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槐美 许翔英 和国艳 廖玉琼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昆明 650032
【摘 要】目的:检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 二聚体含量变化,探讨充气式皮牵引套对卧床患者血流速度的影响。从而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临床指导意义。 方法:将70例住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用常规皮牵引及术后气压治疗,实验组用充气式皮牵引套,分别于入院当天、术前一天、术后第三天检测纤维蛋白原(Fbg)、D- 二聚体(D-dimer),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入院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D及Fbg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程采用充气式皮牵引套对预防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血液血高凝状态有效。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充气式皮牵引套;血液高凝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6-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老年人因年龄大,自身机能退化,骨质疏松加剧、髋周肌肉群退变,反应迟钝,易导致骨折发生,股骨颈骨折作为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1]。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可达40%-70%[2],Wilson 等研究显示股骨颈骨折3 - 7 d 血液凝固性最高,高峰期会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研究表明56. 7%的DVT 发生于受伤3 d 之内。血液高凝是老年人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股骨颈骨折病人由于术前、术后均需要长时间持续牵引制动,使局部静脉处于低流速状态,增加了血液粘滞度,堆积的凝血因子激活凝血系统,促使血栓形成[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55-75岁,平均61.2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54-76岁,平均62.5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当天、术前一天、术后第三天采静脉血检测纤维蛋白原(Fbg)、D- 二聚体(D-dimer),并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组:患者术前、术后全程采用间断充气式牵引套进行牵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术前、术后常规牵引+术后第2天开始气压治疗。
1.3疗效观察 比较下肢疼痛及肿胀情况,判断标准:测量膝下10cm小腿周径较健肢比较
重度:患肢周径>健肢7cm以上,下肢有明显胀痛感, 皮温升高, 皮肤颜色明显改变, 指压明显凹陷, 可见浅静脉充盈, 为重度肿胀;
中度:患肢周径>健肢4-6.9cm,下肢有胀痛感, 胖肠肌有压痛, 皮肤颜色改变, 按之有凹陷, 可见表浅静脉略充盈为中度肿胀;
轻度:患肢周径>健肢2-3.9cm,判断标准下肢有轻度胀痛感, 皮肤温度、色泽基本正常为轻度肿胀;
无肿胀:低于2 cm为无肿胀;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的秩和检验,以概率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 检验分析差异性,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比较(表1),实验组患肢肿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两项指标较术前均P<0.05
3 讨论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术前需要进行皮牵引制动,由于皮牵引套的捆扎及压迫静脉,使患肢肌肉泵血功能减退,而老年患者由于有许多影响手术时机选择的合并症,因而延长了手术前的等待时间,术前术前等待时间越长,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机率就越大[4],积极寻找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抗血液高凝的方法尤为重要。目前,术前预防血液高凝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用抗凝药物如:如低分子肝素、华发林、利伐沙班等药物[5],但该类抗凝药物的使用会增加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故术前应用的较少。多数的研究都是围绕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而对术前如何有效安全的预防血液高凝状态的报道还很少。
间歇充气式压力泵是一种序贯地对包裹于足踝、小腿、大腿的气囊进行充气加压的装置,它通过气囊的加压与泄压,能够分别对踝部、小腿和大腿产生5.99,3.99 和2.66 kPa的压力,使下肢血流速度增加240%,显著促进血液和组织液的循环,防止静脉瘀滞[6][7]。间断充气式皮牵引套是把有间断充气功能的脚套与皮肤牵引套结合起来,制成既有间断充气功能,又有持续牵引作用的装置,该系统包括4个腔室及两侧的牵引带,充气腔室分别1个在足踝,2个在小腿上,1个在大腿上, 充气加压时序贯地从足踝、小腿至大腿加压, 使下肢静脉及淋巴液向心性的回流, 而在下一个减压阶段使血液充分回流, 并由于周期性加压、减压的机械作用产生搏动性的血流通过远端肢体的深静脉系统, 从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粘附,有效地防止血栓形成。经研究迅速加压11 秒能使下肢深静脉排空, 减压60 秒使静脉完全重新充盈[8]。它主要是通过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改善静脉淤血状态, 促使淤血静脉排空。间歇充气式压力泵能预防DVT 的另一个机制是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通过使用间歇充气式压力泵后即能刺激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减少了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素抑制因子-1, 而使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素的活性增加,从而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8]。两侧的牵引带连接与床尾的牵引架上维持牵引制动的需要。
本研究表明采用全程的充气式皮牵引套可以减轻患肢的肿胀程度,减少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通过间断充气与放气,加快静脉回流的速度;稀释和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防止下肢静脉血液的淤积,防止局部组织缺氧及凝血酶的积聚,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综上所诉,间断充气式皮牵引套装置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全程的应用,可以减少血液粘滞及加快患肢血流速度,从而增加患者的舒适度,预防血液高凝状态,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术后安全,减少住院时间及经济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志红. 6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护理[J]. 全科护理,2012(05)
[2]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84-185.
[3] 徐桂茹. 骨科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15)
[4] 马骊,王欣,蒋丽华等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因素及其预防策略.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9):1677-1680.
[5]温表张爱东,股骨骨折患者80 例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体会,实用医技,2012,12(19).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iques,December 2012,Vol. 19,No. 12
[6] 卢伟杰, 余楠生, 林志雄, 等. 周期性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0, 14( 3) : 129-131.
[7] 柳椰,潘梁. 人工关节置换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年22期
[8] 卢伟杰, 余楠生, 林志雄, 等. 周期性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J]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0, 14( 3) : 129-131.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充气式皮牵引套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0008Y
论文作者:杨槐美,许翔英,和国艳,廖玉琼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6月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0
标签:股骨颈论文; 下肢论文; 静脉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术前论文; 血液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6月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