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第十二中学 247100
摘 要:发展素质教育,核心内容就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而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对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最强的优势。我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 塑造学生 健康人格
现今的初中生,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的人格既有健全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初中生的个性发展呈现出暂时的不平衡和偏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初中,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一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从外化向内化转变,自我意识空前高涨,但他们对自己形成的自我观念却常常是动荡和片面的:一方面,自我意识的高涨使得初中生们用另一种全新的目光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人际关系和价值理念,他们的内心世界迅速丰富——围绕“我”的问题层出不穷,因而围绕“我”的探索和体验也迅速展开,为他们培养自知力和自控力提供了可能,也为他们关心社会行为规范、学会与别人沟通和相处提供了强烈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他们经过反复思考也不一定能对有关自我的种种问题有什么明确的客观结论,有时会因为认识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让自己陷入经常性的迷惘困惑,乃至对人对事出现一些敏感、偏激的认识,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观点,在自我的观念中,伴随着许多夸大的、消极的情绪体验。
其次,个性的发展。反抗性是初中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突出的个性特点,即对一切外在的力量予以排斥或拒绝的意识和行为。一般而言,初中生容易在下列情况下出现反抗行为:一是独立意识受阻。典型地体现在对父母的细心照顾、关心表现出极力地拒绝和厌恶;二是自主性被忽视。当初中生的主张被父母或教师否定,他们会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挑战父母的权威,如果他们的提议被驳回,或者在强迫执行他们接受某种观点或行为方式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并不盲从,也会表现出反抗。
如此同时,初中生的反抗性还有容易迁移和泛化的特点。当他们对某个人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言行不满时,会对这个人全盘否定,甚至会对这个人所在的集体或同一类人都会产生抗拒。因此,初中生们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状况:某个老师某次不小心“伤害”了他,以后这个老师会被他说的一无是处;妈妈的话引起他的反感,爸爸的话也不起效果。这样会使 他们的对抗心理和对抗行为更加恶化,易产生被孤立的主观感受和极度压抑的情绪,这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然而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社会人格将是21世纪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人格,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育”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过程中,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方面,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呢?我平时是这样做的:
一、利用课堂中隐性因素塑造学生文明向上的人格品质
要打造学生的全面素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必须注意课堂教学中隐性教育的渗透。
1.充分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把学生比作洁白的银幕,教师就好比是清晰的拷贝,拷贝上的一切将毫不掩饰地投映在银幕上。教师的人格特征必将在学生的心灵中,在学生的人格蓝图上留下深远而有决定性的影响。比如:教师优雅的步履、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勤学躬行的工作态度、丰富文明且富于感染力的语言,都会深深影响学生。教师课堂上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给学生无私的、严慈相济的爱,这些爱会促进学生成人和成才,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和人格形成,甚至受益毕生。
2.营造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明向上的课堂学习氛围。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营造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1)教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情绪是一种易感染的“传染病”,特别是处在情绪波动期的初中学生们,易感受到教师的情绪并学习教师的情绪。教师的悲观会让学生对生活更加失望,教师的烦躁会让学生更加烦躁。同样,教师的愉快也会让学生高兴起来,教师的感动也会使学生感动。所以,教师走进课堂,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情,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中去。
(2)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如果教师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就会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学生的人格成长主要处决于师生关系在内的隐性课堂。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体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人为本”,力求做到“三尊重”,尊重学生在课堂中 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还要做到理解和宽容。由于学生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等方面与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行为果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念的见解要耐心公正的宽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积极创设生动活泼、宽松自如、民主协商的教学氛围,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挖掘课本中的情感因素,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优良的人格修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这种形式用得较多的是教师的范读。如果教师在备课阶段能够很好地研读课文,自己能被文章所感动,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朗读技巧,用心朗读,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文章所体现的人格修养所感染。我在教授胡适的《我的母亲》时,花了二十分钟把整篇课文朗读了一遍,读得极有情感,读到母亲舔我的病眼时,热泪盈眶,声音哽咽了。此时的我完全走入了课文,学生也受到我的情绪感染,眼中噙满了泪水。通过我的深情朗读,学生体会到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伟大,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高度的赞美和深深的怀念。
散文、诗歌的教学特别适用朗读渲染,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的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除了掌握良好的朗读技巧,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在上课时,如果教师能够满怀激情地投入,同样能让学生被文章中的情意所感染。
三、巧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情感,直接获得人格教育
情感体验所获得的经验是直接的,比直接灌输的内化效力要高的多。巧设情境能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亲身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这种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观察、倾听、交流、充分感受体悟,而每个学生的体验又是不会完全相同的,所以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感悟的差异,运用悄然无声、耳濡目染的方式,让学生有所获益。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一次《背影》的公开示范课上,有位教师的导入是这样的:他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的卑微身世,接着又用简介的语言说起父亲在平时的生活中如何关怀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培育自己成才的种种细微之事。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已成熟,就水道渠成地进入了教学。而我在讲授《背影》一课时,首先是自己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父爱,学生们的感情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情不自已,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孝顺父母的观念早已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底。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善于营造逼真、优美、愉悦的体验氛围,善于进行情感渲染,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领会作品的声韵,领略作品的美感,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最终促进健全人格的塑造。
四、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利用好课文,充分展示它所呈现的美,包括自然美、人性美等,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人格力量从而得到人格教育。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如何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的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描绘自然美的诗文相当多,是进行亲近自然美教育的良好途径。大自然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美,让学生感悟美,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从而热爱生活,热爱人生。例如《与朱元思书》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天下无双的景致;《刺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绘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光。《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山河。《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显示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明丽、广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幅与民同乐的生动图画;《春》则描绘了春天清新秀丽、生机勃勃之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去感悟人性的美丽。初中语文课本中表现人性美的文章是相当丰富的。例如,《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老王》中所展示的杨绛先生以善良体察善良,表现出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信客》让学生学会诚实守信、任劳任怨、待人宽容的品质。另外,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戍轮台”,陆游的精忠爱国之情感人泪下;《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着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让他们被这些美所感动,进而自身也逐步培养起美好的品性。
此外,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如在学习《爱莲说》一文时,有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独辟蹊径,对“淤泥”却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而且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就这么默默奉献着,即使千百年背了个肮脏的罪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学生们提出这些新的相反的见解,实在是难能可贵,应及时加以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增强创造意识,消除创造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人格美。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认识的堆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使学生具有健康的、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人格,是他们在未来社会立足的必要前提。的确,学生人格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在这里只能浅谈一二,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还将不断地深入探究!
论文作者:郭春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5
标签:学生论文; 人格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初中生论文; 健康论文; 情感论文; 《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3期论文;