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问题及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对策论文,农村教育论文,地位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影响,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教育是根本。
一、农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农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多,占全国总人口的62%,受教育程度低,与城市相比,我国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城乡人口比例是3.5∶1、16.5∶1、281.55∶1、323∶1,(摘自《南方日报》2005/3/9A04版)。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而同期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文化程度。因此,我们应遵照世界历史上经济超越的成功规律把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主要任务,加速人力资源开发。
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小康的根本。
一是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力量。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产品实现了供给短缺向总量平衡的历史性跨越,只用占全球8%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但在我国,大部分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只及世界平均数的1/4,生态环境脆弱,传统意义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力不从心。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发展科教,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这也是这次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谈及最多的内容。要实现这些艰巨的任务,没有智力的投入和支撑,没有科技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没有教育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二是要以农村工业化改造传统农村,实现农村工业化,就要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推进农业管理企业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升。只有当工厂化的农民作业、城市化的农民生活、现代化的农民素质同时得到实现而且成为普遍现象时,中国社会才算真正全面进入现代化。
三是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城镇化的实质是化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现在的农民不是不愿进城,也不是进不了城,而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一无知识、二无技术、三无资本、四无职业。他们进城呆不住,无法体面地谋生。进了城也只能干些粗、脏、重活,无人愿干的活。要减少农民人口,唯有教育。在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就能带出一户人,培养10个大学生,就能带富一村人。我们期望近期内农村农民迅速减少,城镇化迅速实现是不现实的。只有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尤其是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城镇化才能真正实现。没有文化什么都不能实现,没有教育什么目标都是空中楼阁。
二、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成为农村教育走不出困境的重要原因。据报导,目前全国每年都有数百万的中小学生辍学,辍学率一般在小学五年级最高,四年级次之,六年级较低。学习困难,压力大造成辍学一般在30%以上,加上升学无望的因素达70%以上。此外还有经济困难,无力交学费;受读书无用论影响,早早外出打工挣钱等因素,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小学生辍学。可见,农村教育的出路的关键问题,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本质核心问题。
2、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50%以上要回农村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也都解决不了,很多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农村孩子升学无望,但农村职业学校又办不下去,导致有校无生。就拿阳春市职校来说,在校生不过600人,原来的阳春市三甲职业高中连续10年招生不过30人,结果办不下去,被迫停办。整个阳江市200多万人口,像样的职业高中只有市第一职业中学一间,而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升入高校就读的比例更是少得可怜。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农村城市化潮流中,农村孩子升学无望,农业收入锐减,就业无路,劳动力过剩都是农业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
三、农村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的现阶段特点、发展水准和地区的间接差异性,决定了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特点;农村教育的特点又决定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发展方向:(1)农村教育具有开发智力资源,培养建设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开发物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的双开发的不可分离性规律。(2)农村教育的目标具有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又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人才的兼顾性规律。在新形势下,农村教育的理论要有突破,政策要有创新。根据农村社会转型的现实,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实验和试行。
1、农村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为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在农村集约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农村社会转型中创造农村教育的结合点,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是农村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要遵照党中央的农村政策,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发展教育效益农业,发展二三产业和社区文明建设,环境保护为两翼,以发展科技教育,改革开放和党的先进性教育为动力,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总目标。
此外,要确保农村教育的投入,国务院发展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78%由镇负责,9%由县财政负担。现在全国很多乡镇成了欠债大户,农村教育经费如果继续由乡镇投入为主,无疑是勉为其难,没有保障的。要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以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村教师献身农村教育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推进免费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应从9年逐渐向12年过渡,以适应农村教育的客观需求。我国农村教育在发展阶段上仍处于低文化层次阶段,主要表现为普及教育的基础性和文化知识的启蒙性。现在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每年农村约600万左右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升学无望,但年纪却又很小,一般只有15—17岁,还未成年,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一个迅速生长阶段,知识储备也远远不能支持他们走入社会,说白了,就是这些初中毕业生对什么都只能是一知半解,朦朦胧胧,既适应不了农活(还未有什么体力),又适应不了工活(没有专业知识),将这样一批娃娃推进社会,简直就是“割青苗”!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超前发展高中教育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加速我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正确选择。很难想像在基础教育十分薄弱的情况下,靠发展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能够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人口居住分散,交通十分不便,决定了农村教育空间的广袤性、复杂性和布局的分散性。因此,农村高中不能太集中,数量也不能太少,更不应该都集中在县城以上的城市办学,最好是每镇1所高中,最少也要2-3个镇1所,这样就可以让众多农村初中生升学有望,再带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并为普及12年义务教育创造条件。同时又可延缓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可谓一举数得。
3、大力发展职业继续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近几年大学不断扩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其重要意义和社会正面效应明显,但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农村职业继续教育,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意义更深远,更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加速实施。农村教育的思路应该是:①有条件的地级市都要建一所高等职业学校(专科、将来是本科),作为农村职业高中教育的延伸,这些高职应面向本市招生,可招应届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可招往届高中毕业生。②每个县可办1-3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以一个县15-20个镇、50-100万人口计算;5-7个镇或17-30万人口一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培训现有农村劳动力。如何千方百计想办法建学校对现有农村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脱愚、长智进而脱贫也是我们政府及其教育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同时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教材要注重“实际、实用、实效”,要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声像兼具,使农民喜闻乐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不收费,由政府纳入财政预算,当作智力扶贫工程去办,开设的专业可有电脑、家政、礼仪、园林、烹饪、美容、机械操作、建筑、物流等。农民教育中采用农民切身经验介绍的方法更有实效,更容易打动农民的心,这就需要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可以为师的新一代农民,农业院校要承担此重任。③由企业用工部门以行业的形式创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作为流动农民(进城的农民工)进入行业的岗前培训。如制衣行业需要招收1000名制衣工人,那么想要进入这些制衣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必须先进由制衣行业协会创办的制衣技术培训学校进行短期培训,领到上岗合格证才能上岗,这些农民在接受培训期间的一切费用由用工企业承担,其他行业依此类推。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主要靠教育部门,但又不局限于农业和教育部门。在建设新农村、农村城市化的大潮中,我们更多的农民要成为市民,农村青少年无需都去当农民,但是应该鼓励和扶持有志者在农村创业。我们要冲破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封闭格局和二元社会壁垒,建立和完善开放、有序的农村教育体系,要建立以高等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骨干,县乡村企业普通成人职业学校为基础,开放、有序和充满活力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农村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效益。
主要参考书目:
1、《新华文摘》2003年第9期、第12期。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见《阳江日报》2005年10月20日。
3、《学术研究》主编叶健夫、《学术研究》杂志社出版,广东省报刊发行局发行,2003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