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档案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途径、问题与建议_科技论文

加速科技档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问题和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化为论文,生产力论文,途径论文,现实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科学技术档案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阐述在第一生产力里面理应包括科学技术档案。为什么又要提出加速科学技术档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呢?讨论这个“转化”,实际上是加深对科学技术档案本质和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一)

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力时,总是把生产力区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有用的具体劳动生产力”,马克思称这种生产力为“物质生产力”,也就是现实生产力;另一种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剩余价值》中讲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即“在知识形态上产生的那种生产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分册, 第369页],它主要指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档案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一种形态,无论是理论形态、信息形态还是实物形态,从根本上说,都属于在知识形态上产生的那种“生产力”,即“一般社会生产力”,或称潜在的生产力。对这两种形态生产力的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中作了详细的阐述,证明了“科学力量只有通过机器的运用才能被占有”。所以说,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档案,只有通过一定的环节被系统地并入生产过程,转变为“物化的智力”,科学技术档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道理很简单,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档案只有转变为物质形态,直接进入生产过程,才能从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在这里,我们对这个“转化”的道理与关系,应该是十分清楚了。

科学技术档案属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像一部完整的机器,是由作用大小不等的零件组装的体系,不论零件作用怎样,缺少一个小螺丝钉也不能装配成一部完整的机器。残缺不全的机器,决不能正常运转。科学技术档案是当代生产力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当代生产力体系中若缺少科学技术档案这个条件,必将产生“反生产力”的因素。这就是科学技术档案在宏观生产力系统中的特性。微观生产力系统按其功能分为智力、物质、能量、信息四个子系统。智力系统发挥和指挥整个生产过程,并对之进行反馈调节,它和信息系统构成微观生产力的神经系统。科学技术档案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属于微观生产力中的信息系统,是当代微观生产力系统中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档案都具有生产力功能。

举例说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是技术转移。

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管理+……)

这个公式说明,科学技术全面渗透到社会生产力体系的每一个环节,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就要根据科学原理、定律,制造各种劳动资料。如原子能工业是在核物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若不能解决核反应的各种装置和设备,要建立原子能工业将是不可能的。从自然科学理论的建立到技术应用的实现,其中要以技术发明为桥梁。正是这个原因,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自然力服务于生产过程,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

在技术发明和运用——也就是在技术转移中,革新生产工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使产品设计成为产品的现实生产过程,必须采用相应的生产工艺。一个新产品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新工艺的采用。因为新工艺是科学发展的产物,所以应用最新科学成果,改进生产工艺,就成为科学物化的具体途径。其公式为:

科学→技术→生产

很简单的道理是: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将要相应地产生工艺技术文件。在这些工艺技术文件中,真实地记录了反映创新过程的工艺规程、工艺守则、劳动定额表、工具和材料定额以及其它表格卡片等。其中工艺规程是最重要的工艺文件,它反映工艺创新过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工艺规程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工艺路线和工艺工序。工艺路线文件反映和记录了加工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的加工路线;工艺工序则具体记录和规定了加工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的加工路线。工艺工序文件则是具体指导各道工序操作的依据。而工艺的设计、工艺规程的制订,都直接依赖于科学的发展水平。随着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和技术的转移,工艺也逐步地成为技术转移过程中科学的应用,对技术工艺文件的管理,也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即科技文件材料学。各种工程都有自己的工艺,有机械制造工艺、食品制造工艺、冶金工艺、金属工艺、造纸工艺等,而各种不同门类的工艺都是由各种不同门类的技术工艺文件所组成的。如机械产品,在不同的生产过程所形成的工艺文件一般有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查记录、工艺方案、产品零部件工艺路线表、木模工艺卡片、砂型铸造工艺卡片、熔模铸造工艺卡片、冲压工艺卡片、焊接工艺卡片、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典型零件工艺过程卡片、标准零件工艺过程卡片、成组加工工艺卡片、机械加工工序卡片、单轴自动车床调整卡片、多轴自动车床调整卡片、数控加工程序卡片、弧形锥齿轮加工机床调整卡片、热处理工艺卡片、感应热处理工艺卡片、工具热处理工艺卡片、表面处理工艺卡片、化学热处理工艺卡片、电镀工艺卡片、光学零件加工工艺卡片、塑料零件注射工艺卡片、塑料零件压制工艺卡片、粉末冶金零件工艺卡片、装配工艺过程卡片、装配工序卡片、电气装配工艺卡片、油漆工艺卡片、操作指导卡片、检验卡片、工艺附图、工艺守则、工艺关键件明细表、工艺质量分析表、工艺质量控制图、产品质量控制点明细表、零部件质量控制点明细表、外协件明细表、配作件明细表、某零件明细表、外购工具明细表、组合夹具明细表、企业标准工具明细表、专用工艺装备明细表、工位器具明细表、专用工艺装备设计文件、材料消耗工艺定额明细表、材料工艺定额汇总表、工艺文件标准化审查记录、工艺验证书、工艺总结等技术文件材料。

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工艺愈来愈起着重大的作用,因为科学是通过工艺进入生产和技术创新的过程。有人认为,工艺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完整和结合的指标。也可以认为,工艺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首要条件。因此科学不仅通过对生产力要素的渗透,而且通过创新工艺不断地改变生产力内容的结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此,马克思认为:“大工业的原则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样,把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成各个构成要素,从而创立了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3页。)

通过以上分析,结论应该是:(1 )科学技术档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都具有生产力的功能;(2 )科学技术档案作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3 )科学对生产要素的渗透,要依靠完整的科研档案;(4 )创新工艺改变生产力内部的结构,离不开各种类型的工艺文件。

但是科学技术档案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还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由于它不是一般的物质形态,而是知识形态。所以卖方出售技术(包括反映该技术的技术档案和资料)后,自身并未失去技术;买方购得技术(包括技术档案和资料)后还可以向第三者出售,自己也未失去技术。当然,买卖双方有特殊商定的技术(包括档案)转让例外。

人们对科学技术档案价值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不断深化的。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档案价值的追求已超越了单纯对科学技术档案管理的理性价值的追求,而转向对科学技术档案有效社会价值的追求。社会主体并不仅仅对档案价值满足于对可能价值形式的预测,而必然要去追求现实的、具体的、确定的价值,创造能满足主体特定需要的活动成果。这就在观念上要确定科学技术档案的价值目标,使主体需要与活动成果具有的功能在观念中直接吻合。这样通过主体发现自身对科学技术档案资源的需要到对科学技术档案资源价值的确认,进而确定国家档案事业的价值目标体系。这就在观念的深层次中形成有利于加强国家档案事业管理的价值观念,为档案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

如何使科学技术档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服务,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服务,这既是形势要求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又是理论上和工作上要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第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的事件,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增强国力的重要性。当今,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世界经济的竞争已经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物化在产品中的技术水平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已成为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推广运用能力与推广运用速度的竞争。因此,科技成果转化已历史地成为国际性的命题。所不同的是国外不用“成果转化”这个词,而是用“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或“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等。1996年5月15 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这是一部规范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单行法律。它是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据了解,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就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门制定一部法律。美国制定有《美国联邦技术转移法》,以色列有《工业研究开发鼓励法》,从内容上看,都仅仅是规范科技成果转化部分活动。从国际上科技立法的情况分析,我们研究科学技术档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课题,就更缺乏经验了。但当今世界,技术称霸,已逼到了我们的大门口。因为科学技术档案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是科学技术存在和储备的重要形式,是科学技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更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档案部门应该研究这一课题,这是档案工作者的时代责任。

1998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实地考察中, 了解到科技成果转化喜忧参半,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少,速度慢,应用规模小。据科技部门估计,在我国每年取得近3万项科技成果中,只有20 %左右的成果转化并批量生产,而能形成产业规模的大约只有5%。 据南京市今年上半年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全市每年开发研制的科技成果逾千项,但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而最终能够实实在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足10%。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张玉台说, 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为60 —70%,这就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在全省科学技术大会上要求:“今后一定要把推进科技进步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促进科技成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第二,当前的问题是,用什么办法和靠什么途径来加速科学技术档案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推进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概念应当是有益的。

科技成果——是指某一科学技术问题通过研究活动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并获得实践检验及社会承认。其主要特征为:(1)必须通过考察、试验、 研制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活动而取得;(2)必须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3)必须通过鉴定、验收、评估、评价或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等方式获得社会的承认或实践的检验。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规律——是指科技成果由知识性商品转化为物质性商品的全过程,是一种具有科技性质的经济行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市场预测确定科研目标——科技成果的产生——科技成果的转移——科技成果的运用。

科学技术档案工作就是要按照科技成果的形成和转化的规律,做好各个环节档案的形成、积累和开发利用工作,努力使科技档案工作渗透到科研成果形成和转化的全过程。在科研成果形成和提高转化率的同时,实现科学技术档案价值的转化。

根据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科技档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主要有:

(1)科学技术档案资源直接进入生产过程。如产品档案、 设备档案、工艺档案以及中间试验过程中形成的设计与试制文件、工业性试验过程中形成的推广示范与技术服务方面的文件、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推广运用方面的文件等与生产活动的直接结合,渗透在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运用科学技术档案资源在科技载体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使其智慧结晶物化到劳动者,转变为生产技能,在直接生产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科学知识的口头传授;二是利用知识载体进行的变态传授。档案作为知识的载体是进行变态传授的主要形式。从总体上看,变态传授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基本形式。伴随着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存在着一个劳动力的智力再生产过程,主要就是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主要表现为档案价值的转移和档案价值的物化。

(3)继承、 借鉴科学技术档案的成果性质及其信息促使科学技术档案与科学技术、与生产融为一体,缩短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加速科学技术档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任何科研活动都不是从“零”开始的。都必须充分利用前人已有的成果为起点。因此,继承前人已往获得的知识、经验,以及了解前人还未解决的问题,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前提。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03页。)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切科研活动都是一个继承前人档案资源和已取得成果与有关信息积累并丰富当代档案资源的过程。例如,伽俐略的落体定律和波义耳定律都是从最原始的观测档案信息中直接概括出来的。

(4)科学技术档案的管理体系与经济管理体系相结合, 使它和经济、管理诸因素融为一个现实的综合力量,并使之成为实现生产目标而协调运转的有机整体,因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综合力量的根本特点,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指标体系的综合性、战略性和理论性。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发展经济要靠高科技,而发展高科技要靠管理。所以当代在高科技上争夺的要害是研究管理。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它的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13%。日本人总结他们经济发展的四项要素是:研究管理的成功;生产技术的成功;市场开拓的成功;劳力协作的成功。管理列为第一要素,并且是后三个要素的基础。在后三个要素中都包含着第一要素的内容。

第三,科学技术档案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几种具体模式。

探讨这一问题,更为现实的方法还是以分析当前我国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的几种情况为基点,进行综合研究。

我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情况,可归纳为五种。科学技术档案价值的转化要与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相统一,使之成为一个转化的整体,才能实现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这五种转化模式是:

第一种模式:

这一模式反映了科学技术与生产以及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和过程。在这一抽象的模式中,对科研文件材料及其档案,要求跟踪管理。下达科研任务的同时对科研文件的管理和归档按照科研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完整、准确和丰富的档案资源。这里还要把握两点:(1 )经济发展中对基础研究等领域提供的档案信息,要即时反馈;(2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过程的档案资源,要按其形成规律积累并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开发利用。

但是,现实生活中仅靠第一种模式,还难以反映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复杂情况。科学技术档案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要研究的课题比第一种模式的难度要大得多。实际工作中,更要注意和研究下面四种模式。

第二种模式:

这一种模式,企业同时作为科研资源、中介环节和吸收体的行为主体。从科研成果的研究开发直至新产品走向市场,基本上是在企业内部形成的。当然,所谓企业自主的开发并不是不需要借助外部的科研力量。不过,他们从企业外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所吸纳的不是具体的科技成果,而是研究开发的能力。

我国一些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正常机制的企业(主要是大型企业和少数中型企业)基本上采用了这种方式。在国外,这种模式较为普遍。在这一模式中,科学技术档案价值的转化工作,要抓住科技资源、中介环节和吸收体三个关键。在企业要抓住科学决策、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文件和档案,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缩短从科研到技术转移到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要抓住研究开发所形成科研成果的跟踪建档工作。就是要建立科技源被社会吸收以后的跟踪档案。目的是为科研再生产积累丰富的档案资源。

第三种模式:

这是我国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这里的“转化”实质上是科技成果作为商品的一种买卖关系,中介环节实际上是一个“技术市场”。根据中间试验(二次开发)是在研究部门还是在企业中进行,又出现A、B两种不同的情况。A 为所转让的是不成熟的实验室成果;B为所转让的基本上是成熟的成果, 一般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成果。在这一模式中,关于科技档案价值的转化工作要重点抓住成果研制、中试和成果转让三个环节中档案的形成和管理。企业要特别注意积累中试活动中所形成的真实记录,包括失败的记录,为新产品的更新换代服务。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要特别注意积累决策和成果转让的档案材料,为科研再生产服务。

第四种模式:

这是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新出现的一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也是科学技术档案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一种新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究开发出新科研成果后,创办企业直接加以利用,科技成果由这些研究机构自身吸收,没有中间环节。在这一模式中,科学技术档案工作要抓住决策、成果研制、中试和试验性生产以及市场方面的档案材料的形成和积累,为科研再生产和产品再生产服务。以产品档案为重点,抓好有关档案的管理,加速科学技术档案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五种模式:企业直接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技术转移,实现技术进步。

采用这种方式,企业得到的是成熟的水平较高的技术,只要科学地加以消化,就可以进入生产过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的技术改造,基本上也是靠这种模式完成的。在这种模式中,企业把引进的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通过消化吸收与生产融为一体,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这一模式中要将引进的技术档案与资料(引进的专利实际就是专利档案)和引进的设备,做好消化吸收工作,特别注意要保证生产调试和竣工验收过程中的档案完整和准确,伴随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

(三)

从构筑跨世纪经济发展新形势的目标出发,加速科学技术档案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加快江苏经济新格局提供有力的支撑,这是档案部门当务之急。要加速这种转化,首先就要研究可能影响转化的因素。当前影响加速“转化”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科学技术档案工作与科学技术工作和经济工作脱节的问题尚没有根本解决。科技档案管理尚不能全面渗透到科技管理和经济管理的相关环节。有关部门对科技档案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关系与作用尚不认识。据对一些科研院所的抽样调查,有54%的单位认为成果转化与档案质量无关;档案部门积极参与成果转化工作的只占15%。由于科研部门和生产部门对科技档案资源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需求不足,导致了科技档案资源管理与科研工作和经济工作的脱节。

第二,据对部分科研单位1995—1998年所完成的科研项目(不含社会科学)档案情况抽样调查:其归档率为100%的单位占57%; 归档率为80%的单位占27%;归档率低于50%的单位占8%。这一抽样情况, 从一个方面说明,社会对科技档案资源的需求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尚不能得到满足,因而使社会对这种需要的“刺激”失去调节,直接影响了“转化”。

第三,科技档案管理体制对适应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尚不健全、不强化,缺乏从管理体制上消除不利于“转化”因素的能力。在抽样调查中,有23%的单位认为该单位有些科研成果不能转化是因为该项目的核心材料没有收集归档,在转化中缺少原始依据,直接影响成果的转化。还有些单位由于档案归档的质量不高,反映该科研成果水平的重要材料未归档,因而造成开发部门在推广该成果的过程中,不是利用依据该成果真实性的档案,而是依靠有些科技人员的“小金库”和“脑袋”,这就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效率和价值。也有个别单位因科研项目档案未归档,当某科研项目的负责人退休或调离后,造成很有开发价值的科研档案无法转让。还有的单位科研成果转让后,认为名也有了,钱也有了,该成果档案是否要继续保存就不去关心了,因而影响了该单位的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影响了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影响了“转化”。

第四,“转化”还受到科技档案的自身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的制约。如科技档案人员的素质和管理的无效结构以及保障转化的法律环境等。

当前世界各国的科技价值目标都转向了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加强产业技术开发,提高研究开发能力。产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通过发展先导技术以获得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我国也提出了科技工作总方针和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为此,对科学技术档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提出如下的建议:

一、要有加速科学技术档案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舆论导向

在舆论导向方面,要提高人们对科学技术档案与第一生产力之间关系的认识,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档案的关系,还有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能力与积累丰富的科技档案资源的关系等。正如我们用“成果转化”而国外不用这个词一样,我们用“科学技术档案”这个概念,而国外是用“技术档案”或“新技术档案”这个概念。国外技术档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靠市场导向和技术的增长方式以及知识的再生产规律来实现的。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在60—70%,新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创新都比较快,这里面除其他原因外,可不要忽略他们对这方面档案资源的积累、管理和运用方面的“秘密武器”。当前我们还要靠舆论宣传提高大家在这方面的认识。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人对技术档案的商品属性持否定态度;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技档案之间的关系有异议:对技术档案与技术市场之间关系更视为禁区……这些认识不提高,不仅影响了档案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知识经济时代,研究和考察国外的档案工作,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研究和考察他们运用档案资源在推动本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和经验。

二、科学技术档案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有一个促进转化的法治环境

我国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在档案工作方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等。这些为加速科学技术档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法律保障。科技成果的研制、开发和转化与其科技档案之间既是一个整体又具有它们各自的发展规律和各自的特点。两者的有机结合,需要有一个统一和协调的法律来保护和推动,使其发挥最佳效益。为此还必须营造一个伴随着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的科学技术档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法治环境。随着我国科技转化工作走上快车道,科技档案工作也必须随着科技成果的转让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而同步运作,随着高新技术的培育和发展过程而同步运作。两者均要在统一的法治轨道上运行。在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不同层次的主体,由于社会的实践不同,价值需求的不同,以及其他历史的和文化的因素和影响,存在着对科技价值观和档案价值观在认识上的种种偏见,甚至有的形成价值冲突,影响了科技成果包括科技档案价值转化活动的深入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各层次活动主体的科技价值观和档案观的统一。

三、档案工作的管理形式要适应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

任何一种类型的档案管理形式,都是为发展服务的。我们研究科学技术档案的管理,首先要对科学技术档案这一概念的涵义有所了解。科学技术档案是指在科学与技术活动中所形成档案的总称。由于科学和技术两者的工作性质、任务不同,因此科学与技术活动中所形成的档案类型、作用也是不相同的。自然科学研究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类档案,就其本质来讲都属于知识形态的东西。技术活动是指生产过程的劳动手段(如设备)、工艺流程和加工方法,是属于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领域活动。因此,技术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类档案的特点,是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在技术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类型档案对生产的关系更密切。如仪器设备档案是生产的“先行者”;产品档案、工艺档案、标准化档案,它们是指导某项产品进行生产活动的直接依据,具有现行的执行的职能。按照这一特点,在技术活动中所形成的仪器设备档案、产品档案、工艺档案、标准化档案、基本建设档案等,就要选择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需要的管理方法。既要坚持集中统一管理一个单位档案的原则,又要从方便于科研和生产出发,按照各科研单位和各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集中统一管理的形式。综合档案室不能是一种模式,而应是多种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是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要求。发展是硬道理,任何管理模式,都要为发展服务。

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提高人员素质是加速“转化”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认为,科学发现是科学应用的首要前提。基础研究在档案事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础研究的“基础”二字,有根基和重要的意思。在三类研究中,基础研究好比树根,应用研究好比枝叶,发展研究是结出的果实。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根深才能枝壮、果丰。据统计,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有70%以上来源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关系到一项事业和一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投资。同样的道理,档案事业要改革,要发展,要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不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是不行的,否则,那只能是一句空话。当然,关键还在于提高人的素质。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国家兴衰系于教育。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放到了重要位置。提高人的素质,是加速科学技术档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档案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十五”规划工作已全面启动。21世纪初的中国怎样发展?战略目标如何?指导方针怎样?发展重点是哪些?重大改革需要做那些调整?这些事关中国大局的问题,也是世纪之交档案事业改革和发展要研究的课题。加速科学技术档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迫切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必将对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作出积极的贡献。

标签:;  ;  ;  ;  ;  ;  ;  ;  

加快科技档案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途径、问题与建议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