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大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大论文,全面发展论文,课题论文,进人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04)02-0107-04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在两次重要讲话中都提到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绝不是偶然,而是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一个重大课题提了出来,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深刻理解。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有关人的问题历来是西方学者关注的问题,文艺复兴时期以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层出不穷,从不同角度阐述人的问题。不论是18、19世纪的古典人本主义还是20世纪的现代人本主义都有其合理性——弘扬理性、提倡发挥人的个性,但其共同的缺陷是把人看作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的、单个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马克思从分析劳动入手探索人的本质,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分析人的本质,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作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价值目标,又看作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
从价值目标的意义上讲,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其背景和针对性。18世纪到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创造了超过以往几千年的物质文明成果,但与此同时负面效应也渐渐暴露出来:一是由于分工的出现,造成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能力的“畸形发展”。二是社会生产以追求物质财富为目的,因此造成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时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
从历史过程的意义上讲,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分为三大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5]
马克思这里讲的第一个阶段从社会形态来说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基本上是指自然经济时代,人面对强大的自然显得极其弱小,必须结合成一定的共同体,才可能生存。第二个阶段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属商品经济时代。在大机器生产中,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失去的就越多,生活就越贫困,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就越没有价值。人的活动被畸形化、片面化、异化,社会关系被物化。第三个阶段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即产品经济时代。通过分析第一、二阶段,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揭示了第三个阶段人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自主的活动和全面的能力、全面和谐的社会关系、自由个性。
第一,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主要还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动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3]马克思针对旧制度和旧分工造成的体力和智力分离的情况,特别强调要使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发展。人的发展是随劳动实践而历史地发展的。正是劳动“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就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就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6]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劳动的产生就是人类的产生,劳动的异化就是人类的异化,劳动的解放和发展就是人类的解放和发展。因此,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第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同时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正是在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情感、信息诸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从而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完善自己。因此,个人必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多种领域的交往,同无数其他个人从而也就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行普遍的交流,逐渐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在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所以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社会关系不仅要“丰富”,还要“全面”,即协调、和谐。否则势必导致人的发展的畸形[6]。
第三,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是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相联系的,是现实的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异性。人的行动或活动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每个人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构成了人的个性的基本内涵。个人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自由的,而且应该是和谐的。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状态下,少数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做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7]。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内涵。
通过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涵义的揭示,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是从人的社会关系出发,以劳动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根基,站在整个人类和社会自身发展的历史高度,从人类自身的进步与解放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来阐述人的全面发展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状况
对于我国来讲,过去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多地侧重于马克思所讲的“价值目标”,而且对这一目标认识也很模糊,认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只是对未来人的发展的一种憧憬,可望而不可及。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打破了这种片面的认识: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仅仅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一个目标,而且看作是一个需要不断推进的过程,看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首先,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我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因此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原则上是适合于社会主义的。我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了人与人关系的革命性转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其次,这个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所讲的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达到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理想水平,我们还缺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而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封建社会过渡而来,社会主义所要求的高度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很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不成熟,各项制度很不完善。第三,这个初级阶段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才能达到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课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现实状况是: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解决生存问题是首要问题。物质条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落后,一些贫困地区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生存问题没有解决是无论如何也谈不到发展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说明了这一问题,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最基本的是衣食住行等生理需要,在基本需要满足以后,才可能依次有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人的相对独立性还没有完全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不断体现自由个性的时期。但由于初级阶段的特殊性,人的发展还体现为相当的“人的依赖性”和一定的“物的依赖性”。我国几千年封建等级制度和普遍的人身依附关系严重束缚、压抑、扭曲了人的个性和独立性,至今仍有残余影响。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使人的个性难以发挥。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每个人开始成为市场活动中独立的主体,成为相对独立相对自由的人,但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人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对“物的依赖性”的弱点。
第三,人的发展普遍不平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不平衡,造成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体制、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个人的发展也显现出片面性,如:心理与生理,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学历与能力等发展不平衡。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从上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受到各种各样客观条件的制约。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到底是幻想还是可以达到的理想应分析其实现的条件,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马克思讲“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我们为何不可以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殊的阶段当作一个创造条件的阶段,一个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呢?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人民基本上摆脱了贫困落后的状态,达到了小康。并在基本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开始追求享受和发展。马克思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穿住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8]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逐渐从过去计划经济的传统模式下解放出来,逐步转变个人绝对服从集体的观念,意识到人的主体性。从价值导向上来说,则是人的独立性对物的依赖性的否定。中国自然经济历史悠久,与之相联系的人的依赖关系根深蒂固,而计划经济体制有意无意地维护着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因而人的依赖关系严重存在,最集中的表现为每个人都是“单位人”,个人的一切听命于单位,个人的一切依赖于单位,个人对单位的领导就有某种人身依附关系。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始使“单位人”向具有独立性和个性的主体转变,个人有了劳动自主权,个人对于劳动生产的地域、职业能够自主选择,个人凭自己的能力展开竞争,市场经济体制给每个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个人的平等意识,而且激发了个人发挥各种能力、特别是潜能和创造力的积极性。当然,我们肯定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意味着只是消极地坐视物的依赖性的日益增长。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其价值导向不仅是摆脱对人的依赖关系,而且旨在消除和遏制对物的依赖性,如近几年来有关税收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西部开发战略,实施扶贫计划等,都体现了国家在政策导向方面消除各种不平衡的新探索。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社会条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9],我国现行的具体制度中,存在不少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搞特权等,种种弊端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封建主义在政治制度中体现的是人的依赖关系。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制建设,增强政治决策的公开性,加强群众参与和监督,保证利益调节的公平合理,消除人们的等级观念,使人们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增强人们的平等意识,进而强化了主体的民主精神。因此,发展民主政治、健全法制就是要在政治制度上肃清人的依赖关系。当然,这样的改革也不是照搬以对物的依赖关系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根据邓小平的理论,20年来政治体制的一系列改革,如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基层干部直接选举等正是以超越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为价值导向,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邓小平在80年代政治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时就很自信的说:“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里所谓进步的因素可能就是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吧!
再次,教育体制改革为人的全面发展改善主体条件。伴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的理念也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正在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在由传统的知识型向现代的能力型转变。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教育则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以提高应试成绩为教育目标,以知识灌输为教育方法。素质教育则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知识的学习和必要的考试是促进个体得到发展的手段。一般而言,素质教育具有如下特征:(1)民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提倡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思想观点的自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应允许不同的思想观点同时存在,同时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即主动性和积极性。(2)全面性。学生的基本素质应得到全面发展。基本素质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3)创造性。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4)主体性。素质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5)开放性。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教学空间要宽阔,教育渠道要多样。(6)个性。学习者的个性潜能得到发挥,个人专长得到鼓励。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数量足够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充足的动力。这种教育模式体现了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它不仅注重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也不忽视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高雅的审美情趣的养成。因此,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得以实现。那么,素质教育正是一种贯彻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形式,将直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对于个性化人格的培养,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文化这个概念不太容易界定。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这里讲的是狭义的文化即观念文化,具体包括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简言之就是一种人文环境。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上并对政治、经济甚至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需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江泽民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1]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建设应该博采众长,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前沿,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健康向上、又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氛围。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江泽民同志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没有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可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在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中,才能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已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做好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每一项工作,营造一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环境,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收稿日期:2004-03-03
标签: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能力素质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