,1978年=100),R[2]为相关指数,S为剩余标准差,F为F检 验值,模型的统计检验圆满通过,可用于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进行预测。

最后,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变动还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城市化可 以极大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只有当人口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活动相对集中, 才能使行政、金融、保险、房地产、通讯、商饮、医院、学校以及其他服务行业 的经济效益提高;同时,城市化可以密切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效应”,提高投 资乘数,从而增大第二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刺激,使第三产业产生更多的劳动 力需求。我国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197 8年—1993年我国市镇人口比重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相关系数高达0 .9880,大致市镇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上 升0.9个百分点,两者之间的数量可用以下的回归方程表达:

Y=-4,9772+0.8969X (Ⅱ)

r=0.9880, S=0.4788, F=583.5

式中,Y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X为市镇人

口占总人口的比重,r为相关 系数,S为剩余标准差,F为F检验值,模型的统计检验圆满通过,可用于对短 期内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进行预测。

三、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地区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城乡之间、各地区之间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差异很 大,因此,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

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东、中、西差异显著

据表2,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地区差异很大。1993年,第三产 业从业人员比重最高的北京市,达43.4%,最低的贵州省仅有11.8%, 相差30个百分点以上。东、中部地区的各省、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较高,1993年除河北、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广西、海南以外,其余都 在20%以上,最低的河南省也在16%以上;西部地区的各省、区比重较低, 1993年除甘肃省为20.4%以外,其余都在20%以下,有三个省、区还 在15%以下,东、中、西差异显著。

表2 1993年各省、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1994》第83页,《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 993—1994》第108—121页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4》第4 4—46页计算

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城乡差异十分明显

从表2可以看出,全国所有省、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都是城市高 于乡村,相差最大的青海省在35个百分点以上。城市和农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比重的省际差异也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省农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在1 0—15%之间,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 高,在15%以上,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边疆和少数民族省、区则在10%以下; 大多数省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在20—30%之间,北京、天津、上 海三个直辖市和广东、海南两省以及城市数量相对较少的边疆和少数民族省、区 ,比重在30%以上。

3.流通部门从业人员的比重,省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流通部门是第三产业中具有与第二产业相似的生产特性并直接服务于第一、 二产业的部门,目前,它的从业人员数量约占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的40 %。1993年,我国有一半以上的省这个比重在35—45%之间,但由于种 种原因,省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比重最高的黑龙江省达48.5%,最低的北 京市仅有28%,相差20个百分点以上。部分省、市、区之所以会偏高或偏低 ,与它们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如北京市,流通部门从业人员数量 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仅有28%。主要原因是由于北京作为首都,具 有其他省、市、区无法比拟的行政、管理和文化职能。因此,北京市第三产业从 业人员中,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教育、文化、科研等行业从业人 员的比重很高,从而导致流通部门从业人员的比重相对较低。东北三省流通部门 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在45%以上,与东北作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交通运输、仓 储和批发零售贸易从业人员比重相对较高有一定的关系。

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地区差异的因素很多,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 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和城 市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越高。1993年各省、市、区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8579,1990年各 省、市、区市镇人口比重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9149, 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省际差异 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系。

另外,某些省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偏高或偏低,还与第三产业从业人 员的内部结构有关。如江苏、浙江两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江西、山西两省 ,但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却是后两个省高于前两个省。江西省第三产业从业 人员的比重偏高,主要是因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行业的比重较高, 山西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偏高,主要是因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流通部 门从业人员的比重较高,而江苏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偏低,主要是因为党 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较低,浙江省第三产业从业人 员的比重偏低,主要是因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第三层次的从业人员比重较低。

注释:

[①] 本文是在导师张善余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特此致谢

标签:;  ;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及其区域差异研究[1]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