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后农民工子女继续教育的困境与对策_教育论文

义务教育后农民工子女继续教育的困境与对策_教育论文

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的升学困境与破解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务教育论文,务工人员论文,困境论文,子女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1-0020-02

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两为主”的政策以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下文简称为随迁子女)的入学境况得到了很大改善,随迁子女基本实现了“有学上”的目标[1]。然而,随迁子女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却要面对升学难的问题。作为社会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随迁子女家庭对教育有着更多的渴求,他们希望子女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能够获得公平的升学机会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作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合理的教育诉求理应得到满足。但是,受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教育格局以及城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影响,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的升学问题远比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问题复杂得多。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随迁子女的升学之路与城市同龄人相比显得更加坎坷,主要体现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和完成高中教育后这两个升学环节上。这两个环节不但各自存在问题,且相互影响,使其升学问题更加复杂。

1.随迁子女继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选择空间有限

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初中毕业后,如果想继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有两种选择:继续在城市上学或回原籍上学。但无论选择哪种途径都会影响他们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影响其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

当前只有少数城市向随迁子女开放普通高中教育,并且随迁子女只能以借读生的身份接受高中教育且需要缴纳较高的借读费,而进城务工人员收入一般较少,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承担得起流入地普通高中的借读费,况且在接受完普通高中教育之后,却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这使得很大一部分随迁子女放弃在城市接受普通高中教育。除此以外,部分城市向随迁子女开放“三校”(中专、职校和技校),但是这些学校一般只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才愿意接收随迁子女,它们开设的课程主要为学生就业做准备,毕业生继续升学的可能性较小。目前只有部分成绩较差或没有继续升学意愿的随迁子女会选择“三校”,而那些义务教育阶段成绩优异且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随迁子女并不会选择这些学校。

2.随迁子女如回原籍参加中考则有知识不衔接的问题

如果随迁子女选择回原籍参加中考,其在流入地的义务教育经历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中考成绩。现行的中考制度中明确规定,中考试题由各地区自主命题,而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其城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与流出地均有所差别,这显然不利于他们在中考的过程中与流出地学生公平竞争,进而影响其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城市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要远远高于农村,但随迁子女大多并不能在流入地接受到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而只能在教学条件简陋、教师素质较低和教学质量较差的民工子弟校或者城市薄弱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低下的教育质量必然会使回乡参加中考的随迁子女在与当地学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与随迁子女回原籍参加中考一样,他们在流入地完成高中阶段学习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各地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所选用的教材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更何况近年来高考制度进行了改革,许多省份已经单独命题,流入地与流出地的高考试题差异很大,加之许多高中学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高考的指向性较强,使得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的随迁子女回到原籍参加高考时也必然面对所学知识与所考知识不一致的问题,成绩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使随迁子女在高考过程中不能与原籍学生公平竞争[2]。

3.随迁子女回原籍上高中需面临重新适应的问题

由于“二代移民”从小就在城市中长大,甚至有部分就出生于城市,他们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也认同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对他们而言,除了户籍不是城市以外已经和城里的同龄人没有任何区别,但是迫于升学压力,他们必须离开城市远离父母回到家乡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而如果他们顺利进入普通高中也必须重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这显然会对其学习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其高考成绩。

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面临困境的原因探析

1.制度改进相对滞后

由于全国城乡及各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各地居民在医疗和教育等方面享受的福利不同,而城市居民则要通过户籍制度来维护其在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福利优势。对于那些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而言,其父母一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了很多年,他们已经成为城市的建设者以及纳税人,理应享受到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教育资源,然而当前的户籍制度却将他们排除在这些福利之外。近年来,虽然有些地区教育福利与户籍制度脱钩,在某些城市随迁子女已经能够和本地学生一样接受到相同的义务教育,但是与户籍挂钩的中考制度以及高考制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进。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的是,随迁子女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的升学问题依然没有可供参考的政策,这直接导致流入地政府责任意识不强,更没有把随迁子女的高中阶段教育纳入到当地的教育规划中。

2.城市现有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足

当前已有部分城市向进城务工人员开放高中阶段教育,这些城市高中阶段的教育资源比较充足,本地学生初中的升学率已经很高。如北京本地学生普通高中的升学率已达到九成以上,这样的城市有余力拿出部分高中教育资源来满足外来人员的需求。但是对其他大部分城市而言,高中教育阶段特别是普通高中的教育资源并不充足,城市本地学生初中升学率都不是很高,他们很难也不愿意再从中拿出一部分教育资源来满足外来人员的教育需求。

3.流入地政府担心开放高中阶段教育将引发教育移民

正如开放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样,流入地政府在决定是否开放高中教育上始终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他们担心这将引发教育移民,进而挤占当地城市居民的教育福利。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城市学校在资金投入、教师及硬件设施配置等方面均要高于农村学校,最终导致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农村各级教育则相对落后。如果一旦城市各级教育资源全面开放,将会有更多的外来人员安排其子女进入城市学习,这种由教育引起的人口流动将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正是出于这种顾虑,流入地政府在开放教育资源时也总是设置一些门槛,把部分随迁子女排除在外,以减缓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所带来的人口流动的步伐。

三、破解思路

随迁子女的升学问题作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稳步推动户籍改革的前提下进行政策调整。

首先,要建立基于成绩折算的异地考试制度,同时消除流入地政府和随迁子女的顾虑。改革高考制度,让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但在报考大学时要占流出地的招生名额。此举则可消除流入地政府的顾虑,并通过成绩折算的方法来实现。具体做法是:根据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考试成绩、流入地所有考生成绩的分布以及流出地所有考生成绩的分布,利用统计方法把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高考成绩折算成流出地的高考成绩,以便他们可以以户籍所在地考生的身份参加原籍的大学志愿填报。这一方法具有可行性与便利性,因为,当前各地均采用网上填报志愿的方式,只要在考生高考志愿填报系统里嵌入相应的折算公式即可实现折算,最终达到异地考试异地填报志愿的目的。对随迁子女而言,也消除了在流入地所学高中知识与考试内容与流出地不一致的顾虑,并且也不需要返回原籍参加高考,节约了高考所带来的额外费用,保证了随迁子女升学机会的公平。

其次,建立相应的奖惩和补偿制度,明确流入地政府的责任并鼓励流入地政府对满足一定条件的随迁子女开放高中阶段教育。尽管高中阶段的教育并非免费的义务教育,但考虑到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的贡献,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公平的升学机会。与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利的相关政策一样,国家应针对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后的升学难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进一步明确流入地政府的责任。中央政府以及省级政府应评估城市高中阶段教育的接受能力,监督其拿出一定比例的高中教育资源,以满足随迁子女的教育升学需求。对于那些处理随迁子女升学问题比较好的城市,中央政府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而对于那些有能力开放高中阶段教育却未采取相应措施的流入地政府则应给予一定的惩罚。

再次,构建城市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信息平台,引导随迁子女高中阶段教育的有序流动。由于许多城市总体的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有限,这些城市能分配给随迁子女的教育资源也有限。因此,需要国家构建相应的信息平台,把流入地的教育资源及时地向务工人员公布,使随迁子女的家庭能够及时、准确和有针对性地了解各地教育资源的情况,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理性的选择,保证那些有升学意愿的随迁子女能够有序流动,以缓解流入地政府的压力。

标签:;  ;  ;  ;  ;  ;  ;  

义务教育后农民工子女继续教育的困境与对策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